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提示:男女雙修是漢人提起密宗的一個敏感而羞澀的話題。大恩嘎瑪上師不避前嫌,給我們作了開示......

        密宗的雙修一直是佛教界爭論巨大的話題,此前,我們一直未敢請教雙修的問題,因為,按照傳統,只有證到二地菩薩以上證量,才有資格請教該問題。昨日,在陪同上師去藏餐吧的路上,因車內只有上師、希熱多吉師兄、張輝師兄和我,我非常冒昧地問上師:“現在,雙修一直被一些顯宗弟子做為抨擊密宗的主要目標,這個問題您怎麼看?”上師非常平和地答道:“到了空性的境界後,沒有任何的二元對立。再說,父母之道,本來清淨,只是在凡夫眼裏,因為有了貪嗔癡慢妒,便有了不乾淨和罪惡的感覺。真正證悟了空性後,吃肉、喝酒,甚至結婚生子,皆不稀奇。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晉朝時的大成就者大譯師鳩摩羅什就不只一位妻子(有弟子欲效仿,一日大師上堂,手持一碗,碗裏裝滿小針,並說有誰若能象我一樣將針吞下,即可學我行為。大師說罷將針悉數吞下,並又一一從全身毛孔中出來,於是眾人愧服——博主),人盡皆知的濟公活佛故事就更多了(大家都知道他說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但不知道後面還有兩句話:學我者下地獄、謗我者下地獄。前者指沒有證悟空性的人學他那麼做必會下地獄——博主)。著名的龍樹菩薩的上師薩羅訶娶了妻子後,說今天以前還不是比丘,今天起正式成了比丘,然後給龍樹菩薩傳了比丘戒。後有人詰難他,他一把將妻子擁入懷中,妻子竟完全融入他的身體,消失不見,成為一體(漢地禪宗二祖慧可大師晚年經常到酒肆、屠場去,有人不解,二祖便說,我自調心,何關汝事?後來有禪師經常到妓院去調化眾生——博主)。”

   上師還提到他的兩位有大成就大神通的師叔(土登曲吉紮巴仁波切的師兄)的故事。其中一位經常喝酒吃肉,每次喝酒之後就會說“胡話”,拍著他旁邊的人的肩膀說你只能活到多少歲或者你會出什麼事情等等,每說必驗。有次,他站在上師家房子外指著前方說,離此走17步,地下有罐金銀財寶,你們趕緊挖出來吧。即挖,果然,實際上是上師爺爺在解放前戰亂時埋下的,此事這位大成就者是毫不知情的。又有一次(上世紀七十年代),他竟然說上師的母親只能活到38歲,要她好好享受生活。上師的家人每年都記著這事,惟獨到了母親38歲那年把這事忘了,而就在這年,上師的母親真的就往生了。他有次嫌一位用火鉗烤東西的婦人說話太吵,當眾抓起鮮紅的火鉗在左手手腕處彎了幾個圈(兩手均未冒煙),揚長而去(遺物尚在)。這位大成就者後來結婚生子了(當時處於文革後期,修行者也不允許出家),並告訴上師,你到了我這個境界,也是可以結婚生子的。後來,老上師希望他出家弘揚佛法,他就出家了。上師的另外一位師叔,也喜歡喝酒,老上師經常讓還是小孩的他去送酒,而這位師叔最多一次喝了15瓶60度的高粱酒,奇怪的是,嘴裏沒有酒氣,也不上廁所。一次,上師給他送了一罐牛奶去,因為上師覺得他貪酒,臉上有不屑神情,盤坐著的師叔竟把牛奶全部倒在小腹前的裙子上,須臾,所有牛奶竟從他嘴裏噴了出來,原來他用生殖器將牛奶全部吸進身體,再從嘴裏吐了出來。這讓我的上師目瞪口呆,從此再也不敢對他不敬了。

   我再問上師:“是否寧瑪派的大圓滿法必須經過雙修才能成就呢?”上師毫不猶豫答道:“完全沒有這回事。”

 

問:關於“男女雙修”,能否請您再進一步談一談?

