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會覺得不可思議,但事實上不管跟誰結婚,結果都一樣。你不能總是期望你的伴侶幫你找到真正的快樂,讓你重獲自信。無論你和誰結婚,最終總是會與自己相遇。因此,我認為你大可留在現在與你一起生活的這個人身邊——不管你們現在的狀態多麼糟糕。當婚姻擱淺、氣氛冷漠時,當內心充滿憤怒時,當彼此仇視厭惡時,恰恰正是婚姻的轉機。
  我知道這個觀點馬上就會引發各種反對意見。童話故事中,王子與公主相遇、相戀、結婚,然後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現實中的婚姻生活卻危機四伏,處理不當,原本相愛的兩人就有可能分道揚鑣。
  目前,世界平均離婚率已達到33% ,在人口稠密地區,離婚率甚至高達50% ,僅在2003 年,德國就有超過20 萬對夫妻離異。所有這些人在結婚之初,都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而且他們相信找到的正是自己的另一半。後來他們離婚,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得到當初所希望的幸福。所以,這段婚姻看起來就像一個早已設計好的騙局。

  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我告訴你,至少有70% 的婚姻根本不必以離異告終,你和誰結婚結果都一樣,因為你最終遇到的還是你自己。我希望能推動你的思維從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剖析婚姻:婚姻絕對不是將浪漫當做禮品加以精美包裝,它的真意在於能否平衡和調節伴侶間的內在衝突。婚姻一直就是能讓彼此從對方的給予中發現真愛的場所。生活哲學告訴我們:生活本身就是一所學校。如果確實如此,那麼親密關係和婚姻就是一所培養社會精英的高等學府。在這裏,你首先必須面對一場艱難的考試,然後,你才能更多地學習和成長,被更多的人接受……
       即便格林童話一心想傳達給我們“從此王子和公主就過上了幸福生活”的大團圓結局,但大自然對一切自有安排。在婚姻的內在核心裏,始終埋藏著生命中最具挑戰性的動力和彼此矛盾的衝突。儘管兩人的親密接觸,使婚姻關係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關係都豐富得多,但同時這種長期持續的關係所承擔的責任,也會令彼此最大限度地相互消磨損耗。婚姻時常令我們感到沮喪——睡在身邊的那個人似乎並不是最好的靈魂伴侶,而自己卻無能為力。
  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就置身於人類生命的對立統一之中。我們從來就是不完整的。從生命開始的那一刻起,我們也開始了尋找另一半的旅程,渴望與他實現身體上、精神上以及情感上的統一。這種渴望是與生俱來的,來自我們的遺傳密碼。終於有一天,我們碰到了生命中的他,並結為夫妻。驅使我們不斷尋找的內在力量終於平靜下來,我們第一次感覺到完滿合一。
  但往往好景不長。結婚幾年以後,有多少伴侶能一直相依相偎,始終保持完滿合一?他們還能感覺到多少和諧與快樂,是否還能深層次地進行溝通?你是否認識一對結婚多年的伴侶,他們依然抱有希望,能通過彼此達到自身的完滿合一?哪對伴侶能將相互間的差異當做使自己變得更加富有同情心、更加慷慨和高尚的挑戰與機遇?哪對伴侶能將婚姻中出現的緊張狀態當做指明燈,去進一步瞭解對方?居高不下的離婚率說明,與另一個人在一起的生活,將隨著時間流逝,逐步變成一種令人無法承受的負擔。與我們結婚時所期望的恰恰相反:一切長久以來我們所渴望的幸福、完滿以及和諧,不僅沒有靠近我們,反而使我們完善自身的希望和對另一半的信任漸行漸遠。
  本書探討的是關於幸福的主題和伴侶關係中的融洽與和諧,旨在說明幸福與和諧都可能在婚姻生活中逐年增長。每個人都可以為此而不斷努力,但你首先必須從一個誤區中走出來:並非只有找到正確的另一半,你才能獲得幸福。本書要告訴你的就是,你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你能使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變得充實而豐富。但是,你必須將尋找的觸角伸向你的世界。

