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無生秘義

佛陀住世時,有一位黑氏婆羅門,兩手舉著兩個花瓶,前來獻佛。

佛對黑氏婆羅門說:放下吧!

婆羅門便將左手舉著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說:放下吧!

婆羅門又將右手舉著的另一個花瓶放下。

接著,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吧!

這時,黑氏婆羅門問道:我已經兩手空空,請問您還要我放下什麼?

佛陀說:我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教你放下六根、六塵和六識。你將它們統統放下,便可超脫生死,永出輪回。

黑氏婆羅門當下悟到了無生忍。

02. 初示宗旨

菩提達摩祖師到東土時,受到梁武帝的迎請。梁武帝問道:

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少,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答道:這些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獲得人天小果。

梁武帝問: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

祖師答道:若得根本智慧,清淨空寂,圓融無礙,才是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不是以世間有為法所能求得的

梁武帝又問:請問聖僧,什麼是聖諦第一義?

祖師並不直接回答,卻說:法界空寂,本來無聖可言,更不必說聖諦了。

梁武帝不解地問:現在面對著朕的不是聖人,又是誰呢?

祖師知其不切法要,便搖頭說:不知道。

03. 斷臂求法

禪宗二祖慧可禪師,青年時為人豁達豪爽,博覽群書,因不滿足于儒道易數,四處訪賢求道。聽說有位天竺來的神僧達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訪。慧可雖時時伺機參問,但達摩時常面壁禪坐,並不向其開示。慧可只好守候在洞外。深冬季節,一日,天降大雪,慧可仍然挺立在洞外風雪之中。達摩祖師問道:

你因何事,久立不去?

慧可眼裏含著淚水說:只求和尚為我開示無上妙法。

達摩見多了那些談玄獵奇,無志實修的知解之徒,對他淡淡地說:

如來無上妙道,非同世俗學問,需要具備能行難行、能忍難忍的毅力,以及堅持不懈、百折不回的恒心,方可學修。貪圖小智,無德無義,諂曲輕慢者,不能受持。怎料,慧可竟然以刀自斷左臂,並置於達摩祖師面前,以表決心。

慧可這些堅定求法的舉動最終得到了達摩祖師的認可,並賜法名慧可。此後,慧可跟隨達摩祖師,朝夕參學修行,長達九年,終於得其心要,繼承衣法。臨別時,達摩祖師說:

二百年後,此如來禪法將在中華國廣泛傳播,雖然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明道者多,行道者少,但自參自悟,潛行密證者仍然成千上萬,不可勝數。

04. 法界眷屬

有一位雲水僧一路參訪,一日來到由一位老婦人管理的庵堂前休息。他問老婦人:師姑,這座庵堂裏除你之外,還有其他的眷屬嗎?

老婆婆:有。

雲水僧:怎麼沒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屬呀!

雲水僧:無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師姑的樣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麼樣子?

雲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雲水僧:師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並沒有混淆佛法呀!

雲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這樣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麼?

老婆婆:法師!你不可那麼說,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05. 拜詣真身

南塔光湧禪師初參仰山禪師時,仰山問他:你來做什麼?

光湧答:來拜見禪師。

仰山又問:見到禪師了嗎?

光湧答:見到了!

仰山再問:禪師的樣子像不像驢馬?

光湧說:我看禪師也不像佛!

仰山繼續追問:既不像佛,那麼像什麼?

光湧從容回答:若有所像,與驢馬有何分別?

仰山大為驚歎,感慨地說:凡聖兩忘,情盡體露。二十年來,我以此試人,無一能解者。請你善加保任。

此後,仰山禪師一見到人就讚歎:光湧,乃肉身佛也。

06. 古鏡茶坊

有道禪師當初行腳時,路過一間茶坊,因為口渴,就順道進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雲水僧,就熱情招呼道:禪師!辛苦了吧?喝茶嗎?

