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要明白佛祖想讓你幹什麼

 

行者:閉關要有什麼基礎嗎?

愚仁:必須先明理,我是這個“什麼也沒有”,和我理解這個“什麼也沒有”是兩回事。你先理解這個“什麼也沒有”了,然後再慢慢讓自己過渡到我是“什麼也沒有”上。這個慢慢的過渡還是個法,應該是什麼呢?轉身即是。轉身即是的話,那麼你不轉身也是啊,何必再轉身?這就是佛祖所說的難信之法,很難讓人相信。

行者:那閉關還是有必要的啊?

愚仁:不明白的話,那是個方法。所以逼得佛祖沒招了,給你說了個八萬四千法。放下自己的角度就是啊,自己的角度難放,這就是我執。佛經上說就是牢關,牢不可破。

行者:為啥閉關就明白了,不閉關就不明白?

愚仁:閉關不一定明白,其實這個明白並不是閉關閉出來的,實際上你很明白,你只不過是不知道自己明白,本來就不糊塗,你說那個知道什麼時候不知道?

行者:就這麼簡單啊,就這麼點事啊?

愚仁:是啊。

行者:像我們這些很普通的人,是不是看經書是在把愚昧去掉,使不好的根器有提升,變得相對的智慧聰明,然後就更有可能悟道?如果像我們這樣根器的人,連經書也不看了,讓我們悟去,一下子頓悟是不可能的。我能這樣理解嗎?

愚仁:你還是沒明白佛叫你幹嘛。一部大經,名字叫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什麼?就是彼岸。既然有個彼岸,就有個此岸,這個岸和那個岸是怎麼回事?不是兩邊嗎?兩個岸之間不就是本來嗎?本來是一,為什麼還有個彼岸?理解經書的內容,按照其內容去做就是啦。讀經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經中指出的方向。

行者:因為迷了。

愚仁:那麼這個岸是迷,它是什麼樣?迷在哪里?我們是大自然造就的,本屬於這個大自然,可是我們想把自己獨立出來,獨立城一個有價值的東西。一旦獨立出來以後,你就脫離大自然了。人人都想脫離大自然,人人都想把自己獨立出來,就像每個父母都想把孩子培養成龍,那麼誰當蟲呢?都當國家主席去了,誰下地幹活去?這些國家主席就只能餓著了。你要是不想把自己獨立出來,你不就還是大自然嗎?就這麼點事。當自己沒有自己的角度的時候,你就是一切。我們現在是抱著個芝麻不放,把西瓜丟了。只要放下自己,就是了,就是這麼簡單。所謂不簡單,就是放不下自己,抱著我的認為、我的看法,全是我。

行者:放下自己就是,那就不用想去西方極樂世界了?連想都不用想?

愚仁:當你沒有欲望了,放下自己,哪個事惹得你不痛快了?甚至連痛快不痛快、高興不高興都沒有。誰惹你了?沒有我就沒苦也沒樂,沒苦沒樂不就是極樂嗎?

行者:那死的時候也是這樣嗎?

愚仁:你還想著個死,其實真那個樣了,連死都不知道。不要再修那個預知時至去了,預知時至還是有個死和生。吃著飯呢,說著話呢,沒了,走了,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他活著和死了是一樣的。預知時至,你心裏還打鼓呢,還琢磨有個極樂世界可去呢。有相修行,就是小乘;無相修行,就是大乘。同樣是念佛,無相念佛,就是淨念相續;有相念佛,就是念念相續。淨念相續,淨在哪里?佛號與佛號之間,就是那個清淨。那個清淨不是停下念來就是清淨,不能這樣理解,那個清淨是本來就存在。

不管你的胡思亂想多麼密集,沒那個清淨你不會胡思亂想。有念和無念相互交替才是發展。阿-彌-陀-佛,四個音符,音符和音符之間,就是那個清淨,就是什麼也沒有。沒有它,沒有思維;沒有它,沒有語言;沒有它,一切都不存在。說它淨它一塵不染,說它靜他無思無念,叫它個空它有個清楚明瞭。在這個空性上一天能起幾萬聲佛號,能起幾萬個想法,都在這上面升起滅掉,但是這個空性從來沒動過。你知道它從來沒動過,你那個認識的識和它合二為一,就到家了。本來是一,也沒必要合,就這麼簡單。堵攝六根是因,淨念是果;淨念是因,證得是果;證得是因,無證無得是果;文字義是因,實實在在做是果;花開是因,見佛是果。花開見佛,因果同現矣!

行者:我聽說在沒有開悟之前不可以閉關。

愚仁:你開悟了,還閉個什麼關?不學佛的人也都可以閉關,明心見性是學佛過程中的起步。你知道性體了,知道佛號與佛號之間的那個東西了,你認識到它並且與它合二為一的時候,是剛剛進門。這時候還有個出有個入,還不穩定,但不會再迷失方向了。知道佛號與佛號之間這個什麼都沒有,認認真真體會一下,修不到也不要緊。認認真真體會這個空檔是什麼樣,有沒有生滅,有沒有形象,有沒有大小,有沒有垢和淨,能不能增和減,對照一下心經,如果它符合了,它就是。努力體驗一下,目的是什麼?是讓你有這個印象。

人死亡時,在四大(地、水、火、風)分裂之前,神識先分散,如果自己坦然地接受死亡這個現象,不掙扎,讓它自然分離,擴散開了就是遍一切處,這個狀態就是佛號與佛號之間的那個狀態,和它一模一樣。這時你的感覺是我證到這個狀態了,證到了你就別再回到這個身體上來了,這個時候走人,你就是個遍一切處的法身佛,就沒有下一次的輪回。如果擴散的時候,它怕自己擴散沒了,又把自己組起來,組成個中陰身,所謂的靈魂,再參與輪回。

行者:那閉關是什麼目的?

