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前先寬衣松帶,緩緩散步一會,一切世事漠不關心。練功姿勢臥、坐、站均可(剛開始 最好取坐、站勢,因剛開始就用臥勢易落於昏沉)。如採用盤坐姿勢練功,床上可先鋪毯子, 上加較軟的棉墊,以讓著床處的兩腿足骨坐久不痛為度,當然也不能太軟,如軟得象席夢思 床或海棉沙發一樣也不行,因為身體不能保持正直穩定。

練法:擺定姿勢後,呼出粗濁之氣一二口,即收散外之神明清氣,攝入中丹田(中丹田在兩 乳間,即大約在心窩處),令心平氣定,萬緣澄寂,勿令念起。靜坐片時,心氣溶融和平。然 後以意移入天目(在兩眉之間,此間為聚火之所),等到凝定片刻不散(雜念不起即不散),吸氣時 意想氣從百會穴吸入,以意由百會倒轉玉枕直注入夾脊。百會在頭頂心處,玉枕即腦後骨(仰 臥著枕處),夾脊在背脊骨上十二節之下,下十二節之上,其中間即夾脊,也就是背後命門上 面的地方。夾脊可分為胸夾脊和腰夾脊(腰夾脊是命門往上約三四寸的一個區域,胸夾脊是 指腰夾脊以上至肩背部大椎處的一段區域),此功中之夾脊指腰夾脊,即命門穴稍上的一個區 域。

既至夾脊,即自息心靜氣,養我浩然之氣,將其他一切事放下來,專一於此,但意念不可太 重,應若有若無,活潑自在,總之不能急於求成,著相死守。呼吸採用自然呼吸。如此每日 行持30~60分鐘,或能多練亦可。氣壯者六天,氣者至遲十五日,即覺夾脊中熱如火熾(不 可著意去追求,追求之心就是最大的雜念,此雜念不除,談何功效?),有時還會覺得微微有 些痛(也有人不會覺得痛,因人而異)。待到出現這種情況,便以意將此夾脊熾熱之火,送串 入於兩腰,即覺兩腰轆轆跳動。察其跳動不已時,隨即以意送入會陰穴。會陰穴在前陰與肛 門之間的中點處。

既至會陰,又覺其中掣掣跳動,雖跳動我只不理睬他。又覺渾身通泰,心如迷醉,啟遍體脈 絡皆覺活動,暖溶溶如坐春風之中,我亦只不理他。只自專心致志,安居其中若出門在外已 久剛剛回到家的主人翁,深深休息於會陰穴海底之內如此片刻,以坦然之心態,任內呼吸之 自然,心凝氣定,便從細微處默默體察,覺我之氣脈根本,實從會陰穴海底起,上升至臍輪, 即自然停止在這裏而不再上去。接著又從臍輪下降至會陰穴處。總之這升升降降的氣機,不 出此三寸一分半之間(即從會陰穴到臍輪之間。我冥心入靜,任其自自然然地上下流行,不 去干擾它。靜守天然化合之機,萬不可稍有意想,自誤匪淺。

這種氣機在體內上下升降的情況,就叫做內呼吸。

達到了這種內呼吸的境界後,自己用口鼻所行的外呼吸好象已不存在,好象與這種內呼吸毫 不相關似的。但並不是真的不相關,而是因為此內呼吸與口鼻之外呼吸恰恰相反的道理。為 什麼內呼吸與外呼吸是相反的呢?如果以平常的經驗來推論,口鼻之氣的吸入,則內呼吸也 應該伴隨著吸入之氣降到下面,但現在內呼吸反而迎而上升到臍輪,與口鼻吸入之氣相互接 合口鼻之氣呼出時,則此內呼吸正應該與之上升一同呼出,而現在卻反其道而行,口鼻之氣 呼出時內呼吸卻正向下降入海底會陰這種情況與口鼻外呼吸出入之氣好象毫不相通相連,豈 不是正相反嗎?

道家前輩們強調入手練功的法門是心息相依”,心與之相依的便是內呼吸,而不是口鼻之外呼吸。但是這一點千百年來從未有人明明白白地道破,偶有所涉也是點到為止,令人難悟其 中奧妙,由此致使許多人以為心息相依就是思想與外呼吸之氣息合於是拼命去想像呼吸之氣 的出入,結果弄得心煩氣悶,欲入靜而雜念紛起。現在為大家詳細闡明心息相依的道理 及練法。

我們體內的氣機升降與口鼻之呼吸是相反的。口鼻之氣吸入,體內的氣機反而上升;,口鼻 之氣呼出時,體內的氣機反而下降。體內氣機的這種升降情況,就叫做內呼吸,也稱"內息”, 古人用四個字來形容內呼吸與外呼吸的關係,就是吸升呼降”,確是很精僻。

張三豐真人指出,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認為"凝神者,收已清之 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行收入氣穴, 乃曰凝神。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 也。從上可見,凝神與調息是相輔相成的凝神(調心)有助於調息,調息也有助於凝神。

