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又稱“卻谷”、“斷谷”、“絕穀”、“休糧”、“絕粒”等,即不吃五穀,食氣,吸收自然能量。道教認為,人食五穀雜糧,會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阻礙成仙的道路。同時,人體中有三蟲,專靠得此谷氣而生存,使人產生邪欲而無法成仙。因此必須辟穀達到不死的目的。
其術起於先秦,大約與行氣術同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去穀食氣篇》,則是現存漢前辟穀服氣術最早的著作。
道教創立後,承襲此術,修習辟穀者,代不乏人。東晉道士葛洪反對單行辟穀可致仙的觀點,但並不懷疑辟穀術的健身延年效果。《魏書.釋老志》載,北魏道士寇謙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導引辟谷口訣,弟子十余人皆得其術。又謂東萊道士王道翼隱居韓信山,斷谷四十餘年。
古代文人也贊成辟穀養生。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儀客白皙上仙郎,方寸清虛內道場。兩翼化生因服藥,三屍餓死為休糧。”蘇東坡曾在《辟穀說》中記述道:一人墮入洞中不能出,效龜息,“遂不復饑,身強力壯。後,卒還家,不食”。
辟谷運用中醫經絡原理,疏通任、督二脈,刺激十二經絡,以及相關脈絡、穴位,將自然能量吸入體內,進入不饑不渴的辟穀狀態。在這種特殊的生理狀態作用下,激發人體潛能,調動自然能量,對各生理功能進行強力的周身調治。各種人體生理功能和臟腑功能在有效調治的同時,機體快速分解運化體內多餘的脂肪,使食物攝入量與消耗量處於動態平衡。
辟穀術,有 “服氣辟穀”與“服藥辟穀”兩類。
1、“服氣辟穀”即以服氣為基礎,與辟穀相配合,通過服氣達到辟穀的目的。具體說法不一,有的主張服氣之初,即行辟谷,饑時飲一兩盞芝麻湯或酥湯,渴時唯飲清水。有的主張服氣之初漸減食物,每日減食一口,遞減至十日而全斷。有的主張不強行辟穀,待服氣功深,至三年後,便會自然斷穀。
2、“服藥辟穀”即用服食藥物以代替穀食。藥方甚多,有取高營養而消化慢的豆、棗、芝麻、栗、酥、及茯苓、黃精、天門冬、人參、蜂蜜等配伍,製成丸膏,于斷穀後日服一二丸,以代穀食。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衰老和疾病,主要是因大腸內宿便的堆積和發酵,產生了毒素及有害物質。尤其現代人們吃得多,吃得雜,導致腸胃負擔過重,通過辟穀養生的方法吸收清氣、補充能量,在不食的狀態下減輕臟腑負擔,清除宿便和毒素,起到排毒、調理身體疾病的作用。
中醫理論講,人體有吸入清氣的功能,也有排泄廢物的通道,如排除糞、尿、汗、二氧化碳等,通常人們只用了排泄功能,而沒有良好利用吸收清氣來養生保健。
辟谷養生需遵循專家的指引,否則容易出現不良反應。
辟穀養生與節食的區別
1、辟穀養生與節食有本質區別,辟穀一定要在正確的指導下進行:服氣、吞氣、靜坐冥想,吸收能量——這也是辟穀養生的核心。
2、辟穀養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依據各種人的實際情況制定辟穀養生方案。辟穀養生的時間長短要量力而行,比如開始三天、再五天、然後七天等等,有個適應的過程。
3、辟穀養生開始三天,會有饑餓、難受、疲乏感;四天之後,饑餓或難受的反應漸漸消失,能感受到能量源源不斷的進入體內,身體變得輕盈。
4、辟穀養生期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有舌苔變厚,口中發苦、發澀,口臭,皮膚可能會有酸臭味,或腋下有異味,大小便不正常等等——這些都是身體排毒的表現。一般辟穀養生,腹瀉是不用藥調治的,毒氣排光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5、辟穀期間,大多數人會有氣沖病灶的反應,即:正邪相博,表面上病會加重,其實是把隱藏的病,或曾經沒有治癒的病激發出來。有此反應是身體好,氣感強、祛病快的表現。氣沖病灶的現象有的明顯,有的不明顯,沖過之後病情將會進一步好轉或徹底治癒。
6、最好在晚上10時正結束所有活動,到了10:30就打坐,聚集能量,吸收自然之氣,進行放鬆練習。
7、辟穀結束後不要馬上進補,要有三至五天的過渡期後才可正常飲食,進補也要七天后為宜。
8、辟穀者在整個辟穀養生期間都要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