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 元以下的紫砂壺基本上不是手工壺。

 

2: 現在有些工藝師為了讓藏家更容易區別全手工壺,特別在壺的內壁蓋了章(如下圖所示),這樣的壺基本上可以判定是全手工壺。

   

3:從壺的工藝上判斷。全手工壺是由泥片打平後,根據壺的形狀切好後再圍起成壺身(也叫身筒),所以壺的身筒上會有泥片接頭。

1  2   

這個接頭在壺的外面是看不出來的,一定要在壺裏面。因為外面的接頭可以通過手工處理掉,壺裏面因為有的地方看不到,一些工具也用不上,所以很難處理平整,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去眼睛去看,有的眼睛不一定看出來,就要用手去摸。(如下圖所示部位)

  3   

越往上看不到的部位,會越明顯,用手一摸至上而下會有個條狀的皺折突起。

4. 從壺內的處理情況來比較,全手工壺的壺內處理有時不太相同,具體表現為全手工壺的壺內壁不多加處理的話會出現一種自然的皺折,而半手工壺通常是一些人工刮的痕跡。但有時候為了讓壺內顯得更平整、好看一些,工藝師在製作全手工壺時也會刮一下,這樣的話這點就沒辦法區分了。下面有三張圖作為對比。

 4  

(全手工壺的壺內壁)

 5  

(經過處理的全手工壺的壺內壁)
6  
以上說明只限于區分全手工壺和半手工壺。近期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內壁有印章和接頭線的仿全手工,無法以上面方法區別。買家朋友可以查找壺外部是否有模具線。(仿全手工壺常常會在壺把或壺嘴處留下模具線)。

全手工與半手工壺在工藝上的區別
所謂的仿全手工壺其實就是半手工壺經過一些處理去冒充全手工壺。
主要有兩種方法去處理:
一、 是在壺內壁蓋以前只有全手工壺才能蓋的那種章,不過仿全手工壺的章是在壺成型後才 能蓋,而全手工壺在泥條狀態下蓋好後再把 泥料製成壺的。因此在兩者之間會有區別。下面就來對比一下兩者的區別,因為仿全手工壺是在壺成型後再在壺內壁蓋的章,所以會受到很多限制。製作成型後的壺身會通常會帶有一定的孤度,這個時候再蓋章就不能蓋太大的,通常會是1釐米左右見方的章,或者更小。而且章也儘量會蓋在便於處理,孤度小一些的地方。(有時候因為蓋在有孤度的地方還會使印產生兩頭深中間淺的現在,但也有故意把章做成一定孤度的)而真的全手工壺因為是蓋在泥條上就不受這方面的限制,小的可以 蓋,大的也可以蓋,而且印章不會出現兩邊淺中間深的情況。如(圖一)這樣的大章仿全手工壺是沒有辦法蓋的,所以碰到超過2釐米見方的章就可以判定是真 的。(當然如果是小章也不能說就不是全手工壺,那就通過看章的形態和結合其他的特徵去判斷)。
二、是在壺把對應的壺內壁貼一條泥條仿製成接頭的樣子。所以碰到壺內壁有接頭的壺也不能馬上斷定這就是一把全手工壺,還要結合其他的地方去鑒定。

