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人類觀測到的宇宙中擁有數十億個星系,銀河系只是這數十億個星系中的一個。銀河系異常巨大,一束光穿越銀河系需要十萬年的時間。太陽不過是銀河系中幾千億顆恒星中的一員。太陽周圍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行星繞它運行,地球在離太陽比較近的第三條軌道上,此外還有若干其他天體繞太陽轉動。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處於不停的運動和發展變化中。

  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個原子組成,有的分子只由一個原子組成。20世紀初,科學家發現,原子的結構與太陽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圍,有一定數目的電子在繞核運動。原子非常小,人類用肉眼可以看見的最小灰塵,其中也包含了約10的15次冪個微小的原子。而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中華先祖對微觀物質世界的研究停留在原子層次上,不再深入,然而對宏觀宇宙的探索卻達到銀河外星系的層次,遠遠超出人類目前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觀察的範圍。中華先祖認為沒有必要對小於原子層次的微觀粒子再進行研究,因為道理都是一樣的,找到歸律後一切都可以推而廣之,所以不需要研究。在對原子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中華先祖建立了河圖洛書與宇宙對應關係理論,即以河圖洛書原理解釋原子物理學及宇宙的奧秘。

  下面我們先介紹元素週期表和元素週期律的概念。

  一、元素週期表與元素週期律

  元素是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種基本的金屬和非金屬物質,它們只由幾種有共同特點的原子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樣數量的質子,用一般的化學方法不能使之變得更為簡單,並且單獨地或組合地構成一切物質。

  在中學化學教科書中,都附有一張“元素週期表”。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來似乎不相關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

  現代化學的元素週期律是1869年俄國科學家得米特裏·門捷列夫首創的,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依原子量大小並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就是元素週期表的雛形。利用週期表,門捷列夫成功的預測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的特性(鎵、鈧、鍺)。1913年英國科學家莫色勒利用陰極射線撞擊金屬產生X射線,發現原子序越大,X射線的頻率就越高,因此,他認為核的正電荷決定了元素的化學性質,並把元素依照核內正電荷數(即質子數或原子序)排列,經過多年修訂後才成為當代的週期表。

  元素週期表是元素週期律用表格表達的具體形式,它反映元素原子的內部結構和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的規律。常見的元素週期表為長式元素週期表、短式元素週期表、螺旋元素週期表、三角元素週期表等。目前最常用的是維爾納長式週期表。元素週期表有7個週期,有16個族和4個區。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能反映該元素的原子結構。週期表中同一橫列元素構成一個週期。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把當時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順序進行排列,發現無論從哪一個元素算起,每到第八個元素就和第一個元素性質相近。這很像音樂上的八度音迴圈,因此,他乾脆把元素的這種週期性叫做“八音律”,並據此畫出了標示元素關係的“八音律”表。顯然,紐蘭茲已經下意識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點就揭示元素週期律了。不過,條件限制了他做進一步的探索,因為當時原子量的測定值有錯誤,而且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尚未發現的元素,只是機械地按當時的原子量大小將元素排列起來,所以他沒能揭示出元素之間的內在規律。他的“八音律”在英國化學學會上是受到了嘲弄。

  元素週期表能形象地體現元素週期律。根據元素週期表可以推測各種元素的原子結構以及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遞變規律。

 

二  河圖洛書原理揭示原子及宇宙奧秘

  按照河圖洛書的“萬物生存之數”原理,我們已經知道,萬物有生數,當生之時方能生;萬物有成數,能成之時方能成。萬物生存皆有其數。怎麼理解?也就是把微粒等分55份,組成10種微粒,陰陽結合成萬物。十種微粒組合肯定是旋轉,怎麼旋轉了?詳見河圖左旋之理。

