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混元一氣樁功

混元一氣樁功,是武當拳的內功法門。沒有內功作為基礎的拳法,是不堪以臨大敵的;故而,武當拳法之秘傳,多以混元一氣樁入手。

練功之時,必須凝神靜定,又宜空腹,在早晚時行功最妙。

00全段一步功法

練功之時,必須凝神靜定,又宜空腹,在早晚時行功最妙。

1.立身面南,正直端定,平心靜氣,兩腳分開約與肩同寬,足尖微內扣。雙掌心向上,十指交叉,置於小腹丹田前。

2.徐徐翻轉掌背(仍十指交叉),兩拇指側緊靠小腹之下,如按下之狀。如此可以收束下部關元之氣,使其上下流通;全身血氣筋脈自然舒暢,故曰內外功用,以其由外而達於內也

行功時身體中空,頭正且平,眼內神光注視鼻准,舌抵上齶。

3.放開前按小腹交叉之指,雙掌垂下,左右排齊,掌心向裏,指尖向下,五指緊並,不可散開。

4.稍凝定一刻,默數7 數,不可過限。然後緩緩將掌心翻轉向外。

5.雙掌徐徐並舉,手肘伸直平端,不可急忙散亂,恐流行之氣不舒,有誤開源立柱之功。直伸雙掌,緩緩捧上,直舉過頭,如雙峰並立,掌心向前,指尖向上;頭如頂天,身與足俱不可移動半點,或搖盪分厘。身首如常,而呼氣吸氣,皆用鼻不張口,依照前法,從容徐緩,萬不可有意用勁;如用勁有意,即著痕跡,而氣機凝滯。

6.雙掌伸臂上舉不變,右掌及臂按原勢不動;左掌向上伸二三次,五指尖貫勁,有如插入雲霄。

7.再伸右掌,方法與左掌伸勁相同。

8.雙掌並齊,一齊向上伸勁。

9.兩掌內轉成掌心相對,屈肘緩緩下收,兩掌停於兩肩前,指尖高與耳齊;小臂、大臂均與肩平。

胸須舒,背須合,肩須松。

10.靜定一刻,兩掌尖向內劃弧,轉腕成掌尖向下,掌背向前;由口角下旁緩緩從脅旁插下,掌心向後,兩臂儘量伸直,兩掌停於兩大腿前。

11.靜定一刻,先左掌暗力向下插墜,墜而複墜,用暗勁守住;須臾提起,與右掌平齊。

12.又將右掌依照左掌墜法一樣行之。

13.然後,兩掌一齊用暗勁下墜。

14.雙掌轉成掌心相對,指尖向下,沿兩脅部提至腋前,兩肘亦須抬起與肩平。

15.然後,兩掌轉腕成指尖向上,沿肩前耳側伸臂上舉,至臂直時,轉腕成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6.兩肘向下沉,肘尖向外。然後,兩掌屈指握拳,一握一伸,默數24 次;頭項左右微搖,旋即停止。

17.先左拳變掌向上伸沖,沖而複沖,將勁沖到,則無複沖;繼沖右掌;微微複還平定,雙掌平齊,掌心向前,指尖向上,一齊向上伸沖,並守住不動,均以暗勁為主,不可用力,身體不可有絲毫搖動。

18.然後,兩掌內轉成掌心相對,屈肘緩緩下收,兩掌停於兩肩前,指尖高與耳齊;小臂、大臂均與肩平。

胸須舒,背須合,肩須松。

19.靜定一刻,兩掌尖向內劃弧,轉腕成掌尖向下,掌背向前;由口角下旁緩緩從脅旁插下,掌心向後,兩臂儘量伸直,兩掌停於兩大腿前。

20.雙掌轉成掌心相對,指尖向下,沿兩脅部提至腋前,兩肘亦須抬起與肩平。

21.然後,轉腕立掌,掌心向前,指尖向上,直臂前推,高與肩平;用暗勁前撐,默數12 下。

22.收回雙掌於肩前,掌心相對。然後,右掌不動,左掌外展向左側推出,臂與肩平,掌尖高與耳平,掌心向外,目視左掌。

左掌用暗勁向左推動,默數12 數。

23.接著,收回左掌于左肩前,右掌外展向右側方推出,臂與肩平,指尖高與耳平,掌心向外。

右掌用暗勁向推動,默數12 數。

24.右掌收回右肩前,與左掌相對。然後,兩掌轉腕成掌心向前,直臂向正前方推出,高與肩平,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兩掌同時用暗勁向前伸推,默數12 數。

