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第九章  謹防心理疲勞與心理枯竭(3

    職業倦怠往往有以下症狀:連續好幾天都無法順利入眠,而早晨也時常在恐懼中驚醒,心中仿佛有塊沉重的大石頭壓著;時常對著天花板發呆,腦中一片空白,沒有辦法提起勁工作,而且覺得無所適從;對目前的工作產生極大厭惡感,並對同事有不滿情緒,有一種快被逼瘋的感覺。

 

    工作倦怠在今天的中國廣泛出現是很正常的。一家從事職業諮詢的事務所最近做過一份調查,顯示有61%的白領承認自己的職業困惑很多,經常感到“心累”,覺得工作沒有意義,僅僅是為了生存。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原有的價值觀、成就觀、幸福觀等受到衝擊,而新的為人們廣泛認可的價值體系尚未完全確立,這反映到生活和工作中,就是很多人對職業缺乏認同感、成就感,對生活缺乏信心和快樂。職業倦怠不但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而且還會造成缺乏職業道德、消極怠工等職業危害,嚴重的還會破壞家庭和睦、社會穩定。

 

    最近的研究顯示,與工作相關的枯竭感可以導致炎症,而炎症在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炎症相關的疾病的罹患和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現在,研究者證實男性和女性在工作枯竭和抑鬱引起的炎症反應中有差異。

 

    根據國際標準,工作倦怠包括三個指標:情緒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情緒衰竭是指個人認為自己所有的情緒資源都已經耗盡,對工作缺乏衝動,有挫折感、緊張感,甚至害怕工作。玩世不恭,指刻意與工作以及其他與工作相關的人員保持一定距離,對工作不熱心和投入,對自己的工作意義表示懷疑。成就感低落,是指個體對自身持有負面的評價,認為自己不能有效地勝任工作。

 

    職業疲勞直至枯竭的發展階段可分為:

    第一階段——激情。在最初的“蜜月”期,人們充滿了對工作的熱情和自信,工作、同事、公司,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新工作者感覺有使不完的精力和熱情,相信自己可以應對一切挑戰,相信這份工作可以帶給自己最大的滿足。對於別人都認為是麻煩的活兒,他也樂於承擔,甚至以此為榮。

 

    第二階段——懷疑。當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初帶來滿足感的工作漸漸褪色、趨於平淡,他意識到理想並不等於現實。工作、同事和公司都不如想像中完美。他開始懷疑:這真是我想要的生活嗎?我真的適合做這份工作嗎?他可能更加努力地工作,期待夢想成真,但很可能於事無補。

 

    第三階段——倦怠。一切陷入麻木的邊緣,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一想到有一整天的工作要做,就感覺好像一晚上沒睡似的疲乏,不只是身累,心也累。生活沒什麼意思,工作只是將養家糊口的任務完成,再也激不起一絲漣漪。

 

    第四階段——恢復。從枯竭中復原是可能的,但這需要時間,也需要技巧。

    職業疲勞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壓力型:在連續不斷的業績考核和生存壓力使神經瀕於崩潰,想放棄工作又捨不得高薪的待遇或已經取得的成績,結果神經長期處在緊張的壓力中,產生了對工作的厭惡感。

 

    挫折型:來自對目前職業的不滿,如工作枯燥無味、工作條件太差、報酬太低、離家太遠、工作時間太長、沒有發展前途、同事關係難處、領導脾氣太壞。

 

    平臺型:當對一項工作已經熟練掌握、並且發現上升空間被限制的時候,厭職情緒由此襲來。

 

    情緒型:女性的情緒化流露一直是影響她們在職業領域裏發展的主要障礙。情緒型厭職會在各個年齡段的職業女性中發生,但最多、最頻繁的是年輕女性。很多感情理由可以讓女人產生厭職情緒:沉湎于愛情、寄希望于男友的事業、家人需要照顧……在這些情緒的影響下,即便她們沒有馬上提出離職,也降低了對職業發展的熱情。

 

    如果發現自己開始有了職業倦怠的跡象,你應該早做準備,走出心理沼澤。

 

    首先要消除以下關於工作的觀念誤區:

    有些人只知道拼命工作。一開始在晚上加12個小時班,不久便整星期地加班,最後連週末也成了辦公時間。這類人除了工作,幾乎沒有任何社交活動,這樣時間一旦長了,難免會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反感。

 

    今天,許多人只把來自辦公室的成績看成真正的成功,一旦工作遇到麻煩,就感到羞辱不堪。如果把自己的愛好和業務活動當做本職工作一樣認真對待,並同樣引以為豪,就容易保持一種積極的態度。

 

    人都希望通過勞動實現自我價值,不斷接受適度的挑戰來給自己成就感。這是人類本能的心理需求。但有一些人因為工作太少,或者太容易完成,覺得沒有挑戰性和新鮮感,不能充分體現自我價值,而對工作失去興趣,只把工作當做是取得財富的工具,使自己厭倦工作。

 

    其次,要成為工作上的主人,從瞭解自己開始。生涯顧問專家建議,當你開始對工作產生倦怠時,就是該重新思索自己的時候了。

 

    花點時間靜下來思考自己要什麼?擅長哪個領域?性格傾向於從事哪類型工作?這份工作可以發揮所長嗎?是自己努力不夠還是被擺錯了位置?

 

    不少職業倦怠的人,像是蓋房的一群人,每天不斷堆磚頭,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為他們少了一張設計圖,不知道要怎麼蓋,蓋到何時完工,原本的熱情就在搬磚過程一點一滴流失,最麼像行屍走肉。

 

    有設計圖的搬磚工作,缺乏人生方向與大目標,如果清楚自己的人生往哪里去,知道要將自己打造成什麼,即使一路走來顛簸失意,也不會因一時失落,覺得疲憊不堪、抱怨連連。

 

    世界上沒有一條同樣的河流,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要讓自己對所從事的職業不感到倦怠,就要抗拒機械的“搬磚”心理,不斷地創新,不斷地進步。

 

    附:你是否有職場倦怠症?(在符合你的情況後面打勾)

    l.你總是盼著週末的到來;

    2.你經常頭痛或覺得渾身乏力;

    3.腸胃功能失調;

    4.你恐懼你的上司;

    5.你不想與同事們交往;

    6.回到家裏不想幹家務活;

    7.經常失眠;

    8.工作沒有激情;