師:“男女雙修”實際上是一種表達方式的錯誤,傳統佛教裏並沒有這種表達方式。傳統佛教是怎麼表達的呢?叫做“陰陽雙修”。何謂陰?何謂陽?陰陽遍及宇宙虛空,世間萬事萬物都由陰陽和合而成。天地之間,男為陽,女為陰。男同志左邊為陽,右邊為陰。女同志左邊為陰,右邊為陽。我們的身體為陽,心為陰。遠古的時候,人的身體前面為陰,背面為陽。我們現代人,前面為陽,後面為陰。有形有相的為陽,無形無相的為陰。萬事萬物皆是“由陰主宰陽”。也就是說,是“無形無相的力量”主宰“有形有相的力量”。道家講的“性命雙修”,指的就是“陰陽雙修”,只是後來別有用心的修行人因為另有所圖,把它篡改了,所以就成了現在所謂的“男女雙修”。佛在《欏嚴經》裏講得很清楚,修行,就是把我們身體的陰陽修和諧,修統一,再把我們這個一和大自然合二為一——與萬物一體。如果說修行一定要男女雙修才能成就的話,那麼我們漢傳佛教從古至今那麼多的高僧大德都是孤家寡人,獨自清修,豈不是說他們都不能成就,只有用藏傳佛教男女雙修的方式才能成就?在古印度修行的教法裏,尤其是佛教,從來沒有提到過這種修法,而且還以戒律的方式嚴禁這種行為。一個修行人連最基本的生理欲望都超越不了,還談什麼修道?

“男女雙修”不是雙修道,而是超越不了生理的欲望,留戀這個東西,才去嘗試。通過嘗試,明白以後就超越了。這不是修道,而是破除神秘感,破除我執。出家人裏的確出現過這種情況,有些人從小出家,從沒有體驗過男女之間的感情,無法超越,因此才舍戒還俗去嘗試。最終瞭解了,不迷惑不留戀了,也就超越了。這不是別人需要,是自己需要。並不是通過男女雙修能達到多高的境界,而是超越那些不該留戀的事情。如果一個修行人已經超越了,他根本就不需要再去嘗試,為什麼還要走回頭路呢?

我們身體腰部以下為欲界;腰部以上,咽喉以下為色界;咽喉以上為無色界。過去的祖師曾經講過,把腰部以下空掉,就超越了欲界;中間空掉,就超越了色界;上面空掉,就超越了無色界。把身體分為三部分,針對的就是三界。如果你超越了三界,就會發現其實只有一界,乃至一界都不存在,中間只是一條通道,古人造的豐收的“豐”字就是這個意思。對世俗人來講有三界可出,有佛可成。對聖人來講,無三界可出,無佛可成。如果一個人沒有超越生理的欲望,過度地壓抑,就會變態;過分地克制,生理就會變成一潭死水,三四十歲的身體就會如同六十歲的身體,像枯木一樣。當修成這種狀態,不要說成就了,就連生命都無法持久。

修行,首先要把生理的機能修活,而又不落俗。但是一旦生理的機能修活了,在某個階段會非常旺盛,欲望會非常強烈。如果這時候不適當地加以調整,心態不及時轉變,很多人,甚至每一個人,都會停留在這個階段,無法超越。古時候的人到了這個階段是如何超越生理的欲望的呢?他們往往“過午不食”,夜不倒單,把意念放在頭頂上,甚至把意念放在呼上,不放在吸上。因為當意念放在“吸”上時,會增加生理的欲望;當意念隨著“呼”,就把生理的欲望排除了。當男同志生理欲望強烈的的時候,就不要在地上打坐。古人是坐在高高的山頂上,或者樓頂、房頂上。因為這時候身體的氣很足,能量很強,地球的引力會把身體的能量往下吸,生理的欲望就會特別強烈。當坐在遠離地面的高處,地心引力減少,氣就不會往下沉入丹田,而是往上升,生理欲望就會減弱。所以古印度有一派修行人天天在樹杈上打坐,或者在屋頂上打坐,被後來的佛祖斥為外道。古人這樣做有他的道理。但是,如果你把這種方法當作究竟的方法,那又是錯誤的。在不同階段,身體會出現不同的反應,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對治。

