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靜坐的過程中,當氣機達到後腦的時候,也可以說是一大進步的階段,雖然值得欣喜,但也是很麻煩而複雜的階段,極須小心與理智的審擇,需要真能瞭解習靜和修煉的“助伴”方法,例如:需要懂得醫學上的氣脈、針灸、藥物以及其他許多“助伴”的功夫和知識等。所謂值得欣喜的,是說過了這一關便可打通中樞神經與大腦神經部分的氣脈,而漸入佳境了。所謂麻煩而複雜的,是針對一般體能衰頹、或腦神經已有病態而尚未發覺,或者是先天性即帶有精神病態和心理不正常的人而言,每每到此一關,便發生許多歧路,甚至,中年以上的人來說,也很可能發生類似高血壓的難受感覺。其實,絕不會有高血壓的可能,只是感覺上難受而已。如果到此自作聰明,再安用守意于上丹田-一腦部,便會導致紅光滿面,而發生高血壓的徵兆了。一般世俗的觀念,往往認為紅光滿面便是修道有成的效果,那真是大有問題的事,切切不可錯認。
  其次,當氣機到達後腦時,耳根很可能就會聽到內在奇異的聲音,以及耳塞、耳鳴等的感覺。這種現象,都由於氣機到達後腦時,腦神經部分的氣脈將通未通,因此受到氣機的震盪而發生的腦波作用,如果其人的理智不夠清明,便會引發潛意識深處種種的幻覺。例如:有深厚宗教信仰(無論任何宗教)的人,他便會幻覺為神異的聲音,千奇百怪,難以縷述,但總不外與見聞、知覺、經驗有關的事,彼此互相穿鑿附會而已。甚至,有時候證之於小事,好像也頗靈驗,因之便認為是他力(仙佛或主宰、先知等)的靈感聲音,或誤以為是神通中的耳通。其實,這就是證明心力的本身,它的確具有靈驗的感應功能,而這些反應只不過是一種小小證驗的現象,並非是真正的“耳通”,而且對大事也絕不靈驗,如果妄信為真,必成魔境。若能不隨境轉,或者時常咽津納氣,放鬆頭腦的感覺(這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放心引氣下降,便可安然過此一關,而轉入前腦。倘使能懂得道家的內功、密宗的體功,以及瑜伽術的調整方法,再借助醫藥的輔佐,那就更好了。
  但到此必須注意,有許多學習靜坐的人,在靜坐的過程中,氣機發生了變化時,心念的注意力往往會被感覺的境界牽制,尤其到達腦部的時候,對感覺的注意力更為強烈,因此而促使小腹收緊、橫隔膜上縮,甚至,連帶而有胃口不開,食欲不振、大便不暢,或大便秘結等暫時的現象。如果偶然用些消炎劑或通便藥等,也有幫助,但無論是中藥成西藥,最好要有醫學的知識和經驗,例如:中國醫藥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心臟與小腸、膀胱等又互為表裡。有時為了調治便秘,運用氣功而舒暢肺氣,就能不藥而通。心臟緊張過分,有時會引發膀胱的變化,與小便的異常,例如:驚恐過度,不知不覺便會遺尿,或小便頻繁,俗說嚇得屁滾尿流,便是表明心理足以影響生理最明顯的事實。學習靜坐的人,倘使沒有真正實驗到家的過來人的指導,應該多多參照醫理,大致也可以幫助你不會出太大的毛病。

 

前腦的反應

 

