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薯蕷,牛膝,菟絲子,巴天戟,杜仲,續斷,枸杞子,獲苓各3克,肉蓯蓉6克,五味子,山茱萸各1克,蛇床子1克。

用法:上12味,酒服方七匕,日二夜一。

禁忌:唯禁醋、蒜,自外無忌。

效果:孫思邈方中說“服後5夜知覺,10夜生力,15夜力壯如盛年,二十夜力倍。其藥和平不熱,調五臟,久服健力不可擋,婦人服者,面生五色”。

 

其原文如下:

薯蕷散:補丈夫一切病,不能具述方。

山藥荊實(一方用枸杞子)續斷(一方用遠志)茯苓(一方用茯神)牛膝 菟絲子 巴戟 杜仲(各一兩) 蓯蓉 (一兩) 五味子 山萸肉(一方用防風) 蛇床子(二分)

上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惟禁酸、蒜,自外無所忌。服後五夜知覺,十夜力生,十五夜力壯如盛年,二十夜力倍。若多忘,加遠志、茯苓。體澀,加柏子仁服三劑,益肌肉。亦可為丸,服三十丸,日二夜一,以頭面身體暖為度。其藥和平不熱,調五臟,久補五勞方:五月五日采五加莖,七月七日采葉,九月九日取根,治下篩,服方寸匕,日三。常服去風勞,妙。

治五勞六極七傷虛損方:

蓯蓉白龍骨 陽起石 續斷 天雄(各七分) 五味子 牡蠣 蛇床子 地黃 天冬桑

上十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藥方》卷十九)

 

【人物】孫思邈

孫思邈是唐代醫藥學家,被後人稱為“藥王”。西元581年出生于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學說。

由於當時社會動亂,孫思邈隱居陝西境內的秦嶺太白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當時的朝廷下令征孫思邈為國子監博士,被他拒絕了。

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典,探索養生術,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瞭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開始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西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西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根據史志、本草、《道藏》等文獻,以及陝西省耀縣藥王山有關碑刻,孫思邈的著作80餘種,今多亡佚。(彙編自《千金要方》;百度百科等)

溫馨提示:本文推薦的祛病偏方、驗方、名方,僅供輔助治療,不能代替醫師診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