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宋代有一位自命為“才子”的人,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對人們稱贊歐陽修的詩文寫得好,很不服氣。一次,他決心去找到歐陽修,同他當面較量一番。

 

在途中,他見到一株大楊樹,不由得詩興大發,隨口念道:

 

門前一棵樹,

兩朵大丫杈。

 

雖無多少詩味,但他還自覺很不錯,想接著再吟下去,但卻拼命搜索枯腸也難以續上。這時忽聽背後有人續道:

 

春至苔為葉,

冬來雪是花。

 

他轉身一看,原是一個穿粗布衣服的陌生人。由於這續吟的兩句雖有點詩味,但也稱不上是上品。因此,“才子”內心並不悅服。為瞭解悶,他約這位陌生人一起同行。二人來到江邊,見一群白鴨正撲入河中,嘎嘎歡叫。該“才子”又禁不住高聲吟道:

 

一群好鴨婆,

一同跳下河。

 

當他還未想好如何接續下去時,陌生人又介面吟道:

 

白毛浮綠水,

紅爪蕩清波。

 

這兩句對仗工整,詩意濃鬱。“才子”才開始感到有些佩服。後來,二人齊乘渡船過江,江面上清風徐來,碧波蕩漾。“才子”不由得又在船頭放聲高吟:

 

兩人同乘舟,

去訪歐陽修。

 

陌生人聽後,微微一笑,接吟道:

 

修已知道你,

你還不知修。

 

人生像一本厚重的書,扉頁是我們的夢想,目錄是我們的腳印,內容是我們的精彩,後記是我們的回望。有些書是沒有主角的,因為我們忽視了自我;有些書是沒有線索的,因為我們迷失了自我;有些書是沒有內容的,因為我們埋沒了自我。唯有把自己當成主角和主線,我們才能寫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人生,要懂得感恩。感恩,不一定是感謝大恩大德,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善良的人性美。感恩一切好的,給我們帶來了幸福;感恩一切不好的,增強了我們追求幸福的能力。心存感恩,心靈才會獲得寧靜和安詳;心存感恩,生活中才會少了許多怨氣和煩惱。有感恩的心,才會有好的心態,才能發現更多的美好。

 

人在明理時,不會煩惱,也不會發怒,而不明理時,就會煩惱,常會發怒。大凡人在煩惱與發怒時,皆生於違理而止於通達。

 

要知道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我們是由爸爸媽媽(一陰一陽為之道)交合而出生。天要生萬物,就要先生陰陽,萬物才會生長。總概況起來就是十字架的形成(陰陽橫豎交合)。
陰陽就是矛盾。沒有陰陽,世界就不會形成。人就不會活。人呼吸就是陰陽,吸進來是陽,呼出去是陰,你不會呼吸還會活嗎?一棵樹苗的成長,如果沒有根,沒有葉,沒有種子,它不會成長。這個陰陽可以生萬物,還會滅萬物。

我們在處理事物的過程當中如果不會調和,就會產生很多問題,很多劫數。在解決這個矛盾當中,一定要從調和著手。
陰有陰的世界觀,陽有陽的世界觀,分化兩極。就是陰陽不調和,而產生出的人生觀,世界觀。你這個人有眾生的世界觀,也有佛的世界觀。人有個性,也有佛性,有感性,也有理性,,因此產生出很多矛盾。

修道就是要解決矛盾,轉化矛盾。這個矛盾的轉化要先解決世界觀的問題。因為世界觀的轉變是根本的問題。你是眾生的世界觀,看起來是眾生的世界。你是佛的世界觀,看起來是佛的世界。你帶著有色的眼鏡看世界,整個世界看起來都是有色的。從自私自利的世界觀出發,就是從我想起,我的財產、我的命運、我的.....。我我。。。不斷。以我為圓心,以心為半徑,所以跑不出去,產生了很多煩惱。所以修道就要解決煩惱。修道就是要解脫。

 

生死的“知見”,每個人都有。心中有這個生死的“知見”,就等於間接地設置了“生死的法身”。這樣,將來一定會變現出一個有生死的自己來,然後再想了脫生死,就比登天還難了。
著“我”相的人,就等於設置了“我相的法身”。這樣,就只能現出一個人的形象來,再想像孫悟空那樣七十二變,就不可能了。
如果想讓般若智慧真的派上用場,而不至於流落為世智辯聰,對禪機時就必須要擺脫思考。不思考怎麼能夠對禪機呢?
其實,所謂的“思考”,就是用一些條條框框的知識、經驗推理而已。
所有的“知見”都是相對的。為了能更清楚地理解我所說的“相對”一詞,我建議大家參考我講解的《心經》與《金剛經》。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我以後講的內容,就很難理解了。
般若智慧是不受相對束縛的,這樣才可以縱橫無礙。在對禪機時只要不摻雜任何知見,怎麼對都是可以的。但是,這樣對出來的禪機,不一定會給人以藝術美感,也不會有什麼欣賞價值。因此,大多數有欣賞價值的公案,都是把縱橫無礙的般若智慧,與我們人類的知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了。

我們在罵別人,打別人的時候,好好想一想是不是在罵自己和打自己呢?只不過是把對自己怨恨願望攻擊投射給別人而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