道教、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都談到過“降白虎,斬赤龍”,這是真實不虛的。如果你們細心留意的話,會發現在修行的這個團體裏,有一小部分很刻苦用功的人,他們面黃肌瘦,身體非常虛弱,一看就知道生理的機能壓死了,枯萎了,沒有修活。一個生理機能修活的人,額頭一定是開闊,發光,飽滿的,臉上會透出一種油光,根本不需要用什麼潤膚霜,身體的精氣神是最好的潤膚霜。為什麼修行能讓人返老還童呢?透過修行,即便你的生理年齡已經很大了,細胞仍然可以處於很年輕、很旺盛的代謝狀態。

常人的細胞,尤其是運動員的細胞,代謝得比較快。修行人的細胞代謝得比較慢,也就是修行人細胞的生命期比不行修人的長。原因有兩個,一是修行人的身心很寧靜、和諧、統一。比如修行人的細胞十天代謝一次,也就是十天死亡一次。不修行人的細胞七天就死亡一次。假設不修行的人,一生之中細胞要代謝3600次,那麼修行人的細胞可能只代謝2500次,乃至更少。細胞代謝得少,使用的時間長,所以人就長壽。還有一個原因跟飲食有關。肉食產生的能量為陰性,它往下沉,不容易往上升。而素食產生的能量為陽性,它往上升,不容易往下墮。往上升為神,往下墮為氣。一個人身體的氣足就有欲望;而神足就脫俗,就有智慧。當一個人的心完全停留在修道上,生理上的困擾怎麼可能不能超越呢?

在嘗試了生理的快樂之後,真的就能超越生理的欲望嗎?答案是否定的。身體沒有轉化,無論你怎麼嘗試,都超越不了生理的欲望。正如我們昨天所講,我們的身體是一個欲望和合的產物,這種與生俱來的欲望是極難超越的。只有當你明心見性了,心靈高高在上超出你的身體,心念不住在身體上了,欲望才不會左右你。

為什麼我們主張修行要盤腿打坐呢?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盤腿的時候,腳、小腿、大腿、盆骨和腰這些部位是一節一節地往上麻,往上痛。如果你能堅持不動,就一節一節地往上疏通,也就是從下往上一節一節地空掉。之所以能空掉,說明它通了。當下面通了,才能一節一節地往上通。當下面空掉,力量被逼上來,生理欲望就沒有了。當生理的力量從下往上升的時候,它自然就變成了光體。能量往上走就是智慧,往下走就是欲望,人的獸性就會顯露出來。所以祖師講“順則凡夫,逆則聖”。盤腿打坐就是要改變我們生理能量的流向,讓它從下往上走。這方面我已講過多次,在此不再贅述。

蓮花生動功的“河住江翻”就是幫助解決男女生理欲望的問題,幫你打通任督二脈,讓能量從下麵走到背部,從背部升到頭頂,然後再出去。為什麼叫“河住江翻”?仔細體會一下它的意思:河裏的水停住不流了,江裏的水從下面翻到上面,翻了個個,水逆流而上。當你完成“河住江翻水倒流”的時候,生理的風浪自然就平靜了,這時候你的眼前才會大放光明。這時候你的睡眠是很少的,因為下面的能量全部升上來,聚集在頭部,頭腦得到足夠的氧氣,就不會昏沉。即便昏沉,也是短暫地犯困,休息半個小時,最多一個時辰,就有精神了。

