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不是想煉就能煉的,還要講條件,所需要的條件簡單地說就是四個字:法、侶、財、地。

 

  (1)、法

  一為真師。什麼叫法?天地思想,生命思想,修行思想,這些都需要瞭解,這都為法。這些內容怎麼知道呢?可以看書,所以書就是老師,還必須看寫得明白的書,這是真正的老師;或者去聽別人講,別人教你,這也是老師。所以法的第一個含義就是真師。真師傳你道,授你業,解你惑,這為老師的責任。老師的行為,如果不夠這三個條件的,就不是真正的老師。傳道即傳理,授業即傳法,解惑即去掉人的障礙,以明心睛,使心裏的眼睛能亮。

 

  二為明理。有真師之後,才能明理。但真師只是教理,也就如別人把飯放進嘴裏後,還需要自己咽下去,還要靠自己消化吸收。所以這裏所說的明理,就是說從書本上從別人身上所學的東西,必須通過自己的悟,來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明理的過程就是悟的過程。只有真師才能給人帶來“覺”,把昏昧的元神“喚醒”,把“善性”澆醒。醒了之後,靠自己去活著,這叫悟。明什麼理?明修持之理。

 

  三為方法。修持是貫穿人的生命及人周圍環境的事情,這也是人天合一思想。雖然修持是立足於現在,但修持之後達到什麼結果?怎麼實現這個結果?這需要修持的方法。這個方法裏面的各個環節都要知道,一步不知道,就象黑暗中走樓梯一樣,看不清楚,有一步踩空,就有可能掉到樓底,所以處處都要明白。實修時的方法,是結合自己的行為,用老師教授的,自己悟到的,踏踏實實地去走,用整個身心去做,而不是琢磨琢磨就行了。

 

  修行是培養自己的生命,而生命必須是一個人完整的東西,不完整的東西不叫生命。所以要修行也必須用自己完整的東西去修。什麼是完整的?就是用肉體和精神、或者說身和心、或者說精氣神整體去煉,不能只付出一部分。如果在這裏琢磨琢磨,或者在那兒比劃兩下子,這不行。打個比方,一個研究哲學思想的人,才智達到很高很深的境界,但可能身體也會不好,為了健康,可能會去跑步鍛煉;他研究學問時用的是精神,跑得汗水淋漓時用的是肉體,兩者沒有調合在一起去做,對生命而言,沒有起到本質上的修煉,所以不一定能改變自己健康的程度。這些年社會上有些老年人,只是自己踏踏實實地煉一些小功法,一天煉半個小時,結果藥物沒能治好的病,靠這個就好了,變得面色紅潤,身體健康,心情平和。而老人們所鍛煉的事不一定有那些“哲人”研究的深刻,也沒有他們付出的代價更多。主要是因為這些老人們沒有身心分離而是融在一起去做。什麼叫修持?能把自身整體融在一起去幹一件事就是修持。用道家的語言來講,就是精氣神融一而化;這三個融在一起,不能分離,融在一起才能轉化,轉化之後,才能使生命品質得到提高,這就是實修。

 

  (2)、侶

  有伴即為侶,即非個體。人的存在不是只靠自己就可以的,人需要萬物包括飲食、空氣、水來養他,靠父母親情來滋潤他、照顧他,無論在感情上還是物質上都需要外界的幫助,否則人就無法生存。同樣,人身體產生的糞便、鼻涕等垃圾或感情上的垃圾,都需要外界承納。人的存在不是個體的,同樣的,修持也需要侶。具體講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一為同參。就是志同道合,共同研究,互相探討的夥伴。通過這種形式,能使自己心中的難解之結解開。一個普通人往真人方向去修,但過程中還不是真人,還是普通人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身體不可能不需要照顧,心理不可能不需要安慰,這時就需要同參來幫助。修行經常講一個“苦”字,佛家入手就講苦集滅道,以苦為首,認為人生即為苦;道家煉丹的時候,行為上苦,身體上苦,心理上也苦。修持當中不可能不遇到種種障礙,包括內心障礙,遇到之後,就需要有侶來互相化解,有可能互相一笑而了之,或者互相踢幾腳就發洩完了。這是同參的作用,互相探討,共同深入。

 

  二為護持。修持到關鍵階段的時候,如六根震動、元神出關等,都需要護持,這是必須的。在元神出關修煉中能夠獲得成功的希望很小,不成功即為死亡。六根震動階段,身體上的痛苦也需要護持,在這時連做飯、洗衣自己都做不到,真的無能為力了,就象初為人母者坐月子時需要別人照顧,因為生產時,骨縫開了,容易受風寒,外邪易入侵,過於勞作,會對自身造成傷害。修煉與此差不多。

 

