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是清朝之時不少人說:“人上六十,一年更比一年老,人上七十,一月更比一月老,待人上八十更是一日老過一日。”王士端感歎今年八十有餘,只覺從今以後多活一天,便是老天爺送了一天,這日子怎麼敢虛度?就算今日得道也是遲了!豈敢再遲。

說是以前有三位老者,談及無常之事,一老者說"今年酒席筵前會,不知來年又少誰?"又一老者說:"你說底遠了,今晚脫下鞋和襪,不知天明穿不穿。"又一老者說:"你說底還遠了,這口氣既然出去,不知進來不進來。"所以王世瑞認為智者不會浪費時間,勇者不會多番計件,如今日知曉養生之道,便該今日瞎說,如今日不做等待他日,只怕是想做又坐不得的了。

接下來王世瑞談人有三寶,曰"精"曰"氣"曰"神"。人老之時最怕精盡,精竭則死;老來之氣惟恐泄,氣泄則死;老來之神惟恐離,神離則死。

接下來王世瑞就對養精氣神說了一番道理,認為精何以不竭?必也遠色乎;氣何以不泄?必也寡言乎;神何以不離?必也無欲乎。

但也有老人氣血衰竭的特別厲害,這改如何是好了?王世瑞認為"慎言語可以補肺,節飲食可以補脾,絕思慮可以補心,去嗔怒可補肝,斷淫欲可以補腎。"又有人談:"不是怕不補,最怕補了就損了"王世瑞又談:"老人如此百日不見有餘,但一日損害便知不足。"

 

之後王世瑞又談了冬天靜養之理,認為冬季靜養是天道,又談“慎言語,節飲食,絕思慮,去嗔怒,斷淫欲,則五臟足矣。三寶既固,五臟又足,有不延年益壽乎之理?”

讀到這裏興揚覺得大多數讀者應該有一個概念了,道教養生的方法很多內容都是針對老人的,如果年輕人不是特別虛弱是不用這樣做的,再加上時代和文化的限制讓這些方法被很多人神化了,神話的養生告訴人們學了他們的養生方法就沒事了,但文中說的是:“百日不見有餘,但一日損害便知不足。”

 

再者因文化改變,漢語中有很多辭彙的意思也變了,文中所說的絕思慮不是說斷絕思考,在前文中王世瑞談人生求道說的且是要多讀書,他說:“讀書中第一等高人,莫如學道。自古及今學道者紛紛,成道者寥寥,其故何也?首要根器高,次要讀書多,三要遇人早。”認為除自身天賦外,讀書是最重要的,但讀書就難免思考。

這裏說的絕思慮指的是《黃帝內經》:“形之疾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這裏的思慮是指憂愁,老人如果長期不思考很容易得老年癡呆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