只見有道禪師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店主,點了一下頭。

店主似乎也是禪道高手,小心謹慎地說道:想必您是一位禪道高深的禪師,小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如果您告訴我,我就供養您,如何?

有道禪師:你問吧!

店主問道:古鏡未磨時如何?

有道禪師很快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問道:古鏡既磨了以後如何?

有道禪師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為然,說道:對不起!恕不供養。說著轉身就走開了。

有道禪師愣了一下,心想:我數十年參禪,現在連這個賣茶人都不如,慚愧!於是痛下決心,勤苦參學,閉門深修,終於開悟。

三年後,有道禪師又出現在這家茶坊的門口。店主仍親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見,仍想請教那句老話,古鏡未磨時如何?

有道禪師順口說道:此去漢陽不遠。

店主再問道:古鏡既磨後如何?

有道禪師回答:黃鶴樓前鸚鵡洲。

店主聽後,誠懇地說:請禪師接受我的供養!隨即轉身吆喝道:夥計!泡茶,泡茶,泡好茶!

07. 喝消輕重

翰林學士蘇東坡,聽說荊南玉泉寺承皓禪師禪門高峻,機鋒難觸,心中甚為不服。於是微服求見,想要試一試承皓禪師的禪功如何。剛一見面,東坡就說:

聽說禪師禪悟功夫很高,請問,禪悟是什麼?

承皓禪師不答反問道:請問尊官貴姓?

東坡答道:姓秤,稱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禪師大喝一聲,說道:請問,這一喝有多少重?

東坡無以為對,遂禮拜而退。

08. 生死思量

金山曇穎禪師,曾游京城,住在李端願太尉的花園裏。有一天,太尉問他:

請問禪師,人們常說的地獄,究竟是有呢,還是沒有呢?

曇穎禪師回答道:諸佛如來說法,向無中說有,雖有還無;太尉現在向有中覓無,是無中現有。人眼前見牢獄時,為何不心內見天堂?欣喜和恐怖都在於心,天堂地獄都在一念之間,善惡造作皆能成境,太尉若能了知自心的作用,自然就不會有疑惑了。

太尉:心,如何了知?

曇穎:善惡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後,心歸何所?

曇穎:心歸無所。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時,歸於何處?

曇穎: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則我早已知曉。

曇穎:請道一句,生從何來?

正當太尉沉思時,曇穎禪師用手直搗其胸,喝道:你在這裏思量個什麼?

太尉:明白了,只知貪程,不覺蹉跎。

曇穎:百年一夢。

太尉李端願當下有悟,而說偈曰:

三十八歲,懵然無知。及其有知,何異無知?

09. 不可思議

有一次,一位學僧問惟寬禪師:狗有沒有佛性?

有。惟寬禪師不假思索地回答。

學僧又問:禪師你有沒有佛性?

禪師答道:我沒有。

學僧不解地問: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你卻沒有呢?

禪師說:因為我不是一切眾生。

你既然不是眾生,那一定是佛吧?

也不是佛。

那究竟是何物呢?

也不是物。

學僧思考片刻後,問道:可以看得見,想得到嗎?

禪師笑著答道不可思,不可議,所以說不可思議。

10. 孰見斬蛇

有一位講經僧來參訪智常禪師,禪師正在田間鋤草。忽然草中竄出一條蛇來,禪師舉起鋤頭便砍。講經僧不以為然地說道:久仰禪師道風,今天一見,原來是個粗行沙門。

智常禪師道:像你這麼說,究竟是你粗,還是我粗?

講經僧於是展開辯論,問道:什麼是粗?

禪師放下鋤頭。

講經僧又問:什麼是細?

禪師舉起鋤頭,作斬蛇的姿勢。

講經僧不明白智常禪師的意思,又問道:你根據什麼道理這樣做呢?

禪師道:憑什麼,且不說。請問你什麼地方看見我斬蛇了?

講經僧理直氣壯地答道:當下!

