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是一直都存在的。病名、症狀、位置、程度會變來變去,一會兒隱藏,一會兒顯現。它實際上基於我們的體質、心質,以及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在跟這個世界交流。

身體這個小宇宙始終受著天地大宇宙的運行變化,以及被我們選擇的生活、飲食作息、所思所想、行為舉止等等所影響著。

體質,有先天的部分,根據“五運六氣學說”可以推算出來。我們出生的時間,像一組密碼,或者說天地這個大工廠的出廠編號,每年有不同批次,甚至每個月、每天、每個時辰,都有不同。

體質除了先天的部分外,還有後天的部分。身體像一輛汽車,神就像開車的主人,怎麼使用、保養、維修也很重要,幾年、幾十年下來就形成了不同的後天體質。

比如天生瘦弱的人,假設他沒有持續合理的運動,強化肌肉,也沒有機會去野外露營、徒步、又沒有結交喜歡運動、陽氣足的朋友,那麼,他瘦弱的格局就容易定下來。到中老年以後會有什麼問題?虛,神經衰弱、胸悶氣短、心慌,走幾步就會喘,然後沒力氣、肌肉酸痛、關節酸痛。再老一點,就會記憶力、聽力嚴重下降、看東西不清楚等等。

能量不夠,身體虛弱的人,往往習慣於以“虛”的心態和“回避退縮”的方式跟社會交流。相應的,外界也會以對待“虛弱者”的方式來回應他,這在心理學叫“鏡像效應”。虛弱相的人,容易安於固化,不易改變,這個要注意。

能量不夠的人,容易經常處在保護自己,經常吃藥看病、過度養生保健的狀態,但這個習慣,會讓自己越來越弱、越來越病。

如何判斷病好不好治?作為醫生,病人一進來,不管什麼病,先看他的神定不定。如果有家屬陪著一起進來,家屬的神定不定也很說明問題。如果病人和家屬神都很定,很舒緩,不管什麼病,都好治。

因為神定,氣機就是穩定的;神舒緩安定,氣機就是和緩柔軟的;人體的順應性會比較好。

唐代大醫家孫思邈說,凡是得了病的,第一,應該先把神定下來,收一收神氣。那些沒必要的事情,讓人傷心傷神的事情先斷掉,躲一躲,避一避。

第二是導引。像太極、站樁、八段錦、八部金剛、易筋經、瑜伽,或者走路、跑步、運動都屬於這一類,幫助“形與神俱,氣機運行”。

第三,調飲食。這是調中氣,吃合適的很重要。

第四,按摩

第五,針灸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行,再吃藥。這是古代大醫建議的最後一步。

所以,當你有不舒服,不要急急忙忙地去吃藥,或上網去胡亂搜索,給自己扣帽子。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的神非但沒有安靜地在自己的身體裏有秩序的巡邏和修復,而是跑到外面去,更消耗了。

有問題的時候,先定一定神,想想最近有什麼原因影響到自己的身心。是吃的不對?遇到了哪些事情?心情不好?睡得太晚?太忙忘了自己?缺乏運動?……先反省一下,只要不是太急太重的病,先調整生活方式,通常很快就會恢復,而且每一次都能提高對自己健康認知的全面度。

昨天有位老師肚子痛,請我給他做針灸。我問他:你覺得是什麼原因?他說,我覺得是受寒了,而且吃的食物不對。他很清楚,這樣的病人是好治的病人。

如果來一個病人,他說,啊……我痛死啦,大夫,怎麼回事啊?是不是中毒了呀?是不是吃壞了呀?胡亂問一堆問題——神已經不定了。

治療,是醫生來幫助你自有的正氣、人體本身的調適能力發揮作用,消除障礙,回到平衡。這個過程,是醫生跟病人一起合作的夥伴關係。如果病人神一亂,後面的治療就不太容易順利進行,醫生會很難做。醫生常有“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這樣的感覺。

 

萬病一法

剛才有同學問昨天慢性鼻炎病例的解決方案。我們先回憶一下:她下焦稍有點虛,中焦虛寒,表氣封閉。

右圖是氣機的輸布圖,為了便於講解,左圖是有形有相的身形圖,這兩個圖其實是一個東西。

 9  

下焦中焦不足,屬於虛證。虛的時候,氣機的自然運動規律是什麼?“虛則闔,實則開。”“闔”就是收縮。這個人的氣機有點像一個癟掉的氣球。在中醫來看,鼻子這個地方出問題,是因為能量不夠,癟掉的氣機無法給鼻子流暢地供能,這是基本原因。

