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火而後,

有:采藥、過關、服食之候。

大藥生時,六根:先自震動。

 

六根震動:

丹田火熾,兩腎湯煎,

眼吐金光,耳後生風,

腦後鷘鳴,身湧鼻搐,

如此皆是:得藥之景。

 

采藥至其:三四日間,

當其:真定未定之時,

得藥六景,次第而現

 

采藥至其:五六日間,

真意一定,大藥發生

 

采藥之候,約以:七日為期,

儒家所謂:七日來複。

 

采藥之時,又有:過關服食之正功。

 

試以,大藥初生,言之,

因其:多精積累,始得:形如火珠,

 

此:先天純陽之氣,能生後天真息之火。

 

,由:火生。故言藥,不言火,火在其中。

 

大藥發生,不附外體,只內動於:炁穴之中。

 

須知:炁穴之下,尾閭界地,有四道歧路。

 

通心位,前通陽關,後通尾閭,下通穀道。

 

三竅髓實,呼吸不通,惟有:穀道一竅,虛而且通,

乃是:氣液通行之熟路。

 

尾閭穀道,一實一虛,故名:下鵲橋。

 

尾閭關上,夾脊三竅,至玉枕三竅,與其:鼻上印堂,

皆:髓實填塞,呼吸不通,鼻下二竅,虛而且通。

 

乃:呼吸往來之徑路,印堂鼻竅,一實一虛,

故名:上鵲橋。

 

關竅既明,要知:防危慮險之功。 

大藥將生之時,先有:六根震動之景。

 

六根既動,當使:六根不漏,以遂其生機。

 

大藥既生之後,

六根即當:遷入中田,以化陰神,

務先:逆入河車,而超脫之,

尤當:六根不漏,以裹其軸。

 

下用木座,抵住穀道,

所以使其:身根不漏;

 

上用木夾,雙封鼻竅,

所以使其:鼻根不漏。

 

含兩眼之光,勿令外視,

所以,使其:眼根不漏;

 

凝兩耳之韻,勿令外聽,

所以,使其:耳根不漏;

 

唇齒相合,舌抵上齶,

所以使其:舌根不漏;

 

一念不生,六塵不染,

所以使其:意根不漏。

 

六根既能不漏,是:防備之至。

 

大藥,方生於:炁穴,

流動活潑,自能飛升,上騰心位。

心位不儲,轉向下田,前觸陽關;

陽關已閉,自轉中田,沖其尾閭。

 

尾閭不通,必自轉動,

由其尾閭,下奔穀道。

 

谷道易開,大藥洩去,前工盡廢,

此是:下鵲橋之危險。

 

預用木座,狀如饅首,

覆棉取軟,座抵穀道,

其勢上聳,不使大藥下奔。

 

外固有具,又有:內固之法。

 

大藥,沖尾閭,不透,必自轉動,下奔穀道。

 

才見:真陽之炁,下奔,

微微,輕撮穀道,以禁之,此為:內固之嚴

 

木座,抵住穀道,故大藥,沖尾閭,不透。

亦有:不下奔穀道者,即可:不用輕撮之法。

 

內外,如此:固嚴,

自能:保全大藥,不致:下奔穀道。

只附尾閭,遇阻而:不動!

 

若用真意導引,則失倡隨之機,

縱其導引頻頻,終難過關。

 

故有:善引之正功。

當其才見:遇阻不動,一意不生,凝神不動。

只可:動而後引,不可:引而使動。

 

忽而自動沖關,即隨其動機,

而有:兩相知之微意。

 

相知,即是:正覺,經曰:時至神知。

 

輕輕引上,自然度過尾閭,而至:夾脊關。

 

關前三竅,髓阻不通,大藥,遇阻不通

惟是:一念不生,凝神不動,以待其動,

忽又:自動沖關,即隨其動機,

而有兩相知之微意,輕輕引上,

自然度過夾脊,而至:玉枕關。

 

關前三竅,髓阻不通

大藥遇阻不通,惟是一意不生,

凝神不動,以待其動。

 

忽又:自動沖關,即隨其動機,

而有兩相知之微意,輕輕引上,

自然度過:玉枕關,直貫頂門,

向前引下,至於:印堂。

 

印堂髓阻不通,必自轉動,

而妄行於鼻下便道之虛竅,

 

若不用木夾,為之:關鎖,

大藥走泄,則:前功盡廢,

此即,上鵲橋之:大危險。

 

故,必用木夾,以為:預防,

預防之法,有具,

大藥不致:下馳於鼻竅,

只附於印堂,遇阻而不動。

 

惟是:一意不生,凝神不動,

以待其動,忽又:自動衝突。

 

隨其動機,而有兩相知之微意,

輕輕引下,自然交通印堂,

降下十二重樓,猶如服食,

而入於:丹田神室之中,

點化陰神,而為乾坤交姤,

通:中下二田,合而為一,

故名曰:過關服食之正功,

斯時,當用:大周天之法,

 

未漏精之童真,及漏精二度之人,

則用:過關服食之助功。

 

若:漏精多度,及年衰之人,

則:助功不可用,當用此:正功,

此即:過關服食之火候。

 

邱祖偈曰:

金丹中上幹天罡,何患阻橋又阻關。

一意不生神不動,六根不動引迴圈。

 

佛經雲:

未有:常行而不住,

未有:常住而不行。

皆即:過關之義。

 

過關,行住之機,要順其自然,

不可:以意用火,催逼,方合:正功之訣。

 