智常禪師以訓誡的口氣對這位講經僧說:你當下見不到自己,卻來見到斬蛇做什麼?

講經僧終於有省。

11. 德山焚稿

德山禪師本是北方講經說法的大師,因不滿南方禪門教外別傳的說法,攜帶自著的《金剛經》青龍疏鈔南來抗辯。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老婆婆的奚落,自此收斂起狂傲的心,並請問老婆婆,近處有什麼宗師可以前去參訪?老婆婆告訴他在五裏外,有一位龍潭禪師,非常了得。

德山禪師到了龍潭,一見龍潭禪師就迫不及待的問道:這是什麼地方?

龍潭禪師回答道:龍潭!

德山禪師逼問道:既名龍潭,我在此巡迴,既不見龍,又不見潭,這是何故?

龍潭禪師就直截了當地告訴德山禪師:你辛苦了,你已到了龍潭!

這天夜裏,德山向龍潭禪師請益,站在龍潭禪師座前久久不去。龍潭禪師說道:夜已很深,你為何還不下去!

德山道過晚安,告辭回去,走到門口,又再回來,說道:外面實在太黑,學僧初到,不知方向。

龍潭禪師就點燃了一支蠟燭給他,正當德山伸手來接時,龍潭禪師又把蠟燭吹滅了。德山忽然大悟,立刻跪下來,向龍潭禪師頂禮。

龍潭禪師問道:你見到了什麼?

德山禪師回答道:從今以後,我對天下所有禪師的舌頭,都不會再懷疑了。

第二天,德山禪師將自己寫的疏鈔拿到堂前當眾焚燒。當火焰燃起時,他吟唱道:窮諸玄辯,若一毫致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12. 附贈寶月

良寬禪師除了外出弘法,平時就居住在山腳下一間簡陋的茅棚裏,生活過得非常簡單。有一天晚上,他從外面講經回來,剛好撞上一個小偷正在光顧他的茅棚,小偷看到禪師回來了,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寬禪師平和地對那個兩手空空的小偷說:找不到可偷的東西嗎?想你這一趟是白跑了。這樣吧,我身上的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著衣服就跑,良寬禪師赤著身子,在月光下望著小偷的背影,無限感慨地自語道:可惜啊,我不能把這美麗的月亮送給他!

13. 文喜嫌聖

文喜禪師朝拜五臺山,一日傍晚,途中經金剛窟般若寺,遇見一位牽牛的老翁。

文喜問:請問長者,可否借宿一晚?

老翁答道:你有執著心,不能留你住。

文喜解釋說:我沒有執著心。

老翁問:你受戒了嗎?

文喜答:早都受過戒了。

老翁說:既然沒有執著心,還用得著受戒嗎?

文喜禪師無言以對,作禮告退。再回頭時,老翁與寺都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抬頭卻見文殊菩薩乘金毛獅子在五色雲中款款飄遊。後來,文喜前往洪州觀音寺向仰山禪師參學,契悟心要,並擔當寺裏的煮飯工作。一日,廚房的蒸汽中忽然顯現出文殊菩薩的形象,文喜舉起勺子便打,並說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豈能亂我心。

文殊菩薩風趣地說: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這僧嫌。

14. 方便接引

趙州王前往拜訪趙州從諗禪師,從諗禪師並未出迎,坐在禪床上會見他,並且先問: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不明白。趙州王回答。

禪師見趙州王未明其意,於是,轉而解釋說: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請別見怪。

趙州王非但不見怪,反而對從諗禪師更加尊重,並於次日派一位將軍前往贈送禮品。禪師聽說後即下床相迎受禮。事後弟子們不解,就問從諗禪師:大王來時,你不下床,大王的部下來時,你卻下床相迎,這是為什麼?

禪師對弟子們說:你們有所不知,人分上中下三等,但並非以身份而論。上等人來時,禪床上應對;中等人來時,下禪床接待;末等人來時,要去山門外迎接。

弟子們言下有悟。

15. 刻不容緩

日本親鸞上人九歲時,就有出家學道的決心。他請求慈鎮禪師為他剃度,慈鎮禪師問他:

你年紀這麼小,怎麼會想到要出家呢?

