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神炁,日主動,而夜主靜,天然之靜,惟夜為然。

 

百日關中,靜室中,守一月調息,

二月精進,時至神知,運一周天。

 

此後,一夕行過:三五周天,

又至:十余周天,精盡化氣,

總計,不過三月,火候已足,故曰:百日關。

 

必使:無精者有精,陽痿者不痿,

且能:禦女生子,與少壯者無異,

若能如此,方成:采外藥之基礎。

 

年壯之人,晝夜功勤,一月二月,即能火足,采其大藥,

五日,而得:火珠馳驟,上沖下突,有自然投關之妙,

此乃:中年氣壯之故。

 

如至:八九十歲、百歲,衰邁不堪者,

必須百日關,始能采彼外藥,補我不足。

精化氣生,方為:火足之候。

 

欲知火足之候,在得玄妙機之周天,滿其三百候之限數。

 

凡行周天之火,有不善於行火者,有善於行火者,

水源清真,采封如法,煉止合度,心不散亂,意不昏沉,

如或:三百息,數斷,而複連,神氣不均,時離時合,

此一周天,乃失玄妙機之周天。

 

除去:失玄妙機之周天,不計之外。

獨計:得玄妙機之周天,要滿:三百候之限數,

方為:火足之候、止火之候。此即:積之於內者。

 

兩眉間之明堂,陽光發現,恍如掣電,虛室生白,

而其:外陽,有:不舉之景,

皆為:火足之候、止火之候,此即:形之於外者。

 

當其煉精之時,即有陽光一現之景。

此時,火候未全,淫根未縮。

 

一遇陽生,即當采煉,轉一法輪,轉而複靜,動而複轉

務期圓滿:三百玄妙周天之限數,而後止。

 

限數已滿,惟宜入定,以培養其真陽,

可以靜聽:陽光之二現。

 

於是,由靜定之中,眉間掣電,外陽不舉,

此陽光二現,正是:止火之景、止火之候。

 

此時動氣,雖不妄馳於腎竅,生機卻動於氣根,

故其:氣機發動一二,亦常:有之。

 

如果:覺其二動,以為:可采,

輒行:采煉,則有:傾危之害。

 

精盡化氣,采煉封固,限數圓滿,則火之已足,有徵。

 

此動氣,凝成丹藥,方得:淫根之縮。 

淫根既縮,則其:藥之已成,又足徵;

 

陽關已閉,無竅可通,無精可煉

則其:火之當止,又:足徵;

 

所積陽氣,盡複氣根,方得:陽光二現,

光既二現,則陽氣之定,又:足徵。

 

故,陽光二現,繼有動機,亦宜止火,

更須入定,以培養其真陽,可以,靜聽:陽光之三現。

 

由是:靜聽之中,忽然:又掣電光,

虛室生白,此即:陽光之三現,

 

此時,真陽團聚,大藥純乾,

氣根之內,已有:大藥可采,又足徵。

 

要之:

止火,當自:陽光二現,為始,三現為終,

故二現三現,皆名:止火之景、止火之候。 

必至,三現,方名:采藥之景,采藥之候。

 

如或:不依止法,妄自行火,

至其:陽光四現,則其:藥之可定者,

必然隨其:火之不定者,而溢出於外,

化為:後天有形之精,不可不戒。

 

所謂:如來善護寶珠,自然放光有節,即是此義。

 

陽光三現,即當止火。此時,純陽真氣,凝聚中宮,

正是:丹熟之候。圓陀陀,活潑潑,

如露如電,非霧非煙,輝煌閃爍,光耀氣穴。

 

紫陽翁雲: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樊籠壽萬年。

上陽子雲:丹熟不須行火候,再行火候必傷丹。

 

此時,輪也不轉,液也不降,潛龍抱珠,靜候機動。

待至:六根震動。

 

而:眼生光,耳生風,腦後鳴,身湧鼻搐,兩腎湯煎;

 

而:丹田火熾,旋覺有物衝動,

噓噓噴噴,跳跳躍躍,上沖心府。

 

宜行過關服食之法,防危慮險,渡過三關,逆上昆侖頂。

 

丹在昆侖,何由:下而結聖胎?