    9.假日懶得出遊和鍛煉;

    10.早上有時候賴床,而且很少吃早飯。

 

    如果符合你情況的有5項之多,那麼你就要考慮自己是否患有工作倦怠症了,應及時調整好心態。

 

第三部分第十章  情緒的自我激勵與暗示(1

    心理暗示能左右我們的心情

    一位大學教授在講臺上拿一玻璃瓶對學生說:“瓶子裏是有異味的氣體,現在要測這種氣體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等打開瓶蓋後,誰聞到這種異味,請舉手。”教授打開瓶蓋,自己很快露出聞到異味的表情,隨即看表計時,15秒後,前排同學舉起了手,1分鐘後,四分之三同學舉起了手……然而玻璃瓶裏事實上只是普通的空氣,其餘什麼也沒有。

 

    原來,這是心理暗示在人們生活中“作怪”。心理暗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所謂暗示,指人或環境以不明顯的方式向個體發出某種資訊,個體無意中受到這些資訊的影響,並做出相應反應的心理現象。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于這項內容。

 

    暗示分自暗示與他暗示兩種。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種觀念,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使情緒與意志發生作用。例如,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辦事前照照鏡子、整整衣服、理理頭髮。有的人從鏡子裏看到自己臉色不太好看,並且覺得上眼瞼浮腫,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這時馬上有不快的感覺,頓疑自己是否得了腎病,繼而覺得自己全身無力、腰痛,於是覺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醫院就醫。這就是對健康不利的消極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則不是這樣。當在鏡子裏看到自己臉色不好,由於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發黑時,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緊張情緒,並且暗示自己:到戶外活動活動,做做操,練練太極拳,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就會好的,於是精神振作起來,高高興興去工作了。這種積極的自我暗示,有利於身心健康。他暗示,是指個體與他人交往中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別人使自己的情緒和意志發生作用。如古代魏國曹操的部隊在行軍路上,由於天氣炎熱,士兵都口乾舌燥,曹操見此情景,大聲對士兵說:“前面有梅林”。士兵一聽精神大振,並且立刻口生唾液。這是曹操巧妙地運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來鼓舞士氣。

 

    為了實現他暗示的效果,暗示者是需要以下幾個條件的:

    第一是暗示者的權威性,指暗示者的特性。反應者是按照暗示者的特性、暗示性和自己之間的心理上的距離的大小和品質表現出不同類、不同程度的暗示反應。第二是暗示刺激雖然給予的是一部分刺激(部分刺激),或者代替本來刺激的刺激(代理刺激),而反應者在任何情況下卻都表現出作為全部刺激或者是本來刺激的所有反應。第三是暗示刺激的非合理性暗示刺激是在情緒高昂的氣氛中,並讓他人在注意力轉移,忽略了判斷的狀態下產生作用,它儘量不讓反應者作出明確合理的判斷與分析。

 

    心理暗示能左右我們的心情。遠古時候,賽普勒斯王子皮格馬利翁喜愛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美女的形象,愛不釋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觀賞不止。看著看著,美女竟活了。

 

    1968年,兩位美國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發展測驗”。然後,他們以讚美的口吻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老師。8個月後,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進行復試,結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欲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也特別融洽。

 

    實際上,這是心理學家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他們提供的名單純粹是隨便抽取的。他們通過“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堅定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雖然教師始終把這些名單藏在內心深處,但掩飾不住的熱情仍然通過眼神、笑貌、音調滋潤著這些學生的心田,實際上他們扮演了皮格馬利翁的角色。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因此變得更加自信,奮發向上的激流在他們的血管中蕩漾,於是他們在行動上就不知不覺地更加努力學習,結果就有了飛速的進步。這個令人讚歎不已的實驗,後來被譽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

 

    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總結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第三部分第十章  情緒的自我激勵與暗示(2

    皮格馬利翁效應其實體現的就是暗示的力量。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回避和轉化消極暗示

    以前買車上牌照時,朋友陪我一同前往。選牌照號時,是用電腦隨機來選的。朋友當時跟我開玩笑:“別選上4了啊。”可最後還真選了一個尾數為4的號碼,弄得我心理也有點不舒服。

 

    據報導,南方某地已取消車牌尾數為“4的號。為什麼要取消“4?皆起源於人們認為“4與“死”諧音,認為“4不吉利,“4是個倒楣的數,“4可能會給人們帶來災難。

 

    這當然屬於迷信,但社會的風俗習慣往往影響很大,人大都有喜討吉利,害怕消極暗示的心理習慣。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有意識地運用些積極暗示,適當地回避消極暗示。

 

    我國醫學專家日前提出,“紅斑狼瘡”、“多發性抽動穢語綜合征”和“腦梗死”三個沿用了幾十年的病名,由於病名難聽,易使患者心理上產生陰影,不利於康復,建議將其更名。專家們認為,“狼”是一個恐怖形象,“紅斑狼瘡”給人感覺很可怕。大約50%的患者會產生不良神經精神症狀。而“紅斑狼瘡”病名的由來,是因為患者血液中有一種像“狼瘡”的細胞。近年來,這種細胞已不再作為診斷依據。專家建議,用“紅斑性結締組織病”這一名稱來代替“紅斑狼瘡”。“多發性抽動穢語綜合征”也對患兒具有明顯的污辱性。這種疾病患者多為少兒,主要症狀是喜歡眨眼、聳肩,並伴有類似動物叫聲等。“穢語”易使患兒產生自卑心理。專家建議將這一病名改為“抽動發聲綜合征”。此外,“腦梗死”也會給患者帶來不良影響。有的患者聽到這個診斷結論後,會錯誤地認為“腦子已死,沒希望了”。其實,這種疾病只是腦部血管中的一段被阻塞而已。因此,專家建議用“腦梗塞”這個名稱。

 

    你看,“名字”並非是小事,它對人的心理影響還是蠻大的。

    但,如果沾染了所謂不吉利的東西,比如就是車牌尾號的“4字,我們又該怎麼辦呢?我們總不能任由消極的暗示肆虐下去,敗壞了我們的情緒和生活吧。

 

    這時,你就需要學會轉化,改變原先事物的定義和認識,化消極暗示為積極暗示。

 

    4與“死”有什麼聯繫?回答曰:沒有什麼任何聯繫。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講“4、遇到“4有什麼不好?沒有什麼任何的不祥和不好。非但沒有不好,而且還是很好。南方有許多家的門聯不都是寫著:“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門上橫批有些寫“四季平安”,也有寫“四方吉慶”。此外,四季如春,四海為家,不都是很好很吉利的詞嗎?

