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藥三品:精、炁、神

道家功法講究性命雙修,修煉的基礎就是人體內的精、氣、神,這是道家修煉內丹的三品大藥。

道家內丹學稱精、氣、神為人的「三寶」。「精」指的是構成人體生命組織的精華,這種精華可以從先天與後天兩個層面來理解。「先天之精」,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華,「後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性交時所射出的精液。與「精」相對應,「氣」也有先天與後天的區分。「先天之氣」是人體原發性的「氣」,故而有「元氣」之稱,它體現了先天原火的推動,所以,寫作「炁」。從字形上看,「炁」字底下四點,表示火在下燃燒,這種「火」是生命的原動力。至於「後天之氣」指的是呼吸之氣,也就是宇宙空間外在之氣,對於人的生存來說,呼吸之氣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這必須通過「神火」的溫養才能成為內丹修煉的能源。在內丹學中,「神」也有先天與後天之別。「後天之神」指的是「識神」,它的作用是認知與分別,這種「識神」對於學習知識是有用的,老子《道德經》稱「為學日益」講的就是如何通過「識神」的作用來增加知識;但就內丹修煉來講,必須靠「先天之神」的觀照。這種「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來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觀照,是一個減損識神的過程,老子《道德經》稱「為道日損」,就是排除識神的干擾,從而進入無為的直覺狀態。這樣,元神觀照,而「後天之氣」轉換為「先天之氣」,於是元精培補,生命煥發出恒久的青春。

精在人體內是維護人的生命的高級物質,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後天之精是指血液、津液等一切後天飲食水穀所化生的有形液體物質。他來源於飲食水穀,經過脾胃消化吸收後,變成水穀精微物質,進入人體血液中,營養五臟,灌溉六腑,維持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命活動,故又稱“臟腑之精”。人之五臟都各有其精,故有五臟之精華皆聚於二目之說。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藏之於腎,是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人始生,先成精”,故稱“先天之精”。因具有生殖能力,故又稱“生殖之精”,即精液。精有陰精、陽精、元精之分。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彼此促進的。在出生之前,先天之精為後天之精具備了物質基礎;出生之後,後天之精又不斷供養先天之精,使之得到不斷補充。兩隻相互依賴,相互作用,故有“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的說法。人吃食物,入胃後,經消化、吸收營養,先化成胃津。胃津送人心的左下耳房(心分四房:左上、下耳房和右上、下耳房)化成紅血,紅血入任脈化成陰精,陰精入睾丸宮化成陽精,陽精內有精蟲。當精撞陽關奔放欲出之際,順出陽關是生人之道;逆回是煉精化炁之時,但必經師傳。廣義的精,是指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的總和;狹義的精,專指先天之精。由於元氣是由先天之精化生而來的,因而對於練功來說,先天之精更為重要。先天之精又稱為元精。

所謂氣,有後天氣(米穀之氣)和先天祖炁即元炁(無火之炁)之分。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又稱為原氣、真氣,它是人體各種氣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種,它的主要功能是激發推動人體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元氣充沛,則臟腑功能健旺,精力充沛,健康少病。道家養生最注重對元氣的研究,檢驗練功是否有實效,其中是否培育了真氣便是重要的標準之一。道家養生功的“煉金丹”,佛家的“六神通”等等,其實質就是真氣旺盛、充沛的效驗。

先天祖炁受之于父母,後天氣是口鼻呼吸之氣。故中醫把人的本質虛弱說成是先天不足,把不知調養身體,說成是後天失調。先天祖炁藏於大腦中心,道家稱腦炁胞。解剖學命名前水房、後水房。由於人的一身無不聽從大腦指揮,此炁又受之父母,故名先天祖炁。先天祖炁稟受于父母,是由“男女精氣”相合而成的,它賦予人以生命和智慧。人的人體和靈魂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來源也不相同。肉體只是如同一個口袋或一座房舍,以便容納元氣。肉體得到了元氣便獲得了靈魂,只是肉體才有生命和智慧。用現在的眼光看,先天祖炁就是來自父母已傳給我們的生物資訊和密碼。在我們生命誕生的那一瞬間,天地交合,來自父體的精子和母體的卵子結合成受精卵,這就是人的胚芽,人體的全部奧秘就包含在其中了。一顆受精卵就包含著我們的膚色、血型、骨骼,甚至性格、智商、氣質。雖然我們人體會受後天環境的影響,如身高、壽命、性格,但先天稟賦卻是在那一瞬間就確定了。父母給我們的元氣,不僅賦予了我們的生命,包含了人在生長發育中起決定作用的遺傳密碼,而且為我們的一生的聰明才智提供了基礎,因而元氣、先天祖炁又被稱為“遺傳物質”。胎兒成形後,先天祖炁就演化成人的精、氣、神。此炁雖然看不見,但能摸得著。這即是寸、關、尺三步脈搏跳動之炁。中醫以三指診切寸、關、尺三步脈的浮、沉、遲,並判斷內裏的病變。如果內部腎水上升,心火下降,陰陽和合,人就健康無病。倘若陽盛陰衰或陰盛陽衰,偏陰偏陽都為之病。人的生命是靠先天祖炁而定興衰的。先天祖炁充沛,人身體就強壯,先天炁微,人就多病,先天炁枯,人就死亡。人斷炁就是斷的先天祖炁。俗話說“三寸炁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人失去了元氣,必然無知;人得到了元氣,必然聰明;人得到的元氣越多,越純粹,就越長壽,越有智慧。達到了元氣至極的人,便四肢固、九竅通,不用蔔筮就能預知吉凶,不用問人而能自知,甚至得窮天地,披四海。