親鸞說:我的父母都已去世,我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死亡?為什麼我會與父母分離?聽說和尚知道這些道理,所以要跟和尚出家。

慈鎮禪師非常贊許他的志願,說道:好!我明白了,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天太晚了,待到明日一早,就為你剃度吧!

親鸞聽了後,又歡喜又著急,催促道:師父,可是我不能保證我的這個決心是否可以保持到明天。而且師父已經老了,誰能保證明早起床時還活著?

慈鎮禪師覺得孩子的話完全合乎道理,十分肯定地說:你說得對,現在我就為你剃度!

16. 鹽翁示道

有一僧去拜訪覆船禪師,路上遇見一位賣鹽老翁。僧問:

我要拜訪覆船禪師,請問路怎麼走?

老翁久久無語,於是僧再問:請問去覆船的路怎麼走?

不料老翁反問道:你耳朵聾嗎?

僧不解地問:你向我說什麼了?

向你說去覆船的路。老翁說。

難道你老人家也會禪嗎?

別說會禪,連佛法也盡會。

於是僧說:既然會禪,那請你說說看。

老翁指著籃中的鹽問道:你把這個叫作什麼?

僧答道:鹽。並反問道:你叫作什麼?

老翁答道:不可向你說是鹽!

17. 東坡坐空

一日,佛印禪師與幾個弟子剛在室內坐定,他的老朋友東坡居士忽然到訪。佛印禪師環顧室內已無空座,便順口說道:

這裏已無坐處,居士想要往哪里坐呢?

那就以禪師的四大之身為坐。喜歡禪辯的東坡居士半開玩笑地答道。

禪師說:我有一問,你若答得上來,任憑隨便坐。若答不上來,要輸你腰上系的那副玉帶。敢嗎?

東坡欣然承諾。

禪師問道:居士說要以我的四大之身為座,可是這四大之身本來是空,你往哪里坐呢?

東坡一時答不上來,便真將玉帶解了下來,留在寺裏作為紀念,至今仍保存在金山寺。

18. 骷髏作缽

文道是個雲水僧,久仰慧薰禪師的道風,千里迢迢來到禪師居住的洞窟前,禮拜道:

末學文道,素仰禪師高風,專程來親近、隨侍,請和尚慈悲開示!

因時至傍晚,慧薰禪師說:天色已晚,先住一宿再說吧!

第二天早晨,文道醒來時,慧薰禪師早已起身,並煮好了粥。用餐時,因洞中並沒有多餘的碗,慧薰禪師就隨手在洞外拿了一個骷髏頭骨,盛粥給文道。文道感到十分不安,不肯使用。於是慧薰禪師說:

你以淨穢和愛憎的妄情處事接物,如何能夠得道呢?

19. 棄絕名利

道楷禪師出家時,曾在父母面前發了重誓:不為利名,專誠學道,苟渝願心,當棄身命。得道後,大闡禪門宗風,遠近聞名。地方官吏奏知朝廷,皇上賜紫方袍,號定照禪師,以示表彰。禪師謝恩後,向來使說明原因,不肯接受賞賜。皇上再次降旨,禪師仍然堅辭不受,由此因抗旨獲罪,並將發配淄州。官吏因敬佩禪師之德行和威望,示意禪師稱病便可免刑。官吏問道:

你是否患病?

沒病。禪師答。

聽說身上有瘡疤。

以前有,現在好了。

官吏讓禪師再考慮考慮,禪師說道:

你的厚意我領了,但不可以妄語求安。

於是恬然前往淄州服刑,送行者多如潮湧。

20. 自家珍寶

雪峰禪師隨岩頭禪師去澧州,途中遇雪,不能前進,滯留數日。雪峰禪師每天都是精進坐禪,毫不懈怠。而岩頭禪師只是吃飯睡覺,顯得十分悠閒。

雪峰禪師抱怨道:師兄,你總是睡覺,怎麼不管我?

