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長生成仙的願景

英國人李約瑟曾經說:長生不老的概念,或青春或永生的概念,只源於中國。對於人世生命的留戀,是世間不同種族人們的共同美好願望。雖然文化體系不盡相同,但人們對於長生的渴望和探索,卻是殊途同歸的。不同于其他文明中對不死之神的崇拜,在中國文化體系中,在最具有代表性的道文化體系中,長生成仙的願望是通過諸多具體的方法可實現的,如服食、如煉養、如修真等等。正是借助於這些方法,才可以幫助塵世的人們超脫形體的困束而實現逍遙之遊,最終達到道家修煉的終極目的——得道成仙。

被稱作萬古丹經王的《參同契》中記載道:惟昔聖賢,懷玄抱真,伏煉九鼎,化跡隱淪,含精養神,通德三光,津液腠理,筋骨致堅,眾邪辟除,正炁長存,積累長久,變形而仙。這種變形成仙的追求,是道教修行的最核心。這一希冀,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華真經》的記載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六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是物不疵癘而年穀熟。莊子在《逍遙遊》的篇章中描述了這樣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形象,後來《列子黃帝篇》中又對這一位神人的形象有了更為詳細的記載,其曰: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風飲露,不食五穀,心如淵泉,形如處女。不偎不愛,仙聖為之臣。自此開始,姑射山的神人成為修道之人渴求的仙人典範。

莊子寫下姑射山之神人的用意,並不是讓人們去考證這樣一位神人的真假,而是希望能借此喻指得道後的精神和肉體的超越狀態。道教的核心信仰,是希望能夠超越了精神與肉體的限制而飛升成仙。《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字:仙,長生仙去,表達的是對壽命無盡頭的渴望。漢代劉熙作《釋名》說: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此處暗暗傳達出了一個觀念,即人是可以修成仙的,這便為道教對證道成仙的終極理想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道教的神仙信仰,不是對彼岸世界的盲目希冀,而一定是建立在對現世超越基礎上的擁有具體可實踐的學修一體。

二、神仙信仰是對現實的超越

道祖老子留下的五千言,在後世人們的解讀中通常被看做是哲理性著作,卻很少有人提及其中存有的神仙觀念。《道德經》中提到的長生久視”“死而不亡等概念,是已經具備了早期求仙思想的。而具有玄之又玄特徵的,在進行具體闡釋的時候又被賦予了一定的人格特徵,不論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還是從宇宙生成的角度來解釋,道化萬物的思想都是神仙思想的濫觴。更何況,在道教的信仰中認為,世間的一切存在都是具有道性的,天地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神仙自然也是包含在其中的。一炁化三清的過程就是道化的過程。道本身就是一個超越了哲理性的存在的,甚至可以說,道便是長生不死的存在,它炁化成為可見的仙真,以此來為塵世的修行者指明方向。

任何宗教都是具有度人思想的,道教更是以慈悲度世為最高的修真法則。不同其他宗教對彼岸世界的直接追求,道教是一個非常重視現世的宗教。即便是修仙,也是更加強調現世的積功累德,而不是僅憑藉持誦聖號就能度人到極樂之境。所以《南華經》的內容在修道人看來處處皆是對人生所處困境的抒發,是在追尋造成困境的緣由,是在探討如何擺脫塵世困境的出路,所以莊子的筆下才會出現至人”“神人”“聖人等超脫於俗的形象。可惜的是,人們大多只能看到的莊子的浪漫筆調,卻參悟不透他紙筆背後的深意。

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養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道教歷代所追求的神仙世界,是根植于現實的,是基於實實在在的個人修煉的。只有做到坐忘、心齋等等修行的功夫,才能讓自身擺脫欲求的困擾,進而從有限的人生和憂患困苦中超脫出來,這就是道教最理想的修真目標。道由心學,心是連接著無形的道與有形的器的關節點,若是不能修心養性,自然也就無法求得神仙的逍遙之態了。從自身的修持著手,這是道教神仙信仰以及修煉成仙的現實意義。因為神仙不只是用來崇拜的,更是需要我們去效仿的。

道人都希望能得到成仙,這個過程充滿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和樂觀態度。正如偉大詩人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在《離騷》中提到,因為現世的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所以才要扣天關、西上昆侖、渡白水、登閬風、求宓妃,在神遊天界的上下求索過程中,他尋找的正是超脫人生之道。這恰恰是神仙信仰饋贈給人間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修仙理想,以及如何修現世的意義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