愚仁:要是我這麼說你還不明白,那就閉關去吧。明白了,閉關無用。要是你一個勁地就想閉關,那閉關就成邪法了,因為它成了你的欲望了。打七是打掉第七識,第七識的表現形式就是俱生我執,我的認為,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概念,一切都是我。並不是打死它,而是讓它平靜下來。就是彌勒佛的“七千”。彌勒佛什麼時候來到這個世間,不是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嗎?就是過了五識(眼耳鼻舌身)六意(第六意識)七(第七識,俱生我執)謙(謙虛下來)萬念(無數個念頭),這個“迷了”的心下去了,你就是個明白人,你就是個佛。

行者:原來是這麼回事,謝謝老師!

 

79、認識一體兩面

 

行者:我打坐三年多,有一千多坐了,現在我要怎麼修行下去呢?

愚仁:你知道生命的存在形式嗎?

行者:什麼意思?

愚仁:自然中的一切存在都必須要有兩面,一面正、另一面反。一個杯子,有裏有外;一個人,有前有後;一張桌子,有面有底。比如我們人體,有肉體、有形象、有思維、有作用,有形有相有念有作。那什麼是我們這些萬有的反面呢?

行者:應該是佛教修行說的空性、自性吧?

愚仁:是呀,修行就是知道我們存在的真實面目。認識“我”一體的兩面,就叫“圓滿”。只認識一面為凡夫,不圓滿。認識一體的兩面了,才能圓滿,才是究竟,才能通達,遍一切處。

行者:什麼是那一體的另一面呢?

愚仁:有形有相有念有作的另一面,就是無形無相無念無作。

行者:怎麼去認識這無形無相無念無作呢?

愚仁:你想一想,剛醒來時是什麼狀態?

行者:什麼也沒有。

愚仁:這個什麼也沒有是什麼?這個什麼也沒有也是你呀!不過是與平常有形有相有念有作的那個“我”不一樣的另一種存在形式,你能說它不是你?它是誰的?

行者:也是我。

愚仁:這個“我”有形有相嗎?有念頭有作用嗎?

行者:什麼都沒有。

愚仁:這個“什麼也沒有”是“我”,平常一個念頭完了後,另一個念頭沒起來之前,也是這個無形無相無念無作的“我”呀。

行者:這就是禪宗說的“參話頭”吧?

愚仁:是呀,話起之處、話落之處,都是這個無形無相無念無作的“我”。我們的生命就是,有形有相有念有作的“我”與這個無形無相無念無作的“我”兩面和合的、非一非異的一合相。認識“有”我與“無”我的一體兩面,就是修行,還原於空有本一就是修行的方向。

 

 

80、佛法的真義是什麼

 

行者:佛法的真義到底是什麼?我認為貪欲是輪回的大原因,是嗎?我雖然沒有強烈的心願要成佛,但是我心裏卻老放不下開悟,怎麼辦?

愚仁:先聲明一下,這是我個人的認識,謹供參考。我個人認為佛法的真義有兩點:一是解脫,二是瞭解自己。先說解脫:從字面上講,解是解開、解放,脫是脫離、逃脫的意思。為什麼要解脫呢?因為有苦有難,從苦難中解脫,苦難就成了捆綁你的繩索啦。那麼,苦難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從字面上看,苦和難是一種感受,感受又來源於“我的認為”,你認為那是苦,你認為那是難,它就是苦,就是難,苦難是感受,感受是心在受,無心即無受,無受即解脫。所以無心就是沒有任何概念所覆蓋的本心。

再說一下瞭解自己:您瞭解您自己嗎?一般的人都說瞭解自己,可是這個世界是二元世界,如高低、遠近、長短,思想上有對錯、善惡、好壞,然而這一切都是有,有個“有”,就應有個“沒有”,你對自己的“沒有”瞭解多少?如1、2、3、4,用你的識分析一下,1和2之間,2和3之間有什麼,當然,讓你分析時已經落在相上啦,但這是個“入處”。那個之間什麼也沒有,是空、是無,然空無也是個有,你對自己的空無瞭解多少?沒有這個之間就無法說話,沒有這個之間就無法思維,我們卻不知道它。不光知道它我們要成為它,站在自己的空無的角度上,處理一切的有,空有不二才是真人。

貪欲是輪回因,我認為你說得很對,如果一個人沒有貪欲之後,會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一切行為都是利他行為,沒貪欲就不會起念,一個無念的人就是不動心,整個修行過程,就是讓自己的貪欲降到最低,讓自己的心沒有妄動。放不下開悟,我認為放不下就是貪欲,放下這樣的“開悟”就是開悟,認為自己開悟了就是沒有開悟,沒有開,也沒有悟,只是一個心不動,只是一個無欲,這是修行的全部內容。

行者:感謝老師,我這段時間沒有心力、沒有動力去創造生活,也漸漸沒有了去追求卓越的想法,無所作為,拿不出力量去奮鬥,這種狀態是不是不好?我很糾結。

愚仁: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因為人如果失掉了自己的欲望,就沒有了奮鬥和奮鬥的方向,這是一個階段,時間不會很長,大約三個月左右。之後就會出現沒有欲望、沒有動力、沒有奮鬥、也沒有失去,只是隨緣行事,只是只管當下,人爭我亦爭,人搶我也搶,爭搶之後不留痕而已。

行者:阿彌陀佛!