人體的元氣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於腎。腎位於腰部,左右各一,內藏腎陽、元陽、真陽與腎陰、元陰,是藏精之處。腎主骨,骨生髓,而腦為髓之海。所以腎精足自然精力充沛,神思敏捷,記憶力增強,筋骨強健。腎虛、腎虧則意味著人之元氣散失太多即人們常說的“傷了元氣”或“大傷元氣”。人是由元氣演化而來的,氣足則生命旺盛,氣竭則命終。炁化神,神化形,形耗神,神耗炁,生命就是這樣周而復始。所以守炁、蓄炁、煉炁,是維持神形、延長生命的要訣;形不損,就是身體無內外傷,神不失,就是情緒穩定,是守炁之要。

人體之氣還有後天之氣,後天之氣指水穀之氣和自然之氣。人體攝入的水穀之氣與呼吸而得來的清氣聚於胸中又稱宗氣。它積於胸中,運行於經絡、臟腑之中。人體還有營氣和衛氣。營氣是由水穀精微所化生的精氣,由脾胃吸收營養物質後,轉輸於血,進入脈道,以營養全身。衛氣也是有五穀精微所化生的一種精氣。其性速疾滑利,善於遊走穿透,它不受脈道的管束,而行於脈道之外。它具有保衛體表,抗拒體外風寒濕熱等邪氣的功能。古人對營氣和衛氣有“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之說。後天之氣賴先天之氣而得以運化,先天之氣受後天之氣的不斷滋養,二者相互轉化,形成人體之精氣。所以人才不斷成長,精氣不斷充實,精力也不斷充沛,生命活力才得於以不斷運行。以後天而論,其根源來自飲食。簡而言之,人吃了食物,吸收營養,化而成津。津化而為精,精化而為炁。這是由後天生理功能自然而來的先天祖炁。道家深知此炁乃養生之寶,以有為之法通過用功,靜中求動,逢動即收,積炁養身,日積月累,達到先天炁足而致益壽延年。所以,先天炁還必須憑後天氣培養,先天炁和後天氣相互依存,不能偏廢。

神,有元神、識神之分。神的調養,對於練功來說是最重要的。神是指心(腦)的功能和思想狀態。如“勞神”、“留神”、“凝神”、“分神”等等。它是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的體現。它在人身居很重要的地位,只有神的存在,才有人的生命活動,人的意識支配人的活動,生命活動的體現就叫做神。古人很重視人體的神,認為神充則身強,神衰則身弱,神存就能生,神去就會死。所以說“得神者昌,失神者死。”《胎息經》中說:“炁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知神可以生長,固守虛無以養神,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住。”意思就是說,神是精與氣的主宰,人失神也就是失去了精與炁。神行即氣行,就說明了“神耗炁”的道理,心一動炁就動,同時也說明了練功人發放真氣的道理,即意到炁到。神住即氣住,則說明了神凝則氣聚的道理,神不失才能保守元氣,神足則炁旺。古人又說:“神生明”意思是說神成炁來,性住氣自回,這個性就是神,人只有神全才能真氣充沛。

如何才能使神全,達到神生明的境界呢?我們就要瞭解識神與元神的關係。所謂識神,即思維之神,它決定著人的一生的思想活動,是人生下來之後逐漸積累的知識。元神無知無識,渾渾噩噩,又謂之性神。它的物質基礎就是“精氣”,沒有精氣,也就談不到神。神的生成物質是精,一是先天之精,一是後天水穀飲食之精,兩精能動地合在一起,就會體現出神來。人的生命來源,最根本的就是陰陽二氣相交的物質,這種物質就是先天的精氣。先天精氣是物質基礎,我們的形體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生、發育、成長起來的。而形體中的神,則是形體的產物,因此隨著父精母血的媾和,當胚胎形成的時候,主宰生命的神也就產生了。這種先天產生的神,就是元神。元神是指對事物認識過程中,尚未經過思索、判斷自我之本的認識反映。這種反映往往帶有預見性,實際就是精神或心意的靈感。元神不以人受教育的程度、方法和所積累的經驗為轉移,它是從人體遺傳密碼中獲得的“先天”的知識。這種知識,就是一種智慧。它不會因為你是博士學位而提高半分,也不會因為你是文盲而減少一寸。用現在的話說,元神所記憶的知識相當於大腦的深層意識,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第八識“阿賴耶識”,識神只是大腦的淺層意識。我們在寫文章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苦苦思索不得思路的時候,可是在某一刻突然來了靈感,下筆千言,一揮而就。這個苦苦思索階段就是識神在起作用,而這個靈感就是元神的作用。人這一生對大腦只開發使用了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深層的都沒有開發出來,白白地浪費了。腦是思維器官,人們通常只關注是怎樣能動地去使用它,也就是自覺地用它記取知識,進行形象或抽象的思維。但是人們卻忽視了、甚至不瞭解它還具備另一種功能,就是自動化功能。人腦的自動化功能就相當於元神,它通常只能在大腦的靜態期才能顯示出來或達到較好的開發,元神的顯現往往表現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特異功能。

