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學醫理已多年,精微奧旨豈敢言.
閱歷自信知症處,不敢秘密載簡編.
有病先要望氣色,面色光澤病易痊,
赤紅如潮血虛極。實火唇紅並口幹,
口唇白者陽分弱。鼻孔紅燥肺火炎,
耳疼腎熱或君火。心熱舌紅又燥煩。
肝肺有熱現于面,左肝右肺見兩顴。
面色青黑肝腎虧,白主氣虛宜培元,
色若黃滯脾有積。眼下青色定主痰,
鼻青腹痛病主死,目赤面青命難全。
色見生氣如何認,青如翠羽黃蟹解。
赤似雞冠白豚脂,黑如烏羽俱能全。
面色難治亦當辯,白如枯骨黑炱煙,
青若草茲紅衃血,黃似枳實壽難延。
蟲積口唇主白點,似肌吐酸腹痛纏。
陽虛腹痛按即止,按之轉甚食火痰。
臍腹疼痛少陰證,小腹疼痛厥陰寒。
察眼觀色辨虛實,先視瞳神清濁焉。
清者無病濁有疾,濁而散大腎虛傳。
瞳神枯小腎有火,綠水灌咮醫亦難。
黑睛高起肝之實,淡紅浸睛血虛煩。
小眥淡紅心虛悸,大眥紅者心實燔。
眵多不結肺氣虛,眵多而結肺火煎。
白睛紅者肺有熱,紅甚破血散風寒。
白睛青者肺腎弱,白睛黃者不一般。
深黃一定主濕熱,黃如敗草是氣寒。
黃如金燦肺有火,膽虛口苦睛黃邊。
脾實熱極眼皮腫,虛腫不紅又不堅。
複看舌胎分表裏, 紅黃有火清即安.
陰虛之極胭脂舌,實火便赤兼舌幹。
火之深者黃多燥,脈實下之莫遲延。
黃滑有寒宜溫表,白滑便常是陰寒。
白滑裏寒溫中急,白澀裏熱黃滑寒。
若是白胎小便赤,疫熱在裏飲達原。
舌黑原來分數種,仔細觀察要心虔。
火極似水生芒刺,誤服熱藥喪黃泉。
水極似火氣息冷,回陽救急妙同仙。
腎氣虛極舌胎黑,滋陰潤燥莫遲延。
精液枯極舌燥黑,回陽八味妙通玄。
瘟疫舌黑皮自脫,先下後清自然安。
惟有傷寒辯陰陽,察形的當病易痊。
陽證心煩身惡熱,陰證聲低體畏寒。
陽證氣粗兼口臭,陰證蜷臥並懶言。
陽證譫語目如火,陰證鄭聲理舊言。
陽證面紅思飲水,陰證面青閉目眠。
七日以前若誤下,轉成漏底病難痊。
定要問病知來歷,細心察實病易痊,
畏風一定是傷風,畏寒一定是傷寒。
傷風發熱身有汗,壯熱無汗是傷寒。
不思飲食定傷食,脾虛健脾自安然。
喜飲冷水知有火,好飲熱湯是有寒。
陽虛自汗氣不足,陰虛盜汗不歸元。
血虛五心多內熱,氣虛時常體畏寒。
陰氣沖陽耳鳴閉,陽氣限陰腹鳴弦。
冬至以後多陽症,夏至以後陰症纏。
暑傷於肺多煩喘,暑擾于營汗不幹。
血不養筋為拘攣,氣濕爭熱肢腫痛。
濕傷筋骨成痿弱,眉棱骨痛有風痰。
牙床經腫陽明熱,牙床紅腫胃火焮。
腰痛耳鳴腎氣虛,頭痛耳閉是有痰。
口苦膽虛並心熱,口酸肝實虛命元。
口辛脯熱脾上乘,脾家有熱口常甘。
口淡胃熱或虛元,口鹹腎熱宜滋水。
腰痛宜分寒與濕,腰酸房勞不待言,
勞神頭眩心怔忡,肥人頭暈多主痰。
色欲頭昏腰膝軟,氣虛頭暈神不全。
風腫皮膚多淋閉,氣腫時消又時旋,
食積腫來肚腹痛,血腫皮膚赤脈纏。
陽水腫兮小便澀,陰水脾腎兩虛看。
上腫下消宜發汗,下腫上消貴培元。
手陷起遲知水腫,手陷隨起氣使然。
朝寬暮腫血虧損,暮寬朝腫氣虛傳。
脫肛不痛氣血弱,脫肛腫痛風火連。
晝瘧表邪兼補氣,夜瘧補血並疏肝。
化痰消積更利水,虛者補之始能痊。
痰熱流走瘡瘍見,痰寒凝結在胸前。
寒勝則痛火勝腫,風麻濕麻木氣滯。
