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靜坐的過程中,心理的雜想比較清靜,頭腦中的思慮比較減少,所以血液流行也比較緩慢,心臟也因此減輕負擔。同時因為身體的姿勢放置端正,不再運動來消耗體能,腦下垂體的內分泌平均分佈,漸漸感覺四肢與內部,發生充滿的感受。有了這種感受發生以後,反應最為敏感的,便是中樞神經和背脊骨的末端,連帶腎臟部分,通常都會有脹緊的刺激。由此逐漸推進,循著氣機和血脈的流行,如有物蠕動,逐部發生感覺。但以上所說的現象,是以普通一般人,在“靜坐”中較為正規的初步狀況而言,如果身體有特殊的情形,倘有某種病痛,或體能特別強健的,又當別論。總之,每個人的心身,各有不同的情況,其中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執一不變,真像“刻舟求劍”,愈來愈不對了!

關於氣脈問題,如要詳細論述,不是片言可盡,留待以後慢慢道來。現在要講的主旨,仍然繼續前面“靜坐”的求“靜”問題,我們要特別留心。為了便於容易瞭解,先把心理和生理作用,歸納為知覺與感覺兩個部分;所謂知覺,包括心理思慮想念等等現象。所謂感覺,包括身體氣機覺受等等作用。但綜合起來,兩者都是心的動向。人在靜坐中,感覺體內氣機發起作用時,最容易犯的錯誤,便在不知不覺中,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覺上面,而且愈來愈強,於是,全部心力,就會攪亂氣機,構成幻想、聯想等的狂亂心理。比較稍好一點的,認為自己氣脈已通,便沾沾自喜。其實,真的打通氣脈現象,並非如此情形。再差一點的,由於氣機的覺受,使注意力過分地集中,於是無形中配合意識的幻想等心理作用,反使神經過於緊張,便成為一般所說“走火入魔”的病態了,這不是“靜坐”會使人著魔,實在是不明“靜坐”的究竟道理,反使心理變態之魔害了“靜坐”的靜境了!

 

學習靜坐如何用心

 

靜坐並不難,用心實不易。一般學習靜坐的人,十分之七,為了健康長壽;十分之二的人為了好奇而求玄求妙,或者想達到神通,如放光、預知等境界;十分之一的人為了求道;而真正瞭解道是什麼,修道的正法又是什麼,則幾乎是萬難得一。

關於學習靜坐如何用心的問題,首先需要瞭解學習靜坐的目的何在,如此才能切實商榷如何入手和如何用心。現在一般較為普遍流行的靜坐用心方法,大體歸納起來,在東方的中國方面,都可納入傳統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此外,有瑜伽的靜坐用心方法、有從歐美回籠的催眠術,以及其他宗教的祈禱、齋期、避靜等,也都屬於靜坐的用心方法之一。但在中國,通常最流行的靜坐中,用心的方法大體都以佛、道兩家為主,縱然有許多方法,不屬於佛家或道家的正統,但已積非成是,而都認為那些就是佛、道的方法,在此不必嚴加區分,徒事理論。

在佛家的方法中,現在最流行的,便是念佛、修止觀、或觀心、參禪等。至於,篤信密宗的;便以持咒、觀想等為正當的用心方法。各執一端,輕視餘者。不過,在佛家的用心方法中,除了部分學習西藏流傳的密宗以外,的確都是重視“修心”為基礎,不大注意身體生理上的變化,而且認為重視身體生理變化者,便是外道之流、甚至,大有嗤之以鼻,不屑親近之慨。

但在道家的方法中,卻極端注重身體生理的變化。甚至,認為由於靜坐修持的方法,達到身體生理預定的效果,打通任督二脈,以至於通達奇經八脈,恢復健康,增加壽命,才是道的真正效果。倘使如佛家一樣,只知“修心”而不知身體生理的奇妙,便不合道。所以道家者流,便認為佛家的修法,只知“修性”,而不知“修命”,並不完全。因此道家主張“性命雙修”,才是正道。並且說:“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命功),萬劫陰靈難入聖。”

乃至引用《易經》的觀念與《中庸》的大旨。確定“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作為無上的原則。

其實,無論佛家或道家,乃至其他各宗各派所謂的旁門左道,除非不講究靜坐修持,便無話說。倘入進入靜坐修持的法門,試問:除了這個生理的身體和有知覺情感的心理思維狀況以外,還有什麼方法能夠離開身心以外而可以起修的嗎,假定是有,那便是從事物質科學的研究,或者專門注重醫藥,或藥物化學、生理化學等的事情。它與人生生命起修的方法迥然不同,一個是藉著自己生命的自在功能而求證形而上道;一個是籍外物的實驗,而瞭解宇宙物理的奧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