     真正的伴侶是你自己       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確實可以獲得完滿合一,只不過尋找的路徑不在外部世界。相反,我們所需要的理想化的存在與完滿合一的感覺,更多的是從我們自身內部獲得。每一個人生來就是如此,但人們往往很容易忘記這一點。這就如同一顆葵花籽,所有使它最終成長為一棵向日葵的資訊已經都蘊涵在種子裏了。葵花籽從不會自問:我能不能長成一棵蘋果樹?它只是向上生長,直到長成一棵最好的向日葵。
  而我們人類的成長過程卻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現實的限制、父母的要求、社會賦予的影響,如同精神上的遺傳基因,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強大的影響力和推動力,讓我們漸漸遺忘了原本屬於我們的完整性,使我們看不到自己的核心目標,並喪失了紮入大地的根須,無法獲得成長所需的營養和動力。我們在通向內在生命源泉的通道上迷失了方向,也就失去了與自然、充滿活力、直觀的生命本體的聯繫。而我們要承受的是,將內在的空虛包裹進一層厚厚的硬殼,開始扮演我們的角色,並為自己制訂出一套完整卻空虛個性體系。
  有時我們會極為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角色,逐漸忘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開始自問:難道蘋果樹不是更好嗎?也許長成向日葵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失去了與本原的聯繫,我們從此陷入不斷尋找的困境。內心因為相互矛盾的需求被撕裂,我們始終矛盾重重:對自由的渴望與接近他人的需求同樣強烈,還未來得及享受內心深處的激情,就已被隨之而來的恐懼所壓倒;我們乘著夢想的翅膀剛剛起航,立刻就墜入無法突破的重圍;慷慨伴隨著貪婪,熱愛與抗拒,有意與無意之間形成的各種矛盾,使我們徘徊不定,進退兩難。我們被內心的矛盾驅使,一生都在不斷地尋找、追逐:我們可以一走了之遠離一切,但卻因為一直以來接受的觀念,不得不留下來照料一切;我們期待擺脫所有束縛回歸自然,但所接受的教育卻不允許我們這樣做;我們渴望成為一個熱情奔放的女性,追求夢想中的情愛,但我們的母性卻要求自己承擔起所有的責任,無法隨心所欲;我們夢想成為一個充滿力量的男性去經歷更多的風險奇遇,但心裏卻希望躺在溫暖的懷抱裏得到無微不至的呵護。
      當我們試圖從與另一個人的共同生活中尋找自己的幸福時,我們想得到的,其實是內心的穩定與和諧。我們在尋找回到自身本原的可能性和作為種子的完整性,而通向核心的管道卻在此時被堵塞。大多時候,我們甚至無法再感到它的存在。我們所擁有的寶貴資源被內心的緊張遮蔽,如同被關在籠子裏的動物,內心的感覺被封鎖在內心深處得不到宣洩。所以,我們不再是完整統一的個體,我們的部分人格枯萎凋謝,並在潛意識裏彼此衝突。我們的生活雜亂無序,失去了發展的方向。
  但這些內心衝突,多數時候並不能被我們清醒地感知,我們只是感覺內心缺乏平靜與快樂,於是在身邊尋找一切可能使我們得到改善和補充的事物。我們一直都在尋找更好的另一半,尋找偉大的愛情和一個能讓我們安寧的人。一旦我們滿懷激情地投入一段感情,便會渴望完整和統一。人們希望通過與另一個人建立伴侶關係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人們需要一個伴侶,使自己感受完滿,得到理解,使自己變得強大,得到提升,並實現內心的平衡。

       學會如實展現自己