  按河圖“五行之數”理論,一、三、五為陽數,其和為九,故九為陽極之數。二、四為陰,其和為六,故六為陰之極數。陽就是發散,陰就是吸收。6的吸力最大,9的發散最大。我們已經知道,只要有1,2,3,4,5,後面的數都可以相加得到。5和10是中間的,發散、吸收的力量較小,天地之數,大家共用。我們想想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列方式,參看元素週期表。首先是氫(H)元素。氫元素的原子只有1個電子,只有1個電子的時候是陽性,所以氫原子是陽性。其次是氦(He)元素。氦元素的原子有2個電子成陰性,氦得電子能力強。再次是鋰(Li)元素,鋰元素的原子有3個電子,第一圈排2個(2個就滿了),第二圈排1個,為陽性。然後是鈹(Be)元素,第一圈排2個電子,第二圈排2個電子,核外4個電子成陰性。一樣的道理,下一個元素硼(B)為5個電子成陽性,得失隨便,化學上有“半充滿”之說,得失都行。6個電子吸力最大,得電子容易失電子難,碳(C)元素外層有6個電子,所以碳就是這樣的德性。9個電子是發散力最大,失電子容易得電子難,氟(F)元素的原子外層9個電子,就是這個特點。10個電子處於“全充滿”狀態,氖(Ne)為惰性氣體。其他的元素無非是加加減減,見下圖。最好的辦法是編程讓電腦計算,一算就全明白了。其實陰陽原理就是發散和吸收的微粒運動形成的。

 

由於同性相吸,同種微粒吸和在一起,內部核一定,就決定外部的空間。如氫原子一定,和氧原子結合,接觸面就扁了,拉開又圓了,跟原來一樣。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生物的基因決定生物的形態就是繼承了這個道理。核的排列越複雜,外在的表現也越複雜。人的基因多長的一串,很複雜,不過要是人的基因排列能被電腦認識,產生出人來,那麼一切的基因解密工作就快了。現在我們找編碼規律。往微粒一直找是沒必要的,我們只要找到一個結合關係,編個迭代式,給出大環境,讓物質在裏面不斷迭代就自然生成萬物了,不需要一層一層推,人只能推簡單的三層,所以,要忌諱死鑽進去,而是去發現規律,即使是很簡單的規律也沒關係,四層之後要總結迭代歸律,不要繼續深入了。

  現在我們來找歸律,假定一個宇宙的開始只有一種微粒流,它們順時針轉起來。核外部速度一致,同性相斥,碰撞少;核內部速度差別大,異性相吸,碰撞多。內外分層,中間的微粒聚成大微粒,週邊是小微粒,整個宇宙形成同心圓或漩渦一樣的結構體,宇宙中部,也一樣,隨著宇宙微粒的旋轉,形成同心圓結構。這結構生成一系列同性物體,我們熟悉的有電子,氫元素等,所以氫元素是最先形成的元素。就說氫元素,哪里形成容易些呢?內層!因為內層稠密,品質大,能量大,壓力大,溫度高。但是生成後不穩定,很容易被能量入侵,打散。外層雖然能穩定,但能量小,形成不容易。但是內外層能量相差巨大,能量要傳遞。

  所以外層的氫元素逃逸了,但阻力大,走不了多遠,還有射電呢,電下面還有同性結構的微粒呢,紅光就是其中之一,還有其他射線。還有“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粒子一波一波往外走,傳播到很遠。不過,由於宇宙微粒流的存在,能量消耗也不少,最後跟大流而去,慢慢擴散到整個宇宙。在週邊空間,只要這樣的結構,它們就被吸引過去,然後吸引更多的能量,又可以組成電子,組成氫元素。所以氫是任何原始星球的主要成分;對於同一時期的星體,離核心越遠,氫占的比例越大。

  再回到核心,它也分為好幾層,哪兒算是核心呢?以“能否核反應”為界。之內的算核心,如宇宙中心體和恒星體。在外層,氫元素是穩定的,核內是不穩定的,要麼被打散,還有就是核聚變。怎麼變呢?原子核相當於速度一致,半徑一致的穩定的“肥皂泡”,同性相斥,異性相吸,旋轉反向肯定不行,速度同向的也不行,一個動的和一個靜的可以。形成二連體,品質相加為2,電荷不變為1個;形成三連體,品質相加為3,電荷為1個或者為2個,還有就是四連體,品質為4,電荷為2個。為什麼不說中子?結合的時候,兩個個體是統一的,不可能一個轉一個不轉。三個結合是,旋轉方向與原來不一致,分開的時候才可以說中子。另外它們的結合要滿足力的平衡,向量的一致。所以四連體的電荷為2。當然穩定的結構只有四連體,因為二連體和三連體,他們很容易生成一連體和四連體。四連體就是氦結構的微粒,我們知道的還有黃色的光微粒,α粒子。氦結構生成後,再裂變。這下組合連體就難了。

