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通常是枯燥的,但如果把它用入文學作品——詩詞曲聯中,卻往往含情帶意,搖曳生姿,深化意境,由此也湧現了許多傳誦千古的“數字詩”。
數字入詩的歷史,真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不少詩句使用了數位。據統計,單是《國風》中使用數詞的詩就多達46首。在《唐詩三百首》一書所收錄的詩作中,含有數字的詩作更是多達130餘首,幾乎占了總數的一半。由此可見數字十分受到古人的青睞。
數字詩分為以下幾類:
一、“十”字令詩。這是數字詩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就是將“一”到“十”十個數字嵌入詩中,。
宋代理學家邵康節寫有這樣的一首詩:"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短短20個字,就勾勒出一幅獨具特色的中國山水畫,讀來琅琅上口,因此舊時被選為私塾的"描紅貼",流傳很廣。
相傳蘇軾與同窗赴京趕考,學友因為天氣耽擱擔心遲到,感歎成詩曰:
一葉孤舟,坐二三個騷客,啟用四漿五帆,經由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歎十分來遲。
蘇軾勸勉道:
十年寒窗,進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欲,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兩次,今天一定要中。
吳承恩《西遊記》中一段“紅輪西墜”後天色已晚的景色描寫:
十裏長亭無人走,九重天上現星辰。八河船隻皆收港,七千州縣盡關門。
六宮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罷釣綸。兩座樓頭鐘聲響,一輪明月滿乾坤。
清《歸田瑣記》中有一首詩,刻畫的是當官時作威作福,搜刮民脂民膏,而後“榮歸故里”“賦閑在家”的醜惡嘴臉,淋漓盡致,值得玩味:
一命之榮稱得,兩片竹板拖得,三十俸銀領得,四鄉地保傳得,五十嘴巴打得,
六角文書發得,七品堂堂考得,八字衙門開得,九品補服借得,十分高興不得。
《紅樓夢》第17回,曹雪芹用此形式為一清客畫像:
一筆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子圍棋,
六出昆曲,七字歪詩,八張紙牌,九品頭銜,十分和氣。
再如下麵這則十字令摘選了葉紹翁、歐陽修、李白、李頎、杜甫、白居易、韓偓、韓愈等八位詩詞大家的名句。名家薈萃,佳句聯翩,堪稱珠聯璧合,妙趣天成,不失為文壇一段佳話:
一枝紅杏出牆來,二月山城未見花,三山半落青天外,四座無言星欲稀,五更鼓角聲悲壯,
六軍不發無奈何,七月七日長生殿,八尺龍須方錦褥,九華帳裏夢魂驚,十生九死到官所。
國民黨統治時期,重慶一家晚報曾登過這樣一首描繪中小學教師困苦生活的"十字令:
一身平價布,兩袖粉筆灰,三餐吃不飽,四季常皺眉,五更就起床,
六堂要你吹,七天一星期,八方逛幾回,九天不發餉,十家皆斷炊。
民間流傳有許多有趣的數字詩,如:
為貪官畫像:一心二用,兩面三刀,三頭六臂,四面楚歌,五鬥折腰,六親不認,七上八下,八面玲瓏,九霄難逃,十惡不赦。
勾勒奴才相:一幅奴才相,兩手往下垂,三角眼閃亮,四楞臉堆媚,五官不端正,六神透陰氣,七寸長脖子,八兩小腦袋,九根黃鬍子,十分不像人。
讚頌廉政官員的:一塵不染,兩袖清風,三思而行,四方讚譽,五湖四海,六神鎮定,七情安然,八路作風,九泉無愧,十分可貴。
讚揚教師的:一腔熱情,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常青,五臟六腑全掏盡,七嘴八舌成文章,九章數學,十分哲理,千萬桃李喜成才。
二、“一”字詩。這種詩只用“一”字。
唐代王建有這麼一首《古謠》:
一東一西壟頭水,一聚一散天邊路;一去一來道上客,一顛一倒池中樹。
這裏短短的28個字中有著矛盾的8個“一”,但都統一在一幅風景畫裏,可見“一”字有多麼強的表現力。