 

    有人在加油站看見一輛卡車,車牌號為“44444。他迷惑不解,就問卡車司機個中緣由:“為何用這麼不吉利的號碼?”司機師傅說:“這位小兄弟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音樂的樂譜裏,‘4發音‘發’,車號應該讀為‘發發發發發’!”說完哈哈大笑。

 

    這位師傅可授予善用積極心理暗示的楷模!

 

第四部分第十一章  排除你心中的心理毒素(1

    感到鬱悶你就喊

    人們總在充滿悲傷和痛苦的時候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和分擔,但沒有合適的分擔人選時,同樣需要宣洩、需要表達,需要釋放。

 

    情緒不好的時候,一定不要憋在心裏。這時如果大鬧一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樣做經常會帶來一些自己事後會為之後悔的不良後果。不發洩,埋在心裏,就可能為未來的一次爆發種下了一粒種子,結果可能更不好。問題不是該不該發洩,而是該怎樣發洩。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經常會遭遇諸如事業受挫、工作困難、人際關係緊張等情況,形成沉重的心理壓力,如果不能及時地排解,很容易形成抑鬱症。在國外,一種新式的心理療法正逐步開展起來,那就是喊叫療法。

 

    所謂喊叫療法,就是通過急促、強烈、粗獷、無拘無束的喊叫,將內心的積鬱發洩出來,從而取得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的平衡協調。這樣不但可以舒展情緒,對擴大肺活量也很有幫助。

 

    喊叫療法的步驟是:

    1.找一空曠處,放鬆站立,首先深深吸入一口氣。在吸氣的同時,左、右手握拳,右拳抬起,高過頭頂,虎口向自己。

 

    2.呼氣,瞪眼發出哼的聲音,儘量延長,同時緊握拳。待氣出盡以後,再用最後的力發出哈音,同時兩手儘量張開。

 

    3.第二次深呼吸。在吸氣同時,手勢同上;呼氣時,瞪眼,兩手儘量張開,同時發哈音。氣出盡時,再用最後的力發哼音,同時緊握拳。在做哼哈吐納的同時,想像那些曾經有過的不愉快的人和事,對其發洩怨恨、不滿的情緒。

 

    朗誦詩歌和文章,也與喊叫療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進行無害宣洩。性格剛直者,往往可以選擇一些表現陽剛之氣,感情激越的詩文來朗誦,以便疏導怨憤之氣。性格柔弱者,則往往適宜于誦讀陰柔、纏綿式的作品,以此消弭鬱悶。某君與人激烈爭吵,被朋友強行帶開,回到家中仍氣憤難平,然而最後還是恢復了平靜。問其故,答曰得益於誦讀《雷電頌》。“雷!你那轟隆隆的,是你車輪子滾動的聲音!你把我載著拖到洞庭湖的邊上去,拖到長江的邊上去,拖到東海的邊上去呀!我要看那滾滾的波濤,我要聽那的咆哮,我要飄流到那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上去呀!我要和著你的聲音,和著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進那沒有邊際的沒有限制的自由裏去!”誦著這樣的詩句,他就覺出一身舒坦,心中的鬱塊也隨之渙然冰釋。

 

    唱歌也可與喊叫療法媲美。有位叫小劉的愛唱兩句秦腔,有人問小劉為啥熱愛秦腔藝術,小劉紅著臉說:“在家裏老婆沖我吼,在單位領導沖我吼,只有在唱秦腔時才輪到我沖別人吼。”

 

    聽過有首叫“釋放自己”的歌嗎?不妨經常唱唱,既能讓你瞭解了心理釋放的意義,還又真能幫你好好釋放一下不良情緒:

 

    啊約啊奧啊約啊奧啊約啊奧啊約啊奧光明匆匆工作似機器叫我困倦力疲將身心的感覺透走了要去轉換空氣凡事有驚喜不需緊皺眉凡事有轉機信心不放棄總要釋放自己……

 

    要哭就哭不必裝模作樣

    很多人覺得哭是不堅強的表現。我們有句俗語叫“男兒有淚不輕彈”,男性遇到多麼巨大的壓力都不能哭泣,哭哭啼啼的女孩子也總是被父母和朋友訓斥,傳統觀念給予“哭”乙太多的道德壓力和束縛。在人們的觀念裏,哭代表著軟弱,意味著沒有出息。

 

    但,哭是對人有益的,尤其是對人宣洩掉不良的情緒。要知道,從心理健康的角度講,“堅強”並不永遠是個褒義詞。我國有位女士到美國看心理醫生。剛到心理診所,就看見一個大老爺們兒,聲淚俱下的哭著出門,而且哭得連背都在顫抖。我們的女士自然是持嘲笑的態度。但當她與心理醫生開始交談時,她逐漸被醫生引導得傷起心來,而且想哭,還是難以自己地想哭,並且漸漸痛哭起來。她出門時也一樣的聲淚俱下,一樣的後背顫抖,但過後她倍感輕鬆。

 

    美國學者對幾百名男女性分別研究後發現:在他們痛快地哭過後,自我感覺都比哭前好了許多,健康狀態也有所增進。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人們在情緒壓抑時,會產生某些對人體有害的生物活性成分。哭泣後,情緒強度一般可減低40%,而那些不愛哭泣,沒有利用眼淚消除情緒壓力的結果是,影響身體健康、促使某些疾病惡化。比如結腸炎、胃潰瘍等疾痛就與情緒壓抑有關。心理專家研究發現,人悲傷時掉出的眼淚中,蛋白質含量很高。這種蛋白質是由於精神壓抑而產生的有害物質,壓抑物質積聚於體內,對人體健康不利。

 

第四部分第十一章  排除你心中的心理毒素(2

 

    心理學家認為,眼淚對於人類一直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在情緒激動時流出來的眼淚帶有應激激素,是一種擺脫激動的最佳方法,而這也就是“催淚”產業因何在全球得到廣泛認同與發展的最根本原因。即使哭泣會讓你難堪,但它是一種信號,表明你緊張的情緒已經到了有損健康的地步。因此選擇哭泣是一個明智的做法。

