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倫理精神。《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這就清楚地說明人和萬物是平等的、人並不比其他萬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張遵循客觀規律,人應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規律。“道”又通過“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間這些包羅萬象的事物的屬性完整地表現出來,這就是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在道家看來人和萬物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莊子?齊物論》上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無為。而無為並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反對過多的人為干涉。老子認為,人與萬物都根源於“道”,“道”是人與世界的一種本原關係,它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眾妙之門”,是一切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道”的意義不僅在於自然生態和諧統一,更在於人與宇宙的和諧統一,在於生命的主體和自然的客體在生態學和美學基礎之上,實現“天人合一”的生態美的合理結合。在中國傳統哲學裏的“天人”關係實際上是指人和自然的關係。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親和與協調,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則,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為自然界所接納。在天之道與人之道的對比中,捨棄“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與和諧,以獲得“天人”之親和。而人也必須遵循自然的法則才能發展。“天道”、“地  道”、“人道”之本是“生態”之道。
  “致虛守靜”—————身與心和諧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張把個體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於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掙脫“物役”的束縛,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張“返樸歸真”,認為人的生命存在要與自然溝通,節制和超越物質欲望,不讓塵世的喜怒哀樂擾亂自己恬淡自由純潔的心境,自始至終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修道方式。在莊子看來,人生的第一要義就是自由,而現實社會中的仁義道德、世俗價值、名位利祿、政教禮法等都是束縛人、奴役人的藩籬。莊子為達到“聖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自由境界,明確提出“坐忘”、“守道”、“心對於人的問題,《道德經》除了講人與宇宙的和諧統一,還討論了人自身的和諧問題,即人自身的內在和諧。他首先闡釋了生態人的內涵。人之生態首先是:“無樂”、“至樂無樂”。“無樂”即是不為身外的利祿、名聲富貴等外物所牽累的一種平常心,是一種放棄名利、一切順其自然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無所謂快樂與不快樂,安適、恬靜、自然,“無樂”才是人的自然常態。人應恬然淡泊、清靜無為、順其自然,詩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見素抱樸”、“粗茶淡飯”的節儉生活方式,“知足常樂”,保持內心的安寧平靜。提倡個人要與社會無害亦無爭,從而在個人與宇宙自然的大範圍內實現和諧交互。中國傳統美學的這種和諧思想能夠對我國當前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直接的理論借鑒。在穩定中建設和諧社會,這不僅是一個理想,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無為而治”—————社會生態觀。老子如是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家提出的“無為而治”,其基本涵義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為。因任自然,是說統治者治理國家應當遵循自然的原則,讓人民自我化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政府的職責在於輔助人民,使其充分自由自在地活動,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會自然和諧安穩。老子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其理想的社會是一個無剝削、無壓迫,按著自然規律發展的和諧社會,民眾不受干擾,人間無猜忌,無矛盾,無衝突,自由平等,人民各盡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個社會安泰和美,其樂融融。

 

出世”之道

“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認識自我,成就自我。(自知之明)

成就大小隨領悟與修養的高低而有不同:層次較底得可以做到“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中等層次者可以擁有一定程度的自知之明,領會為人處事之道;層次最高的則能夠主宰自我,根據自己的天性和興趣而生活,乘興而來,興盡而返,隨遇而安,隨波逐流,而不為外在環境所左右。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應該說,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的糾紛和誘惑,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著經濟的問題,生活的困窘。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貧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一個人可以困窘於貧困,但是他的內心是不是真正在乎這種貧困,對一個“利”字看得有多重,會決定他面對貧困的態度。手中有多少金錢,並不能決定它在你心裏的分量。幸福不幸福都在你心裏。

為“利”辛苦,為“利”奔波,卻喪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樂,“心為形役”太不值得了。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破利不容易,破名就更難了,有多少人可能不為利所惑,卻為名所累。即使一個高潔之士,也希望名垂青史。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還要難。很多人可以不為金錢所動,但是,卻難過名著一關。

古往今來,有多少文臣武將一生追求的,就是死後追封的一個諡號,君王封他忠,封他孝,封他文,封他武,等等,等等。當這個諡號刻上墓誌銘,大概生前的一切失落都會在這一個永恆的墓碑上得到了補償。

人心為什麼有自由?因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據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麼,還有什麼可以束縛你?

在很多時候,人生的勞頓要先問一問目的是什麼.我們每個人都問問內心:我們是不是給名和利在找一個堂而皇之的託辭?人生的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因為被名利一步一步吸引著,陷進一種無事忙的人生迴圈。是別人給我們這麼多委屈呢,還是我們自己看不破名與利呢?天下人為名和利,熙熙攘攘,來來往往,其實都是心有拘囿。只要我們自己打破這個邊界,我們才有可能達到一種自由和逍遙。

很多人活著的時候,對名利兩個字看得很重。到最後終極大限,名利可以不再重要了,還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那可就難以看透了。

生與死之間,不過是一種生命形態的轉化。生老病死,人生幾多憂苦坎坷,一旦自己驟然面臨生死,我們能坦然面對嗎?

“樂生”

活著好比怕死要強得多。

“未知生,焉知死?”人活還沒有活明白呢,幹嘛去想死亡的事呢?擔當是我們的一份社會職責,超越是我們的一個生命境界。看破內心重重的樊籬障礙,得到宇宙靜觀天地遼闊之中人生的定位。在這樣一個浩瀚的坐標系上,讓人真正成為人,讓我們的內心無所拘囿,讓我們風發揚勵,成為理想中的自己。讓現實中的種種窘困旨在當下,可以看破,而在永恆生命的引領上,有這樣一番逍遙遊的境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永遠去追尋。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他們的楷模。
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不強求、不逆天(這裏的天,就是客觀規律、大自然)
佛家的思想精髓:無緣大慈,通體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為了挽救眾生(這裏不單指人類,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則是教一切眾生,認識生命宇宙的真諦,脫離苦海,到達彼岸(沒有苦難、疾病、戰爭、貧富差別、不生不死、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總之 都是好主意。
總之,都是大學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