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傳統文化當中是不太屑於鼓勵人們多說話,但是其實說話特別的重要。

為什麼很重要?我們來看一些不同的人是怎麼說的?孔子曰:“言不順則事不成”,我覺得這句話特別棒。孔子有弟子3000,他其實一直在說話,一直在跟他的弟子循循善誘的學習,但是他說言不順則事不成。

你會不會有這種感覺?古人還說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咱們想想諸葛亮的例子,就可以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了。

在現代的商業社會當中,演講就是你的領導力。邱吉爾曾說一個人可以面對多少人,就代表這個人的人生成就有多大。也就是說你能夠跟多少人達成共鳴,你的領導力就有多大,你的邊界就有多大。

既然是公共演講,就和廣泛的受眾有關了,分享一些基本的規則。演講無外乎三種訴求,人品訴求,理性訴求和情感訴求,這也是亞里斯多德在《修辭學》中提到的。

亞里斯多德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提出的呢,因為在古希臘2000多年前也是我們孔子和老子的那個時代,希臘的文明開始有了這個共和體制,於是公共的演講爭取這個選票已經成為一種必要的政治生態。

所以亞里斯多德也帶了很多的學生,其中他最著名的學生就是亞歷山大大帝,所以今天說起來也算是國師級的人物,那麼他就總結了演講的三個要素:

首先講什麼叫人品的訴求?

人品訴求不是說你必須是一個高道德完美的人,你才可以開始說話,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當你要在某一個主題開始演講的時候,你必須要證明自己有理由或者是有這個資歷來這講。比如說今天我跟大家講公共演講就有說服力,如果找一個從來沒有公共演講過的人到這來講,他可能對你就不夠有說服力,這個就是我的職業經驗積累起來的人品訴求得到了你的認同。理性的訴求和情感訴求當然就是邏輯。理性的思維和情感共鳴的需求,一個演講無外乎要達到這三種需求。

那麼接下來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大家來看看這個其中的人品訴求,理性訴求和情感訴求分別是什麼?

16世紀,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遇到人生中最大的一個挑戰,就是當時歐洲的另外一個強國西班牙決定舉兵北上,率領著無敵艦隊要來侵佔英國。伊莉莎白需要動員自己的貴族和平民還有軍隊去迎敵,這幾乎是國家命運就在此一搏的生死關頭。

史書上這樣記載,伊莉莎白女王穿著銀色的盔甲,騎著一匹白馬,來到了英國最南端的海邊視察,在海邊上伊莉莎白做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演講,這個演講至今還被稱為是演講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經典的演講。

她首先告訴所有的士兵,我們國家的命運和你們每一個人的家庭的命運都在此一搏。西班牙的軍隊已經近在咫尺,我們的未來,這個國家是否還能夠存在,就在於我們一起進行的這場戰役。我將帶領你們一起奮戰,不惜犧牲我自己的生命。也許別人會說,你只不過是一個軟弱無力的女子,但是我要告訴他們,我有一個國王的心和國王的膽。大概就是這樣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演講,在軍隊當中傳遞開以後,極大地鼓舞了士氣,而且在當時相對軍力比較薄弱的情況下,英國人真的是同仇敵愾獲得了勝利,從此就開始了西班牙的衰落和英國的興盛,就是在這個歷史時期發生。

從舉例了這樣的一個歷史背景和她的演講,她的人品訴求、理性訴求和情感訴求分別是什麼? 人品訴求,除了她本身就是女王具有天然的人品訴求以外,她在著裝上其實也加強了她的人品訴求,所以我前面描述她騎了一匹白馬,穿著銀色的盔甲,她以女戰士的形象出現在她的軍隊面前,這也進一步加強了她的人品訴求。從情感上講,國王與士兵生死與共,國王與你們一樣在戰場上流血犧牲,所以大家心連在一起,這個情感紐帶形成。在理性上,只有大家同仇敵愾才能贏得一條出路,這是理性的利弊得失。

在當代的商業文明當中,或者現代的社會當中能夠演講,無論是小眾的分享,還是大眾的演講,其實都體現了一個人的領導力的水準。這已經成為我們當代商業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的個人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