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醛可引起臉紅

乙醛大量積聚會引起中毒

  俗話說無酒不成席,可酒量多少卻是因人而異的。有人認為酒量大小是天生的,也有人說好酒量是練出來的,現在則有專家說“酒量與人的基因有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酒量好真的是天生的嗎?有媒體報導,有人發現,大多數東亞人都擁有一種被稱為“杜康基因”的解酒基因,基因的發現者是復旦大學副教授李輝。

  據李輝介紹,酒精進入人體後需要兩種酶來分解,第一種是乙醇脫氫酶(ADH),可將乙醇分解為乙醛,這種酶就是由乙醇脫氫酶基因控制產生的,並把這種基因叫做“杜康基因”。酒精(化學成分為乙醇)被人體分解為乙醛後,就需要第二種酶,即乙醛脫氫酶(ADLH),將乙醛催化為無致癌作用的乙酸。只要體內同時具備高效乙醇脫氫酶與乙醛脫氫酶的人,酒量就一定好。

  李輝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當“杜康基因”使體內的乙醇迅速轉化為乙醛後,如果乙醛聚集在體內不能被分解,就會產生很多副作用,比如一喝酒就臉紅。如果乙醛在人體內長時間聚集,甚至會對很多器官造成危害。對此,天津市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龐雁介紹,無論是不是解酒基因的影響,喝酒之後出現的不同反應,其實都是酒精對身體不同的藥理作用所致。

  有些人一喝酒就臉紅,這有多種可能:可能是藥物過敏性的臉紅,有時可伴有皮膚發癢;也可能是酒精影響到了毛細血管的擴張和收縮,導致臉紅,這些都是酒精導致的正常藥理作用。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乙醇被分解為乙醛後,也會引起臉發紅。乙醛如果不能被及時分解掉,在體內大量聚集的話,就有可能引起中毒反應,損傷肝臟,甚至成為肝病的誘發因素。不過,乙醛引起的中毒反應只是酒精中毒的其中一種情況,有些酒精中毒也可能是自身有疾病基礎所導致。

  有些人喝了酒會持續地臉發白,但最後也會變得臉通紅,這也是酒精的藥理作用所致;還有人臉發白是因為心臟功能不好,酒精容易誘發過敏性休克。

  有些人喝酒之後必須馬上睡覺,這是由於酒精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功能在發揮作用。還有些人喝酒後,中樞神經會過度興奮,反而睡不安穩;醉酒後說話滔滔不絕,也是酒精刺激神經興奮所導致。

  【科學解讀】

  有解酒基因

  也未必千杯不醉

  那麼,傳說中的“千杯不醉、萬杯不倒”,真的是具有“杜康基因”的緣故嗎?這種基因又是否真的影響酒量的大小呢?龐雁提醒,就算真的遺傳到了這種基因,也不代表酒量就一定好。一個人酒量的大小,一般要受到四種因素的影響。

  首先,就算有解酒基因,也不一定能把這個潛在的功能表達得非常好。

  基因都是DNA,要轉化成RNA(核糖核酸)進而再轉化成蛋白才能起作用。轉化的過程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轉化出來的多,有的人轉化出來的少,所以解酒能力就有大有小。

  其次,解酒基因這種能力有時需要與其他基因協同來實現。

  例如,酒精在肝臟代謝的過程中需要3種酶來分解,單靠一種酶也是不行的。

  第三,基因有時是可以訓練的。

  有些人經常喝酒來刺激、激發解酒基因的能力,酒量就可能增加,這是因為長期循序漸進地喝酒,體內解酒酶的分泌就會逐漸增加。不過,不是所有人都能練出好酒量來,對有些人來說,很有可能酒量沒練出來,身體已經受傷了,所以一定要量力而行。

  第四,酒量還與身體狀態有關。

  例如,人在疲憊、身體抵抗力不好的時候更容易醉,肝病患者的解酒能力也很差。

  【特別提醒】

  飲酒前後

  四類藥不能吃

  有一條微博這兩天傳得特別火熱:一位男士平時喝半斤八兩的酒都沒事兒,可有一天,他只喝了二兩酒,人就暈厥了,原來是因為感冒,他在喝酒前吃了頭孢氨苄。龐雁提醒,飲酒前後切忌吃以下四類藥:

  頭孢類藥物、痢特靈、氯黴素、呋喃妥因、甲硝唑等,會與酒精引起化學反應,有時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安定、利眠甯等鎮靜催眠類藥物,這些大腦抑制劑在乙醇的作用下,會被人體加速吸收,嚴重的會出現昏迷、休克、呼吸衰竭、死亡等。

  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解熱鎮痛劑,這些藥對胃黏膜有刺激和損傷作用,喝酒後嚴重的會導致胃炎、胃潰瘍、胃出血等。

  利血平、抗癌劑等藥物,特別是喝了葡萄酒後,此類藥物會使人體無法成功分解葡萄酒中的酪胺,而酪胺大量積蓄會導致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腹瀉、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甚至腦溢血。

  此外,龐雁提醒,喝酒時還應注意不要與碳酸飲料搭配,因碳酸飲料特別容易促進酒精被吸收入血液,還要忌空腹喝酒,否則也更容易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