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我的認識只局限於愛與善是良知使然,是我們應該做的正確的事。

在過去,我是個表面有親和力,實際上跟他人很有距離感的人。在北京上了大學後,回到瀋陽就對周圍的人看不順眼。後來到了國外,覺得跟外國人有文化差異,難以親近。再回國後,又對國人的很多做法看不慣,也有距離。

但是——

假如真的像科學家們假設的那樣:宇宙間充斥著一個連接萬物並包括萬物的網或場,不論它被叫做“乙太”、還是“阿克夏場”、還是“矩陣”,“量子全息圖”、“萬物的母體”、“能量場域”、“零點場”、“網格”、“道”,還是別的什麼名字;而世間萬物乃至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也如同科學家們形容的那樣,只是一個巨大的毯子上的皺褶,或是一個池塘裏的漣漪;總之,假如我們跟外部世界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假如我們每個人同世間一切事物、乃至宇宙裏的一切虛空都是緊密連接在一起的一個整體,那麼,我們愛他人、愛世間萬物,也就是在愛自己。除了愛,我們別無選擇——即便是為了自己,因為我們和世界從不曾分離。

所以現在,我明白了在本質上我們都沒有任何不同,一切差異都是外在的包裝而已。每個人在我眼裏都變得更加可親可敬。 

當我在擁擠的地鐵或電梯裏聞到難聞的“人肉味”,當我看著飯店桌上別人吃過的殘局,看到菜裏有別人的頭髮,我不再那麼反感排斥。

我開始理解很多宗教把世人稱為兄弟姐妹的做法。比如,藏傳佛教的一項修煉是,要求你把遇到的每個人都當作前世的母親。我也開始真的理解儒家所說的“推己及人”的恕道。我才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正含義——這並不只是一種基於道德規範層面上的要求,在某種程度上,別人的父母真的也是我的父母,別人的孩子真的也是我的孩子。

我的身份是媽媽和教師,所以我可以把我所遇見的任何人都看作是我的父母、我的老師,我也可以把我所遇見的任何人都看作是我的孩子、我的學生。

有一天我帶孩子去附近的社區玩滑梯。快走到滑梯時,從對面也走來一個媽媽帶著個兩三歲的小孩。媽媽穿著跟我差不多的藍色運動夾克,也是短髮,也戴著眼鏡。走近了,孩子們上去玩了,我們倆很快就聊熟了,原來她也是教師!

如果是在平時,這樣的巧合很快就會被淡忘了。但那幾天我正在想對自我的新認識這些問題,這件事讓我的腦子裏浮現出一種新的看待他人的方式。

讓我們試著想像一下你所遇見的每個人其實都是你自己。 

我們都看過很多美國大片,我們可以按照電影的樣子想像一下這樣的情景:你所遇見的每個人都是不同年齡的、有著不同服飾包裝的、站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的、身處不同境遇、體驗著不同心情的你自己。透過一切容貌、表情、身材、服飾、氣質、身份、角色,你仔細往裏看,那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這個世界就像是一個鏡子迷宮,無論你走到哪里,無論你向哪個方向看去,你看到的都是不同裝扮的你自己。

 

你每天都在跟不同版本的自己在打交道。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了愛和善意的、無比溫暖自由的世界。假如你遭受了任何惡意,那只是因為那個你自己陷入了困惑、步入了迷途,你要做的就是去幫他一把,讓那個你自己也跟你一樣恢復成本來的高興樣子。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認識,那麼,在某些可以善也可以不善、可以愛也可以不愛的模棱兩可的時刻;在那些應該去愛去善,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難以做到的時刻,我們就可以做得更好。

當愛與善的做法同其他標準相衝突時,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把愛與善置於主導地位,使其他標準讓步。我們清楚,如果沒有愛和善的前提,我們取得再大的利潤、業績、成功、勝利都是枉然,因為你在傷害了他人和世界的同時,就已經傷害了自己。

我們不需要更多的教化、社會規範來約束來強迫自己。

我們不是為了給別人看才這樣做,我們是為了我們自己。 

愛與善是宇宙的法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