  網上的說法是,兩個He-4(氦-4)高溫聚變為壽命極短的Be-8(鈹-8),Be-8(鈹-8)又在極短的時間內與He-4(氦-4)聚變為C-12(碳-12)。氦燃燒把三個氦原子核聚合成一個碳原子核。由此生成的碳原子核又可以吸收一個氦原子核,生成氧原子核。氧原子核還可吸收一個氦原子核,生成氖原子核,就是一個一個變,氦聚變為碳、碳聚變為氧和鎂、氧聚變為氖和硫,……最後全部變成鐵。

  但必須要用氦結構聚變嗎?用氦原子的上輩微粒造下層的結構也行。而且需要的能量也不多。所以元素週期表後面的元素都可以造出來,只是幾率比較小。但不管怎樣,還是可以的。如我們用電,光,微,介代表四代粒子,電荷十粒子表示微粒。2介子吸合1介子,成3介子,同性相吸,聚合成大介子,吸合3個1微子,同性相吸,聚合成大微子,再吸合3個1光子,聚合成大光子,再吸合3個電子就穩定的存在了,原本介子很容易受到能量而飛駛,生成第二代的時候也壽命很短,但到了第三代,能量入侵就難了,第四代就相對穩定了。只要有機會吸合四代就可以重新組合了。這不也是意識論的規律嘛。再看第一代,它是無核的微粒泡可以嗎?完全可以!可以無中生有,只有由大的空間,相差懸殊的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才組合生成萬物。無中生有的條件是:大的空間和相差懸殊的微粒。看,分層後,每層核的交界處正好符合這一特點,內部大的泡上升破裂,產生大微粒,與小微粒結合,再生成泡,外跑,再結合成微粒,只要合到四層就萬事大吉,結構穩定了,不會因為彼此的碰撞的能量把合好的結構解體,在微粒流中能較長時間的生存。就像一個彗星撞太陽,容易嗎?很難!也許就把彗星捕獲了。當然也不是一定穩定,太陽附近的星體很少,粒子流很強,直接把內核給打碎了,外面的結構就自行解體。前面講能量入侵破壞物體,這裏更強,直接幹掉內核,外面的自行分解。中子彈的射線主要是中子,對什麼元素破外最大,氫!中子只能破壞原子核,再上一層很難破壞,其他元素的原子核內都有中子,來一個換一個,氫原子核內沒有中子,只有1個質子,中子集中來就完蛋了。所以,生物體全部遇難時,不含氫元素的影響較小。還有強粒子流照射有個特點,雖然無核了,有時週邊的物質還能繼續存在,但輕輕一點,變灰了,它就像肥皂泡,是無核的不穩定結構體。

  我們看看佛教的出生和死亡的觀點和這個原理非常的相似,三劫難就是三個微粒層,只有走出三個層中,才能穩定,才能得到永生。他們的死是火燒,直接在巨大能量下化為內層的物質,內層的物質在這一層裏得到永生。走三層不行,花開變成第二層產物,在二層生存,這也是永生。我們人體由太陽微粒組合而來,生成人體,死後變為元素,這已經從光微粒變為原子微粒,這個結構不已經長了一層了,這就是永生,要是被射線把核子打碎了,又變為光微粒,那就被光微粒流帶走了,就算死了。不過高僧化為舍利子還真可能是佛結構的永生,還有水晶頭骨,就像我們把文檔保存在磁片中,只要有一個解代碼的環境就可以永生。

