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指意識層面而非解剖學的物質層面的心)、精(指無形氣態而非有形液態的精)、氣、神、靈、性、魂、魄,指的是同一個東西。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指:有(宇宙全息能)資訊、有意識的(氣光形式)能量體。或者叫:有(宇宙全息能)資訊、有(氣光形式)能量的意識體。只不過這些能量體(或意識體)的內涵不同,有先天與後天之分。
萬物皆有靈(包括先天意識和後天意識)。
萬物皆有氣(包括先天之炁和後天之氣)。
萬物皆有信(即宇宙全息能資訊)。
無形、氣態層面的精,也可以叫做精氣、氣、能量。
無形氣態之精分為先天之精(即先天之炁)和後天之精(即後天之氣)。
有形、液態的精,包括血、津、精、液,屬於後天之精。
生殖之精(即交感之精),包括無形氣態和有形液態兩種,全都屬於後天之精。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包含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後天之精包含無形氣態之精和有形液態之精。
無形生有形。
能量生成物質。
精(指無形氣態能量)在物(物質)先(前面)。
後天無形氣態生殖之精(即無形之陰、欲火)在有形液態生殖之精(即有形之陰)之前。
無形之陰生成有形之陰。
欲火生成男子精液和女子陰液。
欲火分心理和生理兩大類。
《修真後辯》(劉一明著)裏說:
【方(正)交(交媾)之時,父精(指有形精液)未施(射出),母血(指有形陰液)未包(包裹),情合意投,其中杳冥(看不清之處)有物(此“物”指兩團無形的氣態能量團,即父精和母精,即欲火,即陰氣),隔(隔絕)礙(阻礙)潛(暗)通(溝通),混而為一(此“一”指父母二精共存的能量團,即陰陽共存的複合體)(“混而為一”指父母二精融合,成為一精。此“一精”有資訊、有意識、有能量,所以也叫一神,或一靈,或一氣,或一物,或一能量團),氤氳(彌漫)不散;既而(不久)精(父親的有形精液)泄(洩露)血(母親的有形卵液)受(承受),精血相融(“精血相融”指精子進入卵子中,融合為一個受精卵),包此一點之真(此“真”指先天精氣神,即一點靈光)。變(指事物發展到極點後向相反的方向轉變,它是事物產生之後逐漸發展到達極點的結果:“物極謂之變”,“變者化之漸”)化(指事物的產生,它是事物發展到極點後向相反的方向轉變的結果:“物生謂之化”,“化者變之成”)成形(指有形有質的受精卵、胎兒、嬰兒)(“變化成形”指父母二精“混合為一”後,如果一直“氤氳不散”,就會物極必反,無形之陰生有形之陰,“一精或一神、一氣、一能量團”生出受精卵、胎兒、嬰兒;如果最終散開了,無形之陰生成的有形之陰只是沒有受精成功的精子和卵子),已有精氣神(指先天之精先天之氣先天之神,劉一明注釋:“雖名為三,其實是一。一者,混元之義。三者,分靈之謂。一是體,三是用。蓋混元之體,純一不雜為精,融通血脈為氣,虛靈活動為神”),寓(寄居)於(同“於”,在)形(指受精卵以及胎兒、嬰兒)內。】
《黃帝內經•靈樞•本神》:
【故,生(生命)之來(開始、發生)謂之精(即無形的有資訊、有意識的能量團),兩精(父母兩團無形之精)相搏(捕捉、交合)謂之神(即精、氣、能量團、欲火)。】
《黃帝內經•靈樞•決氣》:
【岐伯曰:兩神(即精、氣、能量團、欲火)相搏,合(混合)而成形(指有形有質的受精卵、胎兒、嬰兒),常(不變)先(在……之前)身(肉身)生(產生)(“常先身生”:不變的是,精在肉身產生之前就有了),是謂精(即神、氣、能量團、欲火)。】
“兩精相博謂之神”和“兩神相博是謂精”含義相同。
- Jan 12 Thu 2023 08:54
兩精相博謂之神,兩神相博是謂精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