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悟”也被稱為“生命動力開發”,是不同人格和心智模式的不同受力反應和突破現象。

                   生命動力開發是以心理學巔峰體驗製造技術和中國古代禪宗開悟技術為基本手段,以禪修方式激發個人原動力,使當事人的“最高主宰”真正當家作主、發揮作用,讓人的力量與智慧發生根本性升級的能力開發方式。開悟以身心合一、財智雙用、家業共榮為目的,以求當事人達到開心智、增心能、平心氣、善心計的效果。開悟過後修煉體系包含呈現真我、身心合一、自我驅動、樹立人格、忘我境界五個層次。

修道者達到最高境界的三個階段?

  開悟後,當事人在獲取事業成就過程中會更加精准高效與輕鬆快樂;小孩的天真快樂,老人的智慧充盈,壯年的精力旺盛將同時具備;無論在生意場、社交場還是在家庭生活、親朋共處中都更加自在釋然、遊刃有餘;工作和家庭不再是向左向右的兩個選擇,完全可以做到兼得與貫通,而且人生會更加豐富多彩、自由快樂。

  開悟後個人的內在特點

  ? 平靜安穩,清醒澄明(本自清淨)

  ? 綿延不斷,用之不竭(本不生滅)

  ? 無欲無求,自在平衡(本自具足)

  ? 自信堅定,內外一致(本無動搖)

  ? 隨機應變,運用自如(能生萬法)

  開悟後個人的外在表現

  ? 影響巨大但不強加於人,剛毅果斷但不自以為是,

  ? 慈愛感恩但不姑息養奸,嚴謹負責但不求全責備,

  ? 追求卓越但不好高騖遠,持之以恆但不愚頑固執,;

  ? 理解他人但不隨波逐流,正直誠實但不口無遮攔,

  ? 精力旺盛但不亢奮激越,通觀全局但不粗枝大葉。

  開悟修養方法

  探索生命的真相不是接受教條。知識、理論、邏輯及信條都是真相的局部表述,都具有局限性。這就象指月亮的手指一樣,它並不是目標。如果將任何理論當作真理,就會受它蒙蔽。自己的念頭也是這樣。如果將自己的邏輯判斷當作真理,無疑會被它蒙蔽。對自己及別人的評價與鑒別也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如何才能不被自己及別人的想法蒙蔽呢?辦法就是永遠作個旁觀者。對別人的想法,旁觀是容易的,因為有距離。實際上,一旦自己的好壞判斷的念頭生起,這個距離就會消失。漠不關心的做法本身是一種回避態度,它本身就在遮罩自己探索真相。因此,關鍵是觀察自己念頭的生起。對自己念頭懷有敵視的態度,實際上是通過教條(反對自己的念頭)引入一個新念頭。能否對自己的念頭懷有慈悲之心而不受其牽動是禪定的關鍵。因此盡興地觀察自己來來回回的念頭,就象觀察藍天中的白雲一般的隨生隨滅。如果時時刻刻,這個觀察者本身被觀察到的話,一種旁觀的自由就悠然而生。但是這種觀察,作為概念的存在,一直在阻礙觀察本身。突破觀察的概念的層次,就可以將自己容入真相。此時一切都在當下,了了分明。任何行動都自然合情,身心解脫,表裏如一,一塵不染。具有超常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培養對自己念頭的觀察,開始可以依賴五大感官,比如觸覺,盡情感受觸覺(比如感受自己腳步著地),可以躲開觀察行為的妄念設計。因為對觀察方法的設計,是念頭觀察中最易出現的妄念,也是使觀察消失、進入妄念的通常方式。在此基礎上,體驗各種初級感覺。待有一定定力後,就可以觀察自己的念頭了。

  2.見性:既是見自本性。

禪家之常語,徹見自心之佛性也。達磨之悟性論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黃檗傳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摩從西天來,唯傳一法。直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別求。\’血脈論曰:‘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日本永平道元法語謂:‘見性者,佛性也,萬法之實想也,眾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於有情非情,普於凡夫賢聖,都無所住。故無住之性,雖在於有情,而不住於有情;雖在於惡,而不住於惡;雖在於色,而不住於色;雖在於形,而不住於形;不住於一切,故雲無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無、非住、非明、非無明、非煩惱、非菩提,全無實性,覺之名為見性也。眾生迷此性故,輪回於六道。諸佛覺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

