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居的宇宙是物質的,我們看到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幾乎都是物質在扮演主角.比如光電聲音生命等等現象.那麼物質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它是怎樣扮演自己的角色的呢,宇宙萬物之間是怎樣聯繫的呢?

    從哲學的觀點看,人們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這是更廣義的宇宙範圍的觀點,這裏將這種宇宙叫做"極宏觀宇宙",它有幾個特點:1它本來就客觀存在.2從時間尺度上講,它沒有起點和終點.3從空間尺度上講,它沒有大小沒有現狀.4它一直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這裏只講我們現居的宇宙-我們的宇宙/總星系(這裏要包括暗物質,反物質以及以其他形式存在的物質)下文簡稱為"宇宙".它是"極宏觀宇宙"變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物質是構成宇宙的具體實物成分,空間是宇宙的範圍尺度.關於宇宙的起源,目前主要有"大爆炸"和"大反彈"等等說法.我的觀點是宇宙起源於"遍地開花"式的大爆炸(或者大反彈),有多個大爆炸(或者大反彈)同時或者接連發生.大爆炸使上一階段極宏觀宇宙變化的產物-物質以及真空以及其他融合在了一起共同組成了宇宙的主要實物成分-內部空間扭曲了的物質.所以宇宙由且只由物質組成,從"宇宙"的概括講,它只有"宇宙內/裏"的說法,沒有"外面"的說法,任意形狀,且有限無界.宇宙裏充滿了物質,幾乎沒有空曠的空間-真空.如圖1所示,A,B兩大類物質構成了物質宇宙.B物質是我們能夠看見的物質世界(金銀銅鐵等等)的最小物質組成(不可再分),B物質是除A物質之外的其他所有物質的最小組成(包括暗物質等等).這是按我們目前比較容易理解的劃分方式而分的類別.

    也可以按物質/不可再分微粒的空間扭曲情況進行分類.

    從圖中可以看出宇宙間的物質可以分為兩大類:全扭曲物質和非全扭曲物質.這裏不涉及空間沒有扭曲的物質.全扭曲物質又分為向外扭曲物質[圖2]和向內扭曲物質[圖3]兩種.非全扭曲物質分為局部扭曲物質[圖4,5,6,7]和蟲洞物質[圖8,9,10].局部扭曲物質分為局部向內扭曲物質和局部向外扭曲物質.實際上至少可以細分為6類基本物質.我們的可見宇宙物質是由哪些組成的還有待研究,可能是由一種微粒組成,也可能是由兩種甚至更多種微粒組成.

    扭曲的空間具有以下幾個特性:方向性,時間性,延續性,穩定性.這些特性都是宇宙起源時,極宏觀宇宙以某種方式(如大爆炸等)同時賦予物質的.1方向性:扭曲的空間其實就是微粒內部空間缺失或者增多了之後的空間,它雖然變化了但不能脫離了微粒本體,所以從微粒角度看,空間是扭曲的,並且有一定的朝向,即方向.2時間性:"大爆炸"這一過程將"真空"注入物質並且使其扭曲過後,這種扭曲空間就永久性的呆在微粒內部了.3穩定性:微粒內部扭曲的空間在形成後就達到穩定了,如果不與其他微粒接觸,它將永遠保持這種狀態(方向和扭曲程度等),並且不會脫離物質本體.4延續性:這種扭曲的空間可以通過方向不同的性質以互補或者互斥進行傳遞,表現為微粒可以相吸或者相斥,正是因為這種性質,我們才能夠對物質加以利用(將正在傳遞能量加以利用).

    微粒的這些特性的宏觀表現就是"力"的作用.因為粒子有這些特性,才組成了我們現在這個多姿多彩,有聲有色的世界.那麼這些粒子是怎樣構成不斷變化發展的宇宙萬物的.