在靜坐的過程中,當氣機到達前腦時,當然已在通過後腦之後的階段。此時反應的現象不如在後腦時複雜。它的反應,最有可能而極普通的現象,便是前額左右兩邊太陽穴的氣脹,兩眼皮有重垂而昏昏欲睡的感覺。如果體力氣機較為充沛的人,便感覺後眉心和鼻根(山根)之處,有鼓脹或輕微刺激的感受。但雜念紛飛的情形,到此便自然減少而微弱,雖然神思與心境,並不清明,而帶有輕度昏沉的感覺,但較過去發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壓力已經迥然有別。唯一不好的象徵,便是容易引起眼睛的充血,而使眼膜有紅絲如發炎的現象。並且到此往往眼觀光景,或如一團太陽之光,或如月亮之光,或如點點螢火之光,有時閃爍不定,有時固定不變,不論閉眼或開眼都如在目前。甚至,在這些光影中,可以看見人物並預知未來的事,因此,有人便認為這就是眼通的神通境界。有許多人因先入為主的觀念,深入佛學道術的所知障,如執著圓陀陀、光爍爍等形容術語,就當為真實,而認為這種光明,就是自己性光的顯現。禪宗呵斥為光影門頭,道家認為是幻境,就是對此等初期的現象而言。其實,這是因為氣機在腦神經裡閃爍不定,所以由心念之力與腦波的震動互相排蕩磨擦,而發出的暫時變化現象,並非真實。至於光色的不定,那是由於腑髒之間潛在有未發病症的象徵,例如:腎臟(包括生殖神經等部分)衰弱有病,往往便反映出黑點的黑光;肝臟衰病,光的反映則是青色;心臟衰病,反映則呈紅色;肺部衰病,反映白色;脾胃衰病,反映是黃色;膽衰病,反映是綠色;如果配合神秘的測驗,凡是黑色光景者,主災晦,青色主憂悲;紅色主橫逆;綠色主魔障;黃、白最為平安而吉祥。不過這也並非一成不變的定法,須知“一切唯心”與“心能轉物”的道理,“但得正身心,魔境可轉聖”,只要在自己一念的邪正之間,深自反省檢點心裡的思想和行為,力加懺悔,才是正理。如果眼球充血不散,必須配合醫藥,自然有利而無害。
  其次,停留在前腦的氣機有時因不知道當的調整和導引,便順勢而沖向鼻端,引發鼻竇神經潛在的病症,就會經常流青鼻水,變成鼻竇炎的現象。有一派的道家,認為這種現象,便是精氣走漏的毛病,必須要緊搐鼻子,使其元氣不漏,才不會喪失至寶,其實,這種現象,是不是精氣走漏,姑且不加辯論,到此緊搐鼻子,倒不失為對治的良法。不過,如何緊搐,那是一大問題。最好而最有力的治法,必須經過醫學的證驗,確認這種鼻水並不帶有濃計或其他病菌,則只要淨出鼻水,然後倒吸再流的液體回去,如此多咽幾天就可不藥而愈,另入佳境了。否則,也有人因此而多年流青鼻水而難以痊癒,因此而引發其他的病症。過去我親眼看見許多出家的和尚或道士,以及修道學怫的人,作功夫到此都犯有此病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於是便學唐末高僧懶殘與寒山子的”寒涕垂膺”來自作解嘲,真是“其鼻可同也,其愚不可及也”。筆者過去也曾經在此過程而受三年之患,終因“天啟其牖”才自知其調理而轉入勝境。思之,不禁為後之來者一歎!如過此一關,便有內聞檀香氣味,和各種香氣的反應。那都是發自內臟正常的體香,並非完全是外來神秘的氣息。

 

間腦的反應

 

