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人類以來,一代接一代,歷經數萬年,繁衍不息,由於健康的原因,逝去者也時有,有大有小,有老有少,時至現代仍無確切的定數。本文就是效法自然界的形式在這個方向上做的嘗試。
小河流水,只要有源頭,水就會一直流淌下去。同樣,生命體的活力及其運行,也是有一個能量在支持著,只要這個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源源不斷的供應於生命體的使用,那麼這個生命體的活力也就會像小河流水一樣的長期運行。問題是這個能量是什麼?它產生於什麼地方?又運行於什麼通道?最後留注於什麼部分?它的作用是什麼?這個能量是否可以用人為的方法去獲得?等等這些問題、尤其是最後一個問題如果得以肯定的解決,那麼剩下的就是實踐了,這也是本文的意義所在,實踐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這個生命體是人的身體,則這個能量就是身體的元氣,它來源於五穀雜糧、蔬菜瓜果等飲食的化生;元氣是人體自身所具有的、由裏往外散發的、促使身體發育、生長及活力運行的一種功能性的物質,是陽氣。五穀雜糧、蔬菜瓜果等飲食則是這種功能的物質基礎,是陰性的“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飲食入肚,經過胃腸的消化與吸收,其精微物質在小腸溶入血液,並在心臟的作用下,被血液所載,且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皮、肉、筋、骨、脈等],與該部分的陽氣共同作用,化生肉體、養育身體。而這個陽氣就是腎氣,就是腎臟所發之氣,是腎之藏精地蒸發之氣,而腎所藏之精又有“主生長、發育與生殖。”的功能。所以說飲食的、溶入血液的精微物質在腎氣功能的作用下生成、壯大了人的身體,這就是氣血運行。
陰無陽則陰無以生;陽無陰則陽無以化。陽化陰生,人之身體靠著氣與血的化生發育、成長,在氣血運行中,血液中的精微物質是腎氣功能的物質基礎,精微物質借助腎的功能豐富肉體,精微物質就與腎氣有著直接的關係;化生體【即肉體】是腎氣功能的產物,化生體【即肉體】也與腎氣有著直接的關係;精微物質通過腎氣的功能而豐富化生體,精微物質與化生體【即肉體】就是間接的關係。這就是說血液中精微物質只有通過腎氣的功能才能充實到化生體【即肉體】,如此腎氣與化生體【即肉體】就有著直接的關係,腎氣的多與少直接影響著化生的多與少。
既腎氣就是化生的能力。而人體需要的就是化生的能力,所以說腎氣、也就是腎陽的多少才是最重要的。再者,身體的新陳代謝依賴於氣血運行,而氣血運行依賴於氣與血運行的動力與通道,在通道暢通的情況下,重要的就是動力。血液運行的動力顯而易見,是由心臟地收縮與擴張提供的;氣則是腎氣,其運行的動力是腎氣的多與少。所以增加腎氣的份量就顯得格外重要。這樣一來,不管是化生,還是運行,腎氣的多與少都是最重要的。
腎陽既腎氣,是腎精所化之氣。腎主藏精,精要化氣就需要有一定的熱量,所以腎臟自然就要常常溫暖,以便增加腎氣,提升腎陽。要提升腎陽,最有效的方法是從該髒的經脈入手,而“屬腎”的經脈正是“腎足少陰之脈”《黃帝內經 靈樞 經脈第十》,而“少陰之上,熱氣主之;”〈素問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這就是說在足少陰腎經上面以熱氣為主。這正迎合了腎臟須常常溫暖的需要。
腎臟保暖,不但要在穿戴上考慮,而且還要從營養腎臟方面著眼,用後天飲食的熱量【胃氣】加上自身由於運動所產生的熱量去溫煦腎臟,進而提升腎陽。飲食的熱量由胃腸產生,通過足陽明胃經的穴位——氣沖【或氣街】穴注入沖脈,進而注入足少陰腎經;運動的熱量則由足少陰腎經之絡脈、奇經八脈之一的陰蹺脈去獲得。這就是:“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采之唯在陰蹺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奇經八脈考》。
在八脈中,督脈行于後背正中;任脈、沖脈行於胸腹;帶脈橫圍於腰;陽蹺脈雖然起於跟中【腳後跟】,但與陽維脈一樣都是從足太陽膀胱經別出;陰維脈雖然是從足少陰腎經別出,但卻起於小腿內側之築賓穴,只有陰蹺脈:不但起於腳後跟中,而且還是足少陰腎經的分支“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靈樞、脈度第十七。而足少陰腎經又是直通腎臟,腎臟者,人體先天之本、健康之根、發育生長之源,自然是‘陰蹺為先’。”支而橫著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靈樞,脈度第十七,支脈下面還有孫脈、浮脈,最細、最小的脈絡才是最容易獲取熱量的入口處。
在先天,也就是出生之前的十個月,母體血液與母體腎陽的化生滋養了胎兒,但此時化生的能量只供胎兒維持本身活力的存在並發育、成長之用。在後天,這種血與氣《腎陽既是腎氣》的化生依舊是人之身體發育、成長的動力,只不過是本身血液與本身腎陽的化生。