 

    與此同時,不少專家認為,流淚無論是“私下的”還是“當眾的”,效果一般都是積極的。哭泣將傷心轉變成一種實在而具體的東西,這一過程本身就能幫助減少創傷感。眼淚以一種實物的形態使心理創傷具體化、形象化。這一過程和笑相似,涉及肌肉活動、呼吸急促和哭聲漸高,然後逐漸平靜下來。在這個過程中,整個人的緊張感會慢慢消失,然後放鬆,獲得一種釋放的感覺。

 

    女子的壽命普遍比男子長的原因,除了職業、生理、激素、心理等方面的優勢之外,善於啼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著名影星簡?方達,曾提出了一項建議——你遇到困難時,不妨哭。“當你得不到服務或者陷入窘境時,只要哭就行了,”方達說。

 

    不過,哭不宜超過15分鐘。壓抑的心情得到發洩、緩解後就不能再哭,否則對身體反而有害。因為人的胃腸機能對情緒極為敏感,憂愁悲傷或哭泣時間過長,胃的運動會減慢、胃液分泌減少、酸度下降,會影響食欲,甚至引起各種胃部疾病。

 

    而且哭也要適當運用而不能濫用,我們不提倡凡事都用哭來解決。人不是簡單的動物,不能像動物一樣,重複情緒堆積、發洩的簡單過程。人是有認知功能的,有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遇到任何困難和壓力,不是積極主動地去化解,總是把哭當做一種發洩的方式,久而久之,哭就可能成為一種習慣性的行為,他的主動性、積極性、應對困境的能力就會降低。

 

    有人覺得自己該哭也想哭的時候是常有的,可就是怎麼也哭不出來。別著急,我這兒有個“不用洋蔥和辣椒自然哭出來”的妙方,當然發明權並不是我,而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露絲,他傳授了一個自然哭泣的方法:

 

    1.尋找一個隱秘的空間,舒服地坐下,將手放在胸前鎖骨的上方。

    2.呼吸只到手放的地方。

    3.急促地出聲吸吐氣,發出像嬰兒的哭泣聲,仔細傾聽其中的哀傷。

    4.回想傷心往事,允許自己流露軟弱。

    5.多次持續地練習,如太陽穴隱隱作痛,就是壓力累積過多,需要加強訓練。

 

    古人說:“忍泣者易衰,忍憂者易傷。”可見該哭不哭對健康危害極大。能讓自己該哭的時候可以哭,有地方哭,這樣的生活才健全,這樣的心理才健康。

 

    最後,送你一篇“不必裝模作樣”的美文:

 

    “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徑,坎坷不平。溝崖在側,摔倒了,要哭——哭就哭吧,怕什麼,不必裝模作樣!這是直率,不是軟弱,因為哭一場並不影響趕路,哭一場能增添一分小心。山花爛漫,景色宜人,陶醉了,要笑——笑就笑吧,怎麼了?不必故作矜持!這是直率,不是驕傲,因為笑一次並不影響趕路,笑一次能增添一分信心。

 

    在生活的道路上,要哭就哭,要笑就笑吧!

    只是別忘了趕路。”

    這樣的宣洩請別參加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場。現代人的壓力大,時常積累了許多負性情緒,需要尋找一個釋放的出口。有人就針對人們的這種心理需求,開辦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宣洩的“買賣”。

 

    “失戀了,不高興了,你想發洩嗎?想不想找個人來打一頓出氣?”這是青島一家公司打出的宣傳廣告。該公司目前只為女顧客提供發洩服務,據說開業3個月來已接到了兩筆發洩業務。

 

    這種發洩公司實際上是一種暴力疏導,或者說是以惡治惡。人有了鬱悶,有了不快,就到這裏來一番暴力發洩,且不說這本身就是一種損害和破壞活動,即使對發洩人本人來說,也確實沒有多大好處。一則這種發洩一旦成了習慣,必然形成依賴,如果一個人靠暴力發洩減輕心理壓力,那麼,日子一長,必然影響這個人的言行,讓言行受到暴力的污染。二則這種發洩只能讓人一時心裏痛快,很難徹底解決心理問題。只有對心理情緒進行認真、細緻、科學的疏導,才能讓問題情緒出現根本性轉機,甚至變成人生成長的營養。這種發洩公司實在是滿足人的暫時需要的“浮躁公司”,絕對不利於人的健康心理的成長。

 

    北京出了個發洩餐廳,裏面的東西可以隨便砸。“人在生氣的時候都有一種破壞欲。由於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造成都市人群生理及心理上的過度疲勞,很多人都找不到及時妥當的處理方式,以致心情煩躁。為了順應市場需求,讓人們能夠舒緩壓力、釋放心情,才推出了這套‘發洩’服務。”該集團董事長表示。

 

    不知該領導有沒有想到,其實人心裏鬱悶,多半並不是物造成的。人的壞心情,其實最後針對的還是人。拿盤子桌子椅子出氣,時間長了,客人們肯定覺得不夠勁兒,而且需求不斷膨脹。那樣,店裏的人的安全就成問題了。現代社會節奏快,生活壓力大。舒緩壓力、釋放心情是必須的,但是管道大有講究。用破壞物品來緩釋負面情緒,也許暫時能求得負負得正的效果,但破壞欲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刺激,也很有可能導致負面情緒被無限放大。

 

    上海白領張小姐在朋友的慫恿下參加了一個名為“糙女俱樂部”的週末沙龍,吃驚的發現聚會的主題居然是提倡說髒話。對此,該俱樂部上海分部的創辦人表示,這不過是一個表現女權精神和兩性話語權自由表達的方式。提倡言談中暴粗口無非是這一目的的包裝“外殼”,從本質上來講還是為了釋放自己。

 

    客觀地講,說髒話的確有一定的宣洩情緒的作用,但這種不文明的宣洩絕對不是一種健康的方式,對人對己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此類所謂的“釋放自己”釋放出來的無疑是人性中的醜陋。如果一個女性以講髒話來追求所謂的“男女平等”,非但不會得到想像中的權利,相反還丟掉了自己文明的素質。

 

    某地網站論壇有網友願為女性顧客提供“人體沙包”發洩,每擊打一分鐘“人體沙包”收費100元。

 