氣鬱結者胸脅痛,濕鬱周身痛不安。
痰鬱氣喘多脅痛,血鬱四肢無力焉。
肝氣痞塞胸脅脹,脾氣不升頭昏眩。
中風脈浮手足暖,中氣脈沉手足寒。
腹滿時痛為不足,腹滿有餘痛纏綿。
痛在瀉前為實積,痛在瀉後是虛元。
咽痛紅腫三陽熱,咽痛不渴三陰寒。
氣虛血熱必發疹,表虛裏實使之然。
病系假寒清內熱,病系假熱溫真元。
胎前宜涼疏兼補,產後溫補逐瘀先。
真陰將亡小便絕,真陽將脫面紅鮮。
面青舌紅子可救,面赤舌青子難全。
真陰將亡小便赤,真陽將脫面紅鮮。
陰證脫兮眸子暗,陽證脫者見鬼牽。
初病實熱苦寒用,病後虛熱宜甘寒。
實而誤補猶堪解,虛而誤攻命難延。
如此望聞問的當,方才切脈細心研。
略言大概虛實理,神而明之世稱賢。
高明閱之休見哂,人間捷效小補焉。
若問是篇何人作,亞拙山人在魚泉。

 

               二:祝味菊診斷提綱
證候
證候雲者,乃概括諸般之病狀而言。種類頗多,範圍至廣,而於診斷上之關係,殊深密切。就中如舌苔之變化,寒熱之真假,乃至神色聲音之觀察,皆為西醫所不屑道。而國醫則視為臨床醫典中之鴻秘焉。抑猶有言,國醫之所以為國醫者,亦於是乎在,舍此而欲他求,吾未見其有得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下例所舉,不過全豹中之一斑耳。
1驗舌:
前人驗舌之法,系將整個的舌,劃分數部,如前中後左右,以配臟腑。說近於鑿,殊不可信。吾人就臨床上之經驗,以為舌之診察,應分舌本與舌苔。舌本者,即舌之體質,舌苔者,即附著於舌面之衣也。其他鑿說,概不與焉。蓋驗舌本,可以辨氣血之障礙。驗舌苔,可以明胃腸之變。故本書於驗舌,固重視其苔,而同時亦兼察其本也。試約略分述於下。
白苔:微白而潤者,為表寒。白潤中黑者,為裏寒。白而滑者,為水邪。白而厚膩者,為中濕。白而乾燥者,為津傷。白如積粉者,為疫癘。同時更宜兼察其舌本,如舌本淡紅者,為陽氣不足,紅者為化熱之漸。淡白者,為血虛。萎白者,為亡血。
黃苔:微黃而潤者,表證失汗,熱郁於裏。純黃而幹者,為陽明府熱。純黃而膩者,為濕已熱化。純黃中黑而燥者,為熱甚傷津。(以上苔色,皆屬鮮明。若見晦暗者,多屬假像。即前人水極似火之謂。臨床家應加以鄭重注意)舌本鮮絳者為裏熱已熾。餘則可與上述之舌本互參。
灰苔:有寒熱之別。如純灰而潤,舌本淡紅,或暗紫者,為寒邪直中三陰,及傷生冷。(倘服藥後,而苔轉微黃色者,生。見灰縮者,死。是宜注意及之。)灰而膩,舌本淡紅者,為寒濕,此屬於寒者。灰而乾燥,舌本深紅,或鮮絳者,為裏熱已熾,胃液受傷,此屬於熱者。
黑苔:見之者皆屬危候。亦有寒熱之別。如純黑而潤,邊底淡白,舌本不紅者,為陽微寒甚。純黑而幹,舌本不紅者,為脾陽將竭,水精不布,此屬於寒者。純黑而幹,邊底深黃,舌本紅絳者,為府熱亢甚,此屬於熱者。(即前人火極似水之謂。)
濁苔:其色駁雜,而姤膩如漿,凡胃有積滯時,多見之。但有寒熱虛實之別。如濁而白滑者,為寒積。濁而黃燥者,為熱滯。濁而拂之不去者,為邪實。濁而拂之剝離者,為正虛。舌本,可與首節白苔下參照之。
裂舌:苔中呈裂紋,如界劃之狀者。裂而幹白者,為寒積胸中,脾津不布。裂而燥黃者,為熱極傷津。裂而純黑者,為胃陽將竭,津液枯涸。而舌本亦有見裂紋者,無論平時病時,皆為中氣衰薄,飲邪內聚之征。其他舌本之診候,與前互參可也。
