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百日築基

第一節 無極松靜(靜息)

無極松靜為道家內功之首層,亦稱坐忘、閉氣或胎息。肺為氣之腑,氣乃力之君,無極松靜以不動之道致氣,蓋心與氣本屬一體,古語所謂息靜則神恬,神恬則氣足,以此生氣,則得老子“無為”之法也。丹書曰:“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起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長”,可見無極松靜實道門內功萬法之宗也,故功家亦謂之煉己。有己始可以有本體,而後可以有用焉。

其法為:兩腳開步站立,相距與肩同寬,含胸拔背,手自然下垂,領頂豎項,墜尾開胯,命門略後頂,脊柱督脈兩旁向兩側略開,圓襠提肛,松膕踩勻。會陰、兩腋、下頜部如各夾一小氣球狀,凝神會意,拋卻萬念,虛靈內含,神志安祥鼻息自然。(此內家拳渾圓體勢,為螺旋纏閉門內功及拳架的基本體態要求,須貫穿始終,本無需多說重複。而此後動靜樁功及拳架說明仍一再贅言者,僅為其重要性強調,學者能不時自查乎行走坐臥運功間,當能體諒述者用心之誠苦。)

而後放鬆身體前後左右及身柱中軸,從頭到足漸次鬆開頭頂、前額、兩腮、口、前頸、胸、上腹、小腹、兩大腿前面、兩小腿前面、兩腳;頭頂、後枕部、後頸、背、腰、臀、兩大腿後面、兩小腿後面、兩腳;頭頂、頭之兩側、頸之兩側、兩肩、兩上臂、兩小臂、兩手、十指,兩腋、腰兩側、兩胯部、兩大腿外面、兩小腿外面、兩腳、腳趾;泥丸(腦中)、喉(頸中)、心(胸中)、胃(上腹正中)、臍後腎前(腹正中)、會陰、兩大腿內側、兩小腿內側、兩湧泉。各線放鬆時,眼與意識微內視隨之。每視一處,或微有酥麻之感,甚覺良好。從上至下放鬆時,有天降細雨、洗滌除盡體內外塵垢之舒適,則為得法。

肢體徹底放鬆之後,覺得自己和世界萬物什麼都沒有了。司馬承禎謂之“彼我兩忘,了無所知”,似乎宇宙不比我大,我不比宇宙小,我即宇宙,宇宙即我,進入“太無”之境界。則可以靜息也,其法有數、隨、止、觀、還、淨六字言之,丹家謂之“六妙法門”。

數,即數息。自然呼吸中,微以意念默數呼吸,凡12——60度,意在鼻間。隨,即隨息。心息相依,意念輕隨呼吸出入往返于鼻與丹田間,想以心火溫熏丹田,無須再數,久暫隨意。止,即止息。不數不息,意識停止於臍下,以丹田深息,凡12——60度。觀,即觀息,關息也。此時以丹田為中心,意以全身所有肌膚毛孔進行呼吸(似乎不再需鼻呼吸),略閉氣以通關。《抱樸子·微旨》曰“適時閉息,節其氣沖以通也”,盡言其道。還,即還息,返本還源。如還歸母體胎中,通過臍帶供給養料一般。站立地上,唯足與地相連,猶臍帶與母體也,想地氣自足心而入丹田,久之如腳踏氣團,輕身靈跳所以然。《莊子》曰:“古之至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蹱,眾人之息以喉。”淨,即淨息,心無所托,泯然清淨,還歸虛無,無中而有生。張景嶽言:“閉氣即所以養氣”。

道家丹法《胎息經》曰:“胎自伏氣中結,氣自有胎中息,氣入身來謂之生,神去離形謂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則氣行,神往則氣往。若欲長生,神氣相駐,心不動念,無去無來。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初行松靜之法,當勿妄求,初習一二字,數日後增至三四字,再求全之。功淺者稍閉即可,漸求深長。而尤以神意注胎中而不離形為要,蓋失神意而妄閉者,或有斷息自悶之險,習者須知之。

 

第二節 吸星培元(吞氣)

擇空氣清新,寧靜宜人處,以視野空曠且遠有綠水青山茂林為佳。開步松靜站立,含胸拔背,領頂豎項,墜尾開胯,命門略後頂,脊柱督脈兩旁向兩側撐開,圓襠提肛,膝委松活而含外撐內裹前頂之意勁。會陰、兩腋、下頜部如各夾一小氣球狀,凝神會意,靜息三五分鐘以調動氣機。