此正功,又名:五龍捧聖者,

乃土數,真意屬土,龍乃元神,

元神,乃:真意之體,

真意,乃:元神之用,

體用,原不相離,

真意與神,凝合為一,

聽其自然,衝動過關,

故又曰五龍捧聖,此是:秘喻。

 

法輪一法,亦名:小周天,

亦名:乾坤交媾,子午交媾,

是為:收外藥,采小藥。

 

此系:大周天,亦名:卯酉周天,

是為:收內藥,采大藥。

 

外交媾,即是:後上前下,一升一降。 

內交媾,即是:左旋右轉,一起一伏。 

兩者迴圈,狀似璿璣

 

故魏伯陽雲:

迴圈璿璣,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難以察睹。

 

人只知有:小周天,乾坤交媾,

而不知有:大周天,卯酉周天,

是猶:有車而無輪,有舟而無舵。

欲望遠載,誕登彼岸,豈能得之?

 

故《還元篇》雲:

輪回玉兔與金雞,道在人身人自迷。

滿目盡知調水火,到頭幾個識東西。

 

,是:木性;

西,是:金情。

一物分二,間隔東西

今得:斗柄之機斡旋,

木性愛金,金情戀木,

兩相交結,而金木並。

 

金木交並,方成:水火全功,丹經謂之:和合四象。

 

鉛火秘訣雲:

 

大藥之生有時節,亥末子初正半夜。

精神相媾合光華。恍恍惚惚生明月。

媾罷流下噴泡然,一陽來複休輕泄。

急須閉在太玄關,火逼藥過尾閭穴。

采時用目守泥丸,自下左上且凝歇。

謂之瞻理腦升玄,右邊放下複起折。

六六數畢藥升乾,陽極陰生往右遷。

須開關門以退火,目光下矚守坤田。

右上左下方凝住,三八數了一周天。

此是天然真火候,自然升降自抽添。

也無弦望與晦朔,也無沐浴共長篇。

異名翦除譬喻掃,只斯兩句是真詮。

 

其法:在過關服食後,行之,

則其:所結金丹,不致耗散,

先以法器,頂住:大玄關口。

 

下用木座,抵住穀道,使身根不漏。

上用木夾,封住鼻竅,使鼻根不漏。

 

以:行氣主宰,下照:坤臍良久,

徐徐,從左,上照乾頂。

少停,從右,降下坤臍,是為一度,

 

又從坤臍,而上升乾頂,

又從乾頂,而降下坤臍,

如此:三十六轉,是為:進陽火,

三十六度畢,開關以退火,亦用:下照坤臍,

從右,上至乾頂

左邊,放下坤臍,是為:一度,

如此:二十四轉,是為:退陰符。

 

二十四度,畢

 

故張紫陽雲:

鬥極建四時,八節無不順。

鬥極實兀然,魁杓自移動,

只用兩眼皎,上下交相送。

須向靜中行,莫向忙裏送。

 

用兩眼皎

,為:陽竅。

我以:一點之陽,

從下至上,從左至右,轉而又轉,

戰退群陰,則其:陽長陰消。

能使:真氣上下迴圈,

如其:天河之流轉。

其大功,而在於眼。

 

陰符經,所謂:機在目。

如來,所謂:正法眼藏。

 

群仙珠玉雲:

覺中覺了悟中悟,一點靈光無遮護。

放開烈焰照婆娑,法界縱橫獨顯露。

這些消息甚幽微,術人遙指白雲歸。

此個玄關口難說,目前見得便忘機。

 

大周天,與法輪,共是一理,

承上接下,端如貫珠。

採取藥物,於曲江之下,

聚火載之,而上升於乾,

乾坤交媾,於九宮之上,

大周天運之,而凝結於鼎。

輕清者,凝於泥丸,

重濁者,流歸氣穴。

逐日,如此抽添,如此交媾,

漸多,鉛漸少,

久之,則鉛將盡,汞亦幹,

結成一顆:摩尼定珠,

是為:金液大還丹。

 

坎中之鉛,本是:父之真精;

離中之汞,原是:母之真血,

 

始因:乾體一破,二物遂分兩弦。

是以,常人日離日分,分盡而死。

 

所以,至人,

法:乾坤之體,效:坎離之用,

求:坎中之鉛,制:離中之汞,

取:坎之中陽,填:離之中陰,

陰盡陽純,複成:乾元本體。

 

故經雲:

取將坎位中心實,點化離宮腹內陰。

自此變化成乾健,潛藏飛躍盡由心。

 

上陽子曰:

玄微妙訣無多言,只在眼前人不顧。

 

南穀子雲:

至道不遠兮,恒在目前,

竊天地之機兮修成胎仙。

 

呂純陽雲:

有人問我修行法,遙指天邊日月輪。

 

崇正篇雲:

搬運有功連晝夜,斡旋至妙體璿璣。

 

劉海蟾雲:

下降上升循轂軸,左旋右轉合樞機。

 

王子真雲:

昨宵姹女啟靈扉,窺見神仙會紫薇。

北斗南辰前後布,兩輪日月往來飛。

 

玄學統宗雲:

幾回抖搜上昆侖,運動璿璣造化分。

晝夜周而還複始,嬰兒從此長長存。

 

金丹賦雲:

呼龍吸虎,魂吞魄吐,

南北交媾於水火,卯酉輪還於子午,

總括:乾坤之策,優遊:變化之主,

母子包藏于匡廓,育養因依於鼎釜,

此即:大周天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