 

 

81、最大的執著就是我

 

行者:如果一轉念,不執著是不是也能夠生存?

愚仁:是。執著是執著在一個點上,不要執著這個點,歸到“一”上來。你要是執著這個點,你永遠是個點,永遠達不到“一”,歸不到整體上來。

行者:不執著不能帶有目的性,就是說執著是為了一個私心,不執著也是為了一個私心,那就不是不執著。

愚仁:最大的執著是什麼?就是我。不執著了,不為我了,你為別人,也是執著。就拿欲望來說,你想找個好工作、多掙點錢、住個好房子,這都是欲望。那麼,往生極樂世界、明心見性、即身成佛,難道不也是欲望嗎?

行者:是啊!

愚仁:放下欲望還有什麼?什麼都沒有了,很自然就與道合在一起了,本來就很自然,也用不著“合”。

行者:怎麼能放下這個明心見性的欲望呢?

愚仁:你要放下欲望,不僅是放下明心見性的欲望,所有的欲望都得放下。

行者:因為想要明心見性才修行的,怎麼放啊?

愚仁:修行就是為了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為了放下這個欲望,沒有欲望是什麼狀態?

行者:想明心見性也得放下。

愚仁:放下才行,放下才是“道”。

行者:但是在過程中,是不是還需要明心見性?

愚仁:借假修真,意思就是借著這個欲望來達到那個沒欲望。

行者:到最後還是把它都扔掉了?

愚仁:對!

行者:還是怕,不敢放。

愚仁:是啊,現在有一些說佛法的,度眾生,他度的是誰?他見人說佛法,說得人家看見他就跑。他執著于佛法,執著于度眾生,目的是什麼?目的是:我比你強,我才能給你說法。他心裏覺得比你高一等。怕什麼?怕自己沒有地位,怕被人否認,怕自己消失。

行者:他就隱含著這個自私心,我覺著還是先把自己度了,再度別人吧?

愚仁:是。

行者:自己沒度呢,怎麼去度別人?

愚仁:對。釋迦牟尼佛已經給你示範出來了,你見哪部經是他自己說出來的?你打開經書看一看,阿難在什麼地方問了個什麼事,佛回答了個什麼事,這個事又帶出來了另一個事,阿難又繼續問了個什麼事,又帶出了個什麼事。都是這樣一直問下來的,問出了個三藏十二部。只一本無量壽經是別人沒問,佛陀說的,那還是佛滅度後五百年出現的,到底是佛說的,還是……

 

 

82、放下自我,擁有全部

 

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與學佛結合起來而沒有衝突?

愚仁:本來就是沒有衝突的。只要改變一下看問題的方向,就會發現學佛對處理生活上的事情是很有用、很好的。

行者:總覺得學佛好難,不能吃肉但老婆孩子要吃,不能殺生可請客吃飯誰不殺生?我學佛一兩年了,家裏的事還是讓我焦頭爛額,我不知學佛到底學什麼、修什麼?我相信因果,可如何擺脫因果,如何跳出因果?

愚仁:學佛是學佛的道理,修行是修自己的心。

行者:我與佛無緣,還是機緣不到找不到明師?

愚仁:明師是自己明,機緣是自己的機緣,想學就是機緣。

行者:我怎麼才能擺脫生活的煩惱?

愚仁:你自己的認為太多,認為對認為錯,認為好認為壞,沒有這些認為就沒有自己的標準,沒有自己的標準了就沒有分別了。沒有分別,煩惱何來?

行者:那不就沒有自我了嗎?

愚仁:要自我幹嗎?

行者:沒有立場了呀?

愚仁:是的。

行者:你是說把我忘了?

愚仁:不是忘了,是放下我執。

行者:那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不是很明白。

愚仁:沒有自己了,所做的一切都為了大家。為大家做事能沒意思嗎?

行者:就是說忘私為公?

愚仁:是的。

行者:是不是要逆來順受?如果放棄自己的認為,那我的理想、我的抱負、我要掙錢養家,我該怎麼辦呢?

愚仁:有理想、有抱負、要掙錢,不是大家都這樣嗎?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只是不執著而已。

行者:我現在不明白什麼叫執著?如何不執著?我一直以為認准一件事不放棄,直至成功就是執著。

愚仁:老想一個事,老想著要辦的那個事,忘不了,就是執著。比如吃飯,你想和不想到時候都得吃。

行者:可是做事要堅持呀!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什麼事也做不成呀?

愚仁:只是盡職盡責就是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就不是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了。

行者:是不是事情沒來時不去考慮?

愚仁:對。

行者:事情過去了也不要去想了,來時面對就是了?

愚仁:對。

行者:說實話我做不到。

愚仁:不明白做不到,明白了很簡單。

行者:除非我認為一切都是自然的,該來就來該去就去,或者我是個木頭,問題是我有情感。

愚仁:你還有個認為,你能做到木頭也行了。

行者:就算是一切是自然的,但我的情感……

愚仁:誰沒感情啊?菩薩還度有情呢。

行者:我明白,可如何做到?真難!