內視丹田,意含遠山。兩手心順旋轉向兩側前方而對曠野,鼻吸緩起,兩手從兩側慢慢捧起身前所有精靈生氣,隨鼻之吸氣慢慢導入,雙手漸起漸合攏至頭前如捧一大氣球,兩手繼續掌心向內、向下至下頜前方,隨吸隨擠壓氣球之氣入鼻,致胸腔脹滿撐圓。悠長吸氣的同時意想天空豔雲彩霞及日月星辰精氣亦隨之自頭頂百會穴緩緩吸入泥丸至喉,與鼻中吸入之氣融合而入胸中,再由雙手徐徐下壓導入丹田。同時踵息吸地下精氣隨入丹田。此步功夫意念複雜,要求同時吸納曠野遠山精氣、天空星雲精氣、地下精氣共入丹田。丹田飽滿後略閉氣,內鼓而以意使氣侵入臟腑腠理毛孔,是為吸星采氣一度。量力而行,因時制宜,每次練功以12——60度為佳。其快慢速度由功夫深淺而論,多初期較快,漸至功深息長,可緩慢行之。

 

第二卷 蓄勁養勁

第一節 三丹撐抱(渾元勁)

渾圓體勢。兩臂手心向內撐圓如抱氣球,手背外撐略含繃勁,手心內合而與臍下丹田共擁氣球。兩手拇指側寓含向上挑托之意勁,小指側寓含向下斬切剁斷之意勁。兩手食、中、無名三指相距20釐米許而寓含勁氣對沖穿刺之意,勞宮內涵而拇指小指稍節略扣。兩肘左右撐頂繃起而寓含下顧護衛脅肋之意。目光內斂而略注兩手間。如此默默數息12——60次,存想每次吸入時所抱氣球及身軀四肢隨之脹大撐圓,呼出時回縮如故,是為下丹田撐抱。而中、上丹田者,手心內合與檀中穴、印堂穴共擁氣球也,餘同。

 

第二節 蛤蟆觀天(前、左、右三向)

渾圓體勢。兩手腹前交叉上舉至頭前分開於頭兩側肩上,掌心向前,拇指距眼角約40釐米。勞宮穴內吸,五指張開抓扣如各持一氣球。腳趾抓地,重心略偏重於前腳掌,後跟略虛。體態好像巴在牆上之壁虎。兩膝外撐內裹爭力,意勁下注如入地而上頂與兩肘呼應。兩肘前顧胸側顧脅肋而下與兩膝呼應。目光內斂而視前方。如此默默數息12——60次,存想每次吸入時兩手所持氣球及身軀四肢隨之脹大撐圓,呼出時回縮如故,是為正向蛤蟆觀天。

兩腳撚地轉身面向左前方,呈左虛右實丁八步。兩手隨轉身各持氣球體側下落,腹前交叉提起至頭部前方(左手在內右手在外)分開,右手回撐持球於右肩上齊耳高,略曲距頭後25釐米許;左手持球前撐略高於目,稍直距頭前45釐米許,意勁略注重於小指側掌沿,含向前剁劈意,手心朝左前方。反之則為右勢,餘同。

 

第三節 懶漢伸腰(左右)

渾圓體勢。兩手徐徐向前提起,兩臂前伸將直未直。手心向下,五指分開蓄滿意勁,如各抓一大氣球。兩足後跟提起而前腳掌受力,五趾抓地。稍停,全身協動左前擰轉左胯、左腰、左肩,促左臂、左手及所抓氣球極力向前伸出;右胯、右臀隨之相對運動而向右後頂起;右臂屈肘右後頂,右手緊抓氣球移向右側方下按。目光視前手背而略內斂,全身架勢渾圓整合如伸懶腰狀,如此默默數息12——60次。存想每次吸入時兩手所持氣球及身軀四肢隨之脹大撐圓,左胯、左腰、左肩,促左臂、左手及所抓氣球向前伸出至極;右胯、右臀隨之相對運動而向右後頂起至極,右手抓緊向右側方下按而右臂屈肘右後方頂出至極;呼出時回縮如故,是為左式懶漢伸腰。右勢互反。

 

第四節 周天開合(開天裂地)