《楞嚴經》講:“性色真空,性空真色。”這個性是妙有的真空體,它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無有絲毫形相,說似一物即不中。這個真空萬能體是構造、變現一切的主體。就是說,這個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的空。因為一切色相無不都是真空妙有的體性所顯現的,都是我們的自性所起的作用,離開自性是沒有色相的。所以,一切色相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色相。自性無相,是有而不有,不空而空的真空,而色相則是不有而有,空而不空的妙有。一切色相與真空妙有本來沒有兩樣。但是,世上的人往往都執著有形象的色為實有,且迷入心竅、牢不可破。佛悲憫眾生,教我們認清真理,強調指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謂不異者,就是沒有差異的意思。何以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呢?因為性空之故,才能顯現色相,倘若性不空,已經成為一種有色有相的實體,就不能顯現諸相。為什麼?舉個淺顯的例子,假如我們這間房子空了,才能搬進來桌子、大立櫃等等。相反,這個房間堆滿東西,已沒有空的地方了,那就什麼也搬不進來了。所以,性體是真空無相,才能顯現一切色相,才能變現千差萬別的妙相。

  正因為自性無相,是不可以眼見的,所以又稱性為妙體。無論在身體內外的哪一個部位都找不到它。把頭腦打開找不到,把身體解剖了,把心臟剖開了,也找不到。它既不在腦,也不在心,了無蹤影,了不可得。這就是說,性是了無跡相,不能用眼見的。眼前一切的有相的境物,雖然可以借其“見性”來看見到,但是誰能夠看到自己的這個“見性”呢?因為眼睛只能看見有相的東西,這是其一。其二,眼睛只能看到與其相對的東西,不和眼睛相對則不能看見。譬如:我們的眼睛能看見自己的眼睛嗎?因它不和眼睛相對,就看不見了。而自性是絕對的真心,不是相對的東西,所以不能眼見。假如有見,就非真見了。

  性是了無跡相,不能眼見。所以,性為真空。雖然是真空,但它能夠應緣起用。就是說,對境之後,它能夠發識,能分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所以,性又是妙有,而不是頑空。當“見性”通過眼睛對一切色相分別的時候,一切色相才顯現。譬如,我們看見一個人,你怎麼會知道是人?而不是其他東西呢?你又怎麼會知道是男是女、是張三還是李四呢?這完全要靠意識的分別,才能把這個人的相顯出來。既然色相是由見性所現,所以色相就是性。

  依此可知,見、聞、嗅、嘗、覺、知六種性,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發生作用,從而顯現一切色,也就是六塵。所以,一切色相、一切現象都是性的顯現。色不能離性,性也不能離色。離性就沒有色,離色也沒有性。

  有人問,如以“見性”為例,究竟是先有色相,還是先有見呢,我們不妨分析研究一下。假如說先有見,後有色相,那麼見應在前,色相就在後了。但沒有色相,你能見個什麼呢?又怎麼能談得上那是“見”呢?所謂見者,只因有色相之故,才見到了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若無色相,又從何而起“見”的作用呢?所以,“見性”只有從色相上才能顯示它能見的作用。反過來說,假如先有色,而後有見,那麼色應當在前,見應當在後。然而,沒有見又何能顯色呢?既然沒看見,怎能會知道有什麼色相呢?也就是說,沒有“見性”,這個色相從何而顯現出來呢?大家都沒有見,那麼,色相雖有也等於沒有,也不能顯現出來。因此,性與相是不能分離開的。“見性”如此,其他的諸如聞、嗅、嘗、覺、知等性的作用也是如此。因此說,色之於性,兩者之間是不能分離開的。性的本體即空,那麼色的本體又何異於空呢?因此,色和空是了無分別的,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我們常常說佛教是不二法門,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一切都不二。因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你說是一吧,它又是二;你說是二吧,它又是一。本是一體,不能分離出來。你一定要分別,那就誤入歧途了。我們曾反復以水和波浪作例子。水和波浪也是一,因為水和波浪同是以濕為體。水是靜止相,而波浪是以動為相,水因風起了波浪,相又則由靜變為動了,相變了,看起來是兩樣,但都是一體。所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鏡子和影子的道理也是如此。無論用什麼材料,或作成什麼樣式,只要是鏡子,則都能顯影。倘若不能顯影,就不成為鏡子了。因鏡不能離影、影不離鏡故,鏡即是影、影即是鏡,故稱之為不二法門。我們人從生下來一有知識就把性所顯現出來的山河大地、宇宙萬有等一切影像都當成真有,而去捕風捉影。也就是說,只看到影子,曉得影子,而不曉得影子是鏡光顯現出來的,沒有認識這個鏡光。倘若我們能認識了這個鏡光,也就識得佛性了。為什麼呢?因為影子有來有去,有生有滅,而鏡光總是常在。鏡子是貓來貓現,狗來狗現,所顯現的影子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鏡光從不變異。山河大地等一切境相也是常寂光中的影子。我們常說“滄海桑田”現在是滄海,將來可變為桑田;過去是桑田,現在卻變為滄海了。譬如,我們中國的雲南從前是大海,現在變為山和田了。雖然這些色相和剛才所說的鏡子裏的影子是在不斷變化,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鏡光和性體一樣,是沒有生滅、如如不動的。