此時,全仗目光,陰符經所謂:機在目。

 

蓋以:鉛之體,有氣無質,清而上浮,積在昆侖。

要以目光上視,神氣相息於頂中,

凝住一時,陽極陰生,始以舌抵上齶,鼻息要勻。

 

抵齶久之,乃有:美津降下,寒泉滴滴,

雖不甚多,然一吞下重樓,以意送回中宮。

最奇異者,其腹有澎湃之音,始知:太上甘露,不可多得。

 

降入黃庭,結為內丹,急用大周天法,左右旋轉各一度,

霎時雲騰雨施,電掣雷轟,鏖戰片晌之間,銷盡一身陰滓。

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竅,無不通達。

則其:百靈如輻之輳轂,七寶若水之朝宗,盡皆:聚之於此。

 

昔,無上元君,謂老子曰:神丹入口壽無窮。

故,老子,修之為:道祖。

 

許宣平曰:神居竅而千智生,丹入鼎而萬種化。

陳虛白曰:我初凝結聖胎時,百脈俱停氣不馳。

然我既得:靈丹入腹,其呼吸之火,自能內運,

任火自運,絕不著意於火,亦不馳意於火,此即所謂:文火。

 

此時,專以目光,為招攝,

日間,用目光,專視中田,

夜間,以目光,留守不怠。

 

邱祖偈雲:

金丹大藥不難求,日視中田夜守留,

水火自交無上下,一團生意在雙眸

 

此段工夫,全以:至靜為主。

老子雲: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

當其:兩陽乍合,聖胎初凝,

當用:文火常常覺照,謹謹護持。

 

如同:小龍之乍養珠,

如同:幼婦之初懷孕,

牢關神室,不可:使之滲漏。 

故經雲:固濟胎不泄,變化在須臾。

 

更於:

一切時中,四修界內,刻刻照顧,念念在茲,

混混沌沌,如在母胞,終日如愚而不違,不可:須臾間斷。

 

葛仙翁雲:息息歸中無間斷,天真胎裏自凝堅。

薛道光雲:四象包含歸戊己,辛勤十月產嬰孩。

張紫陽雲:嬰兒是一含真氣,十月胎圓入聖基。

 

鐘離翁雲:

胎內嬰兒就,勤加溫養功。

時時照丹扄,刻刻守黃中。

 

陳抱一雲:

大道無私感即來,神仙此語豈虛哉。

苟非著意求鉛汞,爭晤天機結聖胎。

 

上陽子雲:

玉皇若也問丹材,偃月爐中取下來。

馳騁英雄吞一粒,男兒懷了一年胎。

 

陳致虛雲:

饑餐渴飲困來眠,大道分明體自然。

十月聖胎完就了,一升霹靂出丹山。

 

及至:形成胎全,則有:移胎換鼎之法。

 

前面,火候已足,聖胎已圓。

若果之未熟,兒之初生,彌曆十月,脫出其胞。

 

釋氏,以此謂之:法身、寶相。

玄門,以此謂之:赤子、嬰兒。

 

溫養功到,嬰兒,當:移胎換鼎之時,

躍然而出,潛居氣穴之間,又重開一混沌。

 

此穴,原是:

神仙:長胎住息之鄉,

赤子:安身立命之處,

 

因是熟境,順路而歸,

嬰兒,既:宴坐靜室,安處道場,

須,藏以玄玄,守以默默。

 

,則藉坤母黃芽,以育之,

,則聚天地生意,以哺之。

 

此感彼應,發近見遠,其中,

自呼自吸,自闔自開,自動自靜,自由自在

既到此:大安樂處,仍須:密守關元,

無令:外緣六塵,魔賊所侵,內結煩惱,妄念所亂。

 

若坐若臥,常施:瑩淨之功,

時止時行,廣運:修持之力,

遂得:六門不漏,一道常通,其體如如,永固丹基。

 

日夕,如此衛護,如此保顧,

不可,頃刻暫忘,刹那失照。

 

鐘離翁曰:

孩兒幼小未成人,須借坤娘養育恩。

 

李清庵曰:

丹從不煉煉中煉,道向無為為處為。

息念息緣調祖氣,忘聞忘見養嬰兒。

 

呂純陽曰:

腹內嬰兒養已成,且居廛市暫娛情。

無端措大剛饒舌,卻入白雲深處行。

 

溫養育嬰,乃:作仙之一大事。

若養育失調,嬰兒有棄殼離窠之變。

此時,著實提防,不可:輕於遷移。

 

倘養功未到,一經遷移,遂失舍而無歸。

故歎曰:重整釣魚竿,再斫秋筠節。

 

養護之訣:密固三要,為緊。

參同契曰:

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

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

 

其法只是:

以眼觀眼,以耳聽耳,

以鼻調鼻,以口緘口,

潛藏飛躍,在正一心。

 

外無:聲色臭味之牽,

內無:意念固我之累,

自然:方寸虛明,萬緣澄寂,

而我:本來赤子,怡怡然,安處其中。

 