渾圓體勢。重心略前移至雙前腳掌,十趾抓地,後腳跟略虛起。兩臂手心向內撐圓如抱氣球,手背外撐灌注繃勁,手心內含而與胸腹合力共擁一大氣球。兩手拇指側寓含向上挑托之意勁,小指側寓含向下斬切剁斷之意勁。兩手食、中、無名三指相距20釐米許而寓含勁氣對沖穿刺之意,勞宮內涵而拇指小指稍節略扣。兩肘左右撐頂繃起而寓含下顧護衛脅肋之意。目光內斂而略注兩手間。如此默默數息12——60次,存想每次吸入時所抱氣球及身軀四肢隨之脹大撐圓;同時意想自己身軀仿佛從任督兩脈被分成了左右兩片,吸氣時隨所報氣球及身軀的脹大撐圓至極而左右兩片身體分開,並想天地與身相合,由腳蹬開地,由手撕裂天一起被分開成左右兩半;呼氣時回還如故,是為正前向周天開合。

身體左轉帶整體間架左轉45度,右腳屈膝做實承受大部分體重,左腳跟虛起,前腳掌著地承受小部分體重。左手略高,右手略低。余同正向要求,則為左勢。右勢互反。

 

第五節 虎踞龍盤(左右按旋反搖)

渾圓體勢。兩臂前伸,手心向下,五指分開如各抓一大氣球,肘部兩側頂開,兩臂間如抱一大氣球。擰動腳掌使身體向左轉約60度,右腳蹲屈左腳稍直,重心移向右腳而後坐,兩前腳掌著力。兩手隨轉身抓球伸向左前下方,左手在前,右手略後,手心向下。目視左前下方,有虎踞險要而蓄力下撲之威。數息12——60次。

繼續擰腳掌左轉至身後,成左弓步狀。左手抓球下撐於臀後,手心向下。右手抓球於肩上,手心向外。目視左手背。寓雲中神龍回首反顧之雄。數息12——60次,是為左式虎踞龍盤。右勢互反,唯徐徐擰動腳掌使身體右轉回到正前環抱,而後反向行之。

 

第六節 摘星換鬥(獨立三撐)

渾圓體勢。兩手五指張開各抓一氣球腹前交叉上舉至頭前分開如白鶴亮翅,手心向側下方,寓把握黏住對方雙手左右搭壓之意。重心右移,身略左轉,左腳向左前提起,膝關節略彎,意注腳趾尖,寓點踢對方胸腹之意,是為左式。右勢互反。

 

第三卷 動功:(貫勁發勁)

第一節 五行迴圈(大、中、小圈)

渾圓體勢。兩臂依次身前交叉劃圓,如太極拳之雲手相似:左擰身,右手自襠前向左穿出(掌心朝左後意勁注食中二指尖),向上挑起至左額角(掌心旋至朝左意注右手背寓粘勁),隨右轉身向右且旋且轉(掌心朝前寓粘連格擋撥開意勁),五指略扣下沉(寓巴拿抓擒意勁),右臂向下牽緣至起點(寓扯采挒空丟意勁),形成一圓圈,圈上寓“穿、挑、格、拿、采”五種意勁,是為右圈;左圈亦反向“穿、挑、格、拿、采”行之,右格時左穿,右拿時左觸點發勁,右采時左挑,右穿時左格,左拿時右觸點發勁,左采時右挑,……如此兩手交互迴圈,腰腿身法協調配合之,徐緩凝重中慢求“搭手即粘連,接手半邊空,牽緣隨他去,四兩帶千鈞”的化門螺旋纏絲勁。不限次數,可隨時行之,久後可得兩臂如棉裹鐵且粘如飴糖之效。嫺熟後,配合步法進退練至風雲漫舞神妙佳境,則化門爛(亂、濫)纏絲(練家也稱亂踩花)之效可鑒。

 

第二節 鴛擒排浪(風擺柳)

渾圓體勢。兩手胸前提起,手心相對,初如抱球狀。而後順纏使左手心向下成陰手如擒敵左腕狀,右手心向上成陽手如托敵左肘狀,身步配合緩緩向左牽引;至極兩手略起旋腕至右手心向下成陰手如擒敵右腕狀,左手心向上成陽手如托敵右肘狀,身步配合緩緩向右牽引。至極而返,如此反復行之,兩掌始終陰陽相隨,翻雲覆雨、螺旋纏綿。兩手如形影不離之深情鴛鴦,因而被稱為鴛鴦手。有些地方運到極處時後手(陽手)掌心略朝前,勞宮穴吐勁剛猛,亦有鴛鴦掌(兜掌式)之名。