    女性的情緒壓抑和情緒壓力本應該通過心理保健、娛樂活動等健康管道加以排解。而當社會向她們提供專供發洩情緒的“人體沙包”之後,毆打真人的強烈*就可能使女性對擊打“人體沙包”產生相當的“發洩依賴”。也就是說,當她們的情緒壓抑到無法排解時,就只能通過對男性身體的痛快擊打方能解氣,否則就無法奏效。那麼,當這種排解方式令她們“成癮”後,就可能將家庭成員也當作能夠及時發洩情緒的“人體沙包”。此外,打人者用拳頭發洩了心中的怨氣,心理上獲得某種滿足,但這種滿足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痛苦的基礎上,從道德的角度考慮實在有點殘酷,也有違現代社會文明理念。

 

    人需要釋放不良情緒,但也有一定的鑒別力和克制力,具有健康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面對失衡和挫折,也不能隨心所欲,任由自己心裏的“魔鬼”自由進出。

 

第四部分第十三章  情緒的綜合調試(1

    夏天謹防出現情緒中暑

    許多人,季節的變化會帶動性格的變化,隨著盛夏的來臨,脾氣漸長,不但身邊的人有明顯的感覺,自己也會有所意識。家庭裏會因此感覺到冬天與夏天與自己朝夕相處的愛人變得陌生,並因此出現一系列家庭問題。工作中,有些同事每到夏天也會出現性格上週期性的重大變化,穩重的性格突然之間變得焦慮、寬容變得狹隘,造成同事關係的緊張,工作效率變得低下。

 

    醫學心理研究表明,人的情緒、心境和行為與季節變化有關。在炎熱的夏季,大約有10%的人會出現情緒、心境和行為的異常,這就是“心理中暑”,醫學心理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

 

    炎熱的天氣會使人情緒煩躁,思維紊亂,愛發脾氣,容易忘事。心境低落,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甚至對親人都缺乏熱情。這些是因為炎熱的夏季人的睡眠和飲食量有所減少,加上出汗增多,使人體內的電解質代謝出現障礙,影響到人的大腦神經活動從而產生情緒、心境、行為方面的異常。

 

    在正常人群中,約有16%的人在夏季會發生“情緒中暑”,尤其是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於80%時,情緒中暑的比例會急劇上升。“情緒中暑”表現為以下三個症狀:一是情緒煩躁不安,不能靜心思考問題,辦事經常丟三落四,常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與他人鬧意見,自己還覺得內心烘熱,頭腦糊裏糊塗;二是心境低落,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覺得生活過得沒勁,對他人缺乏應有的熱情,呈早晨、下午、晚上三個時間段由好到壞的變化;三是行為古怪,經常會固執地重複一些生活動作,如反復洗澡、洗臉、洗手和擦洗鼻子等。

 

    倫敦精神疾病研究所研究了19931月到200312月間日平均氣溫與日平均自殺率的關係,在這11年裏,英格蘭和威爾士發生了53623例自殺案件,平均每天發生例。而氣溫超過18的則有222天。結果發現,一旦日平均氣溫超過18,自殺的人數就有所上升。隨著日平均氣溫每上升1,自殺率就增加。

 

    古人說:“調息靜心,猶如兆雪在心”,在炎熱的夏季,我們切不可“以熱為熱”,一味地抱怨天氣。所謂心靜自然涼。《內經》裏有專門論述,夏季“更宜淨心調息,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故越是天熱,越要心靜,遇事戒躁戒怒,心平氣和。

 

    為了避免“心理中暑”,可以採取自我調節的方式:一是要宣洩,宣洩不是找人吵架,而是找人說出心中的煩惱,要和外界多交流、要和家人多聊天,這是減負。二是多活動,做一些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把心裏的火發散出來。三是要自找愉悅,寄情於山水之間,寧靜的自然情景可以更好地調節情緒。

 

    想要外出活動活動時,應趁曙光初照、空氣清新的早晨,到公園等草木繁茂、空氣新鮮處散步鍛煉,吐故納新。還可選擇涼風習習的傍晚,漫步徜徉于江邊湖畔,會使人們心靜似水,心曠神怡。另外,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有助於避免“情緒中暑”症狀的發生。

 

    最新研究表明,吃肉多會讓人的情緒不好。氣溫超過35時,人因出汗多會使血液黏稠度升高,煩躁不安,此時吃肉脾氣更壞。因此炎熱的夏季吃肉應加以限制。

 

    運用環境心理學的原理,我們還可以採取視覺生涼法,即通過視覺效果來達到清涼愜意的*。夏天如果陽光太強,直接射入室內時,可以放下窗簾,如果直接在陽光下作業時,也可以用墨鏡之類的有色遮掩物轉換其耀眼的光芒,使其成為綠色、藍色等柔色調以讓人悅目爽心舒身。夏季的居室要儘量做到空曠,不必放多餘的東西。特別是一些家用電器,如電視、微波爐等,本身就要產熱,萬不得已最好不要放在居室裏。

 

    此外還可運用想像法即意境生涼法,就是調動自己的想像力,把原本處在夏季的身體,帶人到涼爽的意境中,通過心理暗示,使身體產生涼爽的感覺。比如你可以想像九寨溝的清泉綠水,想像南極洲的冰雪天地,想像珠峰之頂的藍天皚雪……隨著這些意境的不斷展現;身體涼快的爽感也隨之產生。

 

第四部分第十三章  情緒的綜合調試(2

    英國心理學教授克裏夫·阿諾爾經過計算,認為623是一年中最快樂的一天。阿諾爾是專門研究季節性情緒失調的。他在研究中發現,溫度和回憶都能影響人的情緒,因此他得出了一個計算快樂的公式。公式主要有6個變數:室外活動、自然、社會交往、兒童時期關於夏天的愉快記憶、溫度、對假日的期待。綜合以上因素,他得出了“623最快樂”這個結論。

 

    這天正好是夏天!到時我們可要調節好情緒,別把他的結論辜負了喲。

 