  沒有鏡子不能現影;沒有影子,不能成為鏡子。也就是說,性離不開色相,色相離不開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這個道理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門。這一點能透過,就是明心見性。不要以為明心見性是難上加難,只有聖人才能證到的事情。修道人往往被明心見性四個字嚇住了,認為高不可攀,不是現代人所能做得到的。因此,一談到明心見性,猶如談虎色變,不敢靠近。認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是達不到這個境界的,而只能依靠淨土宗用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出路。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聽佛說法後再明心見性吧!這話對一般善男信女說來是千真萬確的。因為現當末法時代,眾生根鈍障重,在這娑婆世界上修行,確是難以成就。但末法時代也有正法,不是沒有上根人,決不能一刀切,一律對待,而把明心見性高高地推到聖境上,自己不敢承當。其實,明心見性不在別處,就在眼前,就在你能見、能聞、能行、能做處,回光一瞥,識得這個靈知就是自己的佛性,則一生修學事畢。一切眾生都能見能聞,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這萬能智性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的。既然一切眾生都能見能聞,都具如來智性,那麼就不要再把明心見性高推聖境,而認為高不可攀了。只要在這能見、能聞等八大作用處,回光一照,認識這能見者是誰,能聞者是誰,在這上面一見而肯定,再不生疑,進而綿密保任,不要讓它沾染色境,時時空靈。才有念起,便予覺破;剛將著境,隨即牽轉。做到內不隨念轉、外不為境遷,何愁不能圓證菩提!

  自性是無相的真空體,性空無住,色相也空不可得,故無須企求,無須患得患失。《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明白了性色真空的真理,就不會落在色塵上而被其所左右、動搖了。自己做得主,不為別人所愚弄、所把持,不住一切境相,不執一切事物,時時綿密觀照,就可以進入明心見性的境界了。

  從內在而論,是指修道者通過自心參悟自心,從自心真正覺悟到了生命和萬物的主宰-無形無象、無聲無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所不在、真實永恆的存在。真正的見性者,已經開始了真正的修行;他們由過去的迷惑、彷徨、痛苦、貪圖物欲,走向為聖為賢、成佛做祖,獲得精神徹底解脫的真實道路。見性,並非如某些修行者所理解的那樣,具有了什麼超人之功,諸如天眼通,搬運法之類的特異功能或者幻術。

         從外在形式而論,真正的見性者,因為已經找到了修行的本質,所以再也無須閱讀任何的經典,聽從任何的說教,這就是《六祖壇經》中所說的“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的層次。因為心靈的本質是仁慈至善的、是智慧的根源、生命的主宰,所以修心者隨著不斷的修行,會逾加的樂觀、寬容、寡欲、正直、無私、仁慈,比常人有更高的智慧和覺悟,身體也會比一般人健康。

  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是通過看身體、看精神面貌、看其覺悟,通常可以判斷一個人的修道水準。自私自利者,攀權附勢者,追名逐利者,恃強淩弱者,貪斂錢財者,誘姦女色者,薄仁寡義者,精神萎靡者,自幼出家卻疾病纏身者,如此種種絕非有道之人。

  3.明心:達到了精神的最高境界,獲得了精神的永恆。

      也就是宗教中所說的功德圓滿、自性圓明、天人合一、成佛、成道、成仙、涅槃、天堂等等,儘管說法不一,但是本質是相同的,都是指精神的最高成果而言。

  常人認為,人只有死後才能夠進入天堂,才能夠得到徹底的解脫,其實這不過是一種尋求自我安慰的說法。人的真正痛苦來源於精神,而不是肉體。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能獲得精神的解脫,死後雖然可以脫去肉體,但是卻無法擺脫自心的煩惱和痛苦。而去除煩惱和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明理,也就是說通過自我理性和智慧得到精神的永恆和解脫。

  以上是修道者走向成功,最明顯、也是最容易辨別的三個階段,人們無論信仰何種宗教,都可用這三個階段來評判自己的水準,也可用此來衡量其他的修道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