如條件允許,老師常叮囑我們在齊胸深水中練功。功深嫺熟者,進退步法隨之,每令身周波濤洶湧、沙泥翻滾,故有人亦稱之為浪排掌。勁勢虛實運用機巧時,和少林絕學風擺柳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三節 河車搬運(大勢蛇纏手、雙劈雙炮掌)

渾圓體勢。兩手胸前提起,手心相對,初如抱球狀。而後逆纏使左手心向上成陽手,意勁貫注左臂橈骨側、左掌拇指食指側及左肩左額頭顱角部,擰步旋腰身協力推重物(意想可以是一個立著的大沙袋或一座大樓)至左後方,上身隨之左轉90度,右手心向下成陰隨左手腕部助之,高馬步逐漸變為左弓步;右腳後移重心略後坐成左虛步,雙手同步順纏下砸(意為抓起重物頭朝下倒貫於身前地上);左腳前跨一步,右腳隨之跟進成雙弓步,雙手立掌向前推出,目送勁達遠方,是為左勢河車搬運。右勢互反。

 

第四節 搖山撼樹(平、立、斜順逆雙雲手)

渾圓體勢。兩手胸前提起,手心相對,初如抱球狀。旋雙腕至兩手心向下,五指張開,指尖略扣,如各抓一小氣球,兩臂橈骨間如夾一大氣球。雙手緩緩同步做水平面順時針劃圓,如農家推磨一般,12——60圈不等,意想兩臂間大氣球領著前方高樓或大山隨之順時針搖晃。雙手緩緩同步做水平面逆時針劃圓,如農家反向推磨一般,12——60圈不等,意想兩臂間大氣球領著前方高樓或大山隨之逆時針搖晃。雙手緩緩同步做推遠向下拉近提上立劃圓,如農家井上搖轉轆轤提水一般,12——60圈不等,意想兩臂間大氣球領著前方高樓或大山隨之立環搖晃。雙手緩緩同步做推遠提上拉近按下立劃圓,如農家井上反轉轆轤提水一般,12——60圈不等,意想兩臂間大氣球領著前方高樓或大山隨之立環搖晃。

上為正向高馬步搖撼,然後左轉90度左弓步行之,再右轉180度成右弓步行之。總宜凝功緩緩,腰腿協力。另有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斜方向的順逆運作,則為熟極求巧之道,習者自能探究之。

 

第五節 金雞抖翎(驚炸彈抖)

渾圓體勢。兩手胸前提起,手心相對,初如抱球狀。旋雙腕至兩手心向下,五指張開,指尖略扣,如各抓一氣球,沉肩墜肘,兩臂凝聚裹鐵力。

身體左右側以脊柱為中軸依次向前協調擰動,腰腿助之,促進左右臂向前依次伸縮蓄勁,三蓄而一發。左伸時右縮肩後頂,而項背腰胯皆為之向左抖擻微移,勁勢縱橫螺,旋驚彈炸起;右伸時左縮肩後頂,而項背腰胯皆為之向右抖擻微移,勁勢縱橫螺旋,驚彈炸起。凡12——60次不限。

 

第六節 指點江山(點重身活)

渾圓體勢。沉肩墜肘,兩手胸前徐徐提起,勞宮內含,五指自然伸向前方,柔軟靈動而意勁凝注指端,仿佛兩隻握在手中的抓筆(無竿大毛筆頭),右手正體左手反體(如印章刻面)於天幕曠野逐字緩緩寫出“指點江山”幾個大字,初以行書體為佳,漸期草而不亂。要求兩手同時進行,筆力流暢,筆劃斷續處內勁蓄放自如。適時修煉,不拘回數。

思師傳“指點江山”者,實亂世逐鹿之道;而太平盛世,書“福祿壽喜”何妨。昔唐門(諱)新知老太爺每以無上神功賜眾生以齊天鴻“福”,我輩之幸也。

 

第四卷 拆手:(化勁用勁)

第一節 鴛擒十字(鴛鴦掌閉掌式)

渾圓體勢。重心略左沉,雙手略抱摟至左腰際;稍動右腳(可右前上步),隨即重心移向右腳成橫襠步(右前上步則為右弓步)。右臂揭起至右額前,曲腕前巴拿粘住敵手,略往右側後領隨空化;同時蹬左腳順腰胯促左臂及掌自口前擊出,掌心初期向內,至觸點而旋腕向前下,眼視觸點,是為右挑閉左掌。左勢互反。

左右勢反復行之,三五度或一去二三裏不限。嫺熟後易掌而為拳為標為指為淩空虛拍,皆造化之所能事,習者自修自用。

 

