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沒有了靈魂,就只是一具能夠行走的軀殼。
催眠如果沒有心法,沒有根本內涵,那就永遠只是催眠術,而不能成為催眠之道。
只有術,而沒有道,催眠將只是一門技術,而不是一門藝術。
以前我在就讀心理學時,常常聽到學長們慨歎:現在的社會學沒有人,心理學沒有心!
意思是指,社會學要以人為本,資料不能篡位成主角,而心理學則要走進內心,不要只研究表面的行為。
作為一門學術,催眠學也要有靈魂。
催眠四大心法之一
專注而放鬆,活在當下
催眠學的靈魂在於,催眠狀態的本質是什麼?
就像我先前提過的,催眠狀態有很多種,但是,好品質的催眠狀態是專注而放鬆的!
我們要把焦點放在這裏,好品質的催眠狀態是專注而放鬆的!
專注而放鬆就像是中央車站,到了這裏,交通四通八達,你就可以去任何地方了。
唯有當人們處於專注而放鬆的狀態時,生命才是真實不虛的存在。
唯有當人們處於專注而放鬆的狀態時,才能發揮最好的能力。
專注而放鬆是我們本有的能力,只要你提醒自己,就會進入這種狀態。
這種狀態,你不需要特意去培養,你所需要的只是人知道它的存在。
一旦你認知了什麼是專注而放鬆,你就能隨時依照意願而進入這種狀態。
為什麼專注與放鬆要並列在一起? 只是專注不行嗎? 只是放鬆不行嗎? 為什麼偏偏要專注而放鬆呢?
只有專注而沒有放鬆,會緊繃,心情是揪緊的,能量流失快,容易疲勞。
只有放鬆而沒有專注,容易昏沉,容易陷入紛紛而來的念頭,沉浸在不受控制的想像中。
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專注而放鬆就是一種保持覺知的狀態,也就是活在當下。
催眠四大心法之二
保持明鏡之心
如果你能讓你的心像一面明亮潔淨的鏡子,你就能映照外界事物和心中來來去去的思緒。
如果你的心是蒙塵的鏡子,那麼你什麼也看不清楚。
《莊子·應帝王篇》中有一段非常好的文字,是觀心、靜心、保持覺知的指導原則:“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修煉到最高境界的人,是怎麼運用他的心的呢?
就像一面鏡子,鏡子永恆觀照著內外一切現象,現象發生了,鏡子就映照,不會隱藏起來,對於一切的發生,既不去迎接,也不去送別,所以能容納萬事萬物而不會受到傷害。
我在授課時,會讓學員練習“保持明鏡之心”,無論五官感受到了哪些外界的事物,無論內心浮現了什麼樣的感覺、情緒、想法,都只是像一面鏡子映照著。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練習,能幫助學員很快體會到,我們的心有一種觀照一切而不執著的能力。
體驗到這一點後,無論是引導學員進行心理治療,還是各種催眠應用項目,都能事半功倍。
尤其當你面對的是內在有嚴重創傷的人,如果沒有讓他經過“明鏡之心”的練習,就引導他去回顧心理歷程,將會是一件無意義的酷刑;反之,如果受術者能夠保持明鏡之心來回溯事件始末,那麼,不但能大幅度減輕痛苦,也能產生真正的治療效果。
“明鏡之心”練習
引導受術者進入催眠狀態後,讓他睜開眼睛,起來走動,無論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都看著這些感受流過自己的心,沒有任何分析、思考,只是看著不斷變化的感受流過去,讓自己的心就像鏡子一樣,單純地映照出世界的模樣。
要求他看見自己的心裏面有很多慣性反應,例如,忍不住會命名,忍不住會聯想,忍不住會有相應的情緒感受。讓他看著這一切的發生,不必刻意阻止,不必刻意助長,只要像鏡子一樣,看著感官感受流過自己的心裏,看著心裏自動升起何種反應,然後,這一切又紛紛從升起歸於熄滅……
以完全無為的狀態,什麼都不做,只是看著這一切的進行。
這個練習,也很適合團體活動,我在帶催眠課程時,經常讓大家站起來走動,一邊走動,一邊看四周景物,一邊觀察自己的心是如何運作的。
催眠四大心法之三
看只是看,看見真相
催眠治療的最高指導原則,只有一條,就是引導受術者看見真相。
看見真相是唯一的治療之路。
然而普遍來說,人們缺乏看見真相的能力,只有少數人擁有這種能力。
看見真相並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穿透多層面紗,以下容我一層一層拆卸下來。
第一層,語言、概念不等於真相。
一位禪師站在玫瑰花之前,凝視良久,心神愉悅。
弟子問他:“師父,你在看什麼?”
