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病

脾稱濕土,土濕則滋生萬物,脾潤則長養臟腑。胃土以燥納物,脾土以濕化氣。脾氣 不布則胃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譬如釜中無水不能熟物也。故病膈食,大便難,口 燥唇焦。又不能生血則血虛火旺,發熱盜汗。若濕氣太盛則穀亦不化,則痰飲泄瀉,腹疼 腫脹之症作焉。若濕氣挾熱則發黃發痢,壯熱,手足不仁,小水赤澀。脾外合肌肉,邪在 肌肉則手足蒸熱汗出或肌肉不仁。其體陰而其用陽,不得命門之火以生土則土寒而不化。 食少虛羸即土虛而不運,不能升達津液以奉心化血,滲灌諸經。經雲: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乎脾。脾陽虛則不能統血;脾陰虛則不能滋生血脈,血虛津少則肺不得潤養,是 為土不生金。土之生金全在津液以滋虧。蓋凡食入胃,若胃氣和則津液充足,遊溢精氣, 上輸於脾,脾以陽氣旺則能散精上輸於肺,如土膏之脈動,此地氣上升也。肺得潤養,其 葉下垂,肺以陰氣旺則津液又隨之而下,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使其有度,不得違礙,如 雲霧配布,此天氣下降也。凡飲入胃,脾以陽氣旺則能化胃之水,由三焦下輸於腎,腎以 陽氣旺達於膀胱,蒸發水氣使其上騰,不得直瀉腎之陽氣,乃從水中蒸騰而上如海中之氣。 腎之清氣升而津液四布,如雲霧之氣。腎之濁氣降而水道下行如江河之水,腎氣下行則水 能出膀胱,若腎之陽氣虛則火不升,而腎氣不化於膀胱則腎陰反載膀胱之水上行,為痰為 飲,為腫為脹,此即濕氣氾濫無陽氣以蒸發也。

若脾陽虛不能散胃之水津於肺而病於中則大腹腫;若肺陰虛不能通胃之水道於膀胱而 病於上則喘逆,咳不得臥;若腎陽虛不能司胃之關,以利水谷而病於下則小腹腫,不得小 便。蓋脾陽氣旺則脾氣上升,上熏心肺則為清陽。若脾陽氣虛則脾氣下陷,下溜肝腎則為 邪氣。若脾胃清陽下陷則肝腎陰火上升則為氣逆,濁氣凝滯則為痰厥。陽氣下陷不能生陰 故血枯而左脈細澀,陽氣下陷不能生金故氣虛而右脈浮大。若脾胃虧損,清陽下陷,陰火 上升,若用寒藥則陽愈陷,火愈熾,到此時則火尋出竅,虛者受之或目痛或耳聾或齒疼, 此火從其虛而散也。肝膽之氣寄在胃中,亦主疏泄水穀,若脾經憂仰則肝木之氣遏於脾土 之中,不能上達則清陽不升,鬱為內熱,不須清熱但解其郁,鬱升而火不遏矣。

若脾不攝津則津液不能散佈,凝聚胃中為唾津,乃氣分之陰液,源在胃中宜補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