為什麼一般人一天睡那麼多個小時還睡不醒,而且睡得那麼死呢?因為欲望太重了,頭腦的神變成氣,氣變成精,往下走了,也就是上面的能量降下去了。你什麼時候把下面的能量修到中間,把中間的能量修到上面,頭腦的能量足了,就不會昏沉,不需要睡覺了。所謂的睡覺,只是讓身體休息,頭腦仍然保持靈明、清醒的狀態。這時候仍然可以看到第六意識的起心動念。為什麼現在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妄念呢?因為頭腦的神不足,被濁氣和欲望覆蓋了。為什麼一個人修到一定程度,會特別聰慧,看問題的角度和起點會那麼高呢?因為他用的是神,不是氣。為什麼佛教強調:臨終時從頭頂出去,就與佛相應;從肚子出去,就與餓鬼相應;從肚臍眼出去,就與畜生相應;從腳下出去,就與地獄相應呢?

所以修行要關閉六根。六根一關閉,身體先天的門自然打開。我們先天的門是什麼時候關閉呢?當我們的六根開始起用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美其名曰長大成熟了,眼睛會觀察事物了,頭腦會思考問題了,嘴巴會說話了,身體會做事了,六根都起用了,這時先天的門就徹底封閉了。六根用得越多,後天的門用得越多,先天的門就封得越死。所以我們要修練,要打坐,要把自己關在屋子裏,要閉關,把自己的五根切斷。當一個人關在屋子裏,不看,不聽,不聞,不嘗、不觸的時候,前五根自然就切斷了,只有意根沒法切斷,這時候它會超常地活躍,因為前五根的力量全部轉向了意根,意根得到前五根的力量,怎麼可能不活躍呢?什麼時候你再學會把意根轉向七根——第七識,七識也會非常活躍,活躍之後,會傳遞給八識,把這個倉庫的門打開。所以一個人身體的力量不夠用,就是五根用得太多,意根太活躍,太散亂,把身體的力量消耗掉了。意念的勞累比身體的勞累消耗的能量更多。

我們只知道吃飽可以讓人身體健康,有力氣,有精神,但忽略了一個問題,有時候饑餓也是為了讓我們更健康,更有精神,更有智慧。身體就是一塊電池,每天吃喝就如同在充電,一塊電池天天充電,年年充電,電源從來沒有切斷過,久而久之,電池的使用壽命就會減短,就會報廢。為什麼古人養生,每個月有三天不吃飯,用白開水清洗自己的腸胃呢?就像萬行,每年有半個月不吃飯,這半個月他就不充電了,讓身體的能量全部消耗掉,讓這塊電池空一空,然後再繼續充電。

天天吃飯就等於一塊電池天天插在插座上充電。你什麼時候切斷過電源,中斷過充電?大家只知道吃飯是為了滋養身體,不知道不吃飯也是為了滋養身體;只知道補藥可以讓身體建康,不知道泄藥也會讓身體健康。適當地瀉一瀉,讓肚子空一空,身體會暢通。你們有沒有感受過吃得越飽越沒精神,越昏沉,越想睡覺;而吃六七分飽反而有精神,頭腦更清醒?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頭腦沉甸甸的?如果感覺始終是這樣,想開智慧,開悟,那真的是妄想!什麼時候你的身體空掉了,無論是在打坐、睡覺,還是走路,感覺身體不存在了,尤其是上半身和頭腦不存在了,開智慧、開悟成佛才有希望。

問:您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學佛的根本在於“起用”。而一般人都說學佛是為了“了生死”。您是怎麼看待這兩個觀點的?