       為了能找到並擁有理想伴侶,我們必須展現出最精彩的那一面——問題立刻就出現了。我們表現出來的是我們認為能夠被對方所認可,特別具有展示性的長處。實際上,我們感覺自己一直很受傷,因為對方不能接納我們原本的樣子,最終我們會自覺地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斷內化,直至徹底忘記本我。當我們認識新物件,我們不是生活在自然完滿的狀態下,而是作為一個“更理想的另一半”存在著,並努力展現著我們認為特別值得展現的優勢。在潛意識裏,我們努力按照小時候父母所期望和長大後社會對我們要求的方式去生活。同時,不僅在我們的另一半面前,甚至在自己面前,我們都試圖將個性中並不吸引人的部分隱藏在表面的完美光環之後。而這樣的戲法令我們越來越苦悶,越來越不幸福。如同一個電影場景:一位年輕姑娘為了去赴長久思念的心上人的約會仔細地打扮自己。她一隻手拎著性感的三角小內褲,另一隻手拿著一件能將肚子和屁股緊緊包裹起來的肉色緊身衣,讓大腿到腰身的曲線充分展現出來。讓她難以抉擇的是,究竟要不要穿上這件緊身衣?如果她穿上了這件緊身衣,她的身材會顯得修長苗條,十分誘人。可是,一旦到了那個決定性的夜晚,當那個夢中情人脫下她的外衣看到那件肉色的玩意兒時,他將會作何反應?……可是如果她不穿緊身衣,只穿那件誘惑力十足的性感內褲,那麼他會在見面的第一刻就看到她臀部凸出的贅肉,而她每走一步都要擔心褲線是否會繃開。
  沒有什麼能比伴侶關係更容易讓我們的內心世界暴露無遺,也沒有什麼能像親密關係那樣徹底揭穿我們美化自己的各類詭計。我們越是彼此接近,生活的時間越長久,就越無法控制自己,越來越偏離生活的軌道。易怒、傷害、誤解、抱怨、疲憊、麻木、猜忌……因此,對我們的親密關係和伴侶生活至關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誠實地看待自身,並學會如實地展現自己。
  我們必須有直面自己本性的勇氣。如果我們不打開心扉接納它,那麼我們會將身邊的人都趕走。所以,我們必須自己先看清長裙下包裹的身體,接受那些惱人的贅肉,坦然面對一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那些我們欲除之而後快的贅肉,是否在更深的層面上對我們有特殊的意義或積極作用。
  一位心理諮詢師向我講述了她的一個諮詢者的故事。這位女士深受肥胖之苦,用盡了各種辦法減肥,但收效甚微。她發現,每當她想跟一位男士確定關係時,她的體重就會明顯增加。她開始認真研究自己內心對於男人的潛在看法,之後她不得不承認,對待男人,她的評價一點也不比早年被父親遺棄的母親好。於是,她開始明白,身體上增加的贅肉,恰恰是自我保護的一層鎧甲,用來防止她陷入情網,以避免最終被拋棄的命運。
  後來發生的事情,使她終於能夠看清男人與肥胖之間的關係。由於工作的原因,她必須去埃及幾個月。在那裏,男人更喜歡體態豐滿甚至肥碩的女人。所以,當她從埃及回來繼續諮詢時,她明顯地消瘦了。她的身體再次為她築起了自我保護的防線,令男人對她望而卻步。她告訴諮詢師:“不知道為什麼就瘦了,我一點食欲都沒有,完全不想吃東西……”當她認識到其中相互制約的關係後,又過了一段時間,她調整心態後,終於能向一個男人完全敞開心扉並接納他。自然而然,她身上那層像鎧甲般的贅肉也就消失了。
      我們都痛恨精神上和身體上的贅肉損害了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讓我們產生羞恥感並對自己感到憤怒。於是我們努力戒煙,節食減肥,儘量不喝帶酒精的飲料,因為我們希望伴侶眼中的我們是完美的。可我們從來也不曾想到這樣的現實:我們尋找,是因為內心的缺失或痛苦。事實上就在我們試圖尋找安慰的時候,我們仍感到孤獨或無助;當我們懶散地抽煙或恣意地喝酒時,我們感覺受到內心的譴責和抵制。我們不想變得軟弱,也不願被贅肉所拖累。於是我們不斷用自己的意志與自身的缺陷作鬥爭。但通常情況下我們能在短時間裏堅持原則,擺脫困擾,但成癮的嗜好最終將在反彈作用下使我們陷得更深而不能自拔。

       換伴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如何長期有效地戒除嗜好?首先我們必須瞭解,香煙、巧克力或啤酒,或其他任何一種令我們上癮的東西,並不能真正給我們帶來愉悅的感覺,我們只是暫時將注意力轉移了而已。當麻醉作用降低到一定程度後,我們內心的感覺只會比此前更加糟糕。