他說:“我在看玫瑰花啊。”
弟子說:“師父,玫瑰花有什麼好看的,看那麼久?”
他說:“因為很美,所以越看越喜歡。你也一起來看吧。”
於是弟子也站在師父身旁目不轉睛地看著玫瑰花。
良久,師父問:“你在看什麼?”
弟子說:“我在看玫瑰花啊。”
師父笑問說:“你是在看這朵玫瑰花,還是在看‘玫瑰花’這個名詞?”
這個小故事顯示的是,人們往往只是用語言、概念來投射在事物之上,而非看見事物的本來面目。
再舉個例子。
當我們看見一顆美麗的樹,往往會問:“這是什麼樹?”
等你獲得答案了:“哦,這是樟樹啊!”
那麼,以後看到樟樹的時候,你會跟別人說:“這棵是樟樹哦!”
於是你會有一種錯覺,以為能說出樟樹的名字,就代表你已經懂得樟樹了。
《老子》開宗明義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其中有甚深奧義。
第二層,未清理的心理陰影會遮掩真相。
曾經被狗咬過的人,即使看到馴良的寵物狗也可能心生驚恐。
曾經在暗夜被強暴的女性,到了夜裏會開始不安,無法感受夜的寧靜。
恩怨情仇未解的人,當你看到對方時,你很難看到真實的對方,而只是看到恩怨情仇。
我曾經遇過一位個案不敢走紅綠燈的路口,他連紅綠燈的標誌都不敢直視。因為紅綠燈聯結到以前的一段傷心往事,為了怕痛苦的感覺浮現,他發展出一種不看紅綠燈過馬路的怪異行為模式。
第三層,沒有滿足的欲望會污染認知。
《列子》裏有一個精彩的故事: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耳!”
一個想黃金想得饑渴欲狂的人,他眼中就只有黃金沒有人了。
讀心理系時,老師曾經出過一個趣味作業,要我們分析:“當兵三年,老母豬賽貂蟬。”這句話有道理嗎?它的心理機制是什麼?
阿彌陀佛!可憐一個長久不能得到性滿足的人,放眼望去,凡是女性都成為可供意淫的對象了。
第四層,先入為主的成見、預設立場,會扭曲真相。
《呂氏春秋》裏有一個經典案例:
人有亡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也;顏色,竊也;言語,竊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也。掘其穀而得其。他日複見其鄰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者。
這遺失斧頭的人,認為斧頭是鄰居之子偷的,有了這個預設之後,就覺得對方的言行舉止看起來都像是偷了斧頭的模樣。等到有一天拿斧頭找回來了,從此之後,怎麼看都覺得對方不像是會頭斧頭的人。
其實對方從頭到尾都是一樣的啊!
都是自己心態的投射。
我很喜歡一個笑話,覺得也是非常經典,完美詮釋了成見如何扭曲真相。
有一個女人懷疑先生有外遇,於是,她花費所有精力來尋找證據。
有時候發現先生衣服上有一根長頭髮就開始哭,認為先生愛上了一個長頭髮的美女。
有時候發現先生衣服上有一根短髮,也會哭,認為先生又換了一個相好。
先生不堪其憂,潔身自好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終於,太太什麼都找不到了。
於是太太大哭說:“天啊!沒想到你連禿頭的女人都要了……”
再舉一個心理學史上的經典案例。
佛洛德這位一代大師,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影響了整整一個世紀,但是他的弟子後來紛紛自立門戶,開創出有別於他的心理學派,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佛洛德有一種“泛性論”的傾向——一切都是性引起的,所以,所有的夢境都跟性有關,人類的文學、音樂、繪畫等藝術創作都變成了性驅力的昇華,甚至他後來放棄在治療中使用催眠,也是因為他擔心催眠會誘發受術者的情欲,而這點會讓他很不自在。這使得學者們不得不懷疑,是否早年的創傷影響了他?