師:一個人不知道如何生,又怎麼知道如何死?不會生,又如何會死?活著的時候,人的關都沒有過,又怎麼可能過佛的關?人都沒有做圓滿,又怎麼可能成佛?人的生活都沒有體驗過,又如何體驗佛的生活?屬於人的事都不會做,又怎麼會做佛事,做佛的工作?修行自己都不能受用,又如何能普度眾生,讓眾生因你而受用?世間的各種技藝、學問,都是為了讓人受用的,你學了就應該受用。只有你受用了,才能讓他人受用。你自己都沒有受用,想讓別人受用,那都是妄談!受用,一是指為人受用,二是指處事受用。你的學歷再高,禪定再深,不會為人處事,沒有把“用”修出來,你也是無用,沒有存在的價值。沒有把“用”修出來的學問和禪定,都是邪知邪見,都不究竟。這樣的修行和學習是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的。修學的價值就在於起用。

問:“起用”有沒有層次的高下之分呢?

師:取決於你的身份、所處的環境。在不同的環境,就應該起不同的用。為什麼現在講“與時俱進”呢?當你和小學生在一起的時候,就應該讓小學生受用;和大學生在一起的時候,就應該讓大學生受用;和農民在一起的時候,就應該讓農民受用;和知識份子、高幹在一起的時候,也應該讓他們受用。當你和佛在一起的時候的,就能和佛溝通;和凡夫在一起的時候,也能和凡夫溝通。既然你是一個修行人,就應該能上也能下。

學佛不會千變萬化,又如何起用?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之中,不能隨著外界的改變而改變,就不可能起用。在隨著外界萬物改變的同時,還要保持自己的本性不丟失,不被外境轉。我們總說學佛是為了度眾生,卻不知道自己也是眾生之一,自己都度不了,又如何度別人呢?只要一做事,你的內在就暴露無遺,你的禪定功夫、素質,別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我們都說佛是全能的,是一個超人。我們學佛,也應該是全能的,也是超人,什麼都要會做,做什麼都要比世間人做得好。

宗教屬於意識形態,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它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學的,它本身就不是為普通老百姓服務,而是為上層建築服務的。過分地強調普度眾生,所以規格就一降再降,結果人人學佛,人人修道。可是人人所學所修的都不是正見,都不是正道,都是憑著自己的我執和想像在學在修。

問:您還講過,不管哪一宗,想圓滿成就,都必須回來落在禪宗上。為什麼這樣說呢?

師:“禪”是所有宗教的核心。“禪”並不是指“禪宗”。佛教八大宗的核心都是“禪”。禪是禪,禪宗是禪宗。什麼是禪?古人下了一個定義:專一、靜慮、思維修、與萬物同一體。也就是說只要你達到以上所說,都符合禪。禪是超越生理以外,用心靈去感受,去捕捉,去修證的一個東西,我們佛教把它稱為“自性”、“本來面目”,而基督教把它稱為“上帝”,回教把它稱為“真主”。

問:您曾經講過,教下講“信、解、行、證”,這是修行的四個境界。這個“行”是否就是“行願”?如果是,這個修行的次第和禪宗是不是有所不同?禪宗似乎是先證了以後再行願。這樣理解是否正確?如果真的不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

問:您講過,“明心見性”才是修行的開始,又說“靈體出竅才是修行的開始”,是否“靈體出竅就是明心見性”?

師:對,“見性”就是“靈體出竅”,見到了自性和本來面目。

問:很多人“言下大悟”,這個“悟”是否就是見性?

師:應該說有兩種,有時候“言下大悟”,只是悟到了理論,悟到了修行的方法,悟到了怎麼用功。如果他前面的功夫已經用到純熟了,這時候的“言下大悟”應該是見性。祖師傳記裏面經常講到“言下大悟,歡喜奉行,作禮而去”,去幹什麼就不再提了。實際上就是去修道,去用功了。明白了退下去,就應該好好用功了。

問:您還講過,“明心見性”才是修行的開始,此時要修習氣,超越四大。能否請您解釋一下,什麼是“修習氣,超四大”?如何修習氣,超四大?

