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步功夫在於凝神,入手要訣唯屬觀照。白玉蟾雲:“昔逢師傳真口訣,只教凝神入氣穴”,明明說破天機,惜乎學人輕輕看過。倘不知凝神,雖坐到老死,亦絲毫無益也。夫凝者,聚也;神者,心中之正念也;氣者,先天之真氣也,無形無象,生於虛極靜篤之時;穴即先天氣之本根。

所謂凝神氣穴者,即將我心中之正念凝聚於氣穴,不令神往外馳,所謂太陽移在明月中也。神凝則火聚;火聚于下則水自上升,此水火既濟之要訣,亦凝神氣穴之妙諦也。故曰:保精要道惟在常常煦照,化氣奧旨全賴息息歸根。

夫息者,呼吸也;息息者,綿綿不絕之義也;歸者,返回也;根者,基本也。息息歸根,即呼吸不離生氣之根本,若存若忘,似有似無,所謂胎息者是也。蓋朗照下田,神自凝集,神既凝於氣穴,與氣混合一處,息也定于根本,神凝氣伏,大似口鼻無息;非無息,乃息歸於氣根矣。元氣發生於氣根,呼吸之氣亦根於氣根。

元氣動時,原擬外出,然神一凝於氣根,元氣自不向外,仍與神融合一處,神戀氣,氣抱神,息為神氣所吸收,亦同神氣相依相抱,三家相見,五行攢簇,此結丹之正功,亦和合凝集之要道也。


    “凝神須識竅“。故凝神氣穴,首要得著玄關。此竅平時原無形跡,非坐到靜極生動時,此關不開。此關不開,無以煉精化氣,不能見本來面目。故欲識此竅,須于入坐時放下身心,閉目先視眉間。稍靜,再將兩目從眉間緩緩下移,朗照臍下,不必定其地處,但以下田作一虛空境界即可。要緊識這個朗字。

朗則神清,如月映秋潭,雖有而實無,雖無而實有;朗則氣爽,而不至漸入昏耗。清空明月,無雲翳遮蔽則朗,凝神也應如是。學人不識朗字之妙,一入蒲團,神即馳去;初坐禪床,念競紛來,此無他,失朗照力也。要知目光朗徹下田,性光也隨之聚於氣穴,如寶鏡高懸,一切陰魔無不頓化為無有。能朗徹其光,靜坐不過半點鐘,丹田自生暖氣,此即春訊。

朗照到至虛至靜,忽然一動,心中為之一覺,正玄關開闢時也。乘機以目光下照氣機動處,便是得著玄竅,自覺恍恍惚惚、似醉如癡,丹田發暖,耳後生風,虛室生白,皆一陽初動之征機也。一切玄妙,皆基於此。然亦須俟精力充足時去坐,方為有益。

否則,群魔用事,慧劍無所用其力,足以受魔一柄矣。故高哲之士每於睡足之際一神清之候,正襟危坐,先令神蟄於內,不使光泄于外,自然一片清虛之氣細縕於兩間。如此凝神,自得其妙。若目光未能凝入,雖日坐數次,亦無益也。


    夫天機在目,目到心亦隨之,心目所在,息也大定;心息相依,息定心亦定也。然息定乃自然而定,非勉強使定也。《大學》雲:“知止而後有定“。夫知止者,心有所歸也。初坐時心不能定,念不易止。必有所歸依,而後始臻於定。譬如寫字,則心必定於字;讀書,則心必專於書。倘無所止,猶如逐風柳絮,將見飄無定所矣。故若入坐時任其無為,則流於枯寂,孤陰獨處,安望造化生乎!

是以古之學道者雖重無為,而無為中尚知有為。譬如妙心澄澈而有時念生,必從無為中尋其空洞洞天,光灼灼地而止之,即止於至善之地也。既止於至善之地,則心有專向而不外馳也。《道德經》中 “有欲觀竅“、“無欲觀妙”之說,已將修身要道和托出。有欲觀竅,即回風混合,有作之時也;無欲觀妙,即無人無我,無山川草木,混然不知不覺之時也。有欲觀竅為無心觀妙之用,無欲觀妙為有心觀竅之體。經雲:“致虛極,守靜篤”,即無欲觀妙也,無為也;

又曰:“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此即有欲觀竅,有為也。然有為者,非有所為,不過使目光常顧至善之地,不令其昏沉,不任其馳驟,如一輪皓月印於澄泉之間,便得之矣。性光凝於真氣之中,即如皓月印於澄泉之間。

萬物並作以觀其複,即言陽氣發生,萬物皆藉以生;觀其複,即是遇此陽生,以神光緊對玄竅,神返氣亦自回,此有欲觀竅之神功也。能將虛靈不昧之神凝於氣機動處,即是配合陰陽。陰陽既合,兩不相離,我之真息亦隨之伏矣。凝聚既久,真種發生,沖關蕩竅,皆是自然之機。

太上曰:“金玉滿堂,莫能守之”,蓋言後天精足,最易露泄,必常常觀照,時時凝神,精受神光吸收,不第無漏泄之虞,久而反化成氣,與神合為一體也。神不凝則元氣不生,故我道以凝神止觀為唯一無二之妙旨。一離了觀,火即散矣;火散,爐則寒矣;爐寒,丹則耗矣。故曰:“保精要道惟在常常煦照,化氣奧旨全賴息息歸根。知此則丹無不成。

    道之始終,全在靜觀。非觀不靜,非靜莫觀。只觀不靜,觀亦無用;只靜不觀,靜也徒然。一部玄功,觀為主體。一離乎觀,即遇魔。矣;一經正觀,萬魔即退。不靜觀則神不朗,而觀一著跡,又生燥也。止者何?將我之真意止於至善之地也;觀者何?將我之目光溫煦至善之地也。目光與真意常止於斯。觀而後止,其止也固宜;止而後觀,其觀也合道,自然真息得定,身心得靜耳。否則,終是水底撈月而矣。

    靜觀時,心要虛,神要明,光必朗徹。神。光明朗,則無昏沉之虞;心虛念止,則有天然之樂。倘念不能止,則觀不能正;神不能收,則止不得所,是以不入昏沉,即生煩燥。入昏沉則神無所依,顛倒夢想,無所不至矣;生煩燥則性不耐久,旋坐旋起,不得真定矣。

神朗則光徹,如皓月印寒潭,一片清光令人心暢神怡;神一不朗,光也散亂,心即他逝,即入昏沉,睡魘纏繞,主人降伏,六賊乘機打劫,七寶盡為所掠矣。故學道無他求,只在凝神寂照,須臾莫離,自然命基堅固。稍放空則入於荒渺,稍著跡則敗於凝滯。

非如秋月印澄泉,不足以朗徹其妙性;非如旭日映紅梅,不足以融和其祖氣。苟能神光鑒察維嚴,六賊不得入,七寶自永固,一旦牟尼發生,乘機採取,還歸固有,命補性固。誠心行之,不但精神日進,智慧日圓,常有樂境,而且不過二年,即證六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