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為了什麼?我這輩子做什麼來了?我活著是為了什麼?我死後,除了我的子孫,還會有人記得我嗎?我這輩子做過的事情,可值得為他人所稱道嗎?我與這世上庸庸碌碌的其他人,可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這世上會有我?……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像羽毛一樣,被業風吹來吹去,無著無落,沒有任何依靠,也不知道自己將要飄向何處。但年輕人們總是認為,漂泊不可怕,人生的大意義也太遙遠、太模糊,他只怕找不到他愛的人,只怕不能刻骨銘心地愛一場。如果沒有愛過,就算過著神仙般的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他只羨鴛鴦不羨仙。因為,他還沒嘗到紅塵的苦,只期待紅塵的甜。他正沉浸在對愛的美好期待當中,只想找到那個自己深愛的女孩。

在他的苦苦尋覓中,這個女孩終於出現了,她的笑容就像秋天的湖水一樣,清澈動人。女孩盈盈而笑時,他的心湖也像秋水一樣,起著微微的波瀾。他的心裏升起若即若離的喜悅與悲傷……那,就是愛情吧。愛情的美妙潤澤著他的心靈,他不再滿足於一種煙花般短暫的幸福,他想和女孩結為夫婦,生兒育女,化為交頸柏,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永不分離,他不想再做那漂泊的蒲公英,因為他有了不想失去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愛情。

但是,他不知道,愛情也是無常的,對愛的執著,正是讓他遠離自由的原因之一。當他認知了世界那幻化無常的真相時,就會明白,一切都是執著不來的,包括愛情。很小的時候,我就發現了無常,這個發現影響了我的整個生命,它讓我明白,我這輩子該做的東西,就是寫點對這個世界有益的東西。我的文章能讓人們變得更加清涼、清醒、快樂一些,人們讀了我的文章,比沒讀要好,這就是我認為的“有益”。有的人看了一些時下流行的小說,變得更加消極,更加空虛,或者毫無收穫,那麼就不如不要花費寶貴的生命時間去讀這本書,這就是我認為的“無益”。我的文章對世界的這種益處,正是我說的“相對永恆的東西”,在無常中建立一些相對永恆的東西,就是我說的那些該做的事。

 

我在《狼禍》“談作家的人格修煉”一文中說過,少年時代對人生意義的追問,曾讓我陷入一種可怕的幻滅感當中,因為我發現整個世界都是無常的,沒有永恆,我不知道,既然終究都得死,這活著,究竟有啥意義。這種幻滅感的改變,是在我接觸佛家之後。當我看到佛捨身飼虎和割肉喂鷹時,我忽然發現了意義。這意義,便是那精神。那虎鷹和身肉,均已化為灰塵,但那精神,卻以故事為載體,傳遞給千年間活過的人。這精神會照亮心靈,許多人因此離苦得樂了。這,便是意義。但是享受著紅塵的甜而樂不思蜀的人們,是不會去考慮這些問題的。只有在生活漸漸露出它的“真面目”時,他們才會開始思考人生。

畢竟,青春也罷,美好的事情也罷,愛情也罷,總會改變,它們都不可能永恆。人在時光的洪流中不斷起著變化,年少時有著用不完的精力,但很快就長出了白髮,平滑的皮膚也起了皺紋。人,一天天變老了,愛情也在絢爛之後漸漸歸於平淡。人們不再滿足於生活的平淡:結婚生子,過著平凡的日子,喜怒哀樂不過為了一套房子、一兩個孩子,或者幾部車子。人生是不是會沿著這死水般的軌跡,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一些有智慧的人們,這時就開始追問人生的意義——

 

人生為了什麼?我這輩子做什麼來了?我活著是為了什麼?我死後,除了我的子孫,還會有人記得我嗎?我這輩子做過的事情,可值得為他人所稱道嗎?我與這世上庸庸碌碌的其他人,可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這世上會有我?……

他還會發現,愛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即使有了愛情,他也想明白人生的大意義,明白自己對這個世界到底有什麼價值,找到他的使命。這時他才發現,原來這追問比愛情更加重要。他還發現,無論工作還是家庭,都有著讓人無可奈何的苦:物價不斷上漲,想活得更好,收入就要比它沖得更快;公司裏總有一些小人,有時還不免為小人做嫁衣;誓願白頭偕老的兩人,結婚之後,尤其生子之後,總會因為小事而發生爭執,甚至吵得不可開交……其他不愉快的事情,也隨之不斷發生著,這就是佛說的“有漏皆苦”。

香煙美酒無法稀釋生活的苦,徹夜狂歡無法排解生活的苦,一時得意無法掩蓋生活的苦,連愛的甜蜜都無法彌補生活的苦。無論能不能得到追求的東西,生活的苦都沒完沒了。苦,才是生活的本質。“多想從這無窮無盡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啊!”一旦產生這樣的念頭,他們也就有了一點出離心,開始尋求解脫。

為什麼生活會這麼苦呢?因為人們的欲望在不斷膨脹著。當人們還是孩子時,快樂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當人們發現自己能擁有更多東西的時候,就總想擁有更多,總想過得更好。這就是我們墮入那“羅網”的開始。所謂的“羅網”,實際上就是諸多的貪婪、仇恨、愚癡、傲慢、嫉妒,它們讓我們受到迷惑,得不到清涼,得不到解脫,心中不自由,卻又不知所措。

這時候,有的人祈求諸佛菩薩的救贖,有的人卻開始反思人生,追尋生命的真諦。尤其在身邊的人忽然死去時,他們會猛然感覺到一些什麼,然後就有了一種使命感,開始尋找一種信仰。

因為,當他們看見那些昨天還有說有笑的親人、朋友,今天突然死去了,就會發現生命的無常,這時,他們的心裏會生起一種滄桑感,發現死亡離自己並不遙遠。他們也許會想:他按揭買下的房子怎麼辦,他的妻兒怎麼辦,他的父母怎麼辦?幾十年後,還會有人記得他是一個多好的人嗎……他們還會發現,眼前這片草坪,曾是群雄決戰的沙場,彌漫戰火硝煙,染滿了淋漓鮮血,但今天,卻變成遊人野餐的地方,充滿了宜人野趣。當年群雄爭得頭破血流,卻留不下任何痕跡。在生命的無常面前,諸多的紛爭、糾鬥,只會給人們帶來痛苦,此外又有什麼意義呢?當年,釋迦牟尼佛正是因為數次目睹死亡而受到震撼,才生起了出離心,放棄王位,開始追尋真理。

當你明白了這一切,就會品出紅塵的苦,你慢慢品那無常的苦,就會看破紅塵,生起一種強烈的出離心,有的人就會開始修道,尋求一種真正的解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