師:“明心”還屬於“見地”的範疇,“見性”已經是“功夫”的範疇了。為什麼佛教特別強調“見地”?沒有見地,想入道,想見性,想見到這個果子,是絕無可能的。身體上的修行功夫和方法還比較好掌握,還好修。心靈上的修行方法和修行功夫,既不好傳,也不好修,只能隨著你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你修行的不斷進步,自己去心領神會。無論你用什麼語言去描繪,千比喻萬比喻,都無法一步到位,和它總是離半步。這個半步就是古人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它是超越身心之外獨立存在的。一個修行人如果連有為法都不會修,都還沒有修完,根本無法進入無為法的修行——心靈層次的修煉。

問:您還說過,一個人不接觸事,所修得的定力只能算是一種小定,不堪眾生一擊,所以羅漢不敢出來度眾生。難道小乘極果——四果阿羅漢的定境,只能算是一種小定嗎?

師:四果阿羅漢的定境是一種大定。就羅漢的禪定來講,只要他想定,就可以無限期永久地定下去。他處在禪定中,可以了生死;一旦出定,還是超越不了根本生死。而佛教講的是起用,一旦起用,就要出定。一出定,由於羅漢的定還不夠圓滿,仍然會流俗。所以如果他想要究竟圓滿,就必須回小向大。

為什麼佛菩薩的定和四果羅漢的定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差別的原因就在於最初的發心,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最初的立志。比如有一種人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了生死,不再輪回。他種的是這個因,這個因就決定了他這一生,乃至他以後生生世世的境界和果位。如果以後他羡慕大菩薩的境界,突然轉變了觀念,他仍然修不上去,因為他的格局、他的因在無量劫以前已經形成了。他要想進入菩薩的境界,必須回小向大。就像盆栽植物一樣,必須從花盆裏移出來,種到廣闊的田地裏去。如果不從花盆裏移出來,只是連盆一起種到地裏,它仍然無法長成蒼天大樹。這個花盆就是我們最初的一念,它如同我執一樣,緊緊地把我們固著在其中,使我們和大道脫離。要想圓滿,就必須打破“花盆”。

為什麼一個羅漢能加持方圓數百里呢?因為他心靈的磁場, 他禪定的力量可以覆蓋這麼大的範圍,可以和這麼大面積的萬物融為一體,所以他可以淨化方圓數百里。

如果一個修行人的生理還沒有修完,沒有修出去,他無法感受到道。在此之前,他所謂的感受,全是身體的反應。身體的功夫無論修得多高,都無法讓你感受到道。我們之所以感受到道,是道感受道,不是身體感受道。這個“道”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的“靈性”,就是我們的“自性”。昨天晚上講到,當我們的身體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從整體裏面會下來一種力量,進入我們的身體。身體得到這股力量就活了,就有了靈氣,各種功能就具備了。就如同佛像開光一樣。什麼叫“開光”?就是把宇宙的靈請到木頭佛上,木頭有了靈就“靈”了。而我們的四大、六根之所以能起作用,就是因為六根裏面有了靈。這個靈是先天形成的,不需要陰陽和合,她永遠沒有生沒有死。

我們現在修行,就是要把這個“靈”修出去,讓她重返整體。當這個“靈”沒有出離身體之前,你所有的感受、所有的境界,都是身體的反應。當她出去以後,就叫“見性”了。這時候才開始真正的修行,所修的就是她。但她本身是不需要修的,我們只是拿她和身體不停地對接,讓身體轉化、圓滿。這時候對於身體,是第二次的修證、淨化和改變。在此之前身體的改變、淨化和修證,是為了把她“修出去”。她出去以後,可以把大自然的一種力量、其餘的“靈”的力量、它的夥伴、它的另外一部分,不停地輸入我們身體,讓身體產生質的變化,所以才會肉身不壞,修成金剛不壞之身。