  每一種惡性嗜好都是這樣形成的,其中也包括對伴侶關係的依賴。其實重要的並不是如何轉移我們對內心痛苦的關注,而是如何去瞭解造成依賴性的最核心問題。德語中“成癮”(Sucht) 和“尋找”(Suche) 的詞幹相同,正好表明了其中的緊密關係。不管是伴侶、食物、煙酒還是毒品,我們都是因為尋找而成癮。酒精能幫我們擺脫僵化壓抑的感覺,幾杯酒下肚,我們會慢慢放鬆下來,感覺自己輕鬆愉快且慷慨大方;香煙則帶給我們自在與浪漫,尤其是在打電話、談話或思考時……我們的伴侶更是抵禦各種問題的靈丹妙藥和萬金油,而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給我們那種一直在尋找的完滿合一感。
  原有的完滿合一感,體現了我們對身體接觸的需求。但不知從何時起,我們在生活中不再去追求流暢靈動的感覺和盎然勃發的生機,不再去設法接近對方同時保持彼此的自由。我們從對方那裏不僅不能得到滿足感,反而遭到責怪和拒絕。這樣的傷痛令人難以承受。於是我們寧願將所有的這些需求徹底根除,讓自己和周圍的人都相信,我們已不再需要這一切了。現在,痛苦消失了,沒有人能再傷害到我們,但留在內心深處的卻只有一片空虛。
      失去內心的感覺,失去與他人的聯繫,壓抑自己的需要,我們已不再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開始時,我們能在放縱的片刻感到滿足,心靈也得到了片刻的寧靜。但我們早晚會認識到,自己已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我們為填充欲望的深谷而焦慮憔悴,為了暫時的解脫而不停地奔波忙碌。所有這些求得一時快樂的手段只能讓內心的空洞越來越大,而所有能通過自我麻醉獲得一時安慰的解脫方式,奏效的時間也會越來越短。沒有一個伴侶能長時間地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只能越來越沉迷於各種各樣麻醉品中。
  只有當我們敢於重新追問自己,我們究竟為什麼不斷地麻醉自己?究竟要逃避什麼?只有當我們放棄嗜好,再次回到對本原的追尋中來,我們才有可能重獲健康和幸福。如果我們鼓起勇氣走上自救的道路,那麼嗜好就會被我們轉化為前所未有的力量。
  為了建立起能帶來幸福的長期關係,我們必須對我們人格中那些被拒絕、被壓抑的部分進行處理和調整。我們總是像表演木偶戲那樣來扮演自己的角色:充滿愛心的伴侶、關懷備至的父母、樂於助人的同事、坦誠忠實的朋友。我們首先學到的是,應該按照成人和社會的要求去扮演適當的角色。然後我們將個人的價值觀連帶這些外在的要求,一併內化為自我的一部分。但問題是,當我們無法滿足這些要求時又將如何?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就已經知道,大人是根據我們的行為劃分好壞的。所以,我們學會了將所有壞的行為隱藏,遮蓋起來。當然我們也竭力讓自己更符合好孩子的標準。在我們身上始終還潛伏著其他需求:作為孩子,渴望無拘無束地玩耍;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希望去嘗試,不斷獲得更多的新鮮玩意兒;直到今天,我們仍會在安靜的時候夢想著激情,希望自己還能再次瘋狂,盡情宣洩壓抑的情感,讓我們心底的需求得到滿足。但我們卻不可能真的實現這些願望。自控能力越強的人,面對內心的渴望就越猶豫不定。我們總是咬牙挺住,將自我需求強行吞下去,悶在肚子裏,只在別人面前展示我們最優秀的一面。事情一旦行不通,我們就會繞道,為內心的渴望、感覺和需求建立另一條宣洩通道。於是我們變得貪吃嗜酒,在酒足飯飽之際吞雲吐霧,或扭曲縱容自己,甚至做一次瘋狂的秘密情人。