說了半天,元神實際上就是宗教所說的靈魂。靈魂按照科學的解釋是,靈魂是由蛋白質DNA、RNA等生命大分子構成的生物體所產生的各種層次的一切生命現象,它依生命大分子細胞組織器官以及生物體本身新陳代謝存在而存在。故這裏的靈魂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既能附著人體又能在人死後脫離人體的鬼魂了,靈魂醫學soulmedicine中基礎定律——生物體靈魂三定律(即靈魂出現定律、靈魂層次定律以及靈魂效應定律)可有完美科學的詮釋。佛教基本上是否定靈魂。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否定靈魂存在,而因果關係所聯繫的是記憶,不是靈魂。佛教各派對靈魂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在佛教傳入中國時,由於中國人重視先靈,因而使得中國佛教發展靈魂觀念。通俗之佛教的喪禮中,一般會誦經超度以引導亡靈早登極樂西方,這明顯是肯定靈魂觀念之做法。除了魂魄說以外,中國的道教的許多派別都認為,人的靈魂是一種擁有意識的特殊物質,並稱之為“元神”、又叫作“內丹”。這種元神有陰陽之分,而經過修煉,使人變為純陽,就可以控制靈魂進出肉體。他們稱之為“元神出竅”。

道家又是怎麼認識三魂七魄的呢,他和元神有什麼關係呢?道家的《雲笈七簽》卷五四“魂神部”稱,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陽和之氣,屬於天;二名爽靈,陰氣之變,屬於五行;三名幽精,陰氣之雜,屬於地。胎光主生命,久居人身則可使人神清氣爽,益壽延年;爽靈主財祿,能使明氣制陽,使人機謀萬物,勞役百神,生禍若害;幽精主災衰,使人好色嗜欲,溺於穢亂之思,耗損精華,神氣缺少,腎氣不足,脾胃五脈不通,旦夕形若屍臥。

因此,養生修道務在制禦幽精,保養陽和之氣。如在黎明時分或夜間入睡前,叩齒並呼三魂,反復三次,即可神氣常堅,精華不散,疾病不侵,鬼神畏懼。

七魄之名,分別為屍狗、伏矢、雀陰、吞賤、非毒、除穢、臭肺。七魄為人身中之濁鬼,每每於月朔、月望、月晦之夕在人身中流蕩遊走,招邪致惡。修道之人,應制禦七魄。如正臥,去枕伸足,搓手;次掩兩耳,指端相接,交於頭頂中,閉夏七通,存想白氣臨身,化作天獸,青龍在目,白虎伏鼻,玉女當耳,龜蛇守足,乃咽液七過,叩齒七通,呼七魄名,咒念七魄內閉相守,不得妄動。宋俞琰《席上腐談》卷上:“醫家謂肝屬東方木而藏魂,肺屬西方金而藏魄,道家乃有三魂七魄之說。魂果有三,魄果有七乎?非也,蓋九宮數以三居左;七居右也。白玉蟾三龍四虎之說亦猶是,蓋《太玄》以三為木,四為金也。”人要死時七魄先散,然後三魂再離。生病時就是和魄散了,所以要用藥物去阻止它散發.如果和魄和力魄散了就容易鬼上身。

人的精神分而可以稱之為魂魄,其魂有三,一為天魂,二為地魂,三為命魂。其魄有七,一魄天沖,二魄靈慧,三魄為氣,四魄為力,五魄中樞,六魄為精,七魄為英。

魂為陰,魄為陽。其中三魂和七魄當中,又各另分陰陽。三魂之中。天魂為陽,地魂為陰,命魂又為陽。七魄中天沖靈慧二魄為陰為天魄,氣魄力魄中樞魄為陽為人魄,精英二魄為陽為地魄。

三魂當中,天地二魂常在外,唯有命魂獨住身。天地命三魂並不常相聚首。七魄中兩個天魄兩個地魄和三個人魄,陰陽相應,從不分開。並常附於人體之上。其實人類的七魄,實際上就是藏密所說的位於人體從頭頂到胯下會陰穴的中脈之上的七個脈輪,七個能量場。其中天沖魄在頂輪,靈慧魄在眉心輪,氣魄在喉輪,力魄在心輪上,並同時與雙手心和雙腳心相連。中樞魄在臍輪,精魄在生殖輪,英魄在海底輪。人體的七魄同由命魂所掌。命魂又稱為人魂,或者色魂。人類生命就是從此命魂住胎而產生的。命魂住胎之後,將能量分佈於人體中脈的七個脈輪之上。而形成人的七魄。魄為人的肉身所獨有,人死之後,七魄隨之消散,而命魂也自離去,生命即以此告終。

人的命魂,透過七魄中的天沖靈慧魄主思想,主智慧。透過氣力二魄和中樞魄,主行動。通過精英二魄主身體主強健。唯中樞一魄,乃為七魄的中心。人的命魂就依附於七個脈輪之上。