外固三要,內遣三害。

三要,即:耳、目、口。

三害,即:邪念、煩惱、嗔恚。

 

故曰:修此定戒慧,斷彼嗔貪癡。

貪癡:易於制伏,惟有嗔毒難降。

 

聖胎訣雲:

嗔恚之火一燃,胎真去如奔馬,

直待火滅煙消,方才歸於廬舍。

 

儒曰:懲忿窒欲。去嗔之法:

老子之:日損,

周易之:懲忿,

世尊之:覺照。

高妙普雲:

嗔火正燃時,我以覺照之。

猶如湯消水,了了無分別。

 

緣此嗔火,非實有體,皆從:無名而來。

 

寶積經,偈曰:

如鑽木取火,要假眾緣力。

若緣不和合,火終不得生。

是不悅意聲,畢究無所有。

知聲性空故,嗔亦不復生。

嗔不在於聲,亦不身中住。

因緣和合起,離緣即不生。

如因乳等緣,和合生酥酪。

嗔自性無起,因於粗惡事。

愚者不能了,熱腦自燃燒。

應當如是知,究竟無所有。

嗔性本寂靜,但有於假名。

嗔恚即實際,以依其如起。

了知如法界,是名嗔三昧。

 

寶積經雲:求自然智,破無名殼。

無名,變為:慧炬,

嗔火,化作:心燈。

嗔之一毒,既消

八萬四千煩惱,亦滅

 

釋雲:諸魔平等,煩惱為先。

又雲:無障大悲,觀諸眾生,

所有煩惱,皆從:虛假妄想而生。

知諸煩惱,體性自離。

如是隨覺,即是菩提。

煩惱之性,即菩提性。

 

又雲: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

以智慧刀,裂煩惱網,

以智慧火,燒煩惱薪。

 

圓照雲:對治煩惱魔,清淨常歡喜。

 

煩惱性空,勿為窒礙,

觀如夢幻,不用介懷。

 

設使:觸景情動,如回應聲,

既應即止,若此則:

煩惱塵勞,不待斷,而自滅;

胎真赤子,不假修,而自靈。

 

壇經雲: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佛言:我從本來,不得一法,

究竟定意,始知所謂:無念。

 

若得無念者,觀一切法,悉皆無形,

因此,得成:無上正真之道。

 

世人,不能成道,而脫生死者,

良由:妄念,為:輪回種子。

 

妄念起處,即是:生滅,

妄念息處,即是:真元。

 

以止念,為本,

以無念,為宗。

無念,即是無邪念,非是無正念。

 

念有念無,即名:邪念。

不念有無,即名:正念。

 

凡是:苦樂、生滅、取捨、

冤親、憎愛,並名:邪念。

不念苦樂等,是名:正念。

 

事來之時,不受一切

處以無心,即是無念。

無念之念,謂之正念,

 

若佛若祖,若聖若仙,

皆因冥心息念,而得妙道。

 

故尚書曰:惟狂,克念,作聖。

 

克念之功,須要:躬行實踐,方有進步。

不然,一片太虛,途路甚遠,

少一步,定是:到不得。

 

工夫不到,不方圓

工夫,做到:極處,

自然,入於:無念,

 

既得無念,則其:玄竅嬰兒,

寂寂然,而絕無:擾攘之患。

 

劉虛穀雲:

大功欲到三千日,妙用無虧十二時

 

陳朝元雲:

含養胞胎須十月,育嬰乳哺要千朝。

 

初行大周天之時,聖胎雖居中田,

卻連合下田二氣,以為妙用,

必須元神寂照於:中下二田,

相與渾融,化為一虛空之大境,

使二氣助神結胎,故二田皆是歸處。

若拘守于一田,則其道胎,有所滯礙,

而失其:大圓鏡之智用。

 

故世尊曰:於欲色天,二界中間,化七寶坊,

如:三千大千世界,說甚深佛法,令法久住。

 

欲色,是為梵語,即是下中二田。

二田,化為虛境,故曰:七寶坊。

 

煉胎時,住于下田用功,謂之:一千說法。

 

必由:中上二田之迴圈。

養胎時,住于中田,有十月之功,

故曰:令法久住,亦曰:一千說法。

 

必由:上下二田之道路,

而後,出定之時,住於:上田,

亦曰:一千說法。故曰:三千大千世界。

 

胎養中田,必調心息,

心依於息,息隨其心,

不急不縱,聽其自然

不可隨其:荒蕩氾濫,而無知。

 

真息在內,本:有息之胎,

如空空無息,非果無息而實有。

 

