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事情要看得遠、看得寬,還要把你執著的心放下,來分析事情,你就知道在人生旅途上有了什麼差錯,自己就要修改過來。
逍遙,就是什麼都沒罣礙、什麼都悟空,這是咱修道人最根本之道。修道要放下、要空、要看開,人家若要就給人,給人就好,煩惱有什麼用?那就是「執」,放下才能逍遙。

 

修者改也,修改修改!隨時隨地持念頭、念頭不好腳步就不好。不好要改過來,就是修改。脾氣毛病不改,怎麼稱為修道人呢?今天已經踏上這個修道路了,本身修道條件也有了,千萬記住,自己要改的趕快改掉。乾道抽煙的、嚼檳榔的、「大聲吼」的,要收斂,該除的就要除掉,不要留下稟性,應該讓你的純然自性發揮出來,更亮、更圓。

       坤道也是一樣,不要講求現代時髦,我們最主要的就是講求樸素過一生,平安就是福,只求平安就好了。求樸素、大方、端莊,就是坤道的模範、指標。
       為何修道要修內功?在佛堂叫修道,在家是不是也叫修道?所以修者改也,要改就要涵養自己。

       所謂「內功」就是要培德,把在家的角色份好,做父親要盡父親養家的責任;子女要盡孝順父母的責任。每個人都負有一個使命而來,不管是什麼身份、什麼角色,都有應盡的責任及應盡的義務,這責任、義務要如何去做,全在於你們自己的心。

       人雲:生於憂患,死于安樂。雖然身在憂患的困境當中,但要讓這土壤孕育出豐碩的果實、豐收的稻穗。如何讓稻穗成雙穗呢?就得看自己如何去培德?如何去實行?所以為師要你們時時刻刻都要應乎天地之情、天地之理,好不好?

        修道人格健全是很重要的,但要如何做呢?「道雖通,不行不至:事雖小 ,不為不成」。就是認識自己、做好自己的本份。孔子七十隨心所欲而不踰矩,你們現在明白了,要朝著這個方向邁進,無論大小事,認其去做,做到隨心所欲不踰矩。

      修道要從人道做起,自己沒先做好,如何說道真、理真?
      待人處事是修道第一要務。人有沒有修養,從你待人處事中就可以知道。多往別人為你付出的方面去想,就會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夠,有如此感覺才會去改變自己,才會進步,如一昧地要求別人,那麼自己是永遠不會進步

       生活就是道,道就是生活,只要將道應用在生活上,就是修道了。修道不是奇奇怪怪,也不是困難的事,只要你懂就可時時應用,這就是「道」。本來人是不用修道的,只因貪嗔癡欲望太多才要修。修就是整理,把心整理幹凈,這就是修。

道在日常生活之中,一呼一吸動靜之間皆要合乎道理。凡夫與佛的自性並無差別,只在迷與悟之間。迷者眾生,悟者成佛。修天道依你的願,盡你的心,依照天理做事,與人情世故無關。同時,修道人要見道成道,敬老尊賢、重義氣、知禮儀,把道實行在日常生活當中。

       人的心一煩躁,對于你的修行來講會怎麼樣啊?事倍功半。心要寧靜、清凈,神自然清,自然有智慧。當內心寧靜時就是至樂。我們的心如果不平靜,就有煩惱,就沒有快樂。最快樂的源泉,不是來自其他外相變化或感官的享受,而是來自你的心源,所以我們修道修心,就是這樣。

       修道要怎樣修啊?修道首先要有清凈的心,至誠的心,還要有耐心。如果沒有清靜的心,一天到晚只有煩惱、妄想,那麼一顆心就不會安定,哪修得了道呢?所以入佛門首先要把不應該有的妄心放下,保持清靜的心,並以至誠的心去體悟佛法。誠者無物,就是放下一切的人心執著,向內尋找自性,心中無執著才能有一顆至誠的心。

       修道要隨時看得開、放得下,既然提得起就要放得下。對一些凡情俗事,不要太在意不要太計較。因為有計較就會苦,有苦就不會快樂。修道當然要越修越快樂。不管何時何處,每天皆要一天比一天更好。

 

人生要有“三得”:一是沉得住氣,二是彎得下腰,三是抬得起頭。沉得住氣,是睿智的彰顯,是理智的沉澱,是成熟的標志。彎得下腰,就是做人要低調謙卑,海納百川,能屈能伸。抬得起頭,無論身處逆境還是順境中,都要保持一種樂觀

即使是一條短短小路,也可以讓很多人通往目的地;即使是一個無名小卒,也可以讓許多眾生獲得快樂;即使是一句簡單格言,也可以成為解除眾人煩惱的良藥。

 

放過別人,就是放過自己。如果你不能放過別人,就是自我囚禁,不管你在哪里,都是悲痛、怨恨的牢獄。曼德拉說過:“當我走出囚室,走出通往自由的的監獄大門時,我很清楚,如果不能把悲傷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監獄中。”趣。

 

人生是一種承受,需要學會支撐。支撐事業,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承受。

放下架子你會高朋滿座;

放下面子你會揮灑自如;

放下壓力你會輕松愉悅;

放下消極你會海闊天空;

放下狹隘你會虛懷若穀;

放下懷疑你會真情長久;

放下抱怨你會心生歡喜;

放下懶惰你會改變命運;

放下過去你會擁有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