    一個微粒,它的形狀可以是任意的,自然就有的(其實是一種變化後的產物),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其內部空間已經永久定向地扭曲了.當有另外一個/種微粒與之接觸時,它們扭曲了的空間便會瞬間發生關係,要麼兩空間互補而相吸形成共同體,要麼排斥而相離,要麼沒有任何關係,是最原始最小的兩種力.(以發生相吸的關係為例)如果有第三個微粒與它們接觸,這三個微粒的空間都要發生關係,各個互相接觸形成一個共同體.同理第四個微粒也是這樣..........當共同體的微粒不能以各個都互相接觸的方式相吸的時候,這個共同體就達到了一種相當穩定的狀態,此時它的外形一定接近球體狀[圖11].同理還有更多數量以及其他種類的微粒單獨集合或者兩兩集合或者共同集合成為一些具有相當穩定結構的"基本物體微粒"-比誇克,電子等等還小的微粒.由空間扭曲的方向性和集合微粒的種類以及數量的不同,基本物質微粒之間會發生各種關係,這些關係在我們看得見的物質世界裏的微觀和宏觀表現就是幾種"基本作用力"以及"場",還有其他未知的"基本力"和"場".但同樣也適合於其他物質世界(暗物質等等).當然共同體也可能互相集合,可以集合成穩定的"基本物體微粒",也可以是"游離"不穩定的"基本物體微粒",這主要是由微粒數量和種類決定的.這些共同體/基本物體微粒的形成時間是相當短暫的(是能夠用"鐘錶"測得的最短時間斷),它們的體積也是相當小的(是能夠用"尺子"測得的最小尺度),它們共同組成誇克,電子以及其他粒子和其他物質世界.因為由穩定和不穩定的"基本物體微粒"組成的粒子的內部是不和諧的,所以這些粒子都是不斷運動的,且有的粒子表現出嚴格的朝向.所以,只要是內部空間扭曲了的物質,它們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

   一,該理論與"能量守恆定律""熱力學定律"等的關係

   能量  能量,來源於/就是粒子內部扭曲了的空間.是一切"力"的起源.從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E = mc2 從單位來理解:m=>kg c=>m/s ,mc2 =>kg*(m*m)/(s*s),kg是表示有品質的物質;m是長度單位,m*m則表示長寬高三維中的任意兩維;s是時間單位,s*s則表示一個時間段,從一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kg*(m*m)/(s*s)的完整意思就是:在某時間段內物質的空間發生了變化,或者說是物質的內部空間變化消耗了時間.所以物質要表現出能量就必須"運動",宏觀的講"時間"就是物質能量變化的過程的度量,一個不可再分粒子只要其內部空間是扭曲了的,那麼他就具有能量;如果能量要體現出來,那麼就必須至少有兩個/種微粒接觸,我們能夠"測出"它們接觸時發生了"力"的關係.因為空間扭曲具有"延續性",所以"力"可以傳遞.微粒內部的空間是大爆炸一開始瞬間就有了的,並且是永久而穩定的,所以從整個宇宙來看,其內部物質能量的總量是不會變的,即宇宙總能量守恆,能量從大爆炸開始一產生了,就不會消失,也不會增多.所以我們要遵守"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有諸多對外的宏觀表現,比如電子,磁場,萬有引力等都是具有相對較高能量的粒子的各種對外表現形式,是空間扭曲方向性的經典的宏觀表現.電荷(正電荷與負電荷)是對方向相反的粒子的空間扭曲程度的稱呼,可以有"中和"現象;磁場也是兩類方向相反的物質,可以有相吸或者相斥的現象;萬有引力是單方向的物質的"力"的表現,只有相吸現象.

    品質  粒子要具有能量才具有品質,即一定有扭曲了的內部空間(至少有內部空間).我們要對某粒子測品質,必須要使其能夠對外表現出能量,即"力".如果一個"共同體"相當穩定,它不與其他粒子發生任何關係,那麼我們就無法測得其品質.慣性,即動則恒動,靜則恒靜.它實際上是扭曲空間的"延續性"和"方向性"的最經典表現.一粒子是否具有慣性,取決於其是否具有品質,即有品質的物質才有慣性,沒有品質的物質(死物質)就沒有慣性.沒有品質的粒子也沒有體積形狀可言,是一種游離態的物質.  

