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一種皮膚淺表角質層輕度慢性感染,多見於青、中年,特別是多汗男性青年。由於夏季出汗皮疹明顯,故俗稱“汗斑”。初為粟粒至黃豆大小淡黃色斑點,多在毛囊周圍,表面平滑或微帶光澤,隨時間遷移,斑點漸次增大或融合成大損害。病變多為圓形或不整形,邊界清楚,顏色變化甚大,由淡黃演變為淡褐色、淺薔薇色、混乳色、白色,同一患者可出現不同顏色。用小刀刮削,有細微鱗屑剝落。皮損常見於胸、背和腋下,亦可出現於頸、腹、上臂和股之內側。一般無自覺症狀,偶有輕微癢感。濕熱季節易復發。此外,某些患者可出現色素減少斑或黃豆至指甲大小淡白斑,散佈胸、背等處,有時可相互融合成大片白斑而無自覺症狀。

本病系糠秕馬拉色菌(亦稱“糠秕小孢子菌“)所致。該菌寄生於表皮角質層內,熱濕多汗季節易於繁殖生長,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家庭成員中尤易傳染罹患。

本症診斷並不困難,除臨床表現外,還可取鱗屑直接鏡檢,可見短粗弧形菌絲和成堆孢子,於濾過紫外線燈下,顯示淡黃或淺棕色螢光。現代醫學主要採用複方雷鎖辛塗劑、3%水楊酸酒精、1%克黴唑、咪康唑和益康唑霜等外用藥治療。或用40%硫代硫酸鈉溶液先行搽洗,待幹後,再用4%鹽酸溶液塗搽。

祖國醫學對本病記敍頗多,明《壽世保元》謂之“紫白癜風”,亦即今之汗斑之類疾患。明《普濟方》記曰:“夫紫白癜風之狀,皮膚皺起生紫點,…白癜風之狀,皮膚皺起白斑點也。”並稱:“赤癜、白癜兩股風,附子、硫磺最有功,薑汁調勻茄蒂搽,一搽之後便無蹤。”清《外科征治全書》曰:“紫白癜風,初起斑點,游走成片,久之可延蔓全身。”關於其發病原因,祖國醫學認為,此乃系風濕侵膚,與氣血凝滯所成。紫白癜風乃一體二種,紫因血凝,白因氣滯。本病之發生,及系由體熱、風邪和濕氣侵入毛孔,與氣血凝滯,毛竅閉塞所致。

 

方名:鮮苦瓜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清暑除邪熱,去腐拔毒。主治花斑癬。

【處方組成】

鮮苦瓜1只(60克)、信石0.6克。苦瓜剖一小口,信石粉放入瓜內,再用濕草紙包兩層,以文火煨熟為度,取出除草紙,用紗布包裹苦瓜,用力外搽患處,或榨取藥液塗布亦可。用藥前1天用皂水洗澡,第2天搽藥,連續2-3次即愈。但愈後仍需繼續用藥1次,以鞏固療效。

【按 語】

信石(又稱紅砒)為劇毒藥,切忌入口,用藥後須洗手,以防中毒。據《本草綱目》載,信石有“蝕癰疽敗肉,枯痔殺蟲”之功效,配以清涼解暑之苦瓜,對花斑癬具有連好效果。

 

方名:複方密陀僧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清熱除濕,斂瘡殺蟲。主治花斑癬。

【處方組成】

密陀僧30克、海螵蛸30克、硫磺5克、川椒30克,上藥共研細末,瓶裝密封,以防漏氣。取生薑一塊,斜行切斷,以切口蘸藥粉少許搽患處,每日早、晚各搽1次(晚上洗澡後搽),每次5-10分鐘,搽後勿用水洗去。一般用藥1-3周即愈。

【按 語】

本方中密陀僧具有清熱、燥濕、殺蟲和止癢之功效,可治癬病。因密陀僧系鉛化合物,不宜長時間大面積外用,小兒尤需注意,以防中毒。

 