愚仁:沒對沒錯,只是不執著。不放下自己的知見就是難。

行者:不去多餘地想?

愚仁:對。

行者:放下?我怎麼拿起來的?

愚仁:怎麼拿起來的就怎麼放下。是不是你的得失?因得失而拿起來,放下得失就是。放下得與失的執著。

行者:也就是說要放下幾十年來我受的教育?有些不明白我受的教育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有種被騙的感覺。

愚仁:只是放下,不是讓你去掉,站在世間的立場上應該承認世間的道理。只是個不執著。你我這樣的聊天不是也借用現代技術嗎?

行者:我知道,曾有人與我說一切是平衡的,物質是平衡的,陰陽是平衡的,善惡是平衡的,那麼得失也是平衡的?

愚仁:對啊!

行者:您說的不執著就是放下,不是放棄,因為還要運用。

愚仁:對。

行者:道理有些明白了,可是如何不去執著,我覺得有些困難,誘惑太多了。

愚仁:也就是欲望太多了。

行者:壓制欲望嗎?

愚仁:壓念不起是最笨的方法,只是不執著自己的得失。

行者:最好的辦法呢?

愚仁:該怎麼幹就怎麼幹,最好的辦法是沒有辦法。

行者:我覺得又轉回來了。

愚仁:是,因為你在轉。這一圈原地不動,本來很簡單,不思維就行了,你偏要思維。

行者:哦,不在意自己的得失了,欲望又從何起呢?對嗎?

愚仁:對。成為事物的發展規律。

行者:又回到我最初的問題,如何跳出因果?

愚仁:你的肉身跳不出二元對立,心能夠認識這個二元,既然認識就能跳出。

行者:哦,您說的欲望不就是個人的因果?

愚仁:是。

行者:如果我不在意自己的得失,不去分別,那麼因果對我也就不起什麼作用了,跳不跳出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對嗎?

愚仁:是的。要問問自己跳出這個二元對立了嗎?因果不空。不是不起作用,而是不在意它,認為事物就應該這樣發展。不在意啦,因果是一非二,這叫因果同現。

行者:因果不空?因果不會空嗎?

愚仁:不能這樣講,萬法皆空,因果能不空嗎?

行者:在我們的這個空間一切都是對立的,沒有絕對獨立的。基於這個原理,如果說一切都是對立的(這是一個面),就有絕對獨立的(這是另一面)。

愚仁:跳出二元沒有什麼獨立與不獨立,能夠產生二元的“地方”就是絕對的獨立。你的肉身跳不出二元對立,心能夠認識這個二元,既然認識就能跳出,有二元就有對立。

行者:問題是我怎麼跳出這個二元對立來?那是中道嗎?

愚仁:那是事物的兩個面,所謂的跳出是“中道”。

行者:中道也在二元裏呀!沒二元哪來中道?

愚仁:中道有對立嗎?跳出二元不在矛盾裏,把“跳出”理解為“旁觀者”,再看矛盾,一切清清楚楚。

行者:我是不是在鑽牛角尖?

愚仁:你跳了嗎?站在矛盾裏永遠有二元對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83、瞭解自己的另一面

 

行者:老師,禪宗講的“三關”,是怎麼回事?

愚仁:禪宗好像是有人講過“三關”,但是一般不提倡。

行者:那您說就是沒有三關?

愚仁:就是一個手心手背的問題,翻過來就是了,哪有什麼關?有人提出了初關、重關、牢關,要是按我的認識就是一個世間和出世間,認識一下這個問題就可以了。

行者:那是不是有人真的要過這三關啊?是不是也有這種情況?

愚仁:要是漸修的話,這是個路。

行者:我看母音老人的書,他引用龐居士的偈子“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是修行時感覺特別難,而他老婆說“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是破重關後的境界,所以母音老人好像也講三關。像您說這是漸修是吧?您說手心手背其實是一體,我真的明白了或者說悟入了就到位了,是這樣嗎?

愚仁:實際上,所謂的悟入,就是全面地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另一面,也就是有上就有下,有大就有小,無論什麼東西都有它的兩面。一張紙也有它的正反面,你不可能把一張紙的一面去掉只剩下另一面,不可能。去掉這一面,那一面也同時不存在了。人也是這樣,人站在“有”這一面上,生活在手背上,只是知道手背,不知道手心的存在。當你發現手心的存在時,你已經跳出來了,不再是手背,也不是手心,也用不著再叫你跳出來,或者叫你契合進去,都用不著,你發現你是什麼了,那麼你已經出來了。

行者:那是不是空與有是一樣的東西?

愚仁:是一樣,手心手背你不能說是兩隻手,一張紙的兩個面你不能說是兩張紙。

行者:就是個明瞭,就這麼簡單?

愚仁:就這麼簡單。

行者:但是我看有些書裏說,身心互相影響,真正明心見性必須得氣入中脈,或者說氣不入中脈就不能明心見性。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愚仁:這是密宗上的一些說法。把人引到中脈上去,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但是不能把人固定在這裏。

行者:參禪還是需要專修的吧?

愚仁:所謂的參禪,參是什麼?就是討論。禪呢?是不動。所以參的、討論的是那個不動。你身上哪個地方不動?當然,現在都知道有個性體了,有個空性了,你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身上的空性不動。

行者:很多人都要工作,回家還要照顧家,這些人怎麼修行?