第二節 金絲纏袖(搭鑽挑炮)

渾圓體勢。初期動作含糊,僅屈肘兩小臂胸前互繞立環。搭鑽勢者,兩手心向下,五指略開,指稍略扣,各抓一氣球。兩手抓球伸出、搭下、收回、提起、……。反復行之,不計其數。

功深著熟後,動作可大展。即伸出搭下時,塔鎮敵手;後手提起翻出鑽擊對方口鼻眼喉。左右反復行之,不計其數。

而挑炮勢者,兩手心向下,五指略開,指稍略扣,各抓一氣球。兩手抓球伸出、提起、收回、搭下、……。反向行之,不限其數。

功深著熟後,亦可動作展大。即伸出提起時,黏住敵手,隨揭隨領起向額外,乃至側後空化之;後手搭下時變拳借腰胯擰轉整勁擊出,拳心向下,目視觸點。左右反復行之,不計時數。

功至老成,多入化境。觀余師及叔兄耄耋者多,指臂幹臘如金絲纏繞袖間,雖無赳赳之態而神意飄然者,數十載不懈純功可鑒。

 

第三節 翻雲覆雨(驚上取下)

渾圓體勢。兩臂胸前提起,五指張開,手心相對,初如抱球狀。隨即兩手抱球順時針擰轉90度至左手陰手在上,右手陽手在下;左手繼續向右肩前搭落,右手屈肘自左臂內側翻出,向右前上方擊出,意勁貫注右掌背(屈指空握可以成右反背拳),擰腳助上體略右轉成右弓步,虛實收放自如;下搭之左手提起齊眉高,翻出之右掌沿出去路線返回,翻為陰手沿左臂內側向前下方削出,手心向下,意勁貫注右掌沿小指側(亦可屈指握成裁拳);反復行之,每一翻覆可配合進右腳追左步隨之,是為右勢翻雲覆雨。左右互反,迴圈行之。

應用此勢尤重欲取姑先與、聲東擊西、驚上取下等內家拳虛實之道,師兄弟間常以此術相戲,機巧靈變之法也。

 

第四節 醒獅揚頭(斜勾拋拳)

渾圓體勢。上體前傾,兩手胸前提起於頭前,屈曲五指成空心拳,如抓握武獅頭,拳心相對,兩前臂間似抱一大氣球。腰腿配合雙臂同步右轉,旋腰令雙臂略高起、再向下(略後坐重心左移雙手近右腳踝部),左手前右手後抱球轉向正前頭上方拋起,至左前臂略曲撐於頭額左側前,手心向前寓粘纏意勁,右手稍直手心向後勾擊於身前,略高於下頜,目視右拳,兩肘橫撐豎裹且與雙膝頂意相合,雙腳成左橫襠步(進步練習為左弓步),是為右勢醒獅揚頭。左右互反迴圈。

反復行之,腰腿身手協調整齊,意勁渾然,發力均整。旋腰蓄勢,揚頭拋發,後手架起主防,前手拋出主攻。修至圈小而攻防互換自如,則為得法。

 

第五節 順手牽羊(粘纏空隨)

渾圓體勢。雙手身前提起,手心朝前下方,五指張開,勁寓指肚,掌心各含一氣團。雙臂同步左、上、右劃一圓弧,重心左移右空;雙手氣團拍入對方頭胸並隨即沾粘對方來手,右手初寓格擋勁後轉牽緣意向右後領化,左手初寓純陽勁後轉追隨意向右側後方助之,神意隨之丈外而不已。是為右勢順手牽羊。左右互反,迴圈行之。

此為取巧之技,尋常對手或可牽而丟之,四兩千鈞之道,對真正高手奏效不易。然纏閉武學既得“化門”之譽,當不敢或忘先賢得心應手之術。

 

第六節 野馬分鬃(捆肩斜飛、挑掛)

渾圓體勢。兩臂徐徐提起於身前,掌心相對,同時各自順時針轉小圈三度,貫注裹鐵力於兩臂至右肩。左手胸前內鉤掛纏住對方左手,旋腕左後牽挒;同時右臂下垂,擰腰腿上身抖擻左轉助右肩臂向左擔擊其左肘關節。稍頓,乘對方回掙求脫之際,上右腳管住對方退路;右臂從對方腋下挑起,擰腰抖擻向右前方斜飛發出,右手掌心斜向上,勁達掌背及肘臂;左掌推而助之,是為右勢野馬分鬃。左勢互反。