    吃出好情緒來

    科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人的喜怒哀樂與平時所吃的食物有密切關係,有的食物會引起人們焦慮、憤怒、悲傷、不滿、恐懼、狂暴;而有的食物則能令人愉快、恬靜、安寧。他們發現遊牧民之所以驍勇好鬥、粗狂、剽悍,與他們長期進食肉類、乳類等食物,並且伴以超量的飲酒有關。而出家人之所清心寡欲,與世無爭,則是由於他們長期食用蔬菜、水果及豆類製品等,其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較高,而且及少飲酒。研究還發現,多吃碳水化合物的人比吃其他食物的人會感到精力更充沛和舒暢。這是因為碳水化合物消耗時,會使大腦中一種類似化學(信使)的5——色胺的物質將信號轉送到大腦的神經末梢,促使人的心情安寧、愉快,甚至可以減輕疼痛。許多失眠者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睡前喝一杯熱牛奶或糖水,或者吃12片麵包,或喝熱湯一碗,即可安然入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這些食物可以促使人的大腦產生更多的5——色胺。而狂躁抑鬱症患者的大腦裏卻通常是5——色胺不足。美國一些醫學家正是根據這種理論,從調整食物構成入手,對症下(食),有效地治癒了一些精神方面的疑難雜症。

 

    下面我們先說一些具有較強的心理保健功能的食品:

    霜淇淋:讓人快樂。霜淇淋對人大腦中的部分區域能產生直接影響,吃霜淇淋就像聽一曲喜歡的音樂一樣,可以使大腦的快樂區域變得活躍起來,讓人感到快樂。

 

    巧克力:讓人心情愉快。吃巧克力可以使人感到心情愉快,這是由於巧克力在大腦中釋放複合胺的緣故。複合胺由色氨酸(蛋白質的組成部分)形成,人體自身無法製造,只能依靠從外界攝入的食物。巧克力本身色氨酸含量並不高,但它含有大量的糖,可以引發胰島素的生成。胰島素確保糖分進入細胞中,留下來的色氨酸進入大腦,被合成為複合胺。當複合胺停留在腦神經鍵中就會對人的情緒產生積極的影響。

 

    魚:魚體內有一種特殊脂肪酸,與人體大腦中的“開心激素”有關。有5%的美國人患有較嚴重的精神憂鬱症,需要接受專業輔導,而日本人僅需要看心理醫生,兩者差距同心臟病一樣達50倍之多。報告認為,上述差異與兩國不同的飲食習慣中食魚多少有關。不吃魚的人,“開心激素”水準較低。美國人不常吃魚,因而患憂鬱症的機會就多。

 

    香蕉:嗜食香蕉的人大都能保持一種較為平和、快樂的心情。因為香蕉中含有一種特殊的膠質,這種膠質在人體內能幫助產生一種化學物質——血清素,而血清素能刺激人體大腦的神經系統,使人產生快樂、興奮和樂觀的情緒,保持心態的平和,減輕心理壓力。

 

    水:多喝水,可排出“痛苦荷爾蒙”。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是由荷爾蒙決定的。大腦製造出來的內啡肽能使人產生一種*,一種滿足和輕鬆的享受。內啡肽中最著名的5—羥色氨因此被稱為“快活荷爾蒙”。腎上腺素通常被稱為“痛苦荷爾蒙”,但它同毒物一樣也可以排出體外,方法之一就是多喝水。

 

    那麼,在什麼心情下,應吃什麼食物呢?建議你:

    傷心時吃慰藉性食物,如:湯、面、粥。

    憤怒時吃堅硬、清脆的食物,如爆米花、芹菜。

    窘困時吃乳液狀食物,如香蕉。

    興奮、激動時吃多糖的食物,如糖果、餅乾。

    緊張時,吃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馬鈴薯、麵包。

    精神壓力大時吃含較多鹽分的食物,如番茄汁、菜湯。

    疲倦時吃含蛋白質多的食物,如花生醬、瘦肉。

 

    情緒煩躁、焦急不安時,應多吃含鈣、磷豐富的食物,如大豆、牛奶、鮮橙、花生、菠菜、栗子、葡萄、雞肉、土豆、蛋類。

 

第四部分第十三章  情緒的綜合調試(3

    恐懼、羞澀、怯懦時,適宜經常服用蜂蜜和果汁,少飲酒,多吃鹼性食物和含鈣豐富的食物。

 

    總之,人的情緒、心理甚至性格與飲食習慣、營養攝入有著密切關係,只要注意吃得對、吃得好,遠離怒、疑、懶、悲等壞情緒是遲早的事。

 

    色彩是最便宜的心理治療師

    色彩美化人們的生活,如果沒有色彩,生活就會變得黯然失色。色彩能給你帶來蓬勃的生機,信人精神振奮,心情愉快,增強生命力。

 

    二戰時,曾有資本家雇傭工人搬運由輪船運來的彈藥箱。笨重的彈藥箱大山般壓在工人們的血肉之軀上,讓他們步履維艱。有些工人被因此累死。然而他們如此付出得到的薪酬卻少得可憐。大家實在受不了了,便向資本家提出要求:要麼加薪,要麼減少勞動量。狡詐的資本家當然不肯接受,但又害怕工人們*影響到自己的利益。於是,便想出了一個招數:把原本是黑色的彈藥箱染成了淡藍色。當工人們扛起淡藍色的彈藥箱時,覺得比以前輕多了,以為資本家給他們減少了工作量,於是,也就不再提加薪的事了。實際上,黑心的資本家只是耍了一個小花招,將黑色彈藥箱染成了淡藍色。

 

    英國倫敦的菲裏埃大橋橋身曾經是黑色時,經常有人跳橋投水自殺。後來倫敦市政府嘗試聽取醫學專家普利森博士的“離奇”建議,將橋身從黑色粉刷為藍色,當年跳橋自殺的人數頓減了。由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建築色彩與心理壓力之間的關聯問題。

 

    還是在英國,有一家生產皮包的工廠,工廠的廠主令人把廠房的牆壁、機器、桌椅都染成黑色。結果在工人當中出現不少的精神病人。幸好有個生理學家來到此處,及時向工廠廠主指出了發病的根本原因。他說:“你們破壞了顏色對比的規律,你們不能在黑色的桌子上用黑色的線縫黑色的皮包。要知道,黑色是令人憂愁的顏色。就是因為它才產生了精神病人。”

 