原來,在他四歲時,照顧他的女僕常常挑逗他,成為他的“第一位情欲啟蒙者”,以至於日後他形容這位女僕是他這一生“問題的始作俑者”。
如果真是如此,這位女僕也間接影響了一整個世紀無數接受精神分析的個案了。
第五層,自我太過敏感,或過於脆弱,會不自覺逃避真相。
心智正常的人在面對自己的問題時,雖然會不舒服,但還能承認自己是有問題的,願意去面對。
有一部分人則是自我太過敏感,或過於脆弱,一遇到自己有問題的時候,會立刻保護自我,運用各種招式,來證明自己沒有問題。
例如,別人指出他情緒失控,他會說:“不要阻止我表達真實感受!”
或者,別人指出他的問題,他會說:“你的問題比我的還嚴重,沒有資格說我。”
或者,因為他而把事情搞砸了,他會說:“事情的完成需要團隊密切配合,有人嫉妒我,暗中搞破壞,就算諸葛亮來了也做不起來!”
為了保護那脆弱的自我,只好否認真實、自我欺騙,心理防衛機制裏的合理化作用、投射作用、反向作用等也可以歸入這一層。
第六層,自動浮現的念頭會使我們分心。
我們的大腦神經網路隨時都在放電,時時刻刻都在產生各種念頭,猶如相續不斷地瀑布流。
你可以嘗試跟自己說:“我現在要心無雜念地看著眼前之境!”然後專心地看,看看你能維持多久完全沒有雜念。
最正常的情形是,不超過一秒種,就有各種雜念乒乒乓乓跳來跳去了!
你的注意力會飄動、游離,你會忍不住去追逐那些念頭,直到一段時間後才會忽然發現自己脫離眼前之境,而被雜念旋渦卷走了。
如果人的本質就是妄想紛飛,如何能如實看見真相呢?
看只是看,就是指單純地看,純粹地看,就只是看見真相,不要被雜念分心,不要被欲望污染,不要被成見迷惑,不要被心理陰影遮掩,也不要被言語、概念蒙蔽了。
即使是鍛煉多年的禪修者,也會不自覺地掉入妄想紛飛之中,但只要提起正念,當下要求自己看只是看,就能立刻恢復保持覺知的意識狀態。
我非常重視“看只是看”的訓練,因為它能培養人看見真相的能力。
催眠四大心法之四
停止內心對話
大自然把我們的頭腦設計成一個複雜的神經網路,其中有天文數字的神經聯結,時時刻刻都在放電,各種化學電位信號像天上繁星一般閃爍發光。於是,我們感受到的是,腦海裏,各種念頭、思緒、感覺此起彼落,猶如浪潮來來去去,永無休止。
有時候,你會察覺到腦海裏自己絮絮叨叨地說著念著;有時候,好幾個聲音此起彼落;有時候,你想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卻有一組自動冒出來的雜念在扯你的後腿。
這些都不是你主動操控的思緒,而往往我們會不自覺地被帶著跑走了,分心了。
這種妄念紛飛的狀態,我稱之為“內在對話”,想要讓心靈澄靜下來,就要鍛煉“停止內心對話”的內功。
停止內心對話之後,你才能聽見內心真實的聲音。
停止內在對話之後,你才能看見自己的心理運作模式。
停止內在對話就是斬斷妄念之流,它的方法很簡單。
首先,覺察此刻心中浮現的是什麼。
通常你會發現都是些不受控制的、自來自去的念頭。
然後,你只要在心裏喊一句:“停!”