愚仁:這些都是修行。走路的時候一心走路,不違反交通規則,走路以外的事一概不去想,這就是置心一處。把心放在一個地方,只管當下。做飯的時候一心做飯,工作的時候一心工作,這樣幹出的工作也會很好。只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形成這種習慣了,沒事的時候,還幹嗎?很自然地什麼都不想了。

行者:那是不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都這樣修行?

愚仁:好像是要時時刻刻的話又有執著了,只是一心幹那個事就行,別胡思亂想。

行者:丁老師,那你日常生活中肯定也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煩惱還起嗎?

愚仁:起。時間短,有時候幾秒鐘,也就是說生氣煩惱的功能沒去掉。

 

 

84、放下,當下就是

 

行者:如何才能明心見性,有哪些方法?

愚仁:首先要明心,知道釋迦佛到底想叫你幹什麼,就有個大體的方向,方向一明確就是明心。佛陀叫你了脫生死,既然是了脫生死,在你身上找到不生不滅、沒有生和死的東西,自己的意識和你那個不生不滅、沒有生死的東西合在一塊,就叫見性。在每個人身上都可以找到,打個比方,說話的時候,一句話幾個音符,“阿彌陀佛”,我把這幾個音符排列起來你能知道我說的什麼意思,“阿”是有聲音,“阿”不滅的話,“彌”說不出來,“彌”不滅,“陀”說不出來,“陀”不滅,“佛”說不出來,“佛”滅不了,下一個佛號出不來。同一時間內不可能張開嘴同時說出兩個聲音,音符與音符之間都有個空檔,不可能沒這個空檔,要注意的是聲音與聲音之間這個空檔。這樣就形成一個規律,有聲無聲的相互交替形成語言,相同的道理,有念無念相互交替就是你的思維,問題是你理解不理解自己的無念,知道不知道自己無念這個狀態的存在,把所有這些念去掉以後,是個什麼狀態,必須要明瞭。一旦明瞭,你就知道怎麼做了。你成為這個之間,還是你嗎?你成為無念,就是見性。既然是有念無念的相互交替形成我們的思維,有念你瞭解,我們對自己的無念瞭解多少?把這個有念去掉的話,那個無念就是一片,你現在認為你這個肉體是你,當你感覺你是那個無念的時候,就是見性。八萬四千法,法法都能見性,法法都能成佛,諸法平等,人有遲急,法都是一樣的,你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遲有緩。

行者:怎麼才能快一些呢?

愚仁:只要你不往複雜裏想,就很快,快到什麼程度呢?我們這樣聊天對話的時候,你都能契入到空性裏來,前念已滅後念未起,那就是,承認下來,那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承認下來就是。如果你承認不下來,你只明白了這個理,但境界沒上去,那給你個方法,知道自己有念,知道自己無念,知道就行,就這三句話。不要把它拿著當咒念,要做。自己有念的時候,知道這是念,而不是知道念的內容,當你知道有念的時候,念的內容自動斷開,斷開的同時就是那個什麼也沒有,就是空性。知道那個什麼也沒有的時候,不要再造念,這時往往再造個念“我空了,我知道了,我怎麼沒了”,這都是念。什麼念都不動,幾分鐘的事,你就能接受下來,很簡單的事,放下,當下就是。

 

 

85、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行者:中醫一般的是望聞問切診,最厲害的是望診,一眼就看出來了。其次是把脈,自古以來都是用這兩種方法,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愚仁:你說的那個是感知,有時候連人都不用接觸,就能感知他是什麼病。

行者:就是特異功能?

愚仁:什麼特異功能啊,就是個感知。你要是往虛空發送資訊,我還能接收不到嗎?別說定向的,就是不定向的,也能接受到啊。那不叫特異功能。

行者:那為什麼能感知呢?

愚仁:心一清淨,你提出什麼來都能知道,他在幹嘛你也知道。你要是有你的認為了,就障礙住了。如果你有“他在數千里之外,我就能知道嗎”這個概念,那你就真不知道了。你沒有千里之外的障礙,說出這個人的名字來你馬上知道他得的什麼病。心清淨,不要有自己的概念,不要有空間的概念、地理的概念、時間的概念、萬有引力的概念。有這些概念,你都做不到。

行者:也就是說契入空性就行了?啥都知道?

愚仁:對。啥都知道,啥都不知道,契入空性了你知道什麼?什麼都不知道。沒給你個課題,你什麼都不知道。給你個課題,你什麼都知道。

行者:有個出家人從小出家,現在給人看病、算命,收供養。

愚仁:那就上邪路上去了。

行者:有漏嗎?

愚仁:沒什麼漏和不漏,就是個念,無所謂的事。漏和不漏一個樣,就是有些人給你種了一個漏和不漏的因,往哪漏啊?虛空是我,我是虛空,往哪漏啊?所謂的邪路,就是把人帶到欲望裏啦,所謂的漏就是被你自己的欲望迷住啦。

行者:全身都是氣往哪漏啊?

愚仁:不是氣的事,你的心太小,把心放到全身上了只能遍知全身,你把心放到宇宙裏了,那往哪漏啊?漏也要有個地方吧?宇宙是我,我是宇宙。如果你說宇宙外邊還有個宇宙,那說明你的心量還是太小,你把銀河系當宇宙了。要是你把100個銀河系比作你的心量,還是太小,你只是個100個銀河系。所以說你的心無量無邊,不應該存在個大小的概念。應該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才對。

行者:要是達到這種境界我還不得修個幾十年啊?

