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在內調節平衡系統的調控下,人體內部的各器官、組織相互協調,保持平衡,同時人的身體在整體上與外界環境之間保持協調平衡,也就是保持人體內部小環境之間,以及小環境與自然界大環境之間的相對平衡,使個體在自然界大環境中正常生長、發育和繁衍。所謂正常,就是個體在這種平衡穩定的內外環境中,高品質地完成全部生命旅程。

    如果自然環境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超過了機體平衡調控系統的調控範圍,或者機體內部、局部組織、器官之間的平衡發生變化,超越了自身的調控範圍,這時就會發生機體整體性或是局部組織間的平衡紊亂。這種情況在現代醫學上稱為疾病,又稱代謝紊亂,中醫上稱為陰陽平衡失調。

    現代醫學解決平衡紊亂的法則只有一條:在外力的幫助下,使紊亂的內環境恢復到原先的平衡範圍內,從而消除疾病,但各人使用的方法,則是八仙過海。

    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是自然造化的產物之一,自然界中的一切運動規律,無不在人體中得以體現,無不與人體相通、相連。同樣,人體內周而復始的運動規律,也無不與大自然諧律同步,與大自然共存,這一存在現象即生態與生命的全息現象。如果不順應大自然的變化,機體就不能正常有序地運轉、生存,這就是順者生、逆者亡全息機理所在,誰也抗拒不了。自然界大環境的變化,必然引起人體內小環境的變化,也只有人體內小環境的變化順應自然界大環境的變化,個體才能生存,才能繁衍,才能保持種群的延續。

    人體內的精密的調控系統正是生命與自然環境對稱攀升,互根演化而整合的產物,是人體在自然環境不斷演進、品質提高的生存保證。  

根據生物學化學平衡理論,緩衝溶液在一定的範圍內,能中和外來的酸或堿,保持它原有的酸鹼度不變,但外來的酸或堿的量不斷增加到一定高的程度,其原有的酸堿平衡就會被打破。

    一種緩衝液,它能承受最大量的酸或堿的變化,而使其能保持它自身酸鹼度的平衡不變,我們稱這種緩衝能力為緩衝度。

    人體的內環境,在神經體液系統的調控下,可以看作是一完整的緩衝體系。自然界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巨大的緩衝體系,它給自然界裏的全部生命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外環境。

    同理,人體內的“緩衝體系”,為體內的組織、器官及細胞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內環境。

    同樣,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必然引起身體內環境的變化,當外部環境的變化超過了身體內環境穩定體系的調控範圍時,身體也必將出現相應的,因失去了緩衝能力應激反應,導致機能紊亂。機體隨著外環境變化,而保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能力,稱為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這種適應能力的大小,也正是身體健康的指標之一。

    物理學中有一種裝置叫做擺,當它靜止時,指針垂直于正中點。我們假定此處為“零點”,再假定該指標向兩邊的最大擺角是45º,即±45º,總擺度是90º。在此範圍內,擺針都能自動回到零點位,當擺動的角度超過±45º時,擺針就不能自動回到零點位,那麼,它所能承受外力的量就會很小,有時微小的外力作用,都會超出它所穩定的範圍,而發生穩定失衡,倒向一邊。

    我們的生命體中也有一個無形的指標,當心理處於平靜狀態時,則這個指標指向零點。當人處於緊張、憂愁、憤怒、嫉妒狀態中,心中的指標就會發生偏轉。如不及時的進行心理的調整,則會使指針發生嚴重的偏斜,而恢復不到零點位,這時人就可能因心理紊亂導致生理失調而發生病變。

    宇宙是一全息大統的平衡包容體系,也包容生靈一切。然而人的心態卻往往會不斷變化,當我們的心態與環境相應、相合,就會感到它的仁慈和博大。當心態與環境相違相逆,則會使人本能地感到它的無情和殘酷。這時,機體便會產生生理上的變化,甚至發生病變。

    身體中的神經體液系統,在正常情況下,使內環境的機能活動調控在中點附近,使用的是一種負反饋的機制,當某一交感神經使所支配的某一器官或組織興奮時,副交感神經就會同時興奮起來,使這一器官或組織的活動減弱,而不能使它過度興奮,通過這兩組神經的交叉作用,使器官或組織維持在一種穩定的狀態。

人體內,細胞、組織、器官、乃至各機能系統所構成的一個完整的內環境,,均是由無數個小的平衡的內環境所組成。維持內環境總體穩定的系統是神經體液系統,它們就是通過調整每個微環境的穩定,來保證整體的、大的內環境之穩定的。它們彼此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組成一個全封閉的網路系統。外界環境的微小變化,都作用於相應的感受器,感受器發出信號,通過神經體液系統傳入神經纖維或是相關的化學介質,迅速傳入中樞,經過中樞神經的綜合分析,迅速發出指令,再通過神經體液系統的傳出神經纖維或激素,將指令傳送到相應的效應器,調整效應器的機能狀態,使相應的代謝發生變化,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從而維持了內環境的穩定。  

    當外界的環境發生突發性變化時,身體中的神經體液系統會迅速興奮起來,從而調動了全身各組織、器官以及相應系統使之興奮,以應付環境突發性變化。這種反應,在醫學上稱為應激性反應。應激反應的大小,維持時間的長短,反映了機體適應環境突發變化的能力,也反映了身體對環境變化的儲備能力。什麼情況下儲備能力最大呢?就是當擺針停在零點位,即中點位時,儲備能力最大。

身體中的基本生命中樞位於脊髓和腦幹部位,而不在大腦的最上端,即高端。基本生命中樞的活動,在通常情況下不受意識的支配,但大腦高位中樞的活動能影響它們的興奮性。

例如,當一個人激動時,心率加快,血壓就會升高,新陳代謝也會加快。當一個人平靜時,心率、血壓也會恢復正常態,新陳代謝也隨之減緩至正常態。使內環境的穩定點移向中點。

假如我們將激動比作十45º,壓抑比作—45º,這一對稱平衡點就在零點位。不難看出,只有在零點位時,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即緩衝度才最大,也就是對環境的包容性最為寬泛。同理,當你全身的器官、組織和系統的機能,調控在生理零點位時,機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最強,而且這時身體的代謝消耗最小。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平靜的心態能夠有益於健康的原因。平靜的心態是身體健康的基礎,它是生命能量的動力儲備之源。正所謂:

 恬靜虛無真氣從,

志閑少欲形神通,

樂道樂法樂天地,

無疾養生貴守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