左右勢迴圈行之,三五度或一去二三裏不限。總宜身步配合,腰胯協力助之。

 

第七節 玉龍含珠(纏挒斷肘)

渾圓體勢。雙手身前提起,手心朝前下方,五指張開,勁寓指肚,掌心各含一氣團。雙臂同步左、上、右劃一圓弧,重心左移右空;兩腳向右擰轉180度拐步蹲下;同時右手粘纏對方右手,隨采隨挒隨旋腕下沉,右手心朝上;左臂亦旋轉成手心向上,意勁貫注前臂及肘隨之壓至右手下。稍頓,進左腳管住對方退路,同時雙臂撒手翻腕至手心朝下向兩側擰腰抖擻撐開掌臂發出,是為右勢玉龍含珠。

左右互反,迴圈行之,三五度或一去二三裏不限。總宜身胯起伏配合,腰步協力順達。

 

第八節 雲龍現爪(陰手起伏)

渾圓體勢。雙手身前提起,手心朝下,五指張開,勞宮內含,掌心各涵一氣團,肩撐肘橫。兩手依次上提下搭,對稱用力;上提時意勁貫注肘臂腕及手背,寓挑托反撩橫擊之變;下搭時勁凝掌指,寓纏手挒采塔鎮之意。配進退步法機巧行之於身側體前,不限時數。

 

第九節 流雲揮袖(裹斷橫彈)

渾圓體勢。兩臂身前抱球向下、向右、向上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半周,右前臂隨之轉成掌心斜向內(頭面),意勁貫注右前臂外側自右向左橫擋,漸至右前臂平伸身前,寓沾粘左引塔壓意;同時上體略左轉裹身。上動不停,急上右步(能管控對方退路為佳),右臂急速翻覆向對方橫擊而出。左手立胸前掩護右手。是為右勢流雲揮袖。

左右勢反復行之,三五度或一去二三裏不限。總宜身步配合,腰胯協力助之。

 

第十節 掛步擠手(貼身靠)

渾圓體勢。雙手身前提起,手心朝下,五指張開,勞宮內含,掌心各涵一氣團,肩撐肘橫。右腳略提,向前、向右、略後,落步以右腳跟扣鎖對方腳跟退路,抖擻腰身催動右肘橫擊對方中節發之,是為右勢。

左右反復行之,不限時數。此勢動作簡潔含蓄,甚則醉漢或耄耋老叟兩手攏袖中,踉蹌蹣跚間嬉笑發人於尋丈外,毫無費力之象。

 

第五卷 腿功:

第一節 烏雲蓋膝

渾圓體勢。雙手身前提起,手心朝前下方,五指張開,勁寓指肚,掌心各含一氣團。雙掌同步向右、向上、向左劃一圓弧,撥開對方攻防體系,順勢沾粘其頸項發肩,向下按壓;同時弓身提膝頂擊其頭面胸腹。左右交替行之,不計時數,總宜身步配合,腰胯協力。

 

第二節 丹鳳朝陽

渾圓體勢。雙手身前提起,手心相對五指微張開如抱氣球,勁寓指稍。上身左轉約90度,雙手胸前上方穿起,劃開並粘纏對方手臂,同時起腳踢踹對方心胸脅肋及頸喉頭面。可意勁貫注腳尖分別針對各部目標練習,左右交替行之,不計時數,總宜身步配合,腰胯協力。

 

第三節 勾腳側踹

渾圓體勢。雙手身前提起,手心朝前下方,五指張開,掌心各含一氣團。雙掌同步向右、向上、向左劃一圓弧,撥開對方攻防體系,順勢粘纏對方手臂,上身略左轉;同時重心左移起右腳自右而前而左以裏合腿勾踢對方膝彎腰胯等處。繼以右腳向右前方踹出,並迅速收提身前,隨即右腳向右前落步,重心右移成右弓步;雙掌借沉身之勢向右前方撲出。手腳用力對稱均整協調,是為右勢勾腳側踹。

左右勢反復行之,三五度或一去二三裏不限。總宜身步配合,腰胯協力助之。

 

第四節 白鶴亮翅

渾圓體勢。雙手身前提起,手心相對五指微張開如抱氣球,勁寓指稍。雙手胸前上方穿起,撕開對方攻防並粘纏其手臂,同時起前腳蹬踹對方膝蓋脛骨及胸腹,意勁貫注腳跟。

兩腿交互行之,不計時數,總宜勁勢整齊,攻防有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