愚仁:這是個理,說給你了,你只要接受這樣的理你就知道呀!只是沒打開心量而已,只在比量裏,所謂的打開心量,就是“現量”,打開也就這樣。

行者:打開很難啊?

愚仁:不是難,是自己固有的角度不願意去掉而已。

 

 

86、我的“知”和老師的“知”一樣嗎

 

行者:我的知和老師您的知,有什麼不同嗎?

愚仁:沒什麼不同,一樣。

行者:都是同一個知?

愚仁:準確地說,應該是同一個“性”,不是同一個知,知是性的用,應該這樣理解。你的知和我的知雖然一樣,是你和我分開了,但是自性、空性它沒分開,就像全身是一個整體,你是一個器官,我是一個器官,你這個器官是負責看東西,我這個器官是負責聽東西,但是都在一個人的身體上,因為是個整體。應該這樣理解,知是一樣的,但分出來個你和我。

行者:你的知很有智慧,我的這個知感覺還沒有智慧。

愚仁:知沒有智慧;知,只是個知,什麼都沒有;知,知道自己的空性了,本身就是智慧。因我們的知都站在“有”這個層面上,沒回過頭來知自己的那個“沒有”,當你知道自己那個“沒有”、那個空性的時候,這個時候本身就是智慧。因為,“沒有”遍一切處,你那個知和那個“沒有”合二為一的時候,你就遍知一切。但是要單獨說這個知並非這樣。

 

 

87、什麼是“明心”

 

行者:什麼是自心相?

愚仁:心有兩種狀態,一是心動的狀態,心動就是有念、有思維、胡思亂想,人絕大多數時間是在心動的狀態中;二是心不動的狀態,即清清淨淨、如如不動的狀態。心的動與不動的合一就是自心相,本來是一也沒什麼“合”。

行者:凡夫與聖者有什麼差別?

愚仁:凡夫與聖者本沒有什麼差別,聖者有的凡夫都有,如能動的心和不動的心,凡聖一如。認識問題的識性,凡聖無差,凡聖都有眼耳鼻舌身意,都有色受想行識,只是識性的落腳點不同而已。

行者:既然相同何來凡聖?

愚仁:什麼都是相同的,只是識性的落腳點不同。凡夫把自己的識“放在”心的動態上,“放在”念的具體內容上,認為思想、概念是自己;聖者把識“放在”自己如如不動的心上,如如不動就是自心體。就如大海一樣,凡夫認為自己是波浪,他的心量就是波浪;聖者認為自己是大海,他的心量就像大海。

行者:怎麼樣才算是明心?請總結一下。

愚仁:明白以上的理,就是明心。心有兩種狀態:動與不動。不動是心體,動是心用。識在動上即愚,識在不動上即智;知落在動上即凡,知落在不動上即聖。知、識是一非二,放、落只是個方便說。

 

 

88、什麼是“識”

 

行者:為什麼說動物不能成佛?

愚仁:原因很簡單,動物的四肢受到很大局限,不能像人一樣擴展自己的四肢。因擴展四肢的活動範圍帶來了對事物的認識能力,也因認識能力的增加更加擴展了四肢的活動範圍,這種認識能力被稱為識性。而動物因四肢的受限,它的識性就不能像人一樣擴展,因此識性不全,沒法轉識成智,不能成佛。

行者:我們總說要如如不動,我看嬰兒就是個如如不動的狀態,嬰兒本來是佛啦?

愚仁:嬰兒的各方面都比成年人強,如:如如不動的心。他沒有喜怒哀樂的情緒,也沒有很強的欲望,更沒有對錯善惡的分別,這就是他的佛性,但他不是佛,就因為他還沒有建立起認識問題的能力,識性不全。帶著你的識性回到嬰兒時期,你就是個佛。

行者:什麼是識性?

愚仁:認識事物的能力被稱為識性,就像眼睛把看到的事物分清就是眼識,耳朵能聽出是什麼聲音叫耳識,鼻、舌、身、意亦是如此,認識能力被稱為識性。

行者:識性與成佛有什麼關係?

愚仁:平時我們的識只是認識有,識痛識癢、識冷識熱、識好壞對錯,當去識那個“沒有”,並且和那個“沒有”合二為一時,就是轉識成智,就是佛。合二為一是方便說,因為本來是一,無需再合。

行者:那識和知是什麼關係?

愚仁:本來是一,是我們住在有上才又分別出來個識。不論認識什麼事物,總是有個知,就是自己不認識,也有個知,知道不認識,所以識知是一。

 

 

89、什麼是當下

 

行者:都說活在當下,請問什麼是當下?

愚仁:“當下”就是真正的“現在”,它不斷地流失變化,不斷地除舊還新。

行者:如果當下是變化的,那怎麼活在當下?

愚仁:那就看你的注意力放在哪里了,比如:你站在岸上,你看到的水就是動的;站在水上看岸是動的。多數人就不看腳下,腳下動了嗎?

行者:照你這麼說,人人都活在當下,也不需要提出來個“活在當下”了,這樣提就顯得有點多餘了。

愚仁:請問你活在當下了嗎?

行者:我從沒有離開過當下,我能活在哪里啊?

愚仁:你平時在想什麼?

