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前往宮觀進香朝拜,我們總能見到“有求必應”的牌匾。一般人將其解讀為:只要虔誠地焚香祈求,必能感應神靈賜福、解厄。這種理解沒有問題。很多宮觀廟宇之所以香火鼎盛,大都與“有求必應”有關。這大概也是中國人的信仰特點,誰靈我拜誰,不管是佛教的還是道教的神靈,見神就拜。

這說的是一般信眾的心理,從信仰的角度看,這種信仰是樸素、不加修飾的,不過,“有求必應”卻將我們帶入一個誤區:似乎“求”神便能改變自身運勢,於是,進廟求神的人也多了,甚至有人花費鉅資購置“高香”、“頭香”,意欲借此迎合於神靈,並祈求神靈賜福於自己。只不過,我們似乎從未想過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好運是求來的嗎?

好運真的不是求來的,而是虔誠修行的結果。但是不是不能求神靈保佑呢?也不儘然,求神保佑也沒錯,但只要精誠修心,即使你不求神靈,神靈也自會保佑。如果非要通過那種世俗的方式理解神靈,那我們或許不懂神靈。我在曾經的一篇文章裏說過:“求神而神不靈,不是神真的不靈,而是我們向神靈祈求過多。”神靈所“應”的,是我們做每一件事情的發心,因此,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我的家鄉大理某地曾發生過一件奇特的事情。WEN革期間,一位老農晚上回家經過一片稻田時,感覺田溝裏有一道光閃爍,他覺得奇怪,便摸索而去,走近細看才發現是一尊石雕神像,不知被誰扔在溝裏。老農心生憐憫,便將外衣脫下包住神像,摸黑爬到半山腰,將其藏在山洞裏立好。

此後,老人每天偷偷拿些香火前往山洞焚香祭拜,如此8年。80年代以後,那個山洞成了“有求必應”的山洞,據說特別靈驗。而那個曾經將神像請至山洞的老農至今已近90歲,三個孩子也各有官位且身居要職,仕途暢達。大福報的到來往往需要某個契機,這個契機可能是苦難,也可能是某個場景正好需要來自你的慈悲。如果你把握住,這關也就過了。

契機,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出現合適的人要求我們付諸合適的行動以解決合適的問題。這麼多“合適”像是繞口令,但這就是機緣。很多人說,我也想行善積德,但總是在最不恰當的時候遇到行善的契機,但因為心裏遲疑了一下,便錯過了機緣。如果那個機緣一旦錯過,再次出現或許就難了。

記得我在2010年夏天為一個女子預測其丈夫調動工作之事。得卦之後,我為其分析卦象。分析完畢後,我不知道哪兒冒出了這樣一句話:“請記住:三天之內,會有一個人向你乞討,到時候請給他四元錢。你給了,你老公的事情也許就成了。”她自然不相信我,認為我在裝神弄鬼、故弄玄虛。其實,當時我也有些懵。

第三天下午,女士打來電話說:“師傅,今天中午真的有人跟我討錢呀!”我說:“你給了沒有?”她說:“沒有,當時我跟姐妹一起逛街,他跟我討錢時身上全是100、10塊的,就是沒有硬幣、零錢。”她說她突然想起我說的話,然後跟乞丐說:“你能不能等我一下,我到小賣部換點零錢再給你?”乞丐笑笑說:“不必了,多謝!”然後走了。

女士問我:“那現在怎麼辦?”我說:“也許是天意吧。”她問:“那我加倍給出去行不行?”我說:“也許沒用了。我已經告訴你了,但你不信。你丈夫的事情估計得黃了。”她繼續:“師傅求求你了,可不可以幫我扭轉乾坤?”我說:“我不知道怎麼扭轉乾坤。估計你得另請高明。”然後便掛了電話。實際上,如果不夠虔誠,我們也許會錯過很多機緣。

一位老道長說過,一個人充滿慈悲心的人,往往不缺乏好運,也不會錯過認為被神靈點化的機緣。修行之根本,就是培養那顆慈悲心。那些濟世度人的醫生道士就是憑藉一顆慈悲心做到“有求必應”、“手到病除”,不過,之所以能手到病除,是因為“有求必應”,只有“求”才能“應”,不求則不應。這似乎是古代醫生、道士共同遵循的準則。

記得一位北方的道友曾經分享過一個案例,說一位年輕人一直以道法高深自居,其略通術數,喜歡觀人眉宇,且百發百中,於是常常為人指點迷津。大凡與人見面,對方未曾開口,便開始斷測對方狀況,哪里出了問題,身邊有沒有小鬼跟隨之類,並稱可以幫對方解決。就這樣,一單買賣即已告成。幾年下來也算賺得盆滿缽滿。只不過,這麼道法高深的人,竟然沒能度過其36歲的生日,據說,過世時一臉驚恐狀,甚是蹊蹺。

可以說,這是一出徹頭徹尾的悲劇。其實,無論道法也好,醫術術數也罷,皆與神靈相關。道法靈驗有一個“求”的前提,“求”是讓自己虔誠的方式,而不是為欲望驅使下的索取。虔誠地“求”時,方能感應神靈。不“求”而自售其“術”,就已經違背了某些原則,進而也失去了靈驗的基礎。即使靈驗了,也會對自己造成損害。在沒有足夠福德支撐這些道法時,對自己造成的損害,稱之為“反噬”。

由此看來,“有求必應”是一種隨緣度人的契機。不求則不應,有求則必應;求而不應,缺乏慈悲;不求而應,自招其禍;求而妄應,損人損己;妄求而應,徒增罪孽。慈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