人身中命魂與中樞魄的聯繫最為密切,所以中樞魄也稱為命魄,在人體內部,天沖靈慧二天魄之陰,與精英二地魄之陽交,而產生人魄有形之氣力。在人身外部,則是因天魂之陽,與地魂之陰交合,成命魂。並同時三魂相合,主人無形的命運。運是由人的天地二魂聯合,主人命的好壞和強弱。命則是人的命魂,支持自身的天地二魂,運發的旺盛與興衰。運由命所主,命由運所發。運無形而命有形,運與命複合,則構成人類完整的生命體。

運主虛空,命主實相。凡人命運的好壞,在於人的命與運是否生合或者相制約。若是運強過了命,不去生扶自己的命,並反而壓制命,則人身七魄的天魄地魄人魄也必不相生。此人必表現為命薄和體弱。若得命強過運。而能使得運不得不去生扶自己的命。則人身七魄之天魄地魄人魄必得相生合。人就會表現得身強命旺,人的根基必深而厚,此等行者,修行才易於成功。

命魂乃七魄之根本,七魄乃命魂的枝葉。魄無命不生,命無魄不旺。命魂是人身的主魂。天地二魂的聚合產生命魂而生人,命魂終結時又分出陰陽。並回歸天地。天魂主光,地魂則是天魂的光照射在人命魂之上所形成的影子。所以地魂又稱為影魂。無光不成影,無影不成相。修行人若能修得命運融合,天光與地相才能與人的色魂相合。如此人體眉心的靈慧之魄,才能得以顯現出天魂地魂的形象。如此人的天地二魂常在外而所見的一切相,才能得以在人的大腦和天眼裏顯示出來。因為天魂和地魂既能依附與肉身而顯化萬象,也能脫離肉身而自由存在,所以人的天魂和地魂也稱為身外化身。

其實每一個人的眉心輪天眼都是打開著的,眉心輪又稱為月輪。月本身就是一個開著的目。目又為眼睛。所以月輪眉心原來就是一個開著的眼睛。月無日不明,月若得日目自明。此乃命魂得天魂的光合,若月能同時兼得地魂的影。月明之中自能成相。此即是千光之眼千眼明。

按照佛教的說法,在人身外部天魂、地魂,都叫含藏識。人身體內部 天魂屬阿賴耶識命魂屬第七識 地魂屬第六識 命魂被外在天地二魂主宰的同時 也支撐著生自己命魂的天地二魂 當命魂轉魂成智時 天地二魂就沒有內外, 外在的天地二魂才能與人的命魂相通,才能得以在命魂中顯現出外在天魂地魂認知的形相,這就是天眼通的由來。

天地命三魂(識陰),透過七魄中的天沖靈慧魄主思想,主智慧(想陰)。透過氣力二魄,主行動(受陰)。通過精英二魄主身體主強健(色陰)。唯中樞一魄,乃為七魄的中心(行陰)。由想行識三陰,造作業因,而招感色受之果 覆蓋了本來之真身

含藏識受無始劫以來熏習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見分自緣自己的見相二分,自轉變成第七識。此時的阿賴耶識不叫阿賴耶識拉,叫第七識,又名我執識。此時第七識的見分又去證自己的見相二分,自轉變成第六識 既意識。

含藏識是個非一非二之體,其性是遍滿十方一切處,無所不在,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故又名如來藏。含藏識之意是含識體,但它還沒開發出來,所以叫含藏識。含藏識可以把他簡單抽象的理解成是個體或一個海平面。能了義分別作用的稱為識,含藏識受無始熏習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的開發,就可以理解成從大海擊起的浪花。既然是識,就能了義分別作用的。有識就有見與所見,分別叫見分和相分,這裏暫且可以把它抽象的理解成根與塵。此時阿賴耶識見分又去了義自己的見相二分,此時的阿賴耶識就不叫阿賴耶識了,叫第七識,即我執識。此時第七識的見分又去了義自己的見相二分,自變成第六識,即意識。第八識和前五識都是現量境,就像照片。第七六是比量境,就像比量照片裏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六七識是覺上生迷,執假為真,將自己轉成的根塵所迷。故此禪宗六祖大師說:“六七因中轉,八五果上圓。” 修就是要在六七識上下工夫,轉識成智,就是把比量境轉成現量境,對境不迷。八個識都是相互影響的,所以可以在任何一個識上一門深入下工夫,如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一心攝耳根,一但耳根被攝,外不能進,內不能出時,其於五根也多一一被攝歸一。大勢至菩薩的念佛法門,阿彌陀佛的觀想法門亦複如是。

命中之日在左而不在右。意即日出東方,明月西沉,早晨之大象。倘若日在月左,雖則能明。右日之明乃為暮晚之象,明不能久,不若早晨之朝日,明能長久。此朝乃萬佛所朝,大道所歸,也即是大日如來之所在。

地球上的所有人聯合構成了人類社會,那麼所有人類的天魂和地魂也分別構成了類似於人類社會的社會。天有天的規律。地有地的法則。由每一個人的天魂和地魂,與相應的天社會和地社會,聯合構成了能夠影響人類前程的宇宙大運。

結合中國傳統魂魄信仰與佛法而產生的魂魄說,即三種魂識與七種魄識,合稱三魂七魄。此說出自疑偽經典《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略稱《地藏十王經》)。並非正統佛教思想。

中國素有魂魄之說,如《左傳》〈昭公七年〉的疏說︰‘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中國民間信仰認為魂為天氣,魄為地氣;即魂為陽氣、精神,魄為陰氣、形骸。若人死,則魂升天、魄歸地。