  現在講外層的物質生成。外層太空開始是不具備核聚變條件的,怎麼生成物呢?首先得靠宇宙微粒流,生成大漩渦,有漩渦就能大量吸合,有合就有能量,有能量就可以繼續發展,又發展成具有可以生成“氫結構”的元素,然後吸收週邊的“氫結構”,自己生一點,週邊吸合一點,就生產起來了。漸漸生成自己的場勢圈,把自己的保護起來,免受宇宙微粒流的衝擊,還可以吸收更多的光物質。如地球的水圈,矽土圈,火星的二氧化碳圈,金星的二氧化硫圈,還有最普遍的氫氣圈。它們在某個溫度上的固、液、氣並存,主要是氣體和液體,氣體在外保護,液體在內吸住氣體,形成自己的微粒圈。還有我們發現許多的大星球都是鐵心。自己聚合鐵元素需要好幾輩微粒的努力,星體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己產生是很難的,所以它的最大可能還是來自外太空的鐵微粒的前輩,在一定條件下,直接聚成鐵,然後吸合鐵性的微粒,就好像磁鐵一樣,不斷吸收,不斷成長。鐵對磁有很好的感應,所以鐵的前輩是磁。磁微粒哪兒來?肯定是一個很大的核心,其整體結構和鐵元素類似。鐵元素,原子量56,26個質子,正二階,一般奪2個電子為28個電子形成穩定結構。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大星系,內有28個小星系,它像誰呢?看古代的28星宿,鐵石心腸,慈母心腸之說,我們就可以發現,它是銀河系的上一層星系。中國古代只解釋到那一層,佛的解釋也就到達那一層,西方的神話中只解釋到太陽的爺爺,也就是那一層。同樣,我們知道太陽的結構與氧元素相似,地殼中還有一種元素也很多,就是矽元素,也許對應著銀河系。從這些對應關係中,我們可以假設,當我們把這些元素的溫度降下去,也許真的可以發現結構的驚人相似,當然有待實驗證明。

  我們再來觀察各自的大氣層。他們有一個十分特殊的特點,就是按《河圖》上講,都是水性物質,晶體都以六個聚合,以六棱形,六角形,六棱柱,六棱錐的形體結構存在,正好符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說。

  再看《河圖》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與八為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為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為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為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為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為土。

  怎麼理解呢?

  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北就是天,就是核心,就是上層微粒。核心微粒都是一個水性的結構,六個單位一合,六個跟六個還可以再合形成一個很大的結構體,然後吸合1個單位生成新的物質,它也是水性的。我們看看自然,所有的原子就是這個結構,不管幾個電子,反正一個很大物體吸合一個很小物體,擁有一個很大空間。分子呢,只聚合不見有微粒繞它旋轉。地月系才算一個,然後是太陽系,然後是銀河系,宇宙。電子到宇宙才五層天。就狹義而言,外層電子為一的元素,酸性物質(大個的是母體陰性,小個的是氫離子),活潑金屬,各類晶體,固體等。他們的特點是週邊小,中間母體大,像個烏龜;溫度上對應冷;顏色對應紫色;色溫對應黑色;地理上對應北到東方(北方是意識的北方,就是陽光最先到達的地方,對地球而言是東方);季節上為冬春之際;人物性格對應穩重型,冷淡;人物對應智者、謀士、預言家;文化上對應智慧、奸商、陰險。大聖和大盜多出於此類人,此類地方;星體上對應水星;神話上說到龜蛇,玄武就是指這個結構,最享有最高智慧和神奇的力量。當然,他還有一層理解就是,本層的地,下層的天,所以月亮和太陽也可以是這種結構關係,如中國的龍就是象徵太陽,蛇神象徵月亮。一般只把蛇和龜歸到“水”性。

  二與七為朋居南方,二和七朋居,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兩兩結合比較鬆散,結合容易生熱,如氣體到液體,液體到固體都是放出熱量,還有氦核聚變核放出巨大熱量。這類物質也很普遍,外層電子為2的元素,如氦,碳,鹼性物質(因為氫氧根比較大),單質氣體等,其特點是週邊大而且對稱,很像兩個翅膀,但比較小,所以是朱雀;溫度上對應熱;顏色對應紅色和黃色;色溫對應白色;人物性格對應活潑型,成熟;人物對應好動、敏感、反應迅速、喜歡與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容易變換;地理上對應西南到西北方;季節上為秋季,金秋十月;文化上對應剛強,霸道,魯莽;星體上對應火星,象徵戰爭和血腥的場面。同時也帶有天的意識,一生二,為地,二生四的時候,二就是天,所以許多的神話對鳥很崇拜,還有就是把神仙刻畫成飛天,天使刻畫成為長兩翅膀的人,還有就是長翅膀的赤蛇,中國直接刻畫為龍。這裏刻畫最多的是氦結構,兩羽四足,從元素上講,後面的元素都由氦結構和碳結構微粒發展而來。所以,神話對這個形象尤為崇拜,顏色多在紅黃的暖色。