      我們越是在潛意識裏不接受內心的“惡”,就越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隱藏它、拒絕它,用一個能被外在所接受的“好”來代替它,甚至乾脆將它壓抑下去,直至遺忘。但是,它並不會因此消失,恰恰相反,所有這些會改頭換面,通過其他管道,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更強烈地顯現出來。就在我們親密接觸時,所有那些看起來極為令人厭惡的性格特徵都會準確無誤地展現出來,而在我們的婚姻中,我們最可能喪失理性。我們隱瞞真相,撒謊遮掩;我們尋找外遇,試圖離開;我們貪婪地希望不斷攫取。當我們意識到這一切,也會對此感到驚慌失措,我們怎麼可能做出如此不堪的行為呢?我們只能把原因推到外部,於是我們的伴侶便首當其衝地成了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他們讓我們變得不幸,讓我們忍無可忍。真正將我們推出家門的,是他們!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維持這份充滿愛戀、生機勃勃的伴侶關係。對那些“惡毒的”、具有控制欲和破壞欲的感覺及想法,我們大多時候是完全沒有概念的,或者我們根本不想知道。
  實際上世界上只有一條真正解脫的道路。只有通過這唯一的途徑,才能有效地建立和諧的伴侶關係:我們必須有勇氣去正視自己的本來面目,真正接觸我們的伴侶,坦誠接納我們內心對真相的瞭解。一旦你觸及令人不快的性格特徵和在行為中呈現出的扭曲恐懼,並為此感到震驚,那你就能開始慢慢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伴侶關係所面臨的困境。你開始漸漸感覺到,令你不滿的這段關係,與你內在深藏的消極乃至破壞性的觀念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你越竭力付出關愛,就越覺得你的努力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毫無價值;你越祈求靠近,你離他就越遙遠。當一線曙光照亮你的意識層面時,你甚至模糊地感覺到,自己從來就沒有得到過應有的重視。你會發現並認識到,你的親密關係已成為一種模式,更換伴侶並不能避免重蹈覆轍。

      再多的男友都是初戀男友的翻版
       對明星來說,會有更大的空間和舞臺展示自己,或去完成一些其他人不可能做到的事。從好萊塢到中央法院,從摩納哥到柏林,人們總會碰到伯里斯·貝克爾(網球明星,前世界單打排名第一,有德國網球金童之稱。——譯者注)現象。有些人在經歷了一段交往甚深且持續很久的情感後,突然分手,令人感到意外。然後他們在短時間內又開始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曖昧關係。就好像唱片上有了一道劃痕,同一首歌總是在同一個地方重新開始,又在同一個地方跳回去。不管是電影明星還是體壇健將,或者是公爵的女兒,情況總是這樣。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伴侶幾乎就像是同一個人。明星們不斷地製造婚變,好讓自己能一再以相似的方式與相似的人走到一起。而他們都在尋找的,似乎就是他們原本不想再擁有的第一次感情的重複。
  八卦雜誌總是喜歡把已經分手的明星們的照片放到一起,於是,普通讀者很疑惑,為什麼網球明星伯里斯·貝克爾不能乾脆就留在他的前妻芭芭拉和孩子身邊?為什麼他總是尋找那些特立獨行的外國明星,而事實上又不能長久?他的自傳或許能向我們揭示其中的奧秘。伯里斯·貝克爾似乎一直在尋找什麼,而這顯然是他的前妻芭芭拉和他那些短期伴侶都無法給予他的。因為他在尋找的,是他自己。
  在自傳中,伯里斯·貝克爾勇於直面自己的內心,披露了此前的私人生活狀況。他承認自己有時依賴酒精和藥品,並公開表示對放蕩關係的悔恨。這本自傳所起的作用如同自我治療,令他得到了解脫。在《盛裝》雜誌對伯里斯·貝克爾的一次訪談中,他坦承:“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極端的狀態。我該如何與瘋狂的社會公眾以及隨之而來的壓力妥當相處?我能向誰請教?我感覺沒人能幫我。”他還表示,“很多時候,我更像是一部機器而不是一個人。在球場上,我只有正常發揮才能贏得比賽;球場外,我只有保持微笑才能維持人氣。表面上一切都很完美,但背後的一切又有誰知道呢?”