    在人們的觀念中,監獄似乎是一個毫無生氣的地方,失去自由的犯人們也總是過著灰暗壓抑的生活。滿負荷收容狀態嚴重影響了犯人的情緒,獄內犯人間毆鬥等案件數量大增,對犯人的改造極為不利。為了改善服刑環境,心理專家建議改變犯人的服裝和床單的顏色,因為色彩會對他們的情緒、心理和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心理專家認為,目前日本監獄黑白條紋的睡衣和黃綠色的制服缺乏亮色。如果換成薄荷綠和淺藍色就能讓犯人的精神面貌看起來更加積極。而且床單的橘紅色和綠色條紋色彩衝突較大,會讓犯人的情緒變得緊張,富有攻擊性。如果換成棕色這樣的暖色調會有助於睡眠,這種辦法對犯人的心情將會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

 

    從上述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色彩會影響人的情緒,作用人的心理,通過心理作用又影響到生理,所以色彩對人體的身心都會有很大的影響。不同的色彩引起不同的心情,既可以令人心情平靜,又可以讓人興奮;既能產生溫暖的感覺,又能產生涼爽、寒冷的感覺。不僅如此,色彩還能影響人的智力和注意力。其原因是人的視覺器官到大腦皮層視覺中樞的色覺感受系統與大腦皮層的其他部分以及神經體液調節系統都有著廣泛的密切的聯繫。

 

    下面是顏色和情緒的一般對應關係:

    黃色:最能振奮員工精神,使他們集中注意力,甚至會刺激他們產生更多靈感;淡藍色容易令員工感到抑鬱並難以全神貫注地投入工作;

 

    紫色:有助於穩定情緒,減輕壓力,發掘創造潛能;但它特有的放鬆作用會讓人在處理問題時變得輕率。專家建議在從事非創造性勞動和使用精密機械的工作場合不使用紫色。

 

    紅色:能令人熱情、興奮,使心跳加快,久看導致情緒急躁易激動。這實際上是使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強。如果辦公場所裝修以紅色為主色調,員工會變得敏感易怒。

 

    綠色:令人心境趨於平和,幫助員工平衡血壓和眼壓並緩解視覺疲勞。作為辦公室主色調,能令人高度集中精力和長時間伏案。

 

    黑色:令人反應遲鈍,容易疲勞,完成任務的積極性會顯著降低。

 

    淺藍色:能使人鎮靜,心率減慢,黑色令人抑鬱。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們能合理地選擇適當的色彩來佈置、美化環境,點綴生活,必將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及身體健康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第四部分第十四章  好情緒造就快樂人生(1

 

    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找樂

    南方一家心理研究所通過對一千戶城市家庭問卷調查,得出結論:快樂正悄然地離我們遠去,而焦慮已成為現代人的心理病。快樂減少焦慮驟增,外因源于現代社會競爭加劇,社會把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行動的“目標”或“結果”上,而忽視了對過程的注重和體驗。比如做飯時總把注意力放在儘快地做完,吃飽了肚子了事,結果被鍋碗瓢勺、油鹽醬醋、洗切翻炒,忙得不得喘息,也就心存厭煩之意。因此,我們不如從容愉快地對待這些平常又重複的過程,努力對過程本身產生興趣,從這些過程的甘苦中獲得快樂的滿足。

 

    確實,人生中的巨獎如諾貝爾獎、奧斯卡獎我們大都得不到。可是人生中尋常的賞心樂事如一聲讚美,一個輕吻,親友圍坐,一席盛宴,明月當空,落日紅光萬丈,都是我們可以享受到的。不要因為得不到人生的巨獎而煩惱。要享受人生中可愛的小事。這種小事多得很,人人都可以從中享受到快樂。

 

    下面,筆者給出幾道情景題,考察一下你能否從平凡單調的生活中創造和體驗快樂?

    第一題:假如現在是週末,大家晚上沒事,請你策劃一項活動,讓家庭成員享受一個快樂溫馨的週末之夜。

 

    你怎麼來設計呢?讓我來幫你一同設計一下吧。

    每到週末的晚上,別讓孩子再埋首書本了,愛人也勸她別再自己迷戀電視。你可備好花生、瓜子、應季水果這類“進口”貨。如果有好的電視節目,全家人邊看邊議,各抒己見。若是不看電視,就放一曲輕柔的音樂,一家人喝著香茶、吃著零食,談談各自的見聞。為促進全家人的學習熱情,你還可以學著電視臺的樣子,搞了個類似“百科知識競賽”的遊戲。比如一分鐘內說出10個以‘先’字打頭的成語,說出中國四大盆地、四大高原,如此你來我往,爭先恐後,一家人其樂融融,豈不樂哉?!

 

    第二題:假如你不喜歡做家務,那麼你怎樣能在做飯和洗衣時讓自己快樂起來?

 

    先拿洗衣服來說,關鍵是要把洗衣服當成一個享受。溫溫的熱水灑上幽香的香味洗衣粉,白花花的雪立刻飛舞起來,一圈又一圈地堆滿你的雙手雙臂,你要把它想像成戀人輕輕地愛撫著你,柔軟而舒服,無限溫情。你或者雙腳踩在這堆白色的雪上。如果這時答錄機恰好是一支倫巴舞曲,那你就使勁地踩,扭動身段,把肚子挺起來,把臀部甩出去,使勁!完成6個節拍之後,那種感覺是你從未有過的。如果環境合適,你還可以解除束縛,抱一大堆雪抹在自己的脖子上、臂膀上,以及全身。然後用水管對準自己從頭淋到腳。當你把洗淨的衣服一件件地擰幹時,又可能高唱一支《請跟我來》,你會發覺這小小洗澡間加上水的流動,使你的歌聲有一種格外動聽的效果。此刻,你是世界上最快活的人,比那些不喜歡洗衣服的人聰明100倍!洗衣服是一種全身心的運動,是一種美的享受和快樂的藝術。你會流汗,你的皮膚毛孔會擴張,那些依附在皮膚的污垢會被蕩滌無遺,你因此而清潔和漂亮。

 

    再拿做飯來說,重要的是把做飯當成感情交流的一個很好的機會。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每個人都背負著沉重的工作和學習壓力。所以即使是一家人,也難得有溝通交流活動的時間。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和人之間的感情,是和相互之間的接觸機會和時間成正相關的。因此,如果家庭成員都樂於做家務,這樣既提高了家庭生活的品質,也有利於成員之間的感情增進。最近有一項“您每星期下廚的次數”的調查結果顯示,的人每星期下廚超過34次,的人每星期下廚超過57次,的人每星期下廚超過8次。北京居民在廚房逗留的時間越來越長,平均每天每個家庭的“廚房時間”達到3~小時。這麼長的時間如果能家人共同奮戰,那麼既可縮短做飯的時間,又可相互交流,不善加利用,豈不可惜?