《地藏十王經》將魂魄之說與《大乘起信論》的說法相結合,創出三魂七魄之說。經文雲(卍續150·769下)︰‘于阿賴耶識開為三魂。’它們分別是︰胎光業魂神識、幽精轉魂神識、相靈現魂神識。《十王經》認為這三魂與如來之法、報、應三身不二而二。經文又說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七轉識就是七魄,它們是︰雀陰魄神識(即舌識)、天賊魄神識(即耳識)、非毒魄神識(即眼識)、屍垢魄神識(即身識)、臭肺魄神識(即鼻識)、除穢魄神識(即意識)、伏屍魄神識(即末那識)。

對於三魂有多種說法: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稱之為“本我、自我、超我”;也有人將三魂解釋為“天魂、音魂、色魂”(相應於上述的“天、地、人三魂”):“天魂”是人在天上的原始資訊本來面貌,“色魂”則是在肉身上的一部分靈魂資訊,而“音魂”則是隨著起心動念而飄游於體外的一部分靈魂資訊,“音魂”可以有千萬億分身。

其實人類的七魄,實際上就是藏密所說的位於人體從頭頂到胯下會陰穴的中脈之上的七個脈輪,七個能量場。其中天沖魄在頂輪,靈慧魄在眉心輪,氣魄在喉輪,力魄在心輪上,並同時與雙手心和雙腳心相連。中樞魄在臍輪,精魄在生殖輪,英魄在海底輪。與德行掛鈎,認為是:“和魄代表平衡之力、義魄代表生死之義、智魄代表智慧、德魄代表品行、力魄代表力量、氣魄代表正義、惡魄代表邪惡。

當嬰兒落地時仍是元神執事。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增長,識神逐漸成長,元神逐漸退位。待知識日開,識神掌權之日,即是元神完全退位之時。根據道家養生功的說法,靜則為元神,動則為識神。心定念止是元神,心動念馳為識神。元神、識神只有心念動止之分。由於識神的存在,雜念叢生,傷神耗氣,只是元神隱藏了起來。識神過於興奮,就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來源。七情過於熾盛,就會干擾元神正常發揮其調控人體並使之處於最佳狀態的功能,就會滋生許多欲念,就會傷氣耗神。人受七情六欲的牽纏,整天奔波在名利之間,不能脫俗,過於傷神,過於虧損,怎麼能不得病呢。七情受六欲的支配,六欲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於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欲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後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六欲又叫六塵,對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七情對應人體五臟,即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七情變化過於強烈,可以損傷內臟,造成陰陽氣血的變化失調。從這一點來看,人身許多疾病都是心病所致,因此救命必須先救心。精神負擔過重,是當代人類的通病。卸去精神負擔,返樸歸真到自然狀態,人類的病痛就會減去一大半。所以練功的首要任務就在於摒棄各種欲念。道家的煉己、守戒,就是要降服並收回這個外馳的心、散亂的神。止念之心,就是我們道家所說的元神,這個神內照,就會引起真機發動,氣機充盈,生機勃勃,形神俱妙。

精、炁、神雖然名分為三,實則一體。三者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精為生炁之源,炁為養神之所。精炁似淵水,神似水中魚。精旺炁足,神魚活躍,可以應萬事。精竭炁枯,神魚無所依存而死亡,則萬事歸空。所以說,精、炁、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精為神之舍,有精則有神,所以積精才可以全神,傷精則神失其所。精為炁之母,精失則無炁,炁傷則無神。神為精之主宰,失神則失其生機。精化炁,炁化神,神滋精,以生以長,互相滋生,生生化化,無有始終而生命延長。精炁神三位一體,不可分離,存則俱存,亡則俱亡。因此古人有“精脫者死”、“氣脫者亡”、“失神亦死”的論述。精炁神三者,是人體生命存亡的關鍵。只要精足、炁充、神全,自然能夠攝生長壽、祛病延年。

二、人是怎樣走向死亡的

精、炁、神是人的生命的根本。故柳華陽祖師說:“精為炁之母,神為炁之子”,“人身有精則生,無精則死”。人身上內而五臟,外而發膚,四肢百骸,五官九竅,以及活動著的思維,無不依賴精、炁、神來履行各自的職能,以達到新陳代謝而衛護軀體的生存。雖然人們都知道精、炁、神是須臾不可離的東西,也知道有之則生,無之則死,但真正知道珍惜者仍是少數。知珍惜而又知如何鍛煉者,則更少。明知是寶,無法能保,任水自流,一了全了。況且人還有擺脫不開的七情六欲,時時刻刻腐蝕和消耗著精、炁、神。而作為神炁之本的精,又是那樣難產而易消,以有限的收入,去對付無限的支出,這可以說是促人早衰的主要原因。駐顏無術,止流無方,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