剝苔:有全部與限局之分。凡剝之見於全部而潤者,為中氣虛寒。幹者,(即前人所謂鏡面舌。)為陰虛液竭。其剝之限局於一處,或在中心,或在左右,厥如錢如條者,皆為中有積飲。今人每視剝苔為陰虛者,殊與事實不符。其有膩苔中,兼見局部剝落者,亦以陰虛名之。幾何而不殺人也。籲可慨哉。舌本之參證如前。
刺苔:乃因舌面乳頭燥硬,捫之如芒刺也。(即俗所謂楊梅苔。)刺而深黃者,為熱邪內陷。刺而灰者,為少陰熱結。刺而黑者,為不治之候。舌本鮮而刺者,為熱甚亡陰。餘皆無刺可覓。
按上述外,尚有其他多種之舌別。如捲舌、萎舌、硬舌等。前人言之綦詳,恕不備載。又苔之生成,必由根達尖,故病重者,其苔滿布,輕者,乃不及尖。而苔之化也,則與生成為反比。故病解時,必先化其尖,而後及其根,已成為臨床上之公例。至前人所謂苔之在尖者,主某病,殊屬非是。蓋未有根無苔,而尖獨見之者。此亟應糾正其謬誤焉。
2察色:
有蒼、黃、赤、白、黑之分。例如色蒼者,多屬寒。黃者,多屬濕。赤者,多屬熱。白者,多屬血虛。黑者,多屬水病。其詳分隸於各該主證下,參照自明。茲不贅述。而其要點,在鮮澤與暗晦之間。色澤者,其病易差,色晦者,其病難已也。
惡寒:此為自覺證狀。蓋言病者自覺寒冷之可畏,但有真假虛實之分。例如抵抗不足,衛氣衰弱之惡寒,惟遇寒時,始呈畏怯之狀,此屬於真者虛者。反之熱被寒鬱之惡寒,雖在夏月,亦有非禦重棉不可之勢。此屬於假者實者。惡寒而限於局部者,如金匱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如掌大是也。大都惡寒,除由於陽虛者外,屬表證者居多。
發熱:此為自覺而兼他覺的證狀。蓋言病者醫者,皆能感覺其熱度之如何也。亦有真假虛實之分。例如壯熱不減,煩渴便燥,脈數而實,小溲赤澀,發言壯厲,此屬於真而實者。反之,熱而不壯,且有起伏,燥渴不欲飲,便秘溲濁,脈大而虛,或細弱,語聲低微,腳下不熱,此屬於假而虛者。其局部發熱,而身有惡寒現象者,乃將發癰腫之征。他如瘧疾、陽明府實、虛勞等,發熱有定時者,名曰潮熱,以其如潮之有信然。
大便:此種證候中,關於泄瀉、滯下、便秘之寒熱虛實,前人所言者,多有可取,無俟申說。惟於滯下便秘二端,尚有補充之意見,試略言之。滯下之屬於濕熱者,其初期,亦必因濫食生冷,或腹為寒侵所致,必無由純熱而成者,此應補充者,其一。便秘非僅由津血虛涸使然,而陽虛失化者亦有之,此應補充者,又其一也。
小溲:此種證候中,屬於閉、癃、頻、數、遺尿、淋濁等之寒熱虛實。前人已辨之甚晰,二煩贅述。惟須加以說明者,僅在其色之清濁耳。通常皆認溲色黃而濁者,為熱。殊不知凡患濕病者,其溲皆濁,於此而亦可謂之熱乎。故其著眼處,應於清濁上辨之。如黃而清者,始屬於熱。白而清者,則屬於寒。白而濁者,屬於寒濕。黃而濁者,乃系陽為濕鬱,故腎陽虛損失化者,亦多見之。
嘔吐:有聲無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但有寒熱之不同。例如喜熱、惡寒、苔白、肢冷、吐蛔、脈弦遲者,為寒。喜冷、惡熱、煩渴、泛酸、苔滑、脈洪者,為熱。又嘔吐清水甚多,不生渴感,而胸中反覺舒暢者,蓋緣夙欲所致。此又不可不知也。
