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說:“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
世界是複雜多變的,但凡天真的人,都會被世事困擾。
擁有足夠的智慧,才能運籌帷幄,去繁存簡。
誰都活得不容易,負重前行是常態。
常常這樣想,既然你我改變不了世界,那就保持豁達的心態。
所謂生命之美,不過是一次次重挫之後,傷疤也變成了一朵美麗的花。
聰明的人,遇事忍一忍,靜待春花秋月。
01
忍,是寬心。
忍字,刀下有心。想一想,能夠有此經歷的人,一定不一般,在痛苦中煎熬,卻沒事一樣。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忍風平浪靜。”
很多事情,不會因為你忍耐了,就消失不見了,但是你的心境,會因此變好。
世界破破爛爛,你若是耿耿於懷,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心胸狹隘。
當你放寬心的時候,你會發現,破爛是世界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風景,還有汗水、笑容、真誠等。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人生的舞臺就有多大。心眼小了,站在廣袤的原野、無盡的海洋,也只會抱怨腳下的野草,海水的鹹味。
寬心吧,一伸手,你可以擁抱一切。
02
忍,是抒情。
《易經》中有一個卦象,說:“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當一個人憤怒的時候,就如臨深淵了,欲望就開始爆發,這是要受損的節奏。
如果你控制了情緒,那麼你就忍住了當下的“混亂”,就會開始感受人間的真情。
比方說,你開車出門,遇到另一個人別車,路怒症就開始萌動。你不能克制自己,就會和對方吵起來,甚至發生交通事故。
你是出了一口惡氣,但是車輛受損,彼此糾纏不清,後續要花幾天時間去處理問題。真的得不償失。
若你能夠遠離對方,在某個路口,拐個彎,從此就遠離了麻煩,自己損失了那麼一點點時間,但是挽回的時間更多。總會在事情過後,長舒一口氣,這一定很舒服。
人是有感情的,想要感情發揮到最好,你就得忍,給自己舒緩的時間。
03
忍,是權術。
西周時期,諸侯互相爭鬥,亂得很。
大臣周公對周成王說:“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
小人算計你,怨恨你,不要回懟,而是忍受,這樣就體現了王者的道德。
周成王領悟其中的道理之後,告訴大臣君陳:“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君王和大臣齊心協力,創造了成康之治。並且,刑錯四十餘年不用。
同樣,忍的權術,在魯國也運用過。並且效果不差。
孔子做大司寇的時候,聽說馬廄失火了。
孔子沒有生氣,而是走到馬廄處,問:“人有沒有受傷。”
馬弄丟了,馬廄沒有了,沒有關係,人安好,就行了。這樣的思維邏輯,讓人們更加敬佩孔子。
魯國的一個獨居男子,在下雨天,聽到隔壁的寡婦來敲門。寡婦家的房子被雨水衝垮了。
男子沒有開門,拒絕了寡婦,也同時維護了彼此的節操。因此,“魯男子”成為了社會的標杆——這是戒色的德行。
一個社會裏,能忍的人多了,那麼社會和諧的可能性就更大了。衝動是魔鬼,是惹禍的根苗啊,人人要從心底剷除。
04
忍,是勇氣。
春秋時,晉國的趙氏家族宗主,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後來建立了趙國。
有人質疑:“趙氏都不勇敢,為什麼會得到尊敬?”
趙氏回復:“因為我能忍,被人的誹謗、恥笑,都傷害不了我。”
老子說過:“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敢於“不勇敢、退縮”,也是勇敢的一種,可惜很多人不懂,導致了互相殘殺。
勇猛的形象,被人推崇,卻因此蒙蔽了人的眼睛。有多少勇猛的人,動一動自己的怒氣,生命就被傷害了。
《水滸傳》裏的李逵,隨時可以丟出自己的斧頭,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也傷害了自己的生命。
《說唐》裏的李元霸,可以從千軍萬馬中闖過,但是他卻舉起鐵錘,要打老天,結果被雷劈。
不僅在戰火中,要敢於不敢,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為什麼一定要勇敢,讓自己上刀山、下火海?做一個在路邊鼓掌的人,也未嘗不可。
別人嘲諷了膽小,沒有關係,你有自己的分寸,也是很睿智的。
05
忍,是取捨。
很多的忍受,是被動的,但是你忍住了,就能逆轉局面,變成主動。
失去了某些利益,沒有關係,老天會讓你得到另外的東西。
北宋時,蜀地有一個叫劉娥的女人,父母過世得早,她寄養在親戚家長大。後來做了歌女,嫁給一個手藝人龔美。
結婚之後,為了謀生,夫妻一起到汴京。沒想到,生活更苦了。丈夫還打算賣了劉娥,避免忍饑挨餓。
湊巧的是,劉娥遇到了皇子趙恒,就是後來的宋真宗。
舍去了丈夫,跟隨趙恒,一步一步做到了皇后的位置。
人生跌宕起伏,不舍去低谷,就走不到高山。不舍去高山,就不能抵達另一座高山。
你什麼都想得到,那就註定什麼都得不到。因為你的手心,只有那麼大,不能把金錢、感情、房子、車子等,都抓住。
舍去外物,你只要拿一把鑰匙,隨時可以啟動外物,就夠了。得到少了,真正擁有的,卻多了。
06
《左傳》中說:“一慚不忍,而終身慚乎?”
有大智慧的人,不會把小事放大,而是把大事化小,因為他懂得,掌控大局,就得忍住當下。
你要做成什麼,就要不卑不亢地前行,別衝動,別計較,別被人激怒。
月亮虧了,下月還會圓;冬天來了,來年還有春天;人在低谷,過一陣子就會上坡。
忍,是一道傷,也是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