行者:回憶一下一天的工作,計畫一下明天的事情,總結一下過去的經驗。

愚仁:你什麼時候活在當下了?你的身體沒有離開過,但你的心,不活在未來就活在過去,沒有一刻在當下。

行者:不明白。

愚仁:也就是說,你現在想前天的事,你的心就是活在前天,如果你想後天的事,你的心就活在後天,就是不在當下。

行者:那當下什麼都沒有,怎麼個活法?

愚仁:什麼都沒有是什麼?怎麼個活法?難道你死了嗎?還是睡著了?你不知道嗎?不清楚嗎?雖是什麼都沒有,這些都還在,都還在又不染,那個什麼都沒有,不就是嗎?

行者:什麼都沒有,怎麼生活呢?

愚仁:什麼都沒有是無所住,不住任何事項,只管當下,當下幹什麼就一心幹好什麼,過後不留任何痕跡,就是了。你現在就可以試一下,當下不想過去,也不想未來,只是在當下,體驗一下。

行者:乾乾淨淨的,什麼都沒有,很舒服。

愚仁:是的,活在當下,生活就變得很簡單。

 

 

90、見性是什麼狀態

 

行者:《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祖也講過“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想問真正見性的話應該是什麼樣的狀態?

愚仁:見性之後什麼狀態?剛才你說到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麼沒有虛妄的狀態不就是見性狀態嗎?你想一想,任何虛妄都沒有會是什麼狀態——空空蕩蕩什麼也沒有,就回到一個嬰兒狀態,但是你的識性是健全的,帶著健全的識性,回到嬰兒狀態,回到空空蕩蕩,這就是轉識成智。

行者:在晚上王鳳儀救他友人的路上突然覺得非常亮,我們去想的話很難想像,或者有人講見性的人是沒有黑暗的?

愚仁:王鳳儀走夜路,突然亮了,這是性光,別人依然看到的是黑暗,只是他自己看到一片明亮,他自己的自性的用。我們的眼睛有三種受光細胞:一是弱光受光細胞,一是中性受光細胞,一是強光受光細胞,一般是三種細胞排列著1、2、3,1、2、3……你的心清淨、沒有分別的時候,你的接受弱光的弱光細胞就會發揮作用,當它發揮作用的時候,再黑的夜晚你也能看到,就像白天一樣無阻,這是我們的一個功能。現在的夜晚不黑暗了,我們不是野人了,我們的功能也就退化了。

行者:看電視劇裏有個鏡頭,虛雲老和尚看到一個老和尚給他加水時茶杯掉到地上了,他就說老和尚開悟了,開悟是不是見性呀?

愚仁:開悟就是見性。杯子落地“鐺”的一聲,鐺的一聲的波發出來的時候,他什麼念都沒有,他隨著這個聲音的消失,突然他自己的意識散開了,這個時候他自己的意識遍一切處,這個時候他應該是見性。殺人犯被槍斃,法律上有個程式,死刑犯必須簽字,當簽完字之後,自己已經意味著死亡了。這個時候他處在全部都放下的無我狀態,雖然被槍斃是個壞事,但作為他自己來說,他是個證悟者。

行者:佛已經見性,但為何還要傳法,為何還要慈悲度人?

愚仁:讓我說這也是個欲望。佛祖開悟之後就想走人,傳說有個天人來勸說佛祖,“你證悟了,你要把你證悟過程告訴人們,你不該走。”這樣佛祖才留下來。他並沒有說我開悟了我要度人,他沒有這樣的度人的欲望。我們想開悟之後度人,實際上這也是個欲望,實際上是:想吃好的、住好的這樣的欲望,改變成想度人的欲望,欲望沒改變,只是改變了一點內容而已。

行者:老師,那到最後慈悲是不是也是欲望?

愚仁:慈悲不是欲望。分析一下慈悲這兩個字就行,“慈”上邊是茲,當下、現在的意思,下面是心,“悲”上面是非,無、沒有的意思,下面是心,所以慈悲的意思是當下無心。

行者:那見性後,在生活中一切都不同了嗎?

愚仁:原先是一切以我為中心展開的對事情的看法,契入空性的時候,一切都不為我了,當一切都不為我的時候,你就跳出這個事來了,來觀察人事物,那時候看問題就是因果同現,起因你知道,結果你也知道。只要沒欲望,智慧不斷在增長,但沒有增長的心,這個時候沒有疑惑,只是今天明白個事,明天明白個事,一旦起了欲望了,這個“今天明白個事,明天明白個事”的明白就停止了。

 

 

91、把自己降下來

 

行者:昨天在做練習的時候,在念頭之間也有個空性,想一直在空性裏,但要找的時候,卻找不到,放下的時候,空才出現。當下做事情的時候,這個空就不見了,我想一直在空性裏,和老師一樣得到徹底解脫,但再找的時候卻找不到。這很矛盾。

愚仁:這個不矛盾。想解脫,想證到空性,這都是欲望。如果沒這個欲望,你當下就是。不要把空性當成欲望,我追求空性、我追求大愛,這就是個欲望。當你把這些欲望降下來的時候,你很自然的你就是,你就是那個愛,你就是那個空,你就是那個沒有,你試一試,把自己降下來。千萬不要找過去的那個空的狀態,不要想再回到那個狀態。在修行過程中這是一個經常遇到的障礙,當你證到那個境界的時候,你再想達到那個境界,這就是有所住,你住在那個境界上了,你再想達到那個境界,那很困難。