岩頭禪師:你一直坐著幹什麼?

雪峰禪師指著自己的胸口說:我心未安,怎敢自欺欺人?

岩頭禪師覺得機緣成熟,就滿懷慈悲地說:

果真如此的話,你把自己的見解告訴我。對的我為你印證,不對的我替你破除。

雪峰禪師就把自己所學的禪法心要講述了一番。岩頭禪師聽了後,便高聲說道:

你沒有聽說過嗎?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禪師:我以後該怎麼辦呢?

岩頭禪師:真正的契悟,在於直下承當。假如你宣揚大教的話,所講言語,必須要從自己胸中流出,要能頂天立地而行。

雪峰禪師聞後大悟,連忙起身禮拜。

21. 不言之教

五代時的後漢劉王禮請雲門禪師及其寺內僧眾到王宮內過夏。劉王及其眷屬供養眾僧,並向他們問法參禪,鶯鶯燕燕,熱鬧非凡,唯有雲門禪師一人默然端坐。

有一位值殿的官員,經常看到這種情形,於是向雲門禪師請示法要,雲門禪師總是一默,並不作答。這位官員有所契悟,便寫了一首詩貼在殿前。詩中寫道:

大智修行始是禪,禪門宜默不宜喧,萬般巧說怎如實,輸卻禪門總不言。

22. 三業歸心

有一次,詩人白居易請問惟寬禪師道:

身口意如何修行?

惟寬禪師: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應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漢,各處異名。名雖不一,水性無二。律即是法,法不離禪,身口意皆不離於心也。雲何於中,妄起分別?

白居易:既無分別,何以修心?

惟寬禪師:心本無損傷,雲何要修理?要知道,無論是垢是淨,一切勿起念!

白居易:不起垢念,當然是應該的,不起淨念,怎麼可以呢?

惟寬禪師:黃金雖好,但金屑進入眼睛是會致病的。烏雲會遮蔽天空,白雲同樣也會遮蔽天空。

白居易:無修無念,又何異於凡夫?

惟寬禪師:凡夫無明,二乘執著,離此無明和執著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宜太勤,亦不得忘失。勤者近於執著,忘者即落於無明,此即是心要!

白居易有悟,後終於成為佛法的踐行者。

23. 和諧法侶

宋朝時,惟則禪師在浙江天臺山修行。他自己搭建了草庵,以山中野果充饑,常年獨居在山中。一天,一個樵夫路過庵邊,見到惟則禪師,好奇地問道:你在此住多久了?

惟則禪師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夫又問:你一個人在此修行嗎?

惟則禪師點頭道:叢林深山,一個人在此都已嫌多,還要多人何為?

樵夫:你沒有朋友嗎?

惟則禪師拍掌作聲,只見好多虎豹鳥獸由庵後出來。樵夫大驚,惟則禪師又示意虎豹退回庵後,說道: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樹木花草,蟲蛇野獸,都是法侶。

樵夫非常敬佩,自願皈依作為弟子。

24. 端拱無為

清朝順治皇帝特詔迎玉琳國師入宮,請示佛法。順治皇帝問道:

楞嚴經中,有所謂七處征心,求證心在何處。請問心在七處,還是不在七處?

玉琳國師答:覓心了不可得。

順治皇帝:悟道的人,還有喜怒哀樂否?

玉琳國師:什麼叫做喜怒哀樂?

順治皇帝:山河大地從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還有也無?

玉琳國師:如人從夢中醒,夢中之事,是有是無?

順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國師:端拱無為。

順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國師:光被四表,格於上下。

順治皇帝:本來面目如何參?

玉琳國師: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如何是本來面目?

後來順治皇帝逢人便道:與玉琳國師一席話,真是相見恨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