嘔逆:即古之所謂噦。喉胸間呃呃作聲而無物也。但有虛實寒熱之別。如傷寒發汗、吐、下後,下利日久,及婦人產後等,皆虛之例也。飲食停積,暴怒氣逆,及陽明熱結失下等,皆實之例也。然虛實中,又當脈苔參合,辨其寒熱焉。
嘈雜:其狀似饑非饑、懊憹不寧,病經發汗吐下後,及小兒食積時,多見之。
齘齒:齒牙相摩作聲也。除痙厥外,多見於睡眠中。小兒胃有積滯時,每呈此種狀態,成人則罕見之。
口渴:渴必喜飲。例如傷寒陽明病,溫病、三消等,皆是。倘欲飲而不喜咽,如傷寒少陰病、濕病等,由於中寒脾津不布者,皆幹而非渴他。設使喜熱飲者,則亦中寒之類耳。
口靡:口腔舌面布,如糜粥之渾濁物也。多由中寒脾敗所致。大概傷寒濕溫,初病時為苦寒之劑所傷,或重用滋膩者,多呈此狀。時師以為熱邪傷陰,是認糜爛為口糜,殊不可從。
痞滿:胸中氣機阻滯,痹而不舒,按之濡軟,為一種無形的障礙也。見之者,皆由脾胃虛寒,中陽失化之故。俗謂肝氣橫阻,良堪噴飯。即以舊說論,肝主疏泄,豈有不能泄其痞滿,而反增其痞滿者乎。蓋亦不思之甚矣。
腫脹:腫由組織侵潤而起之病變,故多見於全身,如水腫是。脹為水液蓄積而來之病變,故僅見於體腔。如胸水、腹水是。但有充血與鬱血之分。大凡充血性者,皆屬於熱,鬱血性者,皆屬於寒。
積聚:有形固定而不散移者,為積。為形散在而非固定者,為聚。積之病變在形質,如瘀血癖塊等是也。聚之病變在勢力,如肝氣胃氣等是也。
咳嗽:無痰有聲曰咳。有痰有聲者曰嗽。皆有虛實之別。如肺勞則屬於虛,痰飲則屬於實。惟咳之中,寒熱均有,而嗽則有寒無熱也。
哮喘:哮與喘相類似,哮為呼吸緊迫,喉中如水雞聲。喘乃呼吸急促,息粗有音。但哮屬於寒,喘屬於熱。故哮雖有寒包熱者,而其原因究由於寒也。喘雖有積飲而致者,然其原因,究由於陽氣上逆也。
上氣:其狀似喘,口張肩息。但覺氣由臍下上沖,此緣肝腎下虛,不能潛納使然。但須注意,上氣固有兼痰喘者,惟痰喘非必由於上氣耳。
短氣:呼吸皆短。即仲景所謂,短氣不足以息者是也。但有虛有實,如病後、產後、及高年正虛,皆虛之例也。如飲食壅滯,皆實之例也。
瘖啞:語言失聲也。但有虛實之不同。虛者,如久病正虛,津血枯槁是也。實者,如寒邪外束,及先感而後食冷物者是也。惟無論虛之與實,皆系間接。他如白喉、喉痹、候頭結核等,乃由直接傷其音帶故耳。
鼻冷:鼻尖有他覺上之冷感也。此為中陽衰敗,故雖表熱甚者,亦當于解表中兼顧及之。
鼻扇:呼吸時鼻孔扇動,為肺氣將絕之征。凡病之末其,見此狀態者,皆屬危候。小兒麻疹時為尤甚。
鼻煤:鼻孔色黑,如著煙煤狀。此為陽毒熱極所致。見之者多屬不治之證。
顛狂:顛之為狀,沉默寡言,失其常態。狂之為狀,妄言詬詈,昏不識人。故顛系神經鬱滯,多見於末其之憂鬱病時。狂乃神經錯亂,每顯於極度之實熱病時。蓋前者為陰性,後者為陽性,即書所謂重陰為顛,重陽為狂是也。
失神:知覺遲鈍,神志不清也。神經衰敗者,每易見之。他如傷寒,濕溫,濫用苦寒,真陽被傷者,亦多呈此狀。
鄭聲譫語:鄭聲者,即鄭重言之,語多重複,而其聲低微。譫語者,即亂言無次,如見鬼狀,而其聲洪厲。鄭聲屬虛,譫語屬實。
頭眩:頭部昏暈,如坐舟中。例如腦貧血時見之,病痰飲者亦見之。
耳鳴:耳中作響,如聞風雨聲。例如氣虛、精損、腎衰、暴怒、及痰飲格拒等,皆見之。但有虛實之互異。凡手按之而響劇者,為實。按之不響,或微減者,為虛也。
