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從事脊診整脊技術臨床治療與研究十餘年,提出了在臨床操作上脊診整脊技術從傳統的粗放型向精細型轉變,在指導思想上由理性思惟代替直觀的經驗思考。在臨床治療上,從經驗性向科學性的發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創新性發明了“三小脊診整脊”技術,即:小角度、小力度、小幅度。現介紹如下:
1
定點調頸法
 
      (1)
上頸段整脊調頸法:以C2左側壓痛為例,患者坐位,全身放鬆,頸部前屈約20°向左側旋10°~15°,醫者站於背後,左手拇指固定於壓痛點,右手放于患者前額部,向左下方緩慢旋轉,雙手協調調旋轉角度,當旋轉角度落於患椎痛點處,右手向左下方瞬間旋轉用力,常可聽到喀嚓聲,診查壓痛點消失。
  
    (2)
下頸段整脊調頸法:以C5左側觸痛為例,患者坐位,全身放鬆,令患者頭部後仰約15°~20°,並向左側旋轉15°~20°術者站于患者背後,左手拇指固定壓痛點,右手放于患者前額部,向左下方緩慢旋轉,雙手協調調整旋轉角度,當旋轉角度到達患椎痛點時,右手向左下方瞬間旋轉用力,常可聽到喀嚓聲,診查,壓痛點消失。
  
    2.
特色掌根旋轉斜推法:患者俯臥位,術者站於一側,以T6棘突右側壓痛為例,術者右手掌根部固定棘旁壓痛點後,緩慢用力向下向外呈弧形牽引至最大角度時,右手掌根瞬間加大旋轉力度和角度,同時向右下方發力,常可聽到彈響聲,手法告畢。
   
   3.
特色掌根旋轉按壓法:患者俯臥位,醫者站於一側,以L4右側有陽性反應點為例,醫者右手掌根部陽性反應點,左手重疊於右手背上,雙手二力合一,向上向外牽拉偏歪之棘突至最大角度時,右手掌瞬間加大旋轉的力度和角度,同時向對側方向推壓,常可聽到彈響聲或掌下有移動感,手法告畢。
   
   4.
定點骶椎整脊技術:患者俯臥位,醫者站於其一側,以S2左側陽性反應點為例,醫者用右手的豆狀骨置於壓痛點之上,緩慢用力向下呈45度角下壓至最大限度,(以豆狀骨與壓痛點有融為一體之感最佳)此時,醫者豆狀骨緩慢用力向外向下呈弧形外旋,在旋轉的過程中即可聽到彈響聲或手掌下有移動感,觸診壓痛點消失或緩解,手法告畢。
    
     
體會:多年臨床實踐證明,“三小脊診整脊”技術不僅操作簡單、易於推廣,更重要的是消除了傳統推拿正骨手法治療後的不良反應,其優點1手法直接施力與椎旁陽性反應點,採用瞬間合力以震顫力和擠壓力完成整複,每次只需要1分鐘左右,無需任何的輔助設備,同目前較流行的短杠杆手法以棘突或橫突為骨杠杆的整複手法相比,角度更小、更省力、安全性高、更具創新性。2整脊治療過程中醫者的作用力始終不超出“陽性反應點”的範圍,因此,其他椎體或椎旁軟組織無需承受額外的負載。3適合各年齡層的患者手法輕巧、無痛、精湛、細膩,能準確控制整脊治療時作用力及作用點力量的大小。
     
臨床觀察脊源性疾病其脊柱兩旁必有陽性反應點出現,也符合“有諸內必行于諸外”的觀點。通過“三小脊診整脊”技術使椎旁陽性反應點消除,即可達到調整脊柱內外環境平衡,臨床治癒的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