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主要是慶賀天上牛郎與織女的一年一會。來源於神話故事,民間習慣稱為天河配,那麼各地在七夕節有什麼習俗呢,是不是在七夕會有一些特別的活動或者吃些特別的食物呢?這裏小編和大家分享下各地七夕節有什麼習俗吧!

 

 古代時期七夕節的習俗是: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扣扣壹三陸柒陸玖壹肆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河南及陝西等地七夕節的習俗

   有些地方把七月七日稱作“女節”或“女兒節”。河南及陝西等地在此日有迎女避節的習俗。陝西省《蒲城縣誌》記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節”。當地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織女婚姻的不幸是天帝不願孫女與牛郎長期生活造成的。每逢七月七日,人們就要把新出嫁的女兒接回家來,以免天帝發現女兒與女婿長期生活在一起,把他們像牛郎與織女一樣強迫分開。當地的這個習俗充分體現了為人父母者希望女兒婚姻美滿幸福的願望,同時,也說明牛郎織女的傳說不但深入人心,而且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福建七夕節的習俗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遊戲,乞巧遊戲有兩種:一種是“蔔巧”,即用蔔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豔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琅滿目。扣扣壹三陸柒陸玖壹肆玖。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中國西南七夕節的習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