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心的所住

在思維的衍生狀態,因為執著力的作用,我們的心總是有所住的,總是有所執著的。在這裏心的所住有兩種情況:

心住於所執(住于某種思維內容)

在進入本體思維之前,在意的相續性狀態,我們的思維有兩種對立的存在狀態:靜和動。我們的思維要麼住於靜,要麼住於動,這是兩種相反的思維存在狀態。

住於靜則內守幽閒,住於動則處於嚴重的散亂中;在進入定勢思維狀態後,我們的思維往往住於一種觀念,那就是怎樣才能讓念頭不再出現?因為這時候念頭是對這種思維狀態最大的破壞。

為了住于定勢思維狀態,為了住於這種觀念,有的人用觀空的方法住於空,有的人用無想的方法讓自己住於無想,回避念頭,就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裏,認為這樣就可以不受念頭的破壞了。

 

二、心住於我執(住于思維本體)

進入本體思維狀態後,我們就住于思維本體。這時候任何念頭出現,都能輕輕鬆松、清清楚楚地看到,這些念頭出現的當下就會瞬間消滅,絕不會出現第二念,決不會展開邏輯相續性。在這裏我們徹底跳出了邏輯思維的相續性。

在這裏我們僅僅只是客觀地觀察念頭的瞬間生滅,而不會加入任何觀念,也就是說心沒有住於任何希望的境界。

平時,我們在看到花的時候,我們知道“我看到了花”;我們在聽到小鳥叫時,我們知道“我聽到了小鳥在叫”;我們在走路時,我們知道“我在走路”;我們在高興時,我們知道“我正在高興,我很高興”……

凡此等等,我們都住在思維的本體“我”這個觀念上,而不是住於我所接觸的、我所希望的某種境界、某種人事物、某種觀念等等。換句話說,在這裏我們是住於“我執”,是住于思維衍生狀態的第一個念頭“我”而不是住於“我所執”。

 

B 心的所破

突然的外因,往往會打破心的所住,比如你正處於靜中,突然聽到一聲驢叫,你會一下子心慌心跳,立刻進入心的散亂中;比如你正在做白日夢,想入非非,突然一條惡狗撲向你,你會一下子愣在那裏,進入靜中,無法反應。

在這裏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心住在那種狀態,那麼突然的外因只能打破你此時心的所住,而絕對不會打破你的心根本沒住的境界。這是極其關鍵的。需要注意的是,在進入定勢思維狀態之前,我們的思維狀態總是被外因打破;在進入定勢思維狀態後,我們的心總是被內因打破。這是二者顯著的區別。

 

我們的心為什麼總是追逐不停?總是難以遏制?這是因為“我執”的原因,執著力總是和第一個念頭“我”牢牢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我執”。只有破了這個“我執”,我們才能回歸思維根本狀態。而要破“我執”,就必須首先讓心住於“我執”,因為外因只能破思維當時住的境界,而絕對不可能破它沒住的境界。

在思維的衍生狀態,只有在本體思維狀態,我們的心才是住於“我執”,也就是住于思維本體的;在思維衍生狀態中的其他狀態,我們的思維總是住於“我所執”。

 

我執”和“我所執”差別非常大,這一點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不然就會被“破我所執”當做了“破我執”:

比如有的人在身體的覺受還沒有消失之前,在還處於意的相續性狀態時,因為外因突然到來,而使自己一下子處於大地平沉的靜中,他就誤認為自己回歸思維根本狀態了。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錯誤呢?因為這時候也沒有念頭,當他從這種靜中出來時,他會感到明顯的念頭升起。這其實根本不是回歸了思維的根本狀態。

因為此前他是住於身體的覺受,或者住於其他境界,也就是說他是住於“我所執”的,因此這時候的外因僅僅只能打破他的“我所執”,而絕對不可能打破“我執”,因為外因只能打破心所住的境界,而絕對不可能打破心沒有住的境界。這時最關鍵的。

因為只有在住于本體思維狀態的時候,我們才是住於“我執”的,因此只有在這個思維狀態,我們才有打破“我執”的可能。同樣是聽到驢叫,在這裏你將因此而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而當你住在思維的其他狀態,即使你聽到了豬馬牛羊狗同時叫,你也不可能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因為外因絕對不可能打破心所沒住的境界。千百年來,無數次重複的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

 

 

看破、放下就能得到清淨心

 

社會上的人隨著生活經驗的積累,往往學會了寬心,從而使自己的煩惱似乎得到了減輕,生活得不是很苦惱。有的修行人把這種寬心方法潛移默化到修行中,認為只要能看破、放下就能得到清淨心。他們因此把看破、放下當作了修行,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此。

 

生活中的煩惱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是執著心力導致的,執著是因,煩惱是果,如果不斷我執就去斷煩惱,那就是用因去消滅果,結果可想而知。

 

真正的清淨心是沒有我執的如來藏大悲心,因此平時人的看破放下只能是方便,不是真正的修行,不要把善於寬心當作很有修行,這樣只能變成一個有修養的人,而不是一個有修證的行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