方名:花斑癬方

【功能主治】

功能燥濕解毒,殺蟲抑菌。主治花斑癬。

【處方組成】

昆侖黃9克、硫磺9克、煆明礬4.5克、海浮石4.5克、密陀僧6克、蛇床子6克、水銀粉3克、紅砒石2克,上藥共研細末,分5-7次使用。患部先用乾淨毛巾浸開水熱敷,再用老薑1塊,削去外皮,在火上烘熱,搽患處呈紅色,自覺熱感,後取上藥以麻油調勻,對棉簽蘸藥外塗患處,每日1-2次。

【按 語】

昆侖黃亦稱雌黃。經現代醫學實驗證明,本藥1:2之水浸劑對試管內多種皮膚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方中之硫磺、蛇床子、煆明礬等具有殺蟲、收斂之功效,故可抑制花斑癬真菌生長和減少汗液分泌。

 

方名:硫醋方

【功能主治】

功能抑菌殺蟲。主治花斑癬。

【處方組成】

硫磺30克、酸醋100毫升,兩者混合後裝入玻璃瓶中浸泡1周備用。以棉簽蘸硫黃酸醋溶液塗擦患部,使皮膚充血為止。每日3-4次。

 

方名:紫皮蒜方

【功能主治】

功能消熱解毒抑菌。主治花斑癬。

【處方組成】

紫皮蒜2枚,搗成泥狀,外搽患處,以局部發熱伴輕度刺激痛為限。

【按 語】

此系民間驗方,使用簡便,療效顯著。但部分患者可致接觸性皮炎,故應用時應注意。

 

【手癬(鵝掌風)10秘驗方】

手癬,俗稱"鵝掌風"。皮損與足癬大致相同,多從一側手開始,皮 損主要為水皰型和角化型,而浸漬糜爛型較少見。

治療:

手足癬:局部治療為主,根據不同類型而選不同的抗真菌藥。

水皰型:可用酊劑,複方苯甲酸酒精,複方士槿皮酊。

浸漬糜爛型:滲出液不多時用足粉,足爽粉;滲出液多用1:5000pp粉。

角化型:複方苯甲酸軟膏。

 

病因及發病機理●

中醫稱鵝掌風,其致病真菌與足癬相同,以紅色毛癬菌為主。

臨床表現●

多自手部某一部位開始,尤其拇指或食指的側面、屈面和掌心,然後逐漸擴展。其分型同足癬。但由於手掌露在外,幫很少看到指間浸漬糜爛。但白念珠菌引起者,指間可見浸漬糜爛。丘疹鱗屑型常有小水皰發生,耐用有環狀鱗屑。水皰型瘙癢顯著,如發生在掌心和手指近端,易繼發感染。角化過度型掌指部明顯角化,常有皺裂。

手癬為手掌的皮膚癬菌感染。若僅累及手背,出現環形或多環形損害,則仍稱為體癬。手癬在全世界廣泛流行,我國有較高的發病率。雙手長期浸水和摩擦受傷及接觸洗滌劑,溶劑等是手癬感染的重要原因。患者以青、中年婦女為多,其中許多人有戴戒指史。流行特徵 發病機制 治療水皰鱗屑型可外用咪康唑霜,克黴唑霜、複方苯甲酸搽劑、複方雷鎖辛搽劑等。角化增厚型可作複方苯甲酸軟膏,咪康唑霜或10%冰醋酸浸泡。有皸裂者,可加用尿素脂等。皮損消退後應繼續搽藥至少2周。手部搽藥次數應適當增加,特別是洗手後加搽軟膏或霜劑。病程久者或局部治療效果差者可口服灰黃黴素,酮康唑等。或氟康唑50%mg/日或150mg/周頓服,連服2-4周。伊曲康唑200mg/日頓服,連服一周。療黴舒250mg/日,連服2周。 預防