元代無名氏有一首散曲:
一年老一年,一日沒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輩催一輩。一聚一離別,一喜一傷悲。
一榻一身臥,一生一夢裏。尋一夥相識,他一會咱一會,都一般相知,吹一會唱一會。
全曲嵌“一”字竟多達二十二個。作者在年華易逝、光陰催老、人生如夢的歎息中,尋求著自己的人生位置,情緒看似曠達,實則透露著辛酸,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清人王士禎作過一首《題秋江獨釣圖》,也是有名的數字詩: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清人陳沆(也有人認為是北宋蘇軾)有一首與此相似的詩:
一帆一漿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一俯一仰一頓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這兩首詩出現了十個“一”,創造了一個漁翁怡然自樂的生活情景。
清代女詩人何佩玉也寫過一首同樣的詩:
一花一枝一磯石,一抹斜陽一鳥飛,一山一水一寺中,一林黃葉一僧歸。
連用十個“一”字卻不使人感到重複,而是意境悠遠,妙趣橫生。
清代侯善淵的《一剪梅》是這麼寫的:
一個塵勞一個忙,一自離別,一得真常。一天精秀一天涼。一點清光,一帶凝陽。
一氣相交一氣張。一結神丹,一命延長。一靈透人一雲房。一對金童,一引仙鄉。
全詞60個字裏竟有16個“一”,比起上面的兩首詩,有過之而無不及,又是別有一番情趣和風味。
三、數字回環詩。就是詩歌中一到萬(或十)幾個數字回環使用。
這類數位詩中,最為著名的還是卓文君的那首詩。傳說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幾經周折,終成眷屬,回到成都。不久,漢武帝下詔來召,相如與文君依依暫別,回到京城為官。歲月如流,不覺過了五年。文君朝思暮想,盼望丈夫的家書。萬沒料到盼來的卻是寫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十三個數字的家書。文君反復看信,明白丈夫的意思。數字中無“億”,表明已對她無“意”。卓文君既悲痛又憤恨,當即復信叫來人帶回。信的內容是這樣寫的:
一別之後,兩地相思,說的是三四月,卻誰知是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裏長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道不盡,百無聊賴十憑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黃,我欲對鏡心意亂,三月桃花隨流水,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司馬相如對這首用數字連成的詩一連看了好幾遍,越看越感到慚愧,越覺得對不起對自己一片癡情的妻子。終於用駟馬高車,親自回鄉,把文君接往長安。
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無名氏寫的,只是用了萬到一十三個數字:
柳絮飄飛,萬朵入雲間,一去無歸期,千般情不舍。望斷天涯,魂隨魄也依,百轉盼回歸,,寢無言,食厭味,倚門佇立,怎奈十月雪花漫天舞,不見伊人歸,空歎息,重陽九,賞菊桂,登高遠眺,形影孤單獨自泣眼看八月中秋,歎,月圓人殘缺,遙對蟾宮禱佳期七巧之期時,牛郎織女亦相會,便我獨飲相思淚,誰憐惜?炎炎夏至六月心,心寒不覺身子溫,隻字片影無蹤跡,一片憂傷沒法醫。五五端陽劃龍舟,江上遊客皆成對,思念化作江水流,欲訴衷腸無知已。轉眼四月采桑節,忙裏偷閒問魚雁,可帶佳音歸?雁無語,振翅飛,魚我聲,潛水底。看,三月桃紅柳綠時,春色好,我心更勞累,枉費了一片心機,莫不是,二人相攜漫步路,一切隨風吹?猶自瞎猜疑。忽聽喜鵲啼不住,望君,笑揮手臂,喜孜孜,欲笑淚先滴!