故金剛經解雲:

不知誰解強安排,捏聚依然又放開。

莫謂如來成斷滅,一聲還續一聲來。

此即:心息相依之義,

即是:如來有餘涅槃之義。

 

不可:貪住於息,

若,念念不舍,住於有息,則息又縛心。

同於:六根之縛心,是為:不了之心。

故金剛經曰:

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即息也。心既住已,當施捨其息。

 

經雲:過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舟。

斯時,心息俱住,鼻無出氣,

六脈俱伏,渾然大定,絕無生滅,

即《華嚴經》所謂:三禪,脈住。

 

養胎之法,只是:靜照,二字。

不靜則不生髮,不照則不出爐。

世尊所謂:心目所在。

 

譬如:

婦人之胎,得二氣,而成形,

又假呼吸,化育之。

母呼一呼,胎亦:呼一呼;

母吸一吸,胎亦:吸一吸,

道胎亦然。

 

初結道胎之時,假呼吸之火以薰養,

及至:五六月,二氣漸微,

至其:八九月,二氣全定,

只知有神,不知有氣。

 

當空之時,而頑然乎空,則墮於斷見,

故,空而又若不空,此正:寂而常照;

 

當不空之時,

而只知乎不空者,此即:墮於長見,

故不空而又若空,此正:照而常寂。

 

一到大定,渾然合一,則有:開關出神之功。

陳泥丸雲:片晌工夫修便見,老成須是過三年。

 

三年工夫,已完,

溫養事畢,神已純全,胎已滿足,

必不可:久留於胎,再用:遷法,

自中下二田,循:脊髓督脈之路,

遷于上丹田,再加三年乳哺之法。

 

其法,何也?上丹田,即是:泥丸宮,

是為:陽神歸伏之本宮。

初歸本宮,尚未:壯健。

如小兒幼弱,必憑乳哺,故有:乳哺之名。

 

倘拘神於:上田之小境,

則失:還丹之義,大悖:乳哺之法。

 

其法,兼存養之全體、出收之大用,而言。

存養之功,不著意於:上田,

惟一陽神,而寂照於:上田,

相與混融,化成一:虛空之大境。

斯為:存養之全體,亦為:乳哺之首務。

 

悟真篇雲: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

 

陰長生雲:

無位真人居上界,空寂更無塵可礙。

有為功就又無為,無為也有工夫在。

 

所謂:真人出現,真人居上界,

即是:嬰兒出離苦海,移居上田之時。

 

施肩吾曰:

達摩,面壁九年,方超內院

世尊,冥心六載,始脫樊籠

此即:乳養之功。

 

冥心之法:

深居靜室,端拱默然,一塵不染,萬慮皆空,

無思無為,任運自如,無視無聽,抱神以靜,

無內無外,無將無迎,離相離空,離迷離妄,

但冥此心,萬法歸一。

 

則,嬰兒:

安居於:清靈之境,

棲止於:不動之場,

色,不得而:礙之,

空,不得而:縛之,

體若虛空,安然自在

 

乳養功深,斯時:

六通俱足,變化無窮

尤當默耀,韜晦匿光,

若露圭角,邪魔即來

 

正定之時,

聞,種種:善惡之聲,

現,種種:違順之境,

眼內,有:金星璨耀,

頂上,有:紅霞繚繞,

眉間:湧出圓光,

靜中,見:樓閣花草,美女笙歌。

 

此皆:幻境,莫受他累,但行工夫,休證效驗,

所謂:道高一尺,魔一丈。

 

直到:九載功完,

忽然,跳出五行之外,返於無極之初。

 

證實相,妙之又妙;

得真功,全之又全。

:金剛不壞之身,

:萬年不死之人,

 

三千功滿,而,白鶴來迎;

八百行圓,而,丹書宣詔。

 

諸仙棄殼,各有不同

有:從寶塔,而出者,

有:從紅樓,而出者,

有:看月、對鏡,而出者,

有:沖頂門,而出者,

 

故,玄奧集雲:

塞斷黃泉路,衝開紫府門。

如何海蟾子,化鶴出泥丸。

 

中和集雲:

成就頂門開一竅,個中別是一乾坤

 

頂門一竅,豈易開哉!