第二,人體生命活動的運轉水準低,就會有多餘的痰濕風寒停留。

身體氣機的運轉,在現代醫學叫做代謝,在中醫叫氣化。氣化就是在人體內部進行的能量、資訊、物質的轉化,也包括了能量的流通和內外的交換。

比如吃一塊牛排,經過人體中焦轉化變成中氣;聽一首合適的交響樂,會幫助神氣得到很好的“舒展運動”;到森林裏,清氣得到補充;適度的曬太陽,幫助身體的氣血更好的運行……

要改善鼻炎,怎麼來做?很簡單,下焦中焦需要加強,加強以後,人體會有更多的氣,自然就會擴散充盈到全身,癟掉的氣球就會充實起來,鼻子這個部分重新得到濡養;同時,原來封閉的通道和受限的功能會提升,氣化更充分,身體裏廢料會少一點,體內的壓力會小一點,鼻炎的各種症狀,比如鼻子癢、噴嚏、鼻塞、流鼻涕就會消除。

氣機飽滿、流通了,毛孔會打開,她就會有正常的出汗,然後,手腳也會溫熱。

我們想像一下,如果一個城市的弄堂都封閉了,人就只能走大馬路。人體的鼻子就是經絡大馬路的一個開口,原來身體內部的壓力、垃圾無法從“小弄堂”分散運出去,只能從鼻子那裏出來。等全身的大小氣脈都飽滿、暢通後,就可以從全身體表和四肢末梢出來,內部壓力小了,通道多了,氣血循環和修復能力高了,她的鼻炎自然就好了。

這是中醫治療鼻炎、皮膚病,或者慢性咳嗽、老年風濕等等虛實夾雜問題的基本思路。其實,所有的病都是這一個思路。傳統叫做“萬病一法”。

很久以前,我曾經得過三個月左右的嚴重鼻炎,每天早上起來就打噴嚏、流鼻水,跟剛才的案例類似。我媽那會給我下診斷:完了,你這是過敏性鼻炎,電視裏專家說要吃很長時間的藥控制,治不好的,你床上一定有很多蟎蟲,要殺掉……

不能治好嗎?可以治好。怎麼治呢?

先分析病因。那段時間,我在一家中醫機構負責跟海外某大學的一個中藥研究項目合作,連帶著中藥產業化的分專案。因為當時公司的情況有點糟糕,我們都期望能夠借助這兩個項目能讓公司好轉過來。年輕沒經驗,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也不明白時勢不對,以為努力就能成功。然後,沒有成功。

沒有成功,在《黃帝內經》裏叫什麼?失志。這是生病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失志,就是讓你精神專注的目標消失了,原本希望達成,持續投入神氣的事情落空了。

失志之後的表現呢?各人不同,應該每個人都體驗過。我那會兒是玩遊戲“命令與征服”(Command & Conquer)每天玩到半夜兩點,第二天還要上班。這麼一個狀態持續一個多月,也不運動。損耗精神氣血,消耗下焦。

當時吃東西也隨便,常常晚上吃一鍋羊蠍子,再來瓶冰啤酒。本來神氣渙散,下焦已經不足了,整個身體缺乏運動,導致氣機運轉也不利,又吃冰啤酒、羊肉,導致中焦運化更加不利,身體裏有很多的濕濁、濕熱都化不開,體內壓力和垃圾的一部分就只能通過鼻孔排出來。

我媽的說法,雖然不是正解,對我也是個警醒。我跟她說:我治給你看。

遊戲戒掉;每天晚上都出去站樁、走路,早上起來跑步,打拳。一個月就好了。沒有吃任何藥。

就像孫思邈說的,重要的是調整精神、調整生活方式、飲食、運動。

中醫,不需要有那麼多面面俱到的限制和忌口,要掌握重點,生活和身心要有廣闊的空間。要注意的是,各人的體質心質不同,每個人在康復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重點。留意在這個階段,必須要做的事情和必須不能做的事情。

當時我的情況,必須要做的是:早睡覺,不耗精神;跑步,增加開的力量;不吃那些消化不了的、損害中氣的東西。這三樣是重點。

中醫,需要有判斷“勢”的能力,不然會被症狀牽著走,把人體所有的反應和症狀,所有的不舒服,都看成是需要消除和對抗的。

我們要去看一個病和症狀背後,人體氣血的消長,重點是看精氣神的消長,而不是看症狀的變化。同樣是症狀復發,有的是因為能量下降,體質下降,病進而正退,這個是需要處理的;有的是因為季節、環境、認知、心情、生活的變化,使得能量提升,正氣進,而發生邪正鬥爭,然後出現了積極的排病反應,雖然症狀可能更嚴重,但是這是一件好事情。

這個判斷能力,是我們需要去留意和培養的。我們叫做“標與本”,千變萬化的症狀和病名是標,表面現象;背後的決定因素是本,就是正氣,我們的精氣神。

 