將一把壺拆分成若干個份子來逐一分析
一.壺的最高的部分,是壺鈕,傳統光素器圓器的壺鈕的成型工藝一般分為四種:
1.借助模具成型——兩片合模。粗工者可看到中分線,細工者完全看不到任何痕跡,圓潤飽滿而且線條漂亮,但泥門會很松,若身桶是純手工成型的,細看之下,壺鈕的泥料結構會和身桶的泥門結構不一樣。
2.純手工成型(粗工)——用泥條在轉動中搓出形狀,然後略微整形。這類壺鈕形狀不均勻,歪紐幾率很高,屬於早期壺、古壺的常規做法。
3.純手工成型(粗工之二)——捏一個略大的實心壺鈕,放在轉盤上用車刀車出形狀,然後覆蓋脂泥掩蓋車工刀痕,這類壺鈕的下半部,常見橫向拉絲紋、橫向刀刮紋,屬於現代壺器純手工粗工做法,泥門結構會被破壞。
4. 純手工成型(細工)——首先,按照第3種方式車出一個壺鈕;然後,用車出來的實物對照邊緣弧度線條做一個竹片工具。保證竹片工具可以剛好卡入壺鈕,與車出的壺鈕完全吻合。然後,按照第2種方式搓出一個壺鈕,再用竹片工具壓出形狀,直到壺鈕形狀和竹片內弧度完全吻合為止,再光明針。這類壺鈕,泥門結構緊致,會很漂亮。
二.蓋子虛片,這個部分的成型工藝一般分為兩種:
1.借助模具成型——常規做法是將泥片壓入一個向內凹的半月形狀石膏模,用力向外頂出弧度,然後搪圓。這類虛片的外觀泥門會很松,燒成品顆粒內收,如果身桶是純手工打片的,則虛片泥門顆粒質感會和身桶的質感不一樣,泡養久了,會發現蓋子和身桶變色程度都會不一樣。
2.純手工成型——常規做法是將泥片鋪在一個“範”上,“范”就是向外拱起弧度的半月形工具(如蛋形或球體),泥片鋪在“範”上,用拍子打出形狀,切掉多餘的泥片,形狀即出。這類虛片因為是向內受力,經過拍打後,泥門更加緊致,成品效果是顆粒在擠壓中外凸。
三.子口,這個部分成型工藝一般分為三種:
1.借助模具成型(之一)——借助模具有整個蓋子已經開好的石膏模,將泥片嵌入,子口接上,然後搪出形狀,切除多餘泥片即可。這類子口看起來厚薄均勻、渾圓、生硬無活性、不自然。
2.借助模具成型(之二)——虛片可以是純手工成型的,子口部分,可以將泥片外套上鋼圈,搪出形狀後再接到蓋子上。這類做法和1很接近。辨別方式也雷同。
3.純手工成型——手工打出泥片,手工接片,利用純熟的基本功用工具修圓。這類做法,子口厚薄不均,線條活性足,自然。
四、身桶——這個部分一般分為三種:
1.借助模具成型——即擋胚成型,身桶前後有哈夫線,壺內壁多出現橫向拉絲紋,橫向搪胚紋或完全無痕跡。外觀泥門很松,漿負面,顆粒內收者居多。
2. 純手工成型——純手工打片成型的壺作,以前有過多次介紹,成品痕跡包括泥凳紋、收縮紋、外觀拍打痕、對著光轉動看有不均勻波浪紋等………這裏需要強調的一 個部分,是純手工成型的作品,泥門緊致,因泥片在成型過程中不斷向內受力,顆粒結構擠壓,燒成品顆粒在擠壓中外凸。多看實物會很容易辨別。
3.仿 手工成型痕跡——首先,純手工打泥片,將身桶打出7-8成形狀,不上底片,放入石膏模,然後帶上塑膠薄膜手套輕微向外頂,頂出形狀後再上底片。為之仿手工 成型做法。這類壺具備一切純手工成型工藝的特點,包括泥凳紋,收縮紋,局部拍打痕,壺內印章等。但是!由於放入石膏模內之後向外發力頂的部分,必定使得泥料結構變松,燒成品的外部泥料結構會發生變化,頂的部分越多,泥門結構越鬆散,最終仿手工成型的壺器,沒有向外受力的局部,顆粒在積壓中外凸,被向外受力 的局部,顆粒內收且平坦。細心觀察,上手實物多了,很容易辨認。
備註:成型工藝只有三種——模子壺,仿手工,純手工。並無什麼“半手工”或者“全手工”之說,如果說不是用腳做出來的都叫“全手工”,或者連工具都不用只靠手捏出來的才叫“純手工”。
五.流、把——這個部分一般分為三種:
1.合模——這種方式清初已有,清初時期所用流把模具一般為石模或木模,成形後中間哈夫線從來不去處。
2.灌漿——當代做圓器、方器大三彎流的陶手,很多人習慣用灌漿工藝成型,這類壺的流部很容易辨認,泥料結構鬆散,很多用沖漿做法。只要細看,流的泥料結構和身桶泥料結構是肯定不一樣的。
3.純手工成型——這個就不多做解釋了,以前寫過很多就不重複了,需要強調的是,純手工成型的流部,泥門緊致,泥料結構和身桶一致。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6 

 

1.先看壺鈕,這兩個壺鈕,泥門緊致,顆粒凸現。如果是借助模子成型的,要麼有中分線,要麼泥門鬆散,顆粒內收。

 

 27 28     

2.看蓋子虛片拱起的做法,究竟是借助“模”還是借助“範”
這兩件蓋子,都是借助“範”的,因為要泥片壓在拱起弧度的實物上拍打,所以泥門依然保持緊致,因外部沒有受模具固定,所以活性和張力十足。若有固定外膜,泥片貼上去向外靠,則泥門會鬆散的多,也會平整的多。

29  30   

3.看壺肩
壺肩的部分,是整把壺接受拍打次數最多的地方,因為要在轉盤上旋轉式的拍打,本來就緊致的泥門會更加緊致。顆粒在擠壓中外凸,而且,旋轉中手工拍打身桶不可能十分均勻,受力點和受力重量不同,所以壺肩的部分,如果對著光看,旋轉的時候能看到輕微起伏的波浪紋。
當 代做純手工壺的人,有部分人在打片完成之後,用箅子箅身桶,因用力太大,導致外觀破皮或者將身桶壓憋進去一點點,又或者打片的時候用力大了,拍子印留下的比較清晰。這些都可以通過後來的辦法修復。例如通過覆蓋脂泥蓋住痕跡。但被脂泥蓋住的部分泥門會略微感覺鬆散,因為脂泥沒有經過拍打。所以或多或少會掩蓋 了一點點外凸的顆粒。但即便覆蓋了脂泥,一樣可以清晰看到波浪紋和不規則的痕跡。多看便會知道。而且,覆蓋脂泥,不會是全部,只會是少數。
大家切記,純手工成型的作品,遠觀色澤溫潤柔和,近看顆粒密佈擠壓。

31  32  33     

4.看腰部
這個部分,是全壺幾乎不接受拍打的部分,所以這個局部的泥門是純手工成型作品最松的地方,荷塘今天用於考試的部分,其中就是剪切了腰部的泥料結構特寫,用這個部分的圖片來考試,是可以考暈人的。
只要看過做壺過程的人幾乎都清晰,一把壺接受拍打次數最多的部分是壺肩和壺腹。而不會有陶手拿著拍子去拍腰部的。所以,看泥門幾乎不需要看腰部,而是要多看壺肩和壺腹。?

 34 36  

5.看壺腹
這個部分接受拍打的次數僅次於壺肩,所以,看這個部分的泥門結構,完全可以參考壺肩的結構。壺腹收線長,轉動的時候,更容易看到不均勻的波浪紋。
如果是一把模子壺,無論是壺肩還是壺腹,你轉動壺的時候平視,壺肩線所走線條幾乎是完全一樣的弧度,壺腹線亦然,即便套過模子之後,潮濕身桶再整形,肩線位怎麼看走勢都是對稱的。
還是那句,多看多對比便會知道。

 37  3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