先發:三昧光,透之,不通;

次聚:太陽火,沖之,略啟;

二火騰騰,攻擊不已,霎時

紅光遍界,紫焰彌天,

霹靂一聲,頂門即開。

 

呂純陽雲:

九年火候直經過,忽而天門頂中破

真人出現大神通,從此天仙可相賀

 

斯時,隱顯從心,變化莫測,

入水火,而不溺不焚,

步日月,而無形無影,

陰陽不能操縱,五行不能陶鑄,

縱橫自由,出入自在。

 

天門既開,又有:出神之景。

 

華嚴經曰:

世尊,從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如來出現。

 

金仙曰:

從肉髻中,湧百寶光,

光中湧出:千葉寶蓮,

有化如來,坐寶花中。

 

寂無禪師曰:

胎圓節至雪花飛,念動飄空上頂機。

莫謂如來枯寂道,法身出寂又歸依。

 

或放白光,或放寶光,或飛雪花,

出神之景不同,急用收光之法,否則易於馳散。

有形而不能化至無形,性雖妙,而形不妙。

 

故,初出之時,離身:三五尺,

慎勿驚恐,一切事物,莫要認真。

候至:出一金光,如車輪大,

以念,入於光中,收攝性中,是為化身之妙本。

 

如初出時,或見佛祖菩薩、諸仙神聖,

一切:美異之景,皆非:真景,

乃是:魔之變化,若認,即著魔,

為魔所誘,迷失自軀,即無歸宿。

 

且初出時,尤不可:稍涉放縱。

世尊曰:

初成正覺,乃入龍宮,入定七日。

觀菩薩樹王,入定七日,至二七三七,

于乳汁林,入定七七四十九日,不食。

 

法身,出離凡軀時,

即速依然收歸泥丸,養純一七再出,

又至:二七再出,至三七再出,至七七再出。

一出天門,即便收回,謹慎防護乳養。

 

所謂:乳汁,即是:乳養之義,

譬如:嬰兒,不能遠行,

全仗母恩,朝夕乳養,元神出關,亦然。

 

朝夕乳養在上田,

到此,不飲不食,然非勉強,

真氣,既歸中宮,漸漸充滿,

 

有:三月不食、四月不食者,

定力專者,斷食速,

定力散者,斷食遲。

氣滿神足,自然而然

世尊所謂:法喜充滿。

 

當調神出殼時,則乙太虛,為超脫之境;

當陽神收歸時,則以上田,為存養之所。

 

須知:出收之時少,而乳養之時多。

又出,宜暫而不宜久,宜近而不宜遠。

 

始出,則出一步而旋收,或出數步而旋收,

久之,或出一裏而旋收,或出數裏而旋收,

乃至:十餘裏,數十裏,百餘裏,千餘裏,

以漸次而至,不可躐等。

 

以其:嬰兒幼小,迷失難歸。

或有:天魔來試,亂我心君;

或因:識神用事,不能變化。

故須:出入謹慎,

方能:全虛空全體於往來之中,

以完:乳哺之大用。

 

若是:仙佛種子,

最初:還虛之功純,則靈台湛寂,

不染一塵,永無一物,魔何自來?

 

此是:頓法之越度等夷者。

 

學者,當以:最初還虛為急務。

若能:乳哺謹慎,還虛於三年,

則其:陽神始老成,

自可:達地通天,變化無窮,

一而化二,二而化三,化化無窮

所謂:千百億化身。

 

釋雲:始成正覺,如來出現。

又雲:神出胎成,親為佛子,即是此義。

 

上田煉神,有:九年面壁之名,

又有:末後還虛之法,

 

何也?煉神,即無神可礙之謂。

緣守中乳哺時,尚有寂照之神,

此後神不自神,複歸無極,體證空虛,雖曆億劫,

只以:完其恒性,豈特:九年面壁。

 

曰九年,是欲使初證神仙者,

知還虛,為:證天仙之先務。

 

故於:九年之中,

不見有:大道之可修,

不見有:仙佛之可證,

 

萬象皆空,一念不起,

六根大定,一塵不染,

 

無: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心與俱化,法與俱忘

寂之而無所寂,照之而無所照,

並無:神之可雲。

 

雖曰:無神,不可:無名。

故強名,以立法,名為:末後還虛。

 

若不還虛,則不能曆千萬億劫,不生不滅。

 

釋曰:

欲證虛空體,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華嚴經雲:法性如空虛,諸佛於中住。

證道歌雲:到無為處不無為,方知吾道是希夷。

 

荷澤禪師雲:

本來面目是真如,舍利光中認得渠,

萬劫迷頭今始悟,方知自性是文殊。

 

悟真篇雲:

始於有作人爭覺,及至無為眾始知,

但見無為為道妙,不知有作是根基。

 

劉海蟾雲:

卦行火候周天畢,孕個嬰兒鎮下田,

霹靂一聲從地起,乾戶劈開光萬里,

翻身撞出太玄關,這回方是真仙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