    熱力學定律   "熱"科學界裏有過"熱質說"和"熱運動"的說法.目前科學界的說法是"熱運動"是正確的.從本理論來看,"熱"的最終本質是物質,"熱"的變化/溫度的變化是由"熱運動"引起的熱物質的數量的變化.溫度的高低與熱物質的多少有關.從物質的結構組成來說,"熱物質"是一種相當穩定的物質了,可能比電子誇克還穩定(甚至可能接近不可再分粒子).從宇宙能量守恆來看,宇宙從誕生到達到目前相對穩定的狀態,其各處物質分佈是均勻/趨於相對均勻的,熱運動是打破了這種"均勻"狀態,為了"守恆",熱物質就要去彌補這種"空缺"或者"讓位"非熱物質,對物質起阻礙作用.所以溫度就是衡量熱物質的數量的度量,可以是熱物質越多溫度越高,也可以是熱物質越少溫度越高.我們目前測量溫度的方法和儀器等,可能不與"熱物質"起某種作用(因為要熱運動才有熱變化),所以是熱物質越少溫度越高,反之越低.所以我們(正溫度世界)目前只測量/計算到了最低溫度.在另外一類物質來講(負溫度世界),這個溫度可能就是最高溫度.熱物質,其空間的扭曲狀況以及是不是我們可見物質的組成部分等問題還有待研究,目前認為它不是.

   這裏有個關鍵問題,就是"均勻"的問題.物質的"品質,數量/種類,密度等"都要同時均勻/趨於均勻地分佈.為什麼物質要這樣均勻地分佈?這個問題恐怕沒有答案.但我們可以知道究竟是不是這樣分佈的.

   這得從物質/宇宙的起源說起.目前公認的是:"宇宙大爆炸理論"是正確的-奇點爆炸是宇宙的起源,並且現在的宇宙還在膨脹.能夠證明的實驗有1.星系紅移2.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3K溫度3.輕元素的豐度等.從表像看,確實是有力的證據.但是根據本理論的觀點-宇宙是物質的結合體來看,這些證據顯然沒有力度. 如果我們目前是嚴格遵守"熱力學定律""能量守恆定律"等一系列守恆定律,那麼宇宙間的物質分佈就應該是絕對"均勻"的.所以,這些證據只能證明我們可見的"總星系"是由大爆炸開始的.因此從目前必須遵守的各種守恆定律來看,宇宙應該起源於不只一個點的大爆炸,並且很快就達到"均勻"的物質分佈(但不是靜止停止運動的意思),有限的體積外型.這種起源理論,包括了總星系,暗物質,反物質,其他物質(熱物質等)世界共同組成的宇宙範疇.由此理論建立的宇宙模型是一個閉合的模型:有限大,無邊界,無真空,全物質.極宏觀宇宙將物質,空間,以及其他以某種方式(如大爆炸)完全融合在一起,空間沒有剩餘,物質可能有剩餘(死物質).因為要嚴格遵守各種守恆定律,所以宇宙只能是有限的;如果有死物質存在,那麼宇宙可能沒有邊界.

    二,對一些物理現象的理解.

    因為宇宙間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物質,因此一個共同體一形成就面臨各種"壓力",一是來自大爆炸的壓力;一是來自其他共同體的壓力.前者,主要證據有目前熟知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後者,例子就比較多了.

    有幾個不同的共同體集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粒子.如果這個粒子不夠穩定,在物質世界裏,它很有可能會被其他粒子轟擊,或者威脅其他它所能夠威脅的粒子.所以粒子在運動的時候幾乎都具有波動性.有ABCD四種粒子,它們是不穩定的大小各異的微粒.在某個時候ABC三個粒子相遇了,其中A的體積較大且方向性較強,B c都較弱,那麼A可能會將BC束縛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粒子,也可能使BC圍繞自己運動而形成一個體積更大的新粒子.這些新粒子可能比以前更穩定,也可能不如以前穩定.後者情況下,該新粒子會很快解體.前者情況下,該新粒子會永久的存在下去.如果D粒子與新粒子接觸(或者以其他微粒為介質間接接觸),則可能會被束縛,也可能會直接轟擊這個新粒子,使之解體甚至產生新的微粒. 這些情況不僅適合於微觀粒子,也適合於宏觀天體,在其他物質事件也適合.相關的物理事件有:衰變,粒子對撞機,萬有引力,光波粒二象,真空起伏,星系的漩渦特徵,反射現象,無法避免的誤差...等等.

                                        邏輯表述等有不妥的地方請諒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