講多了,講細了,就感到語言的匱乏,總感覺偏離了她;不講,或者不講這麼細,反把她看得更清楚,更能感覺到她的存在。語言越描述,似乎離她越遠。

修行,必須知道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言行舉止。這個能知的“知”必須時時刻刻存在,無論身體在做什麼,她都必須看得“清清楚楚”。必須把她和我們的身體剝離開來。如果沒有把她找到,沒有把她和身體剝離開來,你永遠都是一個迷失方向,丟掉自我的人;如果把她找到了,和身體剝離開,讓她獨立存在了,無論你做什麼,只要她存在,你就不會迷失方向,不會墮落,不會輪回。眾生之所以造業,被因果轉,就是因為她沒有獨立存在,沒有剝離出去,跳出去看你的所做所為。相反,一個成就的人無論做什麼事,之所以能不落因果,能超越因果,不受因果的制約,就是因為已經把她剝離開,讓她獨立存在,她在看著他的四大和六根的所作所為。

身體裏面,六根之外,有一種力量和她直接交往,和她最接近,那就是我們的呼吸。抓住了呼吸,時時刻刻感受到呼吸,和呼吸融為一體,就看到了她,就抓住了她,就能駕禦她。呼吸和她是連成一體的,而四大六根又和呼吸連在一起。呼吸和她連在一起分成三個階段、三個層次。當一個人的呼吸不亂而且暢通的時候,他的頭腦是空靈、虛無的,他感受不到一個實實在在的頭腦的存在。有一種瑜伽的修煉方法是洗鼻腔、洗腦,修煉的人每天早晨用鼻孔把水吸進大腦,再用鼻孔把它噴出去。為什麼要這樣洗鼻腔,洗頭腦呢?就是為了保持頭腦和鼻腔通道的暢通,當暢通之後,一吸,氣就直接進入大腦。

當一個人呼吸暢通、不感冒的時候,會感覺頭腦很輕鬆,一吸氣,頭腦會特別清醒,就像喝泉水一樣,有沁人心脾之感。而當感冒的時候,鼻腔的毛細血管膨脹,鼻腔堵塞,會覺得頭腦又脹又悶,沉甸甸的,根本感覺不到吸進來的氣跑到哪里去了。我們身體的氣越往下沉,沉澱得越好,一旦往上反彈的時候,力量就越猛,反彈得越究竟。當完成了“沉”和“升”這個階段以後,身體的脈絡才會暢通,頂輪和梵穴輪才能打開,我們的這個色身才能打開,就像蓮花開放一樣,才能見到蓮台,否則這朵蓮花永遠是包著的,裏面的蓮台根本看不到。蓮花非常獨特,花苞一旦長成,即便沒有開放,裏面的蓮台也已經長好了。蓮花和蓮台是同時生長,同時出現的。一般的花都是先開花後結果,而蓮花是開花的同時就結了果。

同樣,心靈的想像力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我們的身體之所以不能超越,還是因為我們心理的力量不足。如果你心理的力量很足,完全可以用心理的力量影響和改變生理的力量。如果你的心力夠,把心靈的境界立得高高的,不要停留在身體上,你很快就會超越生理的反應和身體的轉化。如果你心靈的力量總停留在身體的反應上,你的身體一輩子都無法轉化和超越。為什麼我們越把心放在身體上,生理的反應越多?為什麼你的事業心越強,工作越忙,你的心思根本沒放在身體上,你的身體反而轉化得更快,比一般人快許多呢?因為你把身體放下了,忘掉了,空掉了。實際上身體照樣有反應,只是你沒有停住在反應上。

我經常說一句話:身體生病了,絕不能讓心理也跟著生病。一旦心理生病,身體就徹底完蛋了。相反,如果你的身體生病了,你的心理沒有跟著生病,很快,你的心理就把你生理的病給轉化了。但是,只有一個心力很強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一個心力很強的人為人祈禱祝福,會收到不可思義的效果。

