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也是道家常用的劑型,比湯湯水水的好攜帶,吃起來方便,又不容易壞。現在家庭很少把養生的吃食做成丸了,在古代卻是很普遍的現象。
      
三精丸就是道家很出名的一種保健佳品。所謂三精就是天精、地精和人精。相傳南陽有個姓文的人,因為社會動盪,逃到了壺山。在山裏他又餓又渴,有人就告訴他吃一種山裏的植物,果然,吃了這個東西後就沒有饑餓感了。若干年後,他回到了村子裏,但是他的樣子讓大家嚇了一跳,這哪里是個在深山逃難吃野菜的人啊,只見他面色紅潤,竟然比走的時候看著還年輕,身體也好,滿身的力氣。後來大家才知道,他吃的是山精,也就是大山上吸取了日月精華的植物,學名叫蒼術,也有天精的雅號。
      
地精是指地骨皮,也就是枸杞的根皮。人精是黑桑葚。蒼術和地骨皮要弄成末,桑葚搗爛取汁,蒼術、地骨皮、桑葚的比例是1120,把蒼術和地骨皮末倒在桑葚汁裏,攪勻後放在罐子裏密封好。古人做東西很講究,他們一般把罐子放到屋頂上,吸收日月之精華,叫“晝受日精,夜受月精”,等到罐子裏的汁液自然煎幹了,就可以加入蜂蜜,弄成丸。吃的時候可以用酒送服,三精丸就是補益用的,久服輕身延年,面如童子。
       
除了三精丸還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丸藥,比如二精丸、五參丸,都是道家服食的名方。比較有空閒的朋友可以試著在家自己做做,感受感受古代道家名士養生的樂趣。

 道家的養生湯
         
一說起湯,大家馬上會想到兩個方面,一個是平時吃飯時喝的湯,還有就是中醫的湯藥。而道家的湯很有自己的特色,既不是菜湯也不能簡單地看成是一劑湯藥。
         
我們先來說個補脾益腎,養肺生津的九仙薯蕷煎。薯蕷也就是山藥,這個湯用山藥,加上去了皮的杏仁,還有牛奶來熬制,山藥、杏仁、牛奶的比例為113,簡單的做法就是把杏仁搗碎,倒到牛奶裏,杏仁越碎越好,然後加入山藥。老法是要放到密閉的瓷罎子裏,然後放鍋裏煮,煮一複時,一複時就是一晝夜,這一般老百姓做不到,道家的藥食一般煮的時間都比較長。所以居家做的話,只要放鍋裏多煮一些時候也就是了。
          
這個湯沒有簡單地叫薯蕷煎,前面有九仙兩個字,叫九仙薯蕷煎,也就說明瞭在道家看來,它可是有著大作用的湯食。據說每天空腹的時候用溫酒調服一匙,可以治療腿腳疼,肚子冷痛,還能讓人面白有光澤,身輕體健,行如奔馬,長吃就成仙了。當然,我們心知肚明吃多少也成不了仙,但是老年人如果能經常服上那麼一小碗,確實是補陽的上佳之選。
          
這個湯適合老年人喝,有一部分老年人氣血兩虧,津液不足,皮膚也粗糙,形體也消瘦,他們就特別適合用這個來進補。還有久病體弱,總反胃打嗝的老年人也可以喝些這個九仙薯蕷煎。

                          文章來源:節選於《道家養生大道》   作者:張其成 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易國學院院長,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理事。

 

補益肝腎良方二至丸的發明

       二至丸出自清代《醫方集解》一書。由女貞子、旱蓮草各等分組成,具有益肝腎、補陰血之功效。主治肝腎陰虛,症見口苦口幹、頭目眩暈、失眠多夢、遺精體倦等。二至丸作為補益肝腎的良藥,一直被醫家所推崇,並被載入《中國藥典》2000年版。關於二至丸的發明,曾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明末安徽地區有位元叫汪汝桂的名醫,從小體質較弱,弱冠之年,仍長得羸瘦單薄,但卻聰明過人,誦詩及經史百家過目不忘,深得父愛,不料父患重病,醫治無效,臨終遺命:“不為良相,且為良醫。”汝掛遂棄儒習醫,專心精研醫書。由於他臨證善於發揮,常獨出新意,遇危殆之證,每能化險為夷,在當地頗有名氣。但因汪汝桂醫師多年苦讀,加上先天不足,未到40歲便未老先衰,鬚髮早白,頭目昏花,時常腰酸背痛,渾身沒有力氣。

       
他帶門生去采藥,投宿寺院,遇到一位百歲老僧,此老翁耳聰目明,鬚髮烏黑,步履矯健,便向其請教養生之道,老僧指著院中一株高大的女貞樹說:“取女貞子蜜酒拌蒸食即可。”汪汝桂醫師反復琢磨,覺得很有道理,為增加療效,他取滋補肝腎的墨旱蓮配伍,將旱蓮草搗汁熬膏摻合女貞子末製成藥丸,試服了半月,覺得效果很好,便連續服用。半年後,完全恢復了健康,並顯得精力過人,生機勃勃。

       
數年後,汪汝桂醫師行醫路過浙江麗水,探望寄籍在此的同鄉好友汪昂。汪昂見他全無昔日的病容,顯得光彩照人,頗感驚詫,汪汝桂醫師便如實相告。汪昂家資富有,閒居在家,不免放縱酒色,亦有肝腎不足之虞,聞知趕緊如法炮製、服食,同樣收到良好的效果。

        
汪昂素嗜岐黃之書,尋思著有生之年,做些流傳千古之事,便以厚俸延聘汝桂。歷時4年,汝桂著書4部。他將女貞子、黑旱蓮療肝腎不足一方,收進《醫方集解》一書之中,稱之為二至丸。不過《醫方集解》刊出後,正式署名的作者卻已是汪昂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