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病法:

1、脈診:若脈洪直,是肝病之相;若脈輕浮,是心病之相;若脈尖銳衝刺,是肺病之相;若脈連珠,是腎病之相;若脈沉重遲緩,是脾病之相。 

2、望診:若面無光澤、手足無汗,是肝病相;若面青白色,是心病相;若面黧黑色,是肺病相;身無氣力,是腎病相;體澀如麥糠,是脾病相。 

3、六神病相:若覺多惛惛,是肝中無魂;若多忘失前後,是心中無神;若諸恐怖、癲病,是肺中無魄;若好悲笑,是腎中無志;若諸悔惑,是脾中無意;若多悵怏,使陰中無精。也可於坐中或夢中察之。 

4、明業報病相:若殺生罪業發,是肝眼病;飲酒業發,是心口病;淫欲罪業發,是腎耳病;妄語罪業發,是脾舌病;偷盜罪業發,是肺鼻病;破戒罪業發,則有五臟五根病起。業報謝滅,病乃見輕,唯有頭疼。  

三、明治病方法:

(1)將心安止在病處,即能治病。

(2)安心守丹田,或足下湧泉穴,即可治病。

(3)知諸法皆空,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即可治病。經雲:何為病本?即攀援心。心無所得,即斷攀援。

(4)用觀想治病:如人患冷,想身中火氣起,即能治冷;觀病從業起,業由惑起,窮此惑心了不可得。複推四大病源亦不可得。心不著病,則病自除矣;若是息病,當用精進,加大悲咒、楞嚴咒、往生咒等以治之;若是業報病,要修福、懺悔,患則自滅。



正果

一、正果四步曲:

1、若行者如是修止觀時,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虛假不實,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則體真正也。若起一念心著有,則有六凡眾生界、五陰出生;若一念著空,則屬二乘;若發大悲心,自利利他,則為菩薩;若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起一念平等之心,則成佛法界。若于六凡諸法名字相不可得,則見思妄念不流,即體真止。若于兩乘諸法名字相不可得,則塵沙妄念不流,即方便隨緣止。若于菩薩實報莊嚴土名字相不可得,則無明妄念不流,即息兩邊分別止,此止是佛法中最高微妙功夫。  

2、爾時,上不見佛法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是名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著此觀,即墮聲聞、辟支佛地,當知若見無為住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菩提心,此乃定力多故,不見佛性。若菩薩為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不應取著無為而自寂滅,而應該修從空入假觀。則當諦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永明大師曰:“降服鏡裏魔軍,大作夢中佛事,廣度如幻眾生,證得如幻菩提。”修如幻法門時,若菩薩道種智顯發,即能成就無礙辯才。

無礙辯才有四種,亦名四無礙智:

(1)義無礙辯。了知一切義理,通達無礙。

(2)法無礙辯。通達一切法相名字無礙。

(3)辭無礙辯。于諸法名字義理無礙,隨順一切眾生,為其演說,能令各個得解,辯說無滯。

(4)樂說無礙辯。能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園融無礙,日夜宣說,不生倦怠。 

3、若能成就無礙辯才,則能利益六道眾生,是名方便隨緣止。亦名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種智。著此觀者,智慧力多故,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菩薩雖複成就此二種智,是名方便觀,非正觀也。當知修空假二觀,悉是成佛之方便,切不可以執著。 

4、若菩薩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應修息兩邊分別止,行于中道正觀。修空觀偏于定,修假觀偏於慧,不能證于中道。只有修兩空觀,才得如中道第一義諦觀。二空者,即我空、法空也。一念起時,直照起處,了不可得,即空義也;然起處歷歷明明,即假義也;歷歷明明而不可得,非空非假;雙離兩邊,即空即假;雙照兩邊,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

言息兩邊分別者,二邊即指一切對待法言。今對待一切境不起分別,故謂之息。不住空有,不偏一法,不厭生死,不欣涅槃,無邊可止,即邊即中,道無二邊,有何可止!蓋不期止而自止,故又謂之不止止,此為最高功夫,即是息二邊分別止。 

 

二、雲何修正觀?