慢性病調治的原則

每年秋冬和開春的時候,很多有老慢支、過敏、風濕、鼻炎等等慢性病再次發作,但大部分的人不去尋找背後的原因,常常只是簡單地想:我的慢性病又復發了。

很多慢性病的復發,是人體因為各種內外的原因。能量高了,人體就自動開始排體內原本相對靜止的、積壓的邪氣了,這裏面,風寒濕毒、痰食淤血是最常見的。

在沒有“復發”之前,這些邪氣其實也在體內的不同部位和層次停留,只是因為人體沒有足夠的能量,所以沒有能力來發生邪正鬥爭,相安無事,看起來很好而已。

當病人和醫生都不加辨析地認為“復發”是件壞事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情況?當然是想趕緊把它去掉,但實際的做法卻只是把它掩蓋住、壓制住。

比如治療發燒感冒、鼻炎、皮膚病、過敏等有熱症的病,如果沒有整體思維的中醫治法,可能會用一些類似清熱解毒藥,把它壓住;沒有整體思維的西醫治法呢,就用抗生素、輸液、激素,也是把它壓住。所謂的“治好”,其實是暫時壓住,掩蓋症狀而已。更麻煩的是,這個過程把人體氣血上升,有機會排病修復的“勢”打斷,“機”毀掉了。這樣的治療思路,在傳統中醫裏,叫做“逆”。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也比較多見,有的家庭,一直相敬如賓,從來都不吵架。這有兩種可能,第一,高智慧、真修養;第二,可能是掩蓋矛盾。

生病、吵架,這種看似不好的爆發,很多時候,它的背景可能是個體的能量提升,心智的發展、自我的覺醒、溝通的必須深入,人整個的身心能量在提升、在改變、突破。

我們要靜下來,才認得出。

如果確實屬於能量提升引起的正向邪正鬥爭,這裏有幾個大原則供大家參考:

第一,在總體思路上,要順其勢。比如說,一個鼻炎病人,每年三四月都會加重,這個時候是春天,人體順應天地,是在開的狀態,正在把邪氣往外排,如果病人不是很虛,精神飲食睡眠體力還不錯,我們要順應這個方向,大方向應該是什麼?開,説明排邪。儘量少用抗過敏藥,或者中醫的控制表面症狀的藥。

第二是什麼呢?“利其行”。順勢而開的時候,假設他正在感冒咳嗽,我們判斷他下焦、中焦都不虛,那仍然屬於人體的排病反應,如果表氣尚未開通,需要發汗,那我們就輕輕推一把,幫助這個排病反應,這就叫利其行。生活上,可以增加一點運動量,泡腳、走路、太極,也是利其行。但是在這種增加運動量,要掌握一個“度”,不要讓自己感到體質和精神有衰弱的感覺。

再比如,有的人吃了髒東西,他自己能量很足,就以拉肚子的方式排邪,我們都知道這種腹瀉是人體在自愈過程中的排邪反應,不能單純止瀉,也不能往上發表,把本來離後門更近的邪氣滯留在三焦內,不讓它往下走。

第三是“握其度”。要根據這個人的體質虛實、生活狀態、季節調配合適的力量來順勢利行。

第四是“固其本”。通過早一點睡覺,適當的艾灸、站樁、打坐,來説明闔固下焦。合適的食物,不吃涼東西,來加強中焦。

每個過來求醫的人,在先天體質的基礎上,經過幾十年的使用和各種疾病的侵蝕,會有一個基本固定的格局。治療的當下,醫生需要意識到,每個生命像一條河流,健康與疾病像股票曲線一樣在這個已有的版圖中上下交織著前進。

醫生通過交流,通過針、藥來幫助病人;病人通過提高對自己和生活的認知,改變生活方式來幫助自己。這一切都是在幫助病人從舊有格局裏出來,進入更高更完善的氣機格局。一段時間後,生命的運轉自然會把這個病化掉。

以上四個原則,是各種慢性病調治的基本思路,也是“萬病一法”的思路。很多人都不信:“真的嗎?”,“皮膚病真的就這麼好了嗎?”,“過敏性鼻炎真的能治好嗎?”。如果你真的理解這些原則,改變自己,真的能在日常生活裏有意識的做到,就能好。

以上四個原則,我們再用大白話總結一下:“守中央,通四方”。把中焦下焦的能量增強,幫助通往四面八方。

“通四方”有幾個具體指證,第一,皮膚出汗正常,代表內氣能夠布散到表面;第二,大便通暢,代表中焦氣能夠流通;第三,小便順暢,代表下焦氣能夠流通;第四,女性月經正常,說明血分流通正常;第五,四肢末梢溫暖,中醫叫“四末”;第六,情緒表達,人際交流通達無礙,說明神氣暢達,這條非常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