甲癬和手癬互為傳染源,應予以同時治療,包括身體其他部位的癬病。儘量避免搔抓和熱水燙。少接觸各種洗滌劑,肥皂和有機溶劑等。 

有二型:水皰鱗屑型:起病多為單例,先以手掌的某一部位開始,特別是掌心,示指及無名指的掌面,側面及根部。開始為針頭大小的水皰,壁厚且發亮,內含清澈的液體。水皰成群聚集或疏散分佈,自覺瘙癢。水皰幹後脫屑並逐漸向四周蔓延擴大形成環形或多環形損害,邊緣清楚、病程慢性、持續多年,直到累及全部手掌並傳播至手背和指甲,甚至對側手掌。有時水皰可繼發感染形成膿皰。角化增厚型:多由水皰鱗屑型發展而成,患者有多年病史,常已累及雙手,皮損無明顯的水皰或環形脫屑,掌面彌漫性發紅增厚,皮紋加深,皮膚粗糙,幹而有脫屑,冬季易皸裂,裂口深而有出血,疼痛難忍,影響活動。促使手掌角化增厚的因素除皮膚癬菌外,還與長期搔抓、洗燙、肥皂、洗滌劑,各種化學物品和溶劑刺激以及不適當的治療有關。診斷起病於手掌某一部位,緩慢擴大,最終累及大部、全部甚至兩側手掌,損害為紅斑,水皰、鱗屑和角化增厚,應考慮診斷為手癬,真菌學檢查陽性即可確診。

病因●

手癬多來自於搔抓足癬,股癬和頭癬等的直接接觸傳染或甲癬及手背部體癬的蔓延。手癬的病原菌以紅色毛癬菌為主,約占55.6%,其次為石膏樣毛癬菌,約占22.7%.白色念珠菌也可引起與手癬相同的損害。

手癢、脫皮就一定是手癬嗎?

手癬俗稱鵝掌風,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患了手癬會常常感到瘙癢,手部皮膚還會出現丘疹、水皰、紅斑和脫屑。初起為小片,隨後損害逐漸擴大,界線清楚。時間長了,手部皮膚會變得粗糙、乾燥、增厚,還可伴有皸裂和出血。但是如果出現手癢、脫皮等症狀,能不能說就一定是手癬呢?當然不能,還有很多皮膚病都可以見到手癢、脫皮的症狀,如濕疹、汗皰疹、接觸性皮炎、剝脫性角質松解症等,應仔細鑒別,否則會延誤診斷和治療。

濕疹多發生在手掌心,且雙手對稱。皮損呈多形態,可見丘疹、水皰、糜爛、滲液和結痂等同時存在,常以其中二至三種為主。病情變化與季節關係密切,與飲食和休息也有一定關聯。如果雙手掌接觸水和肥皂等刺激會加重損害。真菌檢查為陰性。

汗皰疹的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多於春夏之交發病,入冬自愈,主要見於青年人。皮損也是對稱分佈,以水皰為主,成批發作,可見於手掌面、指側面和指端,水皰乾涸後脫皮,露出新生皮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癢感和灼熱感。本病發生與出汗不良或過敏反應有一定關係,損害處真菌檢查為陰性。

接觸性皮炎是因接觸了引起過敏的物質後引起的,是皮膚的過敏反應,有明顯的接觸史。皮損發生於接觸部位,境界清楚,形態較一致,多以紅斑、水腫為主,嚴重者可見水皰、大皰等。脫離接觸物後可逐漸消退至痊癒。局部真菌檢查為陰性。

剝脫性角質松解症是一種表淺的掌蹠部角質剝脫性皮膚病,常伴有局部多汗,易於暖熱季節發作。皮損主要累及手足心,雙側對稱,表現為角質松離形成的小白點及易剝脫的薄紙樣鱗屑,其下皮膚正常,瘙癢不明顯。真菌檢查陰性。

方1

【組成】鴉膽子20 克(打碎),生百部30 克,白酒、醋各25 毫升(此

為1 只手用量,如患雙手時則藥量加倍)。

【用法】共入大口瓶內密封浸泡10 天后備用,用時將患手插入瓶中浸

泡,每次30~60 分鐘,每日2~3 次,約11~12 天藥液泡完即愈。

【主治】鵝掌風。

方2

【組成】魚腥草、蔥各半。

【用法】搗成1 丸,兩手頻搓。

【主治】鵝掌風。

方3

【組成】生薑汁、食鹽、豬油各適量。

【用法】共研爛,擦於患處。

【主治】鵝掌風。

 