從繈褓時期到幼兒時期,從兒童時期到少年時期,直至青年時期,一路走來,並沒有什麽特殊的、規定的動作促使氣血化生,但氣血及其化生的份量還是在逐年增加,身體還是在發育成長。顯然這中間有著自然的、不易被察覺的、非常簡單、但日常生活中必須的動作。正是這個不自覺的動作提供了熱量,且與飲食的熱量合在一起共同去溫煦腎臟,產生腎氣,繼續著氣血的化生,養育著身體的成長。
但人到中年,身體的健康便開始走下坡路,這又是為什麽?這是因為在青年期及其之前的歷程,血液與腎陽化生的能量分為兩部分使用:1 維持本身活力的存在並發育、成長之用 ;2 抵抗外界因素《寒、暑、濕、燥、風、火》對身體的侵蝕之用。但到了中年期,身體對氣血化生能量的使用又增加了一個方面,這就是索取生活資料、進行社會活動、承擔社會責任。
這無疑增加了化生之能量的消耗,況且所做的、能從經脈上溫煦腎臟進而增加腎氣的不自覺動作並沒有被人類所意識到或規範化,使所產生的腎氣不夠用,再加上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體積的增大,維持本身發育、成長之能量也要增加分量。
如此以來,別說人到中年,就是人在青年時期光依靠那自然而然地、簡單地、日常生活中必須地、不自覺地動作來產生腎氣,進而化生身體成長之能量,是遠遠不夠地,再加上血液流通的阻礙,所以人體的發育、人體的成長就停止,器官的功能就開始退化,身體就開始變老。
因此必須把這個能溫煦腎臟,使腎陽與血液化生、進而產生人體成長之能量的動作完善化、規範化,把這個動作來一個質的完善、量的規定,依據“子午流注”,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專門的練習,以便短時提升人體之溫度約0.4度左右《過程中的體溫。動作結束,體溫恢復正常》,增加化生之功能的份量,最大限度地彌補由於對能量地過份使用而出現地缺口。
所謂“子午流注”就是人體氣血運行與地球自轉一周所需時間的對應關係。地球自轉一周,在其過程中地球同一位置所收受日照的強弱有所不同,人體氣血運行也就有強有弱。
利用這個關係,在足陽明胃經之經氣運行的高峰時間內蹺腳後跟,刺激足少陰腎經的分支——陰蹺脈及所屬的孫脈、浮脈,使其由於運動而產生熱量,一次、兩次;一天、兩天;日積月累,隨著時間的增加,這個熱量的積累先是在浮脈內進行,其熱量由少聚多,由於溫差的原因,積累起來的熱量必然注入到孫脈,又由於同樣的原因再注入到陰蹺脈,天長日久,由於運動而積累起來的熱量最後注入足少陰腎經,進而去溫煦腎臟,蒸發腎氣,壯大腎陽。
用這樣的方法,去養育、成長人之身體;用這樣的方法,去增加人身之正氣,去抵禦邪氣,增強人體對疾病的免疫力。用不同份量的腎陽去排除人體不同層次的疾病;用壯大了的腎陽去排除寒、暑、濕、燥、風、火等自然因素給予人體的創傷;用練出來的陽氣去溫煦人體、用薰蒸的形式去排除身體內已有的邪氣,重新塑造人之肉體。“蹺”出健康,“蹺”出長生。
當然這是要有感覺《肚臍眼周圍某一點皮下有劇烈的熱量瞬間流過》的,得氣有得氣的感覺;發熱也有不定點到定點之分。從有得氣感到腎臟部位發熱,這是需要時間的,而且是經年累月的時間。發熱部位不定點是因為每一次練氣時其發熱部位在外表,且不在同一點。
發熱部位定點則是每一次練氣時其發熱部位在內部,且每一次都是那幾個部位。而且其熱象與表層發熱也不相同。以腰為界,上身為一個發熱區域,即頭部、胸腔、腹腔。外加背部、兩前胳膊,尤其是兩手腕發熱最為明顯。至於腰部以下【與季節關係密切】,則不容易發熱。若有反應便以膝蓋為界分為兩個發熱區域,臀部和大腿為一個區域;小腿和足為另一個區域。
除此之外,還因為每一個人的身體在自然界中所受到的濕寒等邪氣其部位、其程度是不一樣的,再加上每一次練氣時不同的氣溫、不同的氣候與不等量的時間對發熱程度的制約、所以其感覺也就不一樣。
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在經過數年之後、且在練氣時每一次都能做到質、量、度的統一地前提下,最後固定的、雖然不是同時出現但顯著的發熱部位是腰部、腹部和前臂,其熱像是燒烘烘的熱,而不是汗津津的熱;又似乎是在發燒,但動作停止燒感就沒有了;身體皮膚的韌性也得到提高,且逐漸變的光滑、有棉融融之感覺。
如此一來,只要有做這個動作的能力,且在有得氣感後還能長久地做下去,再加上合適的飲食,且不說小河流水的邏輯在人身體上是否能夠實現,但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延年益壽是最起碼地。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最重要地是要有得氣感覺。
因為只有得氣才談得上祛病健身。得氣感覺是獲得功能的開端,功能則是化生精微物質的手段,飲食是精微物質的來源,精微物質在腎陽《得到的氣》的化生中發育、營養了人之身體,腎陽則借助精微物質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因此,在這一過程中要有必不可少的兩個因素:一是能連續的做這個動作,用以產生生化的功能:二是要有合適的飲食。以用做生化的物質基礎, 最後生化功能再作用於物質基礎。
最後需要謹記的是:付出和得到是相對的,有什麼程度的量就有什麼程度的質,在通向本質的方法確定之後,量的增加就是決定的因素 ,這就是【在量上所規定的質與在質上所規定的量《辨證法唯物論辭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