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心理諮詢,人們往往會聯想到做思想工作、談心、勸導、指導、講大道理、說教,甚至有人認為,心理諮詢就是和心理諮詢師坐在一起閒聊、侃大山。其實,這都是大家對於心理諮詢的誤解。

 

真正的心理諮詢是不會進行指導和說教的,因為那樣做,就意味著心理諮詢師比來訪者正確,就意味著來訪者只是缺少一把解開疑團的鑰匙,從心理諮詢師那裏要來鑰匙,就萬事大吉了。臨床實踐告訴我們,無論在人生的大道理方面,還是克服生活困難的勇氣方面,來訪者並不比心理諮詢師遜色,他的問題並不在於他不明白某一個道理或者沒有能力,而是他內心中有種無形的情感力量,在阻止他發揮自己的能力。 

心理諮詢的任務,就是幫助來訪者去發現這種無形的情感力量、發現它的來龍去脈、領悟它與自己問題之間的聯繫,最終消除這些問題。心理諮詢在形式上,似乎與兩個好朋友間的談話沒什麼不同,但是隨著諮詢的深入,心理諮詢師與來訪者的交流,就由詞語層面轉向情感層面,這時,來訪者平素與別人交往時埋藏於內心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情緒問題和情感衝突,會通過移情作用,活生生地再現於兩人之間,再現在心理諮詢師和當事人面前。所謂的腦子裏面的心理問題,就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問題了。此時,心理諮詢師的人格魅力,有助於激發鼓勵患者的潛力,使他有勇氣把自己的問題再現出來;心理諮詢師的有關人性的理論和心理治療技術,有助於啟發患者理解和領悟自身的情結和問題。

 

在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當事人的心理獲得了成長、心理發育缺陷獲得了矯正,阻止他正常生活的潛流逐漸得到消除,他的心理障礙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康復。心理諮詢就是這樣進行的。

 

精神分析心理諮詢怎樣進行? 

精神分析療法之所以能夠奏效,主要是源於以下兩個對於人性的重大發現:一個重大發現是“強迫性重複原則”,即每個存在著童年心理發育缺陷的人,都會不自覺地、強迫性地在心理層面退回到遭受挫折的心理發育階段,在現實中再現童年創傷和經歷,重複童年期痛苦的情結和關係。比如,沒有完成戀母階段的具有戀母情結的男人,會不斷地與女性構成實質上的心理戀母關係,而且關係的模式和內容,與童年期的母子關係會驚人地相似。這就如同一個人會不斷揭開蒙在傷口上的紗布一般,實際上是一種試圖治癒童年創傷的本能努力,但是,這種努力會與童年期做過的努力的結果類似,總是以失敗而告終,結果,失敗會激發下一次的努力,如此循環往復,就形成了強迫性的重複。這種強迫性重複,是所有心理障礙的最本質特徵,也是人性的主要特徵。
 

第二個重大發現是“移情現象”,這個發現是附屬於“強迫性重複原則的”,即強迫性重複的最主要內容是童年關係的重複,心理學稱這種童年關係的強迫性重複叫做“移情”。就是說人會在強迫性重複的原則的驅使下,在現實中再現與童年期與父母形成的關係模式。比如,一個從小就和母親一起長大,而很少接觸父親的男孩,就會習慣性地認為女性比較容易接近,並且,比較容易和女性、尤其是年長一點的、與母親在人格上比較相似的女性交往,形成比較親密的關係。這是因為他小時候的情感模式就是如此,當這個人把這種與母親形成的特殊模式拿來與其他女性交往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說移情出現了。實際上,移情現象是無處不在的,廣義地說,人類的所有情感都起源於移情。只不過心理障礙患者的移情,是建立在扭曲的關係模式之上而已。

 

如果我們承認“強迫性重複原則”和“移情現象”的存在,理解精神分析療法的進行就比較容易了。可以說,精神分析療法就是在“移情現象”的基礎上展開和進行的,沒有移情和反移情的心理治療,絕對不是精神分析諮詢。注意移情、分析移情、澄清移情,就是精神分析諮詢的核心工作。

 

移情現象從來訪者與諮詢師接觸的一瞬間就已經開始,換句話說,每一個人與別人見面的一瞬間,就要判定面前這個人與自己過去經歷過的哪個人相似,然後,就把那個相似的人際關係模式拿來使用、用於移情。比如,一個和諮詢師通起話來就沒完沒了、一再要求諮詢師做出各種保證的來訪者,通常是一種嚴重依賴型、母嬰型、共生型移情的人。一個來訪時非常守時、很小心地回手關門,有板有眼、不露情感地與諮詢師交談的,就是一種“無關係式”的移情模式。只要來訪者和諮詢師共處一定的時間,來訪者就會把自己在童年其間形成的關係模式,移情到諮詢師身上,這個來訪者的情結和問題,也就活生生地展現在諮詢師和其之間。如果把心理諮詢室比做是心理手術室的話,那麼,就可以把移情比做是在手術臺上暴露病灶的過程。 

 

比如,一個因為失眠來訪的人,在接受了一段精神分析之後,他告訴諮詢師,他現在每天睡不著覺,是因為擔心諮詢師不喜歡自己。經過進一步的分析,他才發現,因為小時候缺少母親對於自己的肯定,而特別缺少安全感,這種安全感的缺乏導致嚴重焦慮,從而引起嚴重失眠。他把這種童年的感覺和關係模式,帶到了與諮詢師的關係之中,把對於母親不喜歡自己的擔心轉移到了諮詢師身上。這樣一來,無形的、看不見的、潛意識層面的心理衝突和情結,就通過移情的方式活生生地展示了出來。只要這種移情模式在精神分析過程中得到矯正,他的心理障礙就可以被徹底治癒。

 

移情的出現只是精神分析諮詢的第一步,隨後,還必須通過解釋、澄清和修通這些過程,才能真正完成精神分析的諮詢。在移情的過程中,他可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雙親的一些正面或者負面特徵,投射到諮詢師身上,好象諮詢室真的在心理上就與自己的雙親一樣,他會象愛或者恨自己的雙親一樣,以移情的方式去愛或者恨諮詢師。但是,諮詢師實際上是另一個人,一個沒有來訪者父母身上那些明顯缺陷的、人格比較健康完整的人。在這種移情關係中,諮詢師充當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個螢幕和容器,“螢幕”是用來上演來訪者的童年經歷和感受的,“容器”是用來無條件地接受和寄存來訪者的過去和現在的所有情感內容的。逐漸地,隨著時間的流逝,來訪者會慢慢發現,“電影”只是過去的被放大和扭曲了的情感碎片,與現實中的“螢幕”是兩回事;諮詢師對於來訪者的無條件接受和容納,使來訪者有機會和能力正視和澄清移情與現實的區別;並借助諮詢師的“鏡子作用”和“模版塑型作用”,使自身的人格模式發生根本性的逆轉。過去的記憶和經歷,就不再會影響他,而那套與諮詢師一起建立的新的人際交往模式會內化到他的潛意識中,成為他人格的核心部分。這時候,他的潛意識得到了修通,精神分析也就大功告成了。

 

以上這些對於精神分析的描述,只能算做是一種卡通式的描述。實際上,精神分析的過程遠比所描述的複雜。因為精神分析過程必須與來自來訪者維持舊有模式的慣性和阻抗鬥爭,整個過程是一種拉鋸似的、螺旋式的、進兩步退一步的過程。其中的酸甜苦辣難以言表,只有處於精神分析中的人,才能體會得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