人的生命的自然規律,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細緻點說,人是由父精母卵結成胚胎,開始有了自己的生命。胎兒在母腹時,臍帶連著胎盤,是借母體呼吸以為呼吸,且性命連在一起。十月期滿,瓜熟蒂落,脫離母腹,降生到人間。當臍帶剪斷之後,性命分開,性歸天邊,命沉海底,開始靠自己的口鼻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以及吸吮母乳和從各種食物攝取營養來維護生命,促進發育成長。一般來說,男子到十六歲就到了月圓必缺即破身的年齡(當然也會有早有晚);女子到十四歲則癸水至月信來。此後知識日開,肩負日重。從七八歲到二十歲左右正是童少年求學長知的時期,也正是身體發育成長的時期;隨之而來的便是結婚成家,生兒育女,以及擺脫不開的七情六欲、名枷利鎖,加之謀求生存的腦力和體力勞動,時時刻刻都在消耗著維繫人的生命的先天祖炁。尤其是毫無節制的性欲,消耗戕害生命更為嚴重。試想以有限的精炁去對付無限的消耗,焉能不百病來侵、未老先衰呢?從人的生命規律來說,從十六歲到二十四歲,正是人的德、智、體全面發育和成長的時期。此時身體生機旺盛、血氣方剛,全身內外充滿活力。從二十四歲到三十二歲是身體最旺盛的八年,也是風華正茂,學有成就,建功立業的黃金年代,故有三十而立之稱。此時期所吃的五穀食物和攝取的營養收入與消耗支出大致平衡。從三十二歲到四十歲,是人生過程中最成熟的八年。人到這個年齡社會經驗比較豐富,對立身處世、是非曲直有了一定的主見,故有四十而不惑之說。此時期每日從食物中攝取的營養與消耗支出,雖發生入不抵出的“赤字”,但差距不大,故人的感覺也不太明顯。從四十歲至四十八歲,是“赤字’擴大、差距拉長的八年。俗話說,人過四十天過午,這兩年不如那兩年。此時期由於人從每天的食物當中所攝取的營養與消耗支出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因而幹一天工作就累得頭暈目脹,腰酸腿疼。最為明顯的是視力減退,四十七八,兩眼己花。尤其是婦女,已面臨天癸盡、月信止、生機斷的絕經時期,上述的感覺更為明顯。從四十八歲至五十六歲,赤字擴大,差距越來越長。這一時期首先感到的是耳聾、眼花、記憶能力減退,強記者變為健忘。隨之而來的是齒落發脫,百病來侵,老將至矣。從五十六歲至六十四歲,已是視茫茫,而發蒼蒼,背駝腰彎,手腳遲鈍,老態龍鍾矣。油幹燈滅,氣盡人亡,這就是人的生命由生到死的自然規律。“人活七十古來稀”,這是前人對人們壽命的總結。現代由於生活水準普遍提高,醫藥衛生飛躍發展,人的壽命也得到大幅度的延長。所以今天有七十不稀奇,六十小弟弟之說。據科學研究,人都應壽過一百,而為什麼大多數人都享受不到應享的天年呢?一方面是人擺脫不了七情六欲、名枷利鎖,故九氣十損。另一方面是客觀存在的外因,即大工業生產,給人們帶來水、空氣的污染,震耳欲聾的雜訊,以及各種流行性的病菌傳播,都直接影響人的壽命的延長。

未有此身,先有此炁,此炁即無極,又謂先天真一之炁。俗說先天不足,是指秉受父母之先天真一之炁不足。故道家不但把此說成是先天地之始萬物之母,而且把人也看成是個小天地,看成是由無到有,由生到死的過程。當人在母腹中十月胎圓、瓜熟蒂落,降生後體軟如綿,其象屬坤。臍帶一剪,先天炁斷,後天氣由口鼻而入;兩眼分開,舌亦不接任督;性帶氣上移於心,命帶氣下人於腎,性命相距八寸四分(傳統說法);元神失位,識神掌權;自少而壯,壯而老,老而病,病而死,性命始終不能如一。人自出生起,每曆三十二個月,便生元炁六十四銖。從一歲至兩歲零八個月生一陽,長元炁六十四銖;至五歲零四個月生二陽,又長元炁六十四銖;至八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生三陽;至十歲零八個月,又長元炁六十四銖,生四陽,至十三歲零四個月,又長元炁六十四銖,生五陽;至十六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生六陽,體變純陽,共長元炁三百八十四銖合一斤之數(其中包括天地正氣三百六十銖,加上父母祖炁二十四缽)。月圓必缺,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陽極陰生,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人到十六歲(這裏是指男子;女子為十四歲)身俱六陽,在卦為乾為天姤,六交皆陽。陽極陰生,月圓必缺,盈滿則溢,即是破身的年齡。當元身已破,元炁下泄,從十六歲起,每曆九十六個月,耗元炁六十四銖生一陰。從十六歲至二十四歲,耗元炁六十四銖生一陰;如此類推,從二十四歲至三十二歲又耗元炁六十四銖,又生一陰,二陰出現;至四十歲又生一陰,三陰出現;至四十八歲又生一陰,四陰出現;至五十六歲又生一陰,五陰出現;至六十四歲又生一陰,六爻皆陰,至此三百八十四銖元炁耗盡。     以上所說的是人的生命的自然規律,也是人由生到死的自然法則。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從無到有謂之造,從有到無謂之化,這就是天地造化之本能。寒來暑往,周而復始,春生秋殺,年復一年,是大自然的規律。

三、順則凡,逆則仙,只在中間顛倒顛

人是可以健康長壽的,可以自主生命的。道家說:“盜天地,奪造化,我命由我不由天。”怎麼才能自主生命呢,那就是修煉道家功法。張三豐祖師說:“順則凡,逆則仙,只在中間顛倒顛。”