若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之心,名之為正。諦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能如是照了,則于心性通達中道,圓照兩諦。若能于自心見中道二諦,則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諦,亦不取中道二諦,以決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觀。大真諦法門屬空,大俗諦法門屬有,不著空,不著有,既是圓照真俗二諦。

1、此中道正觀之境界,不可以言語形容之,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證乃自知。所謂道本無言,假文字以顯道。雖假文字,其用功所證境界,全非文字,必須實踐之。當知中道正觀,則是佛眼、一切種智。若住此觀,則定慧力等,了了見佛性,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風,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偈曰:“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是知三觀一觀,名曰妙觀;五眼一眼,名曰佛眼;三智一智,名曰一切種智。 

2、行如來行(修止觀、念佛),入如來室(發大慈悲心),著如來衣(忍辱柔和),坐如來座(諸法空相)。則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於一切佛無染著,一切佛法皆現在前,成就念佛三昧。《法華經》雲:“利物以慈悲為首,涉有以忍辱為基,說法以亡我為本。”又雲:“一切善法,慈悲為本,忍辱第一,道無相最上。”皆明衣、座、室之功能。  

3、安住首楞嚴大定,則是普現色身三昧,普入十方佛土教化眾生,嚴淨一切佛刹,供養十方諸佛,受持一切諸佛法藏,具足一切諸行波羅蜜,悟入大菩薩位。 

4、常住法性身中,則為諸佛稱歎、授記,則是莊嚴兜率陀天,示現降神、出家、詣道場、降魔怨、成正覺、轉****,入涅槃。於十方國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應二身,則是初發心菩薩也。言法性身者,即真如法性清淨之體。凡夫以四大、五陰假合為身,二乘以意生為身,菩薩能破無明證中道,則以法性為身。 

5、《華嚴經》中,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隨諸法真實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亦雲初發心菩薩得如來一身作無量身,亦雲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涅槃經雲: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 

初發心時,見思、塵沙二惑斷盡,至此能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則與法性真理相應,故能做分證佛相。此之作佛,乃是八相成道之佛,非究竟離垢妙淨法身佛。得如來一身作無量身,一身即法身,無量身即應身。初發心時,三因圓成,三德圓顯:佛性發成法身德,緣因善性發成解脫德,了因慧性發成般若德。

二不別:初心發作佛因時,乃至究竟極果時,二種不別,亦即初發心即至佛地。

二心前心難:因地發心不易,求其圓常正信,尤為不易。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萬丈高樓平地起”,若最初發得圓常真心,則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亦隨之而起。故雲前心難。

6、大品經雲:初發心即做道場,轉正****,當知菩薩即如佛也。明初心菩薩因修止觀證分果之相。 

7、次明後心證果之相。《法華經》以觀諸佛智慧而明果。《大涅槃經》以修止得解脫而證道。經雲:“善男子,真解脫名曰遠離一切系縛。離諸法系縛,則無有生亦無和合。真解脫,即是如來解脫,無二無別。真解脫者,斷諸有貪(一切相、一切系縛、一切煩惱、一切生死、一切因緣、一切因果),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槃。受樂安者即是解脫。” 

8、涅槃有三種,(1)圓淨涅槃,即般若德。(2)方便淨涅槃,即解脫德。(3)性淨涅槃,即法身德。 

9、行者當知初、中、後果,皆不可思議。般若三昧經雲:“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淨名無垢,五道鮮潔不受色,有學此者成大道。”初果,破一品無明,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作佛,故不可思議。中果,從二住至十住,乃至經歷行、向、地、等覺,四十位品,與百千萬億世界分身作佛,能破四十一品無明,故不可思議i。後果,即妙覺住,證到究竟極果,至此無明破盡,垢染全除,究竟登至涅槃山頂,永別無明父母,所謂三覺圓,萬德備,究竟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等正覺,故不可思議。初中後果,皆是無生究竟之法,不可思議,不可以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舉心即錯,動念即乖,故言不可思議。 

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作佛,故常不輕菩薩說:“我不輕慢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我等凡夫豈可以情識心量來測度眾生?前際如來,是指一切六道眾生。中際如來,即一輩修心之人,能研究佛理,進修聖道,有種種功德莊嚴,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凡有利益,無不隨喜,即是緣因功德,福德莊嚴;若聽經聞法,研究妙義,即了因功德,智慧莊嚴。以緣了二因,莊嚴正因佛性,即是中際如來。後際如來,即研究果位,亦即謂無上士,無有過者。至此福德莊嚴,即首楞嚴定,堅固不壞;智德莊嚴,即實相妙智、平等大慧,故雲常無破壞,永不退轉。位雖有三,無不以止觀二心以辨極果。

諸佛妙道,皆于眾生心行中求。修心者,能成大道。

10、凡修行者,須除三障三蓋。如若不除,雖勤用功,終無所益。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三障障三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五蓋:貪、瞋、癡、慢、疑,遮蓋清淨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