  三與八為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友居,所以也比較鬆散,天三,地八,結構分散成陽性,不實,合起來成陰性,還是比較牢固。多為三階元素,電子內二外一結構。主要為碳氫化合物,多以聚合物居多。其特點是如青龍,樹木,一個粗壯的傢伙;溫度上對應由冷到熱為暖;顏色對應綠色;色溫對應暖色;地理上對應東南到西南方,季節上為春夏之際;人物性格對應興奮型;人物對應探險家、猛將、勇士、大力士;文化上對應勇敢,精力旺盛;星體上對應木星。神話上,多出現巨人,大力士之類描繪此類。當然對木星評價較高,為歲星,萬神之首,這主要是因為這一類主管生,萬物形成都在這個時候。

  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這個結構是內核緊密,外部較為疏鬆的結構,延展性較好,密度大,主要多為金屬。特點是與木星相比就是短而四肢發達如白虎;溫度上對應由熱到冷為涼;顏色趨向白色;色溫趨向冷色;地理上由西到北;季節上為秋冬時節;人物性格對應沉穩型;人物以宰相,政治家;文化上對應穩重、善於忍耐,內硬不易外露;星體上對應金星;神話上主要以內實外和刻畫人物,傳說太白金星主殺伐,對應它的“內實”的屬性,能對付強敵。後來以和藹的老人出現,對應它的“外和”的外表。西方刻畫為愛神、美神,外表很美麗,但內心她對於愛情並不專一。這種內外的性格容易當領導,大哥,黑社會老大,但心計很重,對權,地位看的很重,所以是福星也是禍星。

  五與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也是一個大塊頭。五可以1+4,2+3的陰陽組合,四者之和為十。所以它表示時空奇點,一切生在土,長在土,死在土。星座對應土星。中國古代稱鎮星,一直陪伴壓鎮。在羅馬神話中,土星是農神的名稱。希臘神話中的農神是該亞的兒子,也是宙斯的父親。它是一個很早期的結構微粒,也是很普遍的微粒,它在神話中處第二代之首。如果按宙斯生太陽來說,宙斯為銀河系,它就是我們看到的一切星系的中心了,它發出的微粒流自然也是極普遍的,一切天體的引力都可以由它來傳遞。我們的所有空間物體基本上都是它的組成物。中國有句俗語,叫做“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還有就是把它描繪為麒麟,象徵吉祥,這主要刻畫由“擴張”到“收縮”的屬性,地的屬性,統一和平的屬性,如麒麟送子。顏色為黃色。有時也提到金龜,還有黃龍,其實這些都是對“土”的描述,寓意“和,合,統一”。

  看河圖之理,我們能很清楚的看到左旋之說。從春分開始,春夏秋冬,木火金水,龍、鳳、虎、蛇龜,周而復始。為什麼冬至到春分要“兩個象”,這得看“龍尾”。收成好,中間大,為龜;收成不好,中間沒有,為蛇。收成什麼時候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看《河圖》坐北(春分)朝南,左東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為五行左旋相生。頭在春分,尾在秋分,中間成蛇成龜看自己造化。也可以必成“龍”,週期從“龍頭算到牙尾”。“二月二,龍抬頭”,驚蟄過後,大地復蘇,陽氣上升,水開始生木,一直到“十二月十六”尾牙,大寒時節。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這中間的日子可認為是屬木,動物為烏龜,寓意龜蔔以生下一層天。

  這就是古老的河圖洛書原理對宇宙物質世界的詮釋。中華先祖在沒有文字時代,通過無數聖賢反復探索內證而成的河圖洛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是世界文明始于東方文明的歷史性標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