還有現代人的數字詩《勸世雜言》寫的甚好:
一日二三餐, 間隔四五時。六七八分飽, 活到九十百。千萬勤勞動,坐吃億萬空。
千百紈袴子, 十有九八窮。七六古為稀, 五四今當年。三心二用者,一事皆難成。
短短十二句,就從一寫到億,又從億轉回到一。妙極了。
這首《憶二十年同學聚會》也不錯:
一別二十載,轉眼三四零。再婚有五六,七八成發達,健在九十九?八七年六月,奔五湖四海。盼三二年後,一班再團圓。
四、“三”字詩。三在古代有反復多次的意思。在詩歌中一再巧用“三”,叫“三字詩”。
據明代陳耀文《花草粹編》中記載,明代有人生第三個兒子時,當時詞人王正之,戲作含有“三”的數字詞祝賀,有人稱之為"三字詞",詞雖一般,但其旁徵博引,足見其四書五經之功力。其詞如下:
喜遷鶯
古今三絕,為鄭國三良,漢家三傑。三俊才名,三儒文學,更有三君清節。爭似一門三秀,三子三孫奇特,人總道,賽蜀郡三蘇,河東三薛。
歡愜。況正是三月風光,杯好傾三百,子並三賢,孫齊三少,俱篤三餘事業。文即三冬足用,名即三元高揭。親朋慶,看寵加三分,禮膺三接。
五、“九”字詩。顧名思義,就是在作品中反復使用“九”字。
如宋代王喆的《黃河清·按一百八數》::
九曲黃河分九轉,洪波大浪清淨。九江共同,合就俱來歸正。
九鼎中間顯現,九宮闡、端流一定。
玉翻金潑盈盈處,倒侵九曜開影。
九霄翠碧相齊,九皋有,鶴鳴迎接精瑩。
九光洞,明返照,靈輝堪並。
九曲神珠跳躍,九仙至、如然游泳。
淇殫澄澈成功行,九天通聖。
古人認為“九”是陽數,舊曆九月九日成為重陽。王喆是陝西咸陽人,字知明,號重陽,所以他這首詞共用12個“九”字,湊足108數。不過,內容枯燥乏味,語句晦澀。
六、雜數詩。就是詩歌中運用數字沒有定數和規律,只根據詩歌的需要來寫,古代的數字詩大多屬於這一種。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飛進梅花都不見。
這首詩被認為是出自徐渭徐文長的《雪景》。一冬日,他踏雪孤山,見放鶴亭內一群秀才正借酒賞梅,便進前求飲。秀才們不識泰山真面目,道是詩人聚會,不會寫詩者不能在此喝酒。徐文長便“一片一片又一片”地作起詠雪詩來,前三句尚未念完,眾秀才已是笑駡成“一片”了,說道,你這俗子是否只認識得數位和“片”字?想不到第四句“飛入梅花都不見”一出,秀才們頓時大驚失色。白雪飛入號稱“香雪海”的孤山梅林之中,當然是看不見了,這種深邃蒼茫的意境,奇特精妙的構思,當真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典範。
最妙的要數明代詩人倫文敘給蘇軾的畫《百鳥歸巢》配的詩:
天生一隻又一隻,三四五六七八隻。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
“一隻又一隻”加起來就是2只,“三四”相乘得12,“五六”相乘得30,“七八”相乘得56。把2、12、30、56加起來,總數恰好為100,與畫題相合,可見詩人的機巧。
七、數字隱秘詩。就是將數字用謎語的形式表現出來,十分有情趣。
宋代才女朱淑真,臨終前寫的《斷腸謎》算是這一類數位詩:
下樓來,金簪蔔落;問蒼天,人在何方?恨王孫,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難留。悔當初,吾錯失口;有上交,無下交;皂白何須問,分開不用刀。從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
整首詩暗含“一”至“十”十個數字,句句充滿對負心人的譴責,傾訴自己無限的哀怨!詩中隱藏的數字,你能找出來嗎?
後人填了一首《玉房怨》,與上面的《斷腸謎》大同小異:
元宵夜,兀坐燈窗下。問蒼天,人在誰家?恨玉郎,全無一點知心話。叫奴欲罷不能罷,吾今舍口不言他。論交情,曾不差。染成皂,難說青白話,恨不能一刀兩斷分兩家。可憐奴,手中無力難拋下,我今設一計,教他無言可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