25.左右掌收回,屈臂立掌於兩肩前,掌心相對。然後,轉腕向外,兩掌向左右兩側推出成展臂勢,掌心向外,高與肩平。

兩掌向左右有如排山之勢,用暗勁抻推,默數12 數。

26.兩掌下落,於小腹角側停住,屈指握拳,兩拳心相對,拳眼向上。然後,兩拳伸、握12 數。

27.接著,兩拳成掌上收於肩前,掌背對肩,指尖向上。然後,兩掌向正前方推出,雙臂伸直,高與肩平。

兩掌同時用暗勁向前伸推,默數12 數。

28.左右掌收回,屈臂立掌於兩肩前,掌心相對。然後,轉腕向外,兩掌向左右兩側推出成展臂勢,掌心向外,高與肩平。

兩掌向左右有如排山之勢,用暗勁抻推,默數12 數。

29.上盤動作不變,兩腳掌同時動作,腳尖外擺一步,接著腳跟外擺一步,腳尖再外擺一步;重心下沉,兩腿半蹲成馬步樁。

30.接著,兩掌握拳,用暗勁緩緩向內收抱,左拳收至右腋前,拳心向裏,拳眼向上;右拳收至左小腹側,拳心向裏,兩小臂略成平行。

守住動作,默數12 數。

31.左腳尖外擺前移,上體左轉約90°,成左弓步;同時,兩拳按原架勢不變轉向左側,兩臂略抬與胸平。

32.下盤動作不變,兩拳變掌,右掌向下,向右側伸出,掌心向下,指尖斜向右下;左掌立腕向左前方移推,掌心向外,指尖向上,掌高與頭平;兩臂暗勁向左右抻緊。

33.然後,上體右轉約90 °,複還原成馬步展臂平肩勢。

34.接著做右勢。

35.左轉身約90 °,成馬步展臂平肩勢;兩掌轉腕成掌心向下,手十指捏攏(如猿拳之狀)注勁。然後前俯身,兩臂、掌向襠下合攏如撿物狀,雙掌尖以到地為度。

36.兩掌背相對,沿胸前上提至額前時,翻掌成掌心向前,指尖相對;注勁於掌心。

37.左腳向右腳後側退一步;同時,左掌隨退步向左後撒掌,高略低於肩,指尖向下成勾手狀;右掌向下撒掌於右膝內側,指尖接近於右腳背,掌心向內,上身略前俯。

38.接著,上體左轉約180 °;同時,左掌向左腳背前撒掌,指尖對腳背,掌心向裏;右掌向右後撒掌,高與肩平,勾腕成指尖向上。

39.左腳向左後撤退一步,上身左轉,兩臂抬平成一字展臂勢;同時,兩腿半蹲成馬步。

40.兩掌轉腕成掌心向下,手十指捏攏(如猿拳之狀)注勁;前俯身,兩臂、掌向襠下合攏如撿物狀,雙掌尖以到地為度。兩掌背相對,沿胸前上提至額前時,翻掌成掌心向前,指尖相對,注勁於掌心;同時,兩膝伸立直身。

反復3 次後,進入下一勢。

41.兩掌十指收如猿拳勢,向下經兩肋側撒掌於左右臀部後側,指尖向後上方,兩腕略屈勾,兩臂自然伸直。然後,上體俯身前躬,膝蓋挺直,兩手背向兩膝彎外側貼攏。反復動作3 次。

42.接著,右腳向右側開一步,上體右轉約90°,下盤成右弓步;同時,左掌向右前撒掌,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右掌向右後下側撒掌,掌心向上,指尖向後。然後,右掌向下弧形過右腳踝關節、向前上繞弧一周還原位;左掌向下,經後側向上過頭頂繞弧一周還原位。兩臂按此動作連環轉臂3 周。

43.然後,左轉身成左弓步;同時,右掌向左前上撒掌,左掌向左後下撒掌,動作與上一勢相同,唯動作相反。同樣連環轉臂3周。

雙手一高一低,如大鵬展翅之勢,雙手連環摔轉,多少任意。

44.右轉身約90°,兩腿半蹲成馬步樁;兩掌(屈臂)舉於頭頂兩側,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兩小臂豎直,大臂平肩。然後,兩掌在身前以肘為軸順逆繞弧,不拘次數。

45.左腳向右腳內側收步約與肩寬,兩腳尖內扣成內八字;兩膝伸直,正身,兩臂向前平伸,與肩同寬,兩掌屈指握拳,拳心相對。然後,隨吸氣,兩拳加緊,一次比一次緊,不能松;直至49 次呼吸後,方可放鬆。

46.兩拳變掌回收下伸,交叉反掌,下按於小腹前還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