  伯里斯·貝克爾和其他明星一樣,始終處於懼怕喪失公眾關注的壓力之中。如果人不能再通過自己的感覺去感知世界,就只有從外界去尋求認可和接納,自然就無法感知我們身邊那些人的存在。我們去尋找,努力嘗試,但我們什麼也感覺不到。我們只能被自動運行的內在模式所驅使,一路磕磕絆絆走下去,直到有一天,我們終於與自己再次相遇。
      有一次,我讀到一篇關於冰上明星凱塔琳娜·威特的簡要報導。在她結束了自己刻骨銘心的初戀之後,“至少有八個男友從她身邊匆匆而過”。報導還配了照片,從中可以看出,那些新男友幾乎都是初戀男友的翻版。凱塔琳娜·威特在訪談中透露,她一直“無法擺脫悲傷”,在她尋找共同生活的伴侶時,似乎總是不能碰到正確的那一個。一位前男友則對此發表了另一番言論:“如果你跟凱塔琳娜一起生活過,作為男人,你從事什麼工作都無所謂,因為你不過就是她的搬運工而已。”而習慣置身於耀眼光環之下的凱塔琳娜·威特則表示,她從來不想和一個只能依賴自己的男人共同生活:“對我來說,重要的是我能與我的伴侶平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現在這個不能給我這樣的感覺,那麼我就不得不為了我的幸福去尋找下一個。”
  如果我們總是希望從新伴侶那裏得到幸福,那麼我們通常會在對現有伴侶失望之後,立刻去尋找新伴侶。就像凱塔琳娜·威特那樣。無論和誰在一起,人只有先解決了自己內心的衝突,才能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我們通過媒體報導能瞭解到明星們對親密關係的渴求,也許他們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少的限制,能夠更自由地去嘗試,但內在的焦慮卻讓他們與普通人一樣,被驅使著不停地奔向下一個新目標。我們意識到自己渴望與他人確定關係,但潛意識中的一套系統卻總是在破壞這個目標的實現。如何發現其中的矛盾並坦然面對它,正是我們所要討論的主題,也是我們真正的任務。
  如果我們不能進行自我審視,看不清楚為什麼我們的生活總是在固定的地方出軌,我們的伴侶關係就會像唱針一樣,在同一個地方跳開,那麼我們的生活就如同帶有劃痕的唱片,總是回到開始的地方,最終讓我們筋疲力盡,沉淪於無愛無趣的黯淡人生。僅僅靠我們的理性和意識很難完成這份工作(轉貼者注:佛教的四念住禪修是唯一之路),即便我們擁有堅強的意志力,並明確告誡自己:再也不要陷入同樣的關係中,再也不要經歷同樣的痛苦,再也不會接納這樣的伴侶,“一切將要重新開始!”即便如此,內心的固有模式、錯誤的婚戀觀念以及內心的傷痛卻早已使我們的愛情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一切都會再次重複。

       不改變自己,換了伴侶命運還是一樣
              真愛能讓青蛙變王子
       婚姻的發展存在著一定的規律性,在一段婚姻破裂後,有些人可能會產生畏懼心理,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人們會擔心,一旦步入婚姻的殿堂,大部分羅曼蒂克的幻想就不得不拋到九霄雲外。
  我們時刻殷切期盼著翩然而至的白馬王子和完美無瑕的公主,但找到的卻都是一些平淡無奇的人,儘管我們很失望,但還是接受了他們。然而在婚姻的長河裏,他們越來越乏味無趣,變成幻想破滅後不招人愛的“青蛙”。