 

    培養自己快樂的習慣

    現代心理學認為,快樂作為一種情緒,也是人的行為之一,正如彈琴與跳舞是人的行為一樣、經過練習,琴師用不著思考與決定,就可以習慣地按動琴弦,彈出悅耳的樂曲,經過練習,人們用不著思考與決定,就可以自然地跳出動人的舞姿。同樣道理,人們經過練習,也完全可以培養出快樂的習慣。

 

第四部分第十四章  好情緒造就快樂人生(2

    快樂是一種可以培養和發展的心理習慣。除了聖人之外,沒有一個人能隨時感到百分之百的快樂。正如蕭伯納所諷刺的那樣,如果我們覺得不幸,可能會永遠不幸。但是,我們可以憑藉動腦筋和下決心來利用大部分時間想一些愉快的事,應付日常生活中使我們不痛快的瑣碎小事和環境,從而使我們得到快樂。我們對小的煩惱、挫折、牢騷、不滿、懊悔、不安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純粹出於習慣,我們做這種反應已經“練習”了很長時間,也就成了一種習慣性反應。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馬丁·賽利格曼和他的同事研究發現能培養快樂的一個有效辦法是:每天晚上要想三件當天發生的高興事,並分析其發生的原因。這會使人們更注意發生的好事,同時會使他人忘記每天發生的不愉快。經賽利格曼小組證明的另一個有效方法

 

    是讓人們看到自身的實力所在。具體方法是:在一個特殊的調查問卷中找出自己最突出的五個能力。在其後一周的每一天裏,運用自己突出能力中的一項或多項。這些能力包括幽默感、積極性、美感、好奇心和求知欲等方面。這種訓練的出發點是利用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去做可以帶來自我滿足的事情。

 

    幾年前,克和夫蘭州立大學教授麥克卡蒂想和自己的孩子共用歡樂,他想個主意,製作了一本幽默手冊。麥克卡蒂說;“我們管它叫《真是荒唐》,並著手收集編錄其內容,結果它成了我們之間的一種真正紐帶。”當然,編輯這麼一本幽默手冊很費時間,但自己備一份笑料,卻實簡單得多。可將自己喜歡的幽默故事剪輯起來,也可準備一本練習簿,隨時將日常生活中的幽默軼事記錄下來,快樂的習慣不就培養起來了嗎?

 

    著名倫理學家愛默生說:“心理健全的尺度是到處都能看到光明的秉性。快樂或隨時保持人的思想愉悅的觀念,能夠在漫不經心的練習中巧妙地、系統地培養出來。快樂不是在你身上發生的事,而是你自己做的,取決於你自己的事。如果你等著快樂主動降臨,或者碰巧發生,或者由別人帶來,那你可能要等很長時間。除了你自己以外,誰也無法決定你的思想。

 

    養成快樂的習慣,你就變成一個主人而不再是奴隸。正如史蒂文生所說過的:“快樂的習慣使一個人不受——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在條件的支配。”

 

    健康並歡樂,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常常擁有的,它需要發現亦需要培養。誰能握住歡樂的源流並使它彙聚成河,流過我們短暫的一生,誰無疑就是一個心頭有鳥聲啁啾、腳下有綠草鮮花的、智慧且心胸寬大的人!

 

    訓練出你的快樂性格

    我們說快樂是簡單的,快樂是易尋的,但我們同樣要說,為了使自己獲得長久的、穩定的、多元的快樂,又需要有意識地去培養我們獲取快樂的能力。

 

    不懂球的人無法獲取看球的快樂,不懂得歷史的人在流覽古跡時遊玩的快樂就要打折扣,不會跳舞的人在舞場上就無法體驗到展現優美舞姿的快樂,沒有文化的人享受到讀書求知的快樂……從這個意義上說,許多快樂的獲取又是有條件的,這些快樂是需要培養的。

 

    麥克斯維爾?梅爾茲在《個性的改造——心理控制學》一書中寫道:“快樂或隨時保持思想愉悅的觀念,能夠在漫不經心的練習中巧妙地、系統地培養出來”,他詳細介紹了培養快樂習慣的練習方法。首先要有意識地下決心在三周內形成一個新習慣,並從改變原來某些簡單動作切實做起,如你早晨下床穿鞋原來是先左後右,那麼這三周下決心改為先右後左,以此簡單的方式來提醒自己,在這一整天都要改變原有的不良情緒反應,代之以快樂的感覺與反應;在人際交往中要友善些,盡可能從好的角度來解釋對方的行為,以作出快樂的應答;每天至少微笑三次……如此認真練習三周,肯定會有明顯的成效。

 

    我們應該明白快樂也是一種心理習慣,一種個性化的生活態度,一種健康的性格。習慣是由於重複或練又而鞏固下來講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剛開始進行體育鍛煉可能還不太舒服,一旦成為習慣,不活動就會覺得難受,因為它巳變成生活的應成部分,固定在人的行為中了。使快樂變成一種心理習慣,就必須能夠時時處處尋找快樂,發現快樂。不順心的時候,在遇到悲哀的情景和無法避免的困難的時候,如果我們能以愉快的心情來對待它,那麼,它很可能就變得微不足道,變得有益且鼓舞人。養成快樂的習慣,含著微笑生活,那麼,我們就會為情緒的主人,而不是外界情況的支配。比如,在單位裏別人批了你一句。一般的人不免要生氣,喜歡自尋煩惱的人會製造出種種不愉快的猜測:他在拿我出氣我,他看不起我,他在找我的茬,等等。而有了快樂習慣的人,卻常常這樣想:准是心情不好,或者有什麼對我誤解的原因,於是能十分諒解對方,自己也避免了不愉快情緒的干擾。“幹嘛要把事情想得那麼槽呢?”這是快樂的人常常說的話。

 

    有人問一位總帶著甜美微笑的空姐為什麼總能這麼快樂,空姐講了在訓練課上,老師是如何教她的:想像著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把精神調整到最佳,對著鏡子看自己的嘴型,有沒有微微上翹……

 

    快樂是可以練習的。這並不是一個秘密。問題是。我們遭遇苦惱的時候。從來沒有相信過,快樂其實可以通過一種技能去化解,而不是聽憑壞情緒一點點地吞食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