  三為印證。修煉到一個階段,通過明理和方法就應該知道這個階段對應在哪個位置,煉到下一步時,再對照一下。就象看地圖似的,知道下一個路標,只有去過或瞭解到,才能知道。修煉熬到某一階段時,就差那麼一點點, 自己怎麼熬都熬不過去,如果有同伴來印證此時的狀態,就可能受益非淺。而且在平時積累修煉的時候需要一段時間,或一個月、或兩個月,之後就到一個關卡,這就需要悟,這個悟也需要印證,這樣才能效率快,否則自己聞,就費時間了。當談到悟時,還有受外界現象的影響而得悟的,比如《周易參同契》講陰陽交,如果是清修之人,偶然看到兩個蝴蝶或者兩隻猴子在一起交合,或許會豁然開朗。這就是悟,需經過外界的點撥,有感而悟。

 

  (3)、財

  財就是有資財。有物質基礎之後,才能安心去修。餓著肚子,沒有衣服,天氣一冷,就哆嗦,怎麼可能放下心來去修?因此,必須先準備好條件,這就需要必須有資財的基礎。

 

  一為了俗。了俗是什麼意思?很多事情都不在乎了,能看得開。人的生存離不開物質方面的東西,離不開財,也離不開感情方面的東西;如果具備了,就有了財,如果又能放下了,即是了俗。就象沒有結過婚的人,對男女之事無論如何都有一種憧憬,一種幻想,當一個人的時候,他可能還安靜,但如果看到別人成雙結對時,他可能就會有太多的感覺。在身體方面也一樣,身體健康的時候,不在乎什麼疾病,如果病得很重,就不可能安心。所以為了修持與修煉首先應該從養生入手,踏踏實實地讓身體健康起來,之後才能往後去修。這也就是說,在境界方面不夠的話,就擺脫不了這些。境界上去了,就會對下面的東西不在乎,酒色財氣都如此,人情也一樣。這是了俗。

 

  二為根性。財也指個人之財。現在是什麼基礎,是認識幾十個字還是幾千個字?是一個老年人的身體還是青年人的身體?能放下很多事情還是放不下?已經明白修持之理,只要踏踏實實去做就可以了,還是一竅不通?別人一提修持,就搖頭,就嗤之以鼻,還是勤而行之?這些都是根器的因素,是原有的東西,是根性,是修煉之財。

 

  三為物資。修持時需閉關,需護法。閉關,過得快需幾天,過得不快,需幾年。自己要吃喝,還要找個護持之侶,這需要在閉關期間有足夠的物資,這也即為財。人生活中的一切東西,都是財。為什麼古時修道人以富家子弟為多?因為有錢人才能讀書學知識,知書達理,才能知道修持這回事,否則他可能沒有機會知道。

 

  (4)、地

  一為斷緣。斷緣和了俗不一樣。了俗為了欲了情方面,了的是外在的東西;斷緣是能夠回到本來,能夠赤裸裸一些,這樣才能做到佛家的“空”,道家的“靜”,儒家的“中”,這才叫斷緣。不是與外界隔絕的意思。而了俗之後,回歸到自己內在之中,回歸本來,回歸神境,這都為地,這叫斷緣之地。

 

  二為風水。修持之人從古至今都講雲遊,其目的是求法,實際上法在真師講法的過程中差不多已經得到了,只是需要以後逐漸參悟而己,所以這還不是最重要的;主要目的是求能量,求氣,這是很關鍵的。為什麼叫求氣呢?中國有八卦陰陽學說,強調萬物的存在都是由不同的氣構成。八卦強調,不同的卦位,不同的排列組合,有不同的能量存在態,而人是宇宙中的一部分,都偏重於某個方面,肯定有不足的部分,要把生命修持圓滿,就需把不足的東西補足。若在同一個地理環境修煉,儘管春夏秋冬四季變更,陰陽消長也在不斷進行著,但已經滿足不了繼續前進所需的要求了。就只有四處去走了,哪個地方好,就席地一坐,煉幾天,如果非常需要,就在那裏結廬。所謂結廬在山間,不管道家還是佛家,都講結廬,住的是茅蓬,不是蓋的那些廟宇。廟宇都是自己修完了,給後人留下的思想傳播地,象學校似的,道家、佛家大多通過這種形式把思想傳下去。什麼叫茅蓬?就是找一些樹枝、茅草搭成一個棲身之所,遮蔽風雨。雲遊修行都是走到哪修到哪,可以說雲遊的目的就是為了找風水。環境之不同,氣脈之不同,無論對身體能量的補充還是對心情的滋養也就都不一樣。

 

  三為環境。就是地方。我們今天講課,就在此時此地這個環境,那麼今天的法侶財地是怎樣的呢?我站在這裏講課,講的內容,就是法;我們這些人就互相為侶;你們手裏有筆和紙,我有黑板、粉筆,這是財;這個房間,就是地。修煉的地方要選擇那些安靜的、清靜的、乾爽的,能夠使心情平淡的場合,然後安安穩穩、踏踏實實地去修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