      一位智者曾說過:“從你愛上一個人的那一刻起,從王子到青蛙的蛻變過程就自然而然地開始了。”對於智者來說,這沒什麼令人焦慮的,“作為青蛙,並不是什麼糟糕的事情。整個世界充滿著’青蛙人’。”智者甚至認為,當我們夢想中的王子或公主現出青蛙的原形時,我們應感到幸運,因為真正的王子和公主是不會對我們這些青蛙感興趣的。“我們最好還是接受這樣的現實:我們也不過就是青蛙而已,還是去真誠地去發現其他青蛙吧。”這就是智者給那些為情所困的人們開出的藥方。
  在有關感情的童話中,我個人很推崇《美女與野獸》的故事。它給人以啟當希爾德來找我時,她剛剛和男友分手。他們已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但男友卻經常欺騙她。之後,她的現任丈夫將她從那個冷血的花花公子手中拯救出來。一切看起來都那麼幸福美滿,她丈夫與之前那個男友完全相反,心地善良,對她也關懷備至。然而誰也沒想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男人簡直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他開始揮霍無度並欺騙她,甚至比之前那個男友更惡劣更無所顧忌。
  卡琳斯的第一任丈夫不僅依靠她生活,還經常毆打她。她的朋友們都說:“那傢伙性情暴躁,極端自私。”大家都一致認為,她不應該和那個混賬男人在一起。她的下一個男友看起來則完全不同:溫柔體貼,善解人意,慷慨大方。卡琳斯的生活頓時充滿了陽光與希望。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看似完美的男人也開始毆打她。分手時,她兩手空空地離開,再次變得一無所有。
  當第三個男人出現時,對卡琳斯來說,簡直是一個奇跡。他是個成功的企業家,完全拜倒在卡琳斯的石榴裙下,對她呵護備至。他立下遺囑,將自己一半的財產留給了她。然而,在他們結婚後,他也開始毆打她,不久之後,這個男人破產了,她自然也失去了一切。
  你可以把這些事例看成是令人感傷的個例,但是,感情確實有其發展規律可遵循。對此,我們或者不願承認其存在,或者無法領會其內涵。人們的潛意識很可能隱藏在內心深處不易察覺,但會在伴侶關係中很輕易地顯現出來。
  即便現在你的伴侶關係看上去很和諧,但你會發現,令你失望並急於擺脫的感情,往往是由你自己一手造成的。這一點,你將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逐漸深入地理解。

示,如果你沒放棄正在衰老的青蛙或憔悴膽怯的蛙女,如果你始終堅持不懈、滿懷激情地愛著相貌醜陋、令人懼怕的野獸,那麼通過無條件的愛,野獸也會變成王子或公主。人的大腦中都有一個理想情人的範本:他們美麗、強壯、聰慧、善解人意、感情豐富、教育良好……根據不同的成長經歷,不同的人可能有上千種期待的範本。但一個人心目中的王子,可能就是另一個人眼中的怪獸。我們將不斷用心目中的標準來反復衡量自己的伴侶,一旦我們發現他們什麼地方不符合這個標準,就會不假思索地斷定,他們根本就不是我們的王子和公主,只不過是青蛙或者野獸。
  真正的愛是不會受這種期待模式影響的。殘疾兒童的父母都明白,他們愛自己的孩子,不是因為他們是這樣或那樣的孩子,這種愛通常是無條件的,而且往往超過了他們的想像。即便他們生下的並不是一個健康的孩子,他們也知道,自己深愛這個哭鬧不休的小野獸,於是,小野獸就在他們心目中變成了小王子與小公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