瞬間就會一切靜止。
你會享受到片刻的寧靜。
這份寧靜也許不會很久,但只要你再度覺察到自己又妄念紛飛了,你再喊一句:“停!”就行了。
你越常記得對妄念喊停,你就越能享受多次、持久的寧靜。
有一種方式,形容這種情形為“女教師效應”。
當過小學生的人,應該都有這種經驗,上課鈴已經響了,同學們還在大聲小聲說話,教室內聲波騷動,嗡嗡作響,忽然間,女教師進門了,就在女教師現身教室內的一瞬間,所有談話立即停止,絕對寂靜,仿佛連自己的心跳聲都能聽見了。
也就是說,援引內在的覺知力量,來對妄念喊停,會像“女教師效應”一樣,讓你的心立刻安靜下來。
“停止內心對話”是一個很重要的練習,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鍛煉。
“停止內心對話”還有另外一種很好用的技巧,我稱之為“獵捕下一個念頭”。
就是你提起正念,保持覺知,然後觀察下一個內心浮現的念頭是什麼。
當你起心動念要觀察下一個念頭時,很奇妙的,你的心也會呈現片刻的寂靜。
要過好一會兒,自行發生的念頭才會冒出頭來。
我常常在睡前做這個練習,玩著玩著,然後帶著寧靜的心入眠。
催眠的五個要訣
——普通人也可以掌握
很多人都知道催眠是與我們強大的潛意識溝通的好方法,同時也是自我修煉、心靈成長的修煉工具,但是很多初學者卻因催眠的深奧一時難以摸到門路。其實,如果想學習基礎的催眠本領也並不是件難事,如果你掌握了下面五個催眠的要訣,你就已經可以簡單地使用催眠來幫助自己了。
催眠要訣一:放鬆嘉
這似乎是一切心靈修煉的基礎,無論你是練習氣功、太極拳、還是瑜伽、靜心,都需要你放鬆整個身體,從頭頂一點點放鬆到十個腳趾頭,放鬆時千萬不可用力,只需輕鬆自然地感覺自己的身體信號,讓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所謂的用意不用力就是這個意思。其實普通人大多數時候都是處在身體緊繃的狀態,所以常常是一天工作下來,也許工作量不大,但也還是很累,這就說明平時對自己的身體不夠覺知,身體在做無意識的緊張,浪費了很多能量,實是可惜。
催眠要訣二:深呼吸
對,就是腹式呼吸,比平時更深沉的深呼吸,這種呼吸通過運動我們的膈肌可以啟動我們身體的副交感神經系統,讓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生殖系統等恢復到正常的運作,通常我們的消極思想和不良的情緒反應會對我們這些植物神經系統造成影響,而深呼吸則會幫我們把一切恢復到正常的狀態,所以養病的人一定要經常練習深呼吸。中國幾千年前就有的六字訣氣功也是以腹式呼吸為主的。所以說,呼吸真的是對我們太重要了!
催眠要訣三:專注
催眠不是睡覺,這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了。同時,催眠狀態也是我們的注意力高度專注的狀態,主要專注在內在的畫面、聲音和感受上,通過意念的引導來達成調動潛意識大智慧的目的。催眠的過程中,通過有步驟的引導,把自己的注意力焦點都集中在目標上,這時的能量就好像鐳射一般專注,可以調動身體內的化學改變和神經鏈的重新連接。所以說,專注就是一種力量。世界級的大師都有超越于常人的注意力,可以讓自己長時間處在非常棒的心腦協調狀態,靈感、智慧源源不斷,發揮出巨大的潛能。
催眠要訣四:想像
偉大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想像是與我們潛意識溝通的工具,我們可以借助想像來告訴潛意識如何去工作,發揮出更大的潛能,只可惜現在的教育過於重視知識和做題能力這些電腦比人類做得更好的事情,卻往往忽視了對我們人類來說最重要的——想像力。 試想,世界上所有的偉業不都是以想像為基礎的嗎? 毛主席當年描繪的“打土豪、分田地”、“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些經典的畫面,讓我的爺爺記了一輩子,也激勵了他老人家一生。至於“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中國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國主義者討乞也能活下去,而且還將活得比帝國主義國家要好些。” 這樣的話,更是讓當代人都耳熟能詳。 這些新中國畫面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開創了祖國的盛世。
催眠要訣五:暗示
當然,正面的暗示才好,如果總是把注意力關注到自己做得不夠好的事情上,就會讓自己情緒越來越差,鬥志全無。所以,要不斷地應用正面積極的暗示來調整自己的身體、情緒與情感、思維,讓自己從容地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一點在平時與自己溝通及與他人溝通時可以參考“三明治回應”來練習。(三明治回應可以參考我的日誌:如何賞識孩子才會真的有效)一直很火的紀錄片《心想事成的秘密》就是在教導人們如何運用想像力來改變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