只有把這個境界放下,這個境界才能重新出現。我們很多學佛的都有這種經歷,念佛念得達到了一片光明,這個光明太好了,再想達到這個光明,卻沒了,執著了好幾天還是達不到。五、六天或者十幾天之後,你把這個光明忘了,它突然又出現了,不當回事了,它才又出現。你什麼時候把它忘了,它什麼時候再來。那就不如主動地把它放下,放下即是。

 

 

92、再想達到就是欲望

 

行者:我有一次覺得我是一切,一切是我,但後來就覺得怎麼也過不去了。

愚仁:我是一切、一切是我這種狀態已經是了,是你現在過不去了。你達到這種狀態後,還想達到,這樣的想就把這一切都否了,這個想就變成了一個欲望,欲望就會給你隔離開,放下想達到的欲望,忘掉當時達到的那個狀態,你自自然然的就是。

行者:現在打坐什麼狀態也沒有了。

愚仁:如果什麼都沒有,你就在這個什麼也沒有裏呆著,隨著時間的拉長,會有點變化。不是這個沒有會有什麼變化,而是這個沒有會生出個有來,你可能會同時接受周圍的一切資訊,你就感覺你是一切,這只是在這個什麼也沒有裏呆著的時間不夠長而已,有個時限,盡可能地讓自己在這個什麼也沒有裏呆得時間長一些。

 

93、心息下來就是

行者:二祖修持多年為何心不安?

愚仁:二祖修持多年,沒碰上一祖時,他還不知道置心,他心外求法,認為有法可求,才找初祖。

行者:真的無“法”可得?

愚仁:實無法可得。

行者:覓心不可得,“覓”是真是假?

愚仁:覓心不可得!就是無心,無心無真假,真假還在世俗中,無心即無分別、無執著、無求也無欲。

行者:生死事大,絕無戲言?

愚仁:如是。

行者:“無心即無分別、無執著、無求也無欲”,那能分別的是什麼?

愚仁:“覓”,“覓”是尋找,尋找即是有心,用有心去找無心了不可得。“無心即無分別、無執著、無求也無欲”,是把“覓”去掉,不去找了,心息下來就是。

 

94、打坐

 

行者:打坐是修行人的必由之路嗎?

愚仁:修心是必由之路,打坐不一定是必由之路。

行者:好像現在都打坐。

愚仁:如果怨的話,那起因就是釋迦佛,他老人家在苦修林裏修行的時候,採取的是打坐的方式,打坐修行六年,也沒有得到個所以然,但是後人都跟著學打坐。他老人家坐了六年都沒坐出什麼,我們能坐出什麼?

行者:單盤、雙盤或者很舒服地坐在沙發裏都無所謂是吧?

愚仁:是的。能起念能生念的地方,不是打坐打來的,不是學來的,不是證來的,它是本然存在的,和你是什麼樣的姿勢有什麼關係?

行者:那應該是怎麼樣?

愚仁:站在我自己的角度上(這是我自己的認為,不代表別人),坐是什麼意思?按禪宗六祖的說法,心不動為坐。這個坐是心不動不是身不動,盤腿打坐坐多少時間,都是次要的,主要是心不動,躺著、倒立著都一樣,所以佛法講究的是心不動,而不是坐姿。修行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一定要明確,不然就容易在方法上打轉轉,修行是為了什麼?降伏其心,自淨其意,讓自己的心如如不動,如如不動的狀態就是一個空性狀態,空性裏含著這個世界上一切的有,這一切的有同時接受的時候,顯現出來的就是一個明瞭、智慧。把這個目的明確了,和盤腿打坐有關係嗎?不是讓你的腿開悟,是讓你的心開悟,不要和你的腿過不去。

 

 

95、體驗一下就行

 

行者:現在我從理解上知道了這個另一面,就是希望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把這另一面用起來,也就是所謂的妙用。

愚仁:那就是想得到個什麼功能。想得到功能,這是三維空間的欲望,是分析帶過去的習氣。之所以有的人證到空了又回來了,就是因為這個習氣,沒把習氣改掉,明白了又糊塗了。

行者:那要怎樣把這個習氣減少?

愚仁:就是一個無欲,沒別的。

行者:一問又迴圈上了,怎樣無欲啊?

愚仁:就是個迴圈,別在這上面加東西了。有個菩薩不是摞了九個頭麼?頭上安頭,摞了七個頭,它的意思是七識,眼耳鼻舌身意和末那識。摞了七個還覺得不夠,又左邊一個右邊一個,一共九個。橫向是身口意,豎向是七個識。

行者:還是習氣啊,老是停不下來。有的時候您說著說著我一下子理解了,過了兩天問題又出來了。

愚仁:就是習氣。理解這個空性了,知道這個空性是怎麼回事了,“空性從哪里來呢”又來了。

行者:您說這要追到底也行啊,追不到底。

愚仁:問題是你再追回來你還不知道轉了一圈,你再繼續追。

行者:永遠都沒完,那就不追了,直接體會一下?

愚仁:體驗一下就行,證明自己有那一面,自己是那一面的時候,感覺含著一切,但又沒有一物可含。感覺無所不知,但是沒有一個能知的。這還是像你這樣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才有這種感覺,一般人直接什麼也沒有,連這個無所不知的感覺也沒有。

行者:那是個啥感覺?

愚仁:只是個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就是個沒有,就是個空。到不用它的時候,也無心用它的時候,那個時候才是用。無心用,它才是個用;想用它,它沒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