方一

[來源]《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配方]當歸、生百部、木槿皮、黃柏、白鮮皮各15克,川椒10克,黑醋1000毫升。

[用法]上藥共入黑醋中,浸泡2小時後煎煮至沸,趁熱先熏後洗患處,洗至藥液涼後止,用布擦幹,暫禁下水。

[功效]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潤膚。適用於鵝掌風(手癬)。

 

方二

[來源]《遼寧中醫雜誌》(8)1984年

[配方]花椒、大楓子、明礬各10克,皂角15克,雄黃5克,土槿皮30克,信石1.5克。

[用法]上藥加鮮鳳仙花朵適量,酸醋500-1000毫升同放入砂鍋內浸泡1夜,次日煮沸後,將藥汁倒入瓷盆內,待溫時將患手浸入藥液中浸泡之(第一次浸泡8小時,第二次浸泡2-4小時)。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止癢。適用於鵝掌風、灰指甲。

 

方三

[來源]《新中醫》(7)1981年

[配方]側柏葉250克,蘄艾60克,桐油適量。

[用法]先將柏葉、艾葉加清水適量煎至3000毫升,候用。再用桐油抹擦患處,以紙蘸桐油,用火點燃,熏烤患處片刻。然後將患手置藥湯上面熏之,俟溫度稍低,即將患手置湯中浸泡,泡至藥涼止。

[功效]涼血祛風、消炎止癢。適用於鵝掌風(手癬)。一般輕症用藥1次即愈,重症3-5次可愈,效佳。

 

方四

[來源]《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配方]貫眾、烏梅各60克。

[用法]用陶器盛藥,加水高出藥面約4釐米,煎沸20分鐘後,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浸患處,待藥溫變涼即停。每日2次,2日1劑。

[功效]清熱解毒、護皮止癢。適用於鵝掌風(手癬)。

 

方五

[來源]《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

[配方]大楓子、木鱉子、防風、紅花、地骨皮、五加皮、荊芥各10克,明礬、皂角各3克,米醋2000毫升。

[用法]上藥共研粗末,浸入米醋中浸泡1周後,過濾去渣取汁,用其浸泡患手。每日浸泡1-2次。

[功效]消炎活血、祛風止癢。適用於手癬。

 

方六

[來源]《中草藥外治驗方選》

[配方]新艾葉90克,蒼耳草60克,白鮮皮30克。

[用法]先將上藥一同放入瓦罐中,加水3000毫升煮沸取汁,將藥汁倒入臉盆內,上覆毛巾,再將兩手伸於毛巾下熏一會兒,待藥汁轉溫時,將兩手放入藥液中浸泡,並搓擦洗滌,直至藥汁將冷為止。每日早、晚各1次。

[功效]護皮、祛風、止癢。適用於鵝掌風。通常連續治療3-5日可愈,效佳。

 

方七

[來源]《外科學》

[配方]大楓子肉、鮮鳳仙花、花椒各9克,皂角、土槿皮各15克,地骨皮6克,藿香18克,白礬12克,米醋1000毫升。

[用法]將諸藥浸入米醋內24小時。煎沸待溫,將患手浸入藥液中浸泡半小時。每天1次,共3-4天。

[功效]殺蟲止癢、潤燥祛風。適用於手癬、甲癬、油灰指甲。

 

方八

[來源]《陝西中醫驗方選編》(外、五官科分冊)

[配方]川烏、草烏、何首烏、天花粉、赤芍、防風、荊芥、蒼術、地丁草各30克,艾葉120克。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部。每日熏洗2次,每劑可連用2次。

[功效]祛風濕、活血通絡、解毒止癢。適用於鵝掌風(手癬)。通常連用6天見效,最多15天即獲痊癒或顯效。

 

方九

[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配方]荊芥、防風、紅花、地骨皮各15克,皂角、大楓子各30克,明礬18克。

[用法]上藥用米醋1500毫升,放盆中浸泡3-5天后,備用。治療時,每晚將手或足入藥醋中浸泡30分鐘。每劑藥可連續浸泡兩周,為1個療程。用之有效,可繼續浸泡2-3個療程。

[功效]滅菌止癢。適用於鵝掌風(手癬)、幹腳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