驚悸:恐慌之由他動而起者,為驚。由自動而來者,為悸。而其原因,則皆為神虛。故驚悸多見於心腎不足之人。惟悸則有獨見於水飲病者。
多寐失眠:多寐系嗜眠,失眠乃不寐也。前者為神經疲勞,後者為神經興奮。但均有虛實之別,當與其他之證狀,及色脈等參合自知。
項強脊強:皆為肌肉緊張,轉側不遂之狀態也。例如傷寒中風之太陽病,及小兒痙病等皆見之。
拘攣:四肢搐搦,不能伸展也。凡病見此,皆為病邪入腦之征。證象殊惡。例如傷寒、溫病、癆瘵之末期。中風、及小兒驚癇等,均呈此態。
麻痹:筋肉疲滯,麻木不仁,此末梢神經之為病,而虛實皆有。虛者言其正虛,例如營養不足,氣血衰敗是也。寒者言其邪實,例如風、寒、濕、三氣交阻是也。
痿廢:組織壞死,肢體廢而不用也。例如偏枯、癱、瘓等,皆是。
戰慄:戰為振振動搖,栗系皮膚粟起。例如傷寒、溫病欲解時,則作戰,此乃正與邪爭也。暴感寒邪,則見栗,此因衛氣鬱閉也。
厥逆:謂四肢寒冷。與內經之大厥、顛厥,由腦出血與充血而成者迥異。但二者有別。寒及肢膝者,為厥。寒在四末者,為逆。厥系陽伏,逆乃陽虛。故傷寒厥陰病,多見肢厥。而少陰病,多見四逆也。
自汗盜汗:醒時汗出,曰自汗。寢時汗出,曰盜汗。但自汗有虛有實,而盜汗則僅有虛之一種。例如傷寒陽明病、中風、溫病之自汗出者,為實。亡陽、衛虛之自汗出者,為虛。而盜汗皆系無意識神經之虛性興奮所致。故有虛無實也。
上視歧視:上視系眼球上戴,歧視乃視線分歧,前者多見於痙厥,後者多見於虛損。蓋一則目系緊張,一則神經衰憊故也。
散瞳縮瞳:瞳孔之散大縮小,其病變在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例如小兒痙病、虛脫,及熱病之熱已入腦時,(即前人所謂熱入心包。)皆見散瞳。小兒癇病、中寒、及各種痹證等,皆見縮瞳。
露睛:睡眠時目睛顯露,由於腦力衰微,神不內斂。例如老人、氣衰、小兒慢驚,及病後正虛等,皆見之。
陰縮囊縮:陰莖腎囊收縮也。但須知者,上述兩種證狀,多有連帶關係。不能截然劃分。蓋陰縮時,每並見囊縮,而囊縮時,亦每並見陰縮焉。例如傷寒髒結之入陰筋者(即陰縮之謂)寒疝、及溫病之熱入厥陰等,皆呈此狀。而其原因,則多屬於寒。
肌膚甲錯:肌膚枯糙,捫之如鱗甲錯逆,此系內有幹血之征。例如血痹、虛勞等末期,多見之。
癍疹:癍則成片,發由肌肉。疹則為粒,出自皮膚。例如傷寒、溫病之已至陽明者,多發癍。風濕多出疹。但於此有須加以說明者,普通所謂麻、(疒昔)、痧、(疒立/口)等,皆疹之類也。
諸痛:皆屬血鬱氣滯使然。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也。大都為寒證。個中雖有陽氣被鬱而痛者,然其原因畢竟屬於寒也。世固有明系痛證,清散之而反得愈者,此蓋由陽鬱熱化而來,時間性有不同耳。
諸血:凡血證之來,皆由血管破裂而招致之。但有寒熱虛實之區別。例如肺病之咳血,下虛上盛之咯血、吐血,及脾腎不足之下血、尿血等,皆屬於寒者、虛者。傷寒太陽病之衄血,厥陰病之下血,及內經熱移膀胱之溺血等,皆屬於熱者實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