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論婚姻前,我們還是先從愛情說起。俗世男女之間情愛種種:照顧,需索,證明,征服,依賴,利益,愛與被愛,遊戲……奇特種種,各不相同。

 種種不同,最大體現,大抵是一個獨立個人,由於因緣牽絆最終成為了一個組合體。既然是組合,就會形成各種摩擦,交集,分歧,爭吵。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覺得這樣的存在,理所當然,且習以為常。最為合理的解釋就是,時間久了,牙齒也會不小心咬到舌頭。

 我理解這樣的客觀和冷靜的現實。也是各自矛盾和煩擾的焦點所在,但我一直覺得這樣的存在,於婚姻裏若長期被彼此消耗甚至虛脫,無不夾雜著某種敷衍和牽強的成分。之所以但很多時候,我們一直允許它的存在,又或者覺得它們的存在理所當然,是因為大部分的成人覺得在一段親密關係裏,可以沒有距離和邊界所在。認為你是我的親人,我就可以肆無忌憚,隨意耍弄,拿無知當個性。

 比如,婚前,可以你儂我儂,彼此謙讓,溫善相待,蜜月期裏交往,談吐,像孩子一樣單純無邪。而婚後,回到了日常瑣事裏,彼此過度親密,距離感的消失,亦會讓摩擦頻繁,他們往往會為了一點雞毛蒜皮小事,就可以爭吵,甚至語言,肢體暴力,各種討伐,計較,質疑……持續不斷。

 這樣的關係裏,已經失去了初識時的美好與溫情。覺得彼此共存的關係裏,只有義務和責任,順從與強勢,被照顧,駕馭,征服,性愛,霸權。惡的特徵一旦存在婚姻裏,難以形成心性的穩定,所以會呈現另外一種狀態,就是強烈的不安全感。

 這種不安全感最終也可以演變為一種可能:只是僵硬,機械化維持彼此之間的婚姻而已。期間,消失的不僅僅是對愛的麻木,更多的是對生活儀式感與興趣的逐漸消磨。情感也因為變得麻木,原有的蜜月狀態消失無疑,善終成為奢侈。一段關係的惡化,是情感疏離,模糊的開始。

 用創巴仁波切的話說:“結婚後的關係開始惡化,他們可能會失去他們的友誼。他們不再是朋友了,他們變成夫妻,友誼似乎不適用了,因為他們的關係已成為義務性的。他們不再互稱對方為朋友,相反地,他們如此稱謂:我的丈夫 ,或 我的妻子 。他們失去了曾經有過的玩伴特質。”

 

我們說,人活世間,遊遊蕩蕩走到最後,物質,財富,都會塵歸塵,土歸土。唯一跟隨自己的除了業之外,還應該會有情感交集後的記憶猶存。它有可能會在你的下一世將前世很多因緣重組,記憶確信。這期間,愛與被愛,因為時間,距離,業力牽引,成為永恆的象徵,流轉生生世世。

 記得在一次宴席上,兩位年輕人與我相鄰而坐。其中女子很年輕,不到30歲,男子應該30開外,他們聲音溫和,內心傳遞出來的愉悅,極具感染力。

 男子不停稱讚桌上的食物合乎口味,只顧低頭吃菜;女子不停給他夾菜,非常有耐心,輕聲告訴對方,哪個比較辣,可以少吃,哪個清淡,可以多吃。她的眼神清澈,表情熱情純真。彼此間的交談與舉止,更像一對嬉鬧的幼童,各自歡喜;又像情侶,彼此眷顧;還像一對夫妻,體貼有加,渾然一體。沒有絲毫做作,假裝的成分。

 這樣的關係,相處起來,大抵是能做到遇一人而白首。他們也只是現實生活中普通的夫妻關係,有一種不自知的美。彼此的福報,展現在那段溫熨妥帖的關係裏。這裏面,除卻因緣心性相續,更多的應該是性情裏的一脈相承,謙和相讓,彼此心惜。

 而有的關係是這樣,又比如一次在馬路上散步,一對40歲左右的夫妻,邊走邊吵,兩人互不相讓,男人說:“我就這樣,你能把我怎樣。”女人說,“你從來都是只顧自己,不為別人著想。只有我才能這樣一直忍讓你。”男人又反駁:“你不願意,可以離開,沒有誰強迫你這樣。”

 說完這句話,他們停了下來,彼此眼睛對持,像一團火,似乎要將對方燒盡的欲望。當時我在想,這樣的爭吵應該在他們的關係中頻繁發生吧。某種機械維繫的資訊,像一股負能量在彼此的磁場中通過語言交鋒,放射,傳遞。

 夫妻之間難有理解,各自為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自說自話。最終隱射出的情感難有愉悅與輕鬆之感。

 

真正好的夫妻間的情感應該具有默契與和諧的特徵,彼此心有靈犀,很多時候,話都不用多說,就能瞭解伴侶心中所想。

 如此婚姻,走到最後,不琴瑟和合都難。他們可以在一個共同的空間,彼此開放無拘束的交流,朋友,情人,伴侶,親人各種關係集合於一體,從而更好的體察,瞭解對方,花時間和精力與對方的心融合一體,做到完全的放鬆與成全,自由與同理。

 如此關係,走到最後,愛與被愛得到驗應。彼此就是心中那個嬉鬧無邪,童真溫暖的玩伴。不會因為年齡增長,瑣事煩擾,而發生矛盾與爭吵,計較與質疑。可以接受圓滿的分離,亦可以承擔善始善終的謝幕。

 智慧的妥協與有序的謙讓,讓關係接受時空與瑣碎帶來的檢驗,彼此存在,珍惜。即便已被彼此佔有,他或她都不是各自手中的棋子或者某個物件,任意擺佈,肆意撒潑。

 奧修說:“如果你愛上一朵花,不要摘下來。因為如果你摘了它,它就死了,不再是你所愛。所以如果你愛一朵花,讓它自在。愛不是佔有,愛是欣賞。”

 而我看到很多俗世情愛,好好的一段關係,硬是在佔有後,不停在索取,滿足,虛榮,自保的狀態下,將它折斷。最後形成冤家,老死不相往來。將愛的範疇演變為展示自我的道具,亦只是虛妄與自私的體現。

 真正的愛往往體現在,對各自的瞭解後,接納所有缺陷與不完整。依舊能像孩子般天真,做到相信,彼此關心,照顧。承擔各自的所需。分享扶持,信任。真正做到,如婚禮上誓言那般,無論境遇好壞,無論疾病與健康,都能不離不棄。而不是你對我發脾氣,我對你使性子;你計較付出,我討伐不是,各自試探,是否還有真愛。

  現實的婚姻,在瑣碎的日子與煙火共存裏,需要平衡理性的慷慨佈施,忠實與認真,更需要感性的溫暖給予,天真的相信與嬉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