道家養生功的理論基礎可歸結為一個“道”字。道是什麼呢?老子《道德經》雲:“吾不知其名,強名之曰‘道’。”又雲:“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其大無所不包,其細無所不入,生天育地,至高至大。道家不但把此說成是先天地之始萬物之母,而且把人也看成是個小天地,看成是由無到有,由生到死的過程。並且通過運用功法延長壽命,推遲衰老的過程,甚至做到返老還童。那麼道家的功法是怎樣使人返老還童呢?它是以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陰陽消長的道理來進行論證的。古人將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陰陽消長的變化與人從無到有,直到六十四歲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八八六十四卦,在人是由一歲至六十四歲。三百八十四爻的陰陽變化,則成為人身上三百八十四銖元炁的消長過程。所以說,無極生太極,太極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間盡性命之理,寓養生之道。這就是養生功的理論基礎。道生一,即無極;一生二,即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盡性命之理,寓養生之道。八卦又有先天後天之分。先天八卦是伏羲所畫,即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其方位則是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巽西南、震東北、兌東南、艮西北。後天八卦是周文王所畫,即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其方位是離南、坎北、震東、兌西、巽東南、艮東北、坤西南、乾西北。乾父為天為老陽,坤母為地為老陰,震屬木為雷又為長男,巽為風為長女,坎為水為中男,離為火為中女,艮為山為少男,兌為澤為少女。道家所謂的抽坎填離,使後天返先天,就是抽出坎中的一陽,填到離中一陰裏去。原來後天的離南坎北,就變成先天八卦的乾南坤北。這就是道家的所謂抽坎填離,又謂坎離交垢,使後天返還先天。

按以上原理,人至六十四歲,元炁耗盡,應該是炁盡人死,為什麼人有七十未衰,又有未老先亡的呢?根據八卦陰陽的道理回答:即卦盡炁未盡,或炁盡卦未盡。壽夭不同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受之父母的先天遺傳,另方面在於個人的修持。當然天災人禍例外。明白此理,就可設法補救,身破炁補,精虧精補,就是用哪里丟了哪里補的辦法來補救。三百八十四銖缽元炁,是一點一點丟失的,再用養生功法一點一點補回來。雖然六十四歲年逾花甲,若能立志按著養生功法修持,從靜養功修性入手,待靜極而動,一陽來複,炁發則收炁,精動則煉精,炁虧則炁補,精虧則精補,似胎兒剛落生一樣,以有為法消陰長陽。用功百日長六十四銖元炁生一陽,此時身體的健康狀況好像由原來的六十四歲回到五十六歲。再堅持用功百日,又長六十四銖元炁,又生一陽,而身體健康狀況又好像回到四十八歲。又用功百日,又長六十四銖元炁又生一陽,而身體狀況好像又回到四十歲那樣。再繼續用功百日,又長六十四銖元炁又生一陽,而身體狀況好像回到三十二歲那樣。再繼續堅持用功百日,又長元炁六十四銖又生一陽,身體狀況像是回到二十四歲左右。再繼續用功百日(所謂百日指的是個約數,是因有“百日築基”這個名詞而來,不是確指一百天)又長元炁六十四銖又生一陽,此時又變成六交皆陽,從身體狀況來說,已經成為十六歲童真之體。這就是道家的所謂返老還童,當然這不是三年五載輕而易舉之事。

道家內丹功的“內丹”,相對於“外丹”而言,是把人體的某些穴竅喻作“鼎爐”,以體內精、氣、神作為鍛煉的“藥物”,運用意念、調息的掌握作為“火候”,通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階段,使後天的精、氣、神重返先天,以凝聚結成“聖胎”,此即為內丹。道家的內丹功包括靜功、動功(如導引)等功法形式。

道家功法講究性命雙修,也就是身心並練,身是指形,炁足則身體健康,心就是神。這個心,不是我們身體裏的肉團心,而是廣義的“心”。它是指人體中各個系統功能的總和,包含整個精神意識活動。煉心,就是訓練整個意識系統的功能,包括體內意識和體外意識。練功就是鍛煉“運用意識”功夫,“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練功的關鍵就在於“心意”。所謂性命雙修,性就是神,命就是精和炁。精、炁、神是道家修煉內丹的大藥,它是一個系統的修煉工程。道家認為,人的正常生長過程就是消耗精炁神的過程。因為我們人身系塵緣,情牽恨海,形不可能不損,神不可能不失,故炁不可能不耗。形損、神失、炁耗,就是生命的自然衰竭現象。我們練功就是要把洩露的精收回來,把散去的炁聚回來,把失去的神補回來。消耗精炁神,是自然規律,是順行;而練功則是逆行。所以說:“順則凡,逆則仙,只在中間顛倒顛。”這個仙就是我們道家所追求的理想,神仙是有人做的。“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志不堅。”“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用今天的眼光看,仙佛就是具有超常功能的人。