打坐久了,背部會酸痛,有一股力量在那裏湧動,上不去,也下不來。如果你的心力夠強,就把你的心放在背上,想像這股力量已經上來了,中脈已經疏通了,這樣想上一段時間,你完全可以用心理的力量影響和轉化生理的力量。當生理的反應都過關了,結束了,身體通透了,生理的力量必然會出去,因為在身體裏面已經沒有它的立錐之地。之所以我們生理的力量出不去,是疏通身體的這個流程還沒有走完,這個載體還不通透。當把身體的這段路走完,生理的力量出去了,下面還有更長的路要走,那時候就開始走大自然,走宇宙了。

平時大家要把心,把意念放在頭頂上,無論睜眼閉眼,都要習慣性地用慧眼看,也就是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額頭中間往外看,久而久之,你所有的力量都會停留在這個部位,這時候你身體上俗人的習氣就會很快超越,身體會變得輕鬆,頭腦也會變得靈敏。

關於淨土

    我與希熱多吉師兄曾經多次探討一些佛法問題,其中一個疑惑就是,淨土到底在哪里?往生淨土了是否就意味著脫離了輪回,到了初地菩薩以上了呢?我們往生淨土是怎麼去的?上師就這個問題做了明確開示,讓我們疑惑頓解。他說,淨土有很多,是各位佛願力化現的,但境域還在三界之內(博主看雪客注:淨土境域雖在三界內,但並不為三界所攝。如彌勒佛的兜率淨土,境域在兜率天,但在內院,並非該天能攝。正如曇鸞大師所言“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無欲幫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無色界,別業所成,非三界也”。)。我們往生到淨土,是化生,不是投胎而生,到了淨土後主要就是修行,修到了初地菩薩以上後,再返回人間(投胎)或其他道度眾生同時修行(我們人間就有很多菩薩,他們自己非常清楚他們是怎麼來的,為什麼目的而來,將要往何處去,但他們不會告訴你。他們中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繼續往上修,到了十地菩薩果位(如觀世音菩薩等四大菩薩),還得繼續度眾生並修行,直到成佛。到了淨土後,沒有我們這樣的肉體,但還有個帶形狀的光團。淨土不只有人,還有各種旁生(動物),他們都是修行者。往生淨土就像是佛菩薩帶你去渡假,當然,目的是修行。各種宗派都可以說是淨土宗,因為,淨土有很多,就如現在的渡假村很多一樣,阿彌陀佛的淨土只是其中之一,只是顯宗單把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列成了一個宗派。

關於成佛

    我們以前一直以為成佛後,心識融於法界,涅盤寂靜,沒有個體,什麼都沒有了,一點也不好玩了,還修什麼佛呢?因為,我們在人間,至少可以有各種享受,有苦有樂。為了怕墮入三惡道,我們可以每次修行後發願,希望下輩子投胎到一個好的人家,有好的事業,有金錢美女(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這才是好玩的。

    上師明確開示說,成佛後,不是說心識個體不存在了,還是存在的,還有各種感覺(經上說佛還有10種大樂),只是,六道的各種現象對他沒有任何的觸動或誘惑了(就如本博前文中所說,糞坑中的蛆享受糞便的樣子對我們沒有任何誘惑)。就如我們處於一個房間,這個房間有很多人在睡夢中,有的在哭有的在笑(就如我們凡夫在無明中),有的半夢半醒(正在修行者),有的做過惡夢但已經醒來了(菩薩與佛),於是,他們就想把睡夢中的人喚醒(度化)。

    有師兄提到,我們到了下輩子就把這輩子的事情忘記得一乾二淨了,下輩子就跟我們沒有任何關係了,其苦樂也和我們無關了,我們何必要去修?這輩子盡情享受不就行了嗎?上師對此亦有明確開示,說,其實,你的明天和今天也不是一個人,你何必要去關心明天呢?筆者補充說,如果把時間壓縮,我們站在時空高處看,數十年後,有個人被人宰殺正在受劇烈痛苦,而他就是今生做惡的你的後世,雖然他完全不記得今生的你,但你難道沒有觸動嗎?你本來可以不讓他被宰殺的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