如果氣機的衝力,過了前腦順向鼻根(山根)下流的一關,能夠隨順心力的導引而倒吸下降,它便如[O│O]形的迴旋轉到大腦與小腦的中間(間腦),而上沖到頭頂部分。(道家稱此為泥洹宮,密宗與瑜伽術稱為頂輪與上空的梵穴輪。)然後神思大定,身形端直,一般注重道家修煉丹法或內功者,便認為是督脈完全打通的現象。其實,並不儘然,切勿錯認:這只是氣機循督脈的變化,初步打開中樞神經,進而刺激間腦的作用,促使內分泌(荷爾蒙)均衡分佈的最好象徵而已。但往往有些人,到此而發生頭頂刺痛等暫時的現象,或者會有頭頂脹滿,猶如有物壓頂,或鐵箍箍頂的緊箍現象。這都因為腦神經的氣脈沒有完全打通,或者因為被感覺過度牽引所造成。如果能夠放空注意力,猶如舍去頭腦而聽任其自然,漸漸就會感覺頭頂中心發生一股清涼如水、異常舒適而下沁心脾的感覺。這種現象,在佛家修習禪定和修習止觀法門來講,即是輕安的前奏現象。因此,可使煩惱妄想減弱而進入初步的定境。如果因此而有甘甜清涼的津液(由腦下垂體所發射的內分泌)下降,在道家的修煉方法而言,便認為是“醍醐灌頂”、“甘露灑須彌”、或者形容它為“玉液瓊漿”等等,而認為這是返老還童的長生藥酒,雖然言之過於神秘,但對於人體的確是有祛病延年的功效。甚至,可使胃口大開,多食與飽食可以隨時消化淨盡,並且完全吸收食物的營養;同時也可以不食而不感覺過分饑餓,或服氣而耐俄。到此階段,容光煥發,精神飽滿則只是附帶的必然現象而已。
  此外,在氣機真正通過頭腦部分(包括前後腦)的階段,在頭腦的內部,必定會有輕微的壁劈拍拍之聲,這是氣機將通未通之間,腦神經所引起的內在反應,這種聲音也等於一個人用雙手抱住兩耳,可以聽到自己心臟與血液流通的聲響一樣,不足為奇。這是腦波震動的聲音,現在西方(美國等地)神秘學的研究,叫做阿爾發腦波(α-WAVE)便是這種聲音的作用。不過有時候,因為執著注意力或上焦有潛在病症時,往往會使頭腦發生輕微的振動,好像得了頭風病一樣的現象。如果不懂得對治的方法,不能放鬆感覺的注意力,便很討厭地成為慣性的病態。倘使知道清心寧靜、凝神專一的心地法門,便自然而然會進入如上所說“輕安”的定境了。如果生來乘賦特別聰明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靜坐可能在少年或青年的時候,也自然會有如此現象。但是從醫學的立場來講,這也可以叫它是神經過敏的一種現象,如無其他因素加以刺激,它並非病症,這點必須要在此附帶說明的。
  靜坐的過程中生理上所起氣機的感受,如果已經達到如前所說:確已有過腰部(尾閭)、肩背(夾脊)、後腦(玉枕)、頭頂(泥洹)、眉間(印堂)等逐步的反應,從一般觀念來說,便認為是已經打通督脈(脊髓神經-一中樞神經系統)的現象。其實,這只是初步的生理反應而已,並非是真正的打通督脈。督脈真正打通,有種種徵候,也有種種誠乎中而形乎外的特殊象徵,並且隨時與任脈(自律神經)有互相呼應的作用。若是只有一般生理上的反應感覺,還是微不足道的事。
  當氣機經過這些逐步反應以後,它還盤旋在腦部的時候,最大的關鍵,就是頭腦部分,經常有脹痛難受的感覺,或有沉重昏睡的情況。甚至影響眼神經、耳膜、牙齦、鼻腔等處,發生類似病痛的現象。或者有頭重足輕、脾氣急躁,容易光火,以及精神亢奮,大便秘結,不易入睡的反應,即便睡眠時也是夜夢不寧。這樣說來,靜坐和通過督脈的情形,比起一般不學靜坐的人,反有更多不良後果,那又何必學習靜坐呢?這可不必為此駭怕,以上所說的,只是籠統的經驗談,是憑親自經歷過的求證經驗,和許多習靜者所發生“個案”實例的總論,只是說當此過程中,全有這些現象發生的可能。有關這些現象的發生,還須視個人的年齡、性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狀況而有差別,並非個個必然如此。而且因靜坐的反應所發生類似病痛的感覺,並非真如生病的痛苦,也只是說有“類似性”和“可能”如此而已。
  總之靜坐到了氣機上行達到腦部的時候,至少已經有了一段效果,極需要“沉心守靜”,等待氣機下降到喉管(道家叫作十二重樓)、胸部(膻中)、胃脘(中宮)、小腹(丹田),經過腎臟部分而到達生殖器官的頂巔。這一路下來,便是道家和“內經”醫理學所謂的“任脈”線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