怎樣才能顛倒顛?它的關鍵就在於調心:靜。《道德經》上說:“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所謂根即指道,歸根即指回復到先天的狀態,與道同體。所以我們練道家功法,又叫修道、修真。歸根,就需要我們做到“致虛極,受靜篤”。所以,為了時時刻刻保養我們的精氣神,就要求我們時刻都要做到清靜無為,達到無為而無不為。清靜,就是清靜心地,排除外部感覺世界的各種干擾,保持心地的潔淨無塵,使其明亮得像一面毫無毛病的鏡子,便能觀照萬物,明曉宇宙的本來。人只有達到沒有欲望的境界,對任何誘惑都不動心,才能使“識神退位,元神復位”,才能表現出種種超常功能來。什麼叫練功?其實就是一句話“靜就是練功”。“靜為道基”,意思就是只有入靜才算修道。“長生無妙藥,只在一靜中。”“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心中無物為虛,念頭不起為靜。”“心靜則神全,神全則性現。”靜能生定,定能生慧,這個定就是深度的入靜態。達到這種境界,就會物我兩忘,呼吸綿綿,逐步返回到先天的狀態,就像嬰兒在母腹中呼吸那樣,這就是胎息。人只有達到這種狀態,人體各部機能才能充分協調,恢復功能,產生免疫力,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靜,是練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產生超常功能的必修手段,無論什麼功法最後都要歸結到“靜”上。人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其實“生命在於靜”。無靜不出功,只有靜才能產生真氣,才能協調人體各部機能。人只有真氣充盈,人體才會健康,延年益壽。靜不是絕對的,動靜是相互依存的,靜功是外靜而內動,心靜而炁動,動功是外動而內靜。動功練經,靜功通脈。從養生來說,醫藥治療是科學的辦法,但卻是消極的;體育鍛煉是積極的,卻是不科學的;只有道家養生功法對人生的保健,才是最積極、最科學的。定能生慧,這個慧是能夠洞徹宇宙本原的大智慧,我們通常所講的大徹大悟就是得到大智慧的結果。大道至簡至易,明瞭大道之理,與道合體,就是修道。呂祖在《百字碑》中說:“性住炁自回”,“炁回丹自結”。《太上老君常清靜經》也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道家的口訣:“先天一氣自虛無中生”。意思就是說,只要我們能靜下來,清靜無為,一心不動,一念不起,自然就是與道合真,體內的真氣自然就會升起,宇宙的能量先天一氣自然就源源不斷地進入體內,練功就這麼簡單。

也許有人會持懷疑態度,認為回復到先天狀態,無知無欲,那不跟傻子一樣了嗎。人沒有了欲望,也就沒有了追求,沒有了追求也就沒有了創造,那國家誰來建設。提出這種問題是很正常的,這是還沒有達到元神顯現的境界,也就感受不到其中的奧妙。練功可以益智開慧,元神復位以後,它會使你更聰明、更強幹,更能把我們所學到的知識發揮的淋漓盡致。比如說,過去我們做一件事情需要前思後想,思慮很長時間,也不一定能做好。練功以後,同樣一件事,沒用多少考慮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好,好像沒怎麼用腦。這就是精力和智慧提高的表現,它可以使我們提高工作效率。練功練得好的人,達到沒有欲望的境界時,我們就會以前的自己進行反省,覺得自己以前奔波于名利之間是多麼好笑,活得多麼累,同時又會覺得通過練功以後我們對社會、對家庭的責任感更強了。

煉己止念口訣:煉己止念萬緣了,萬緣放下莫心焦。無心于事,無事於心,視聽言動不相交。無天無地無日月,世事紅塵不知曉。

《心法十訣》

一、德字訣:老子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要延年益壽,返老還童,須不離常德,要做到先人後己、厚人薄己,過歸於己、功歸於人,勿執我見,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貶人以自大,勿逞強用術,逞才運巧,仗勢欺人,盛氣淩人,言筆缺德嫉謗別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切記搶騙錢財,貪污腐化。若能甘苦如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樸還真,明心見性。

二、養字訣:少言語以養內氣,寡色欲以養精氣,薄滋味以養血氣,咽津液以養髒氣,戒嗔怒以養肝氣,節飲食以養胃氣,勻胎息以養肺氣,少思慮以養腎氣,慎行藏以養神氣。

三、心字訣:萬法唯心,萬道唯心,心為人之主宰,亦為精氣神之主宰,煉精煉氣煉神,均須先從煉心始。心涵動靜,心不動則虛極靜篤,明心見性,人我兩忘,心無其心,無正其心,不為名動心,無心可動則近道矣。

四、善字訣:養善性,存善心,行善事,與人為善,勸人行善,內外存乎善則德行兼備,人人能行善則邪惡自消,國泰民安。

五、無字訣:對境無境,居塵無塵,動念無念,用心無心,無天無地,無人無我。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煉神還虛,煉虛還無。佛家要求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佛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佛道之最高造詣,歸根結底,亦只此一無字訣而已。

六、少字訣: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氣宜少損,福宜少享,樂宜少尋,名宜少得,利宜少積,少一分思慮多一分精神。

七、靜字訣:形欲靜,心欲靜,氣欲靜,練功中固宜求靜,平時亦應求其能靜,靜中固宜求靜,鬧中亦應求其能靜,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八、寡字訣:寡言以養氣,寡視以養聰,寡得以養性,寡欲以養精,寡動以養神,無所不寡則無所不清。

九、淡字訣: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愛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勝心宜淡,無所不淡則無所不安。

十、忘字訣:忘物可以養心,忘情可以養性,忘境可以養神,忘色可以養精,忘我可以養虛,無所不忘則無所不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