心息相依,就是自然地將心神棲息於內呼吸上。經過一段時間的靜坐,身心相對地平靜了, 逐漸體驗到了內部氣機的升降,認得真切熟溜,我卻不要按自己的主張去操縱呼吸,只管由 著內呼吸上升,我之心神亦隨之上升,內呼吸下降我也隨之而下,只任它自然升降,則無弊 病。假如自己有時有了主觀思想在其間,稍有想操縱它的意思,欲送它上下,則此內呼吸, 與我本來靈明的心性便錯亂違背,不能溶化為一,換言之,便是違背了其固有的自然規律, 只三四息的功夫,便會打破原有寧靜和諧的心態,而覺得氣悶,不復自然了。如患此弊,必 重新整頓、再度凝神調息,用隨息自然、心息相依來鎖心猿、拴意馬,久久馴熟,自無此弊。

常人練功,大抵最難的,便是心火的收攝。古人將此心喻為心猿意馬,因為此心的主要功能 是思考各種問題,平時活動慣了,如欲它平靜下來,便如同要把頑猴劣馬拴鎖住一樣困難, 它時不時地會亂跳亂動一番。所以現在欲收斂心神入于腎水,實在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 達到的。其緊要的地方,惟獨害怕妄念起來,導致雜念紛紜。如果念起即外散,雖坐無益。 總之務必要此虛靈不昧之心性,通過凝神調息的功夫,與內呼吸合而為一,歸於會陰海底處 而不出。安居既久,則神自化氣。

神指心神,屬火。會陰穴在腎底,水髒之極深處也,故又名海底。心火入水,火須為水滅, 而火中熾熱溫煦的本性,存于水中,自然將水蒸化為氣。此氣因為有心神在內,故非常人之 氣可比。道家將此氣稱為先天氣,如果心性不達虛無忘我的定境,不能得到它。

這種氣自會化精,因為氣中有真液,所以能化為精。精氣神這三者,如能通過練功,心息相 依,忘物忘我,渾而為一,更不知何者為精?何者為氣?何者為神?就得知其中真義了。假如 練功初期,心念易動,心神容易想到外面的一些事物,不肯安安靜靜地潛藏於體內,這是十 分正常的現象,不必為此心煩意亂,更不必為此自暴自棄,認為自己不是練內功的料。只要 按照"凝神調息,調息凝神"的道理,一門心思在心息相依上下功夫,使心神有所寄託依傍, 而不胡思亂想導致外散,這也是練功入手的一個方便之法。這樣練功日久,自可到達坐忘境 地,這時把自己的四肢、五官,整個意識全忘掉,進入似睡非睡的混沌狀態。道自虛無生 一氣",物我既然兩忘,陰陽自然協調,陰陽一協調,先天一氣自然從虛無中生出。坐功的時 間逐漸增加。大約練習七天左右,兩腰之中及小腹漸漸覺熱,平常身體向來畏寒及手腳向來 發冷者,此時也會覺得發熱。由於陽氣振作的緣故,陽莖此時必然翹舉,小心不要行房事以 圖發洩,這是十分關鍵的。此為初得先天氣,不可馬上採取,等待陽莖舉過自軟後,制至欲心不動,此陽氣乃化為陰精。如是每日行持,每日陽舉,只自不采。過了一月有餘,即是日 日積聚我之精氣也。之所以積聚我之精氣,即以它為藏陽之地也(精屬陰,陰中有真陽)。這 種精氣是維持人體生命存在不可缺少的根本物質,所以這種補虧方法,又叫做添油功夫。

添油的涵義,如燈油將盡,而火亦將熄滅,這時添油就能使之不熄。精氣為人身中至寶,積 精惜氣,即是添油接命之理。真水屬陰,火必須要水來斂藏,陽必須要陰來斂藏,然後才能 長久存在,所謂孤陰不長,獨陽不生”,即為此理。這也是天地造化生就自然之理。

以前丹道家對於此添油接命之法,秘密若寶因為若得此種陽之訣,則不論老少,其腎陽變弱 為強,易如反掌。而陽旺思淫,乃人之常情,人們通常不易掌握好分寸,是以絕不輕易傳授 得者秘之,同時亦要注意節欲保精的道理,這樣才能身康體健,常葆青春。

岐山鳳鳴按:此功法系由《補虧正法秘傳》改編而來。

《補虧正法秘傳》原附於《丹經指南》書後,現獨立城篇。補虧正法又名補天髓添 油術”,是丹家秘傳的添油接命功夫。蕭氏指出:“《補虧正法秘傳》一文,以往仙家只口口 相傳,不著文字。...本篇較希一子之《補天髓》為詳明,較陳真人之秘傳活法天機雖稍 有遜色,然確為仙家捷徑法之千古不傳秘本。中老年可以據之入門,作為起手功夫,當有 利無害也。

《丹經指南》,清末民初張松穀所著,蕭天石先生評"本書全用問答體,辭簡而義精,文淺而 理著,語語皆全真旨意,條條是至道金言。闡喻言之幽微,辟旁門之邪說;剖仙學之玄奧, 示丹家之捷徑。使學道之士得有所依從,宛如面對祖師親授口訣指點迷津,確為丹經中不易 得之佳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