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大石頭在山上,要滾下來又沒滾下來,只被一塊小石頭擋著。把這塊小石頭稍微挪動一下,大石頭翻滾而下。天機、地機、人機三機合發。氣功修煉就是要把人調整到非常微妙的狀態,只有非常松靜、安靜的時候才能進入這種狀態……在這個狀態中,一個意念,一個良性願望或者一句話,使得你發生本質變化。
妙訣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入?
第十四法則,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入?
這是《黃帝內經》裏的話。當我們不受那些過於稠密的七情六欲折磨的時候,當我們既很積極,同時又以一種超脫狀態生活的時候,當我們既不回避一個普通人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又處在恬淡虛無的祥和狀態的時候,真氣就跟著你。
許多朋友都有體會,這段時間你煩惱多事,就沒有好感覺。然而,你哪怕在某個夜晚練功時心態安靜了,想開了,渾身一下子就有了氣感,這叫“真氣從之”。
當我們像個沒頭蒼蠅一樣滿世界亂撞的時候,精神是渙散的。精神渙散的人沒有好的生命狀態,渙散的極致就是生命的結束。
反過來,只要體會一下自己的精神,用觀想的方法內視身體,這個簡單的技術會使你的心收回來,處於精神內守的狀態,這時候叫“病安從入”,疾病不會侵入你的身體。
身體的一個重要防衛是精神本身,精神渙散,邪念從四面八方侵入。因此,對於氣功修煉者來講,要永遠保持精神內守的狀態。
若是“魂不附體”,“魂飛魄散”,“魂不守舍”,早晚要生病的。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第十五法則,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這句話古人經常用,淡泊明志,講的是人不被七情六欲所折磨,在生活中不那麼貪心,他的智慧是明白的,是心明眼亮的。
寧靜致遠,講的是人在寧靜狀態中可以思謀到遠處,可以對世界有大範圍的感知,可以有某種準確的預測,可以對自己的人生和其他事物有清醒的洞察。
我們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中國語言的讀音和語義是相聯繫的,聽一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八個字,在心中默念這八個字,就可能使你進入這種狀態。
如果你將這八個字寫成條幅掛在牆上,當你看到條幅的時候,不由得心中一片寧靜。
語言的功能是不一樣的。你走在街頭,看見一個“紅燜羊肉”是什麼感覺?那是一個嘈雜的、熱鬧的感覺。你看見街頭招牌上寫著“瘋狂迪斯可”是什麼感覺?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看這八個字,一讀這八個音,就進入氣功狀態。
致虛極,守靜篤
第十六法則,致虛極,守靜篤。
這六個字引自《道德經》。
在練功時要進入一種空而虛的狀態,不是死守住一個地方。請朋友們嘗試進入飄飄渺眇、恍恍惚惚的狀態。它不是睡眠,卻是一種比睡眠還舒服的狀態。
守靜篤,就是安靜到極致,安靜到非常穩定的程度。
什麼叫高境界?安靜,比任何人更安靜。誰能安靜到特別穩定的程度,靜到特別深的程度,就容易發生微妙的變化。
致虛極,就是把身上、心中所有的東西都放空了,乾乾淨淨的狀態,什麼都沒有的狀態。
請想一想,平常人心頭背了多少累,萬念焦心,各種各樣的執著、牽掛爬滿你的心頭,哪有清靜?哪有功力?
請進入特別安靜的狀態,將心中的一切放掉,結合上空空靈靈的心態,這是氣功修煉的奧秘。
能夠使自己經常進入這個狀態,就是高境界。
萬念歸一
第十七法則,萬念歸一。
人有的時候想安靜,安靜不下來,想放得乾淨,放不下去,思想老在活動。怎麼歸法?很簡單,萬念歸於一念。
比如,頂天立地,松──。這時候,你就用一個“松”字震動全身。這一念把你的心拴住了,平靜下來,萬念都沒了。萬念歸一念,由有進入無。
聚精會神
第十八法則,聚精會神。
這是中國的一個成語,一般用來形容人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但就其奧妙來講,這是真正的氣功術語。
聚精。會神。“精”“神”是氣功修煉中兩個特別重要的範疇。
我們一直講練精化氣,精怎麼能化成氣呢?為什麼練氣可以還神呢?為什麼練神可以還虛呢?道理在什麼地方?
對“精”字,可以理解成我們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的能力,包括繁衍後代的能力,生長的能力。
“神”是我們的心,我們的智慧。
在氣功修煉中體會其中的奧妙。入靜。聚精。感覺丹田位置,小腹連同會陰部位、生殖器官。這個部位主要體現精的含義。安安靜靜地把它聚集好,不要讓它走散。
體會小腹、丹田、會陰那種圓融、放鬆的感覺。放鬆,再放鬆。紅彤彤,暖融融。有些人一練,發現自己年輕了,返老還童。要領是放鬆,用“聚精”二字來聚攏生命的能力。
神在在天目穴兩眉之間的位置。觀想往往在這個部位發生。你一想這裏,會出現一片發白、發亮、發紅、透明的光亮。
聚精會神,用丹田部位去體驗生命的能力,那個微微讓你感到麻、脹、熱,甚至還帶一點生理衝動的感覺,和天目穴的神光相會。彼此照耀,彼此滲透。
聚精會神有很多內涵,以上講的是在氣功修煉中的一種體會。這種體會延伸、擴展到生活中,經常表現為做事情時那種身心合一的感覺。比如你在做操,動作由肢體發生,你的精神要和這生命力的所有運動相會,互相照耀,神體合一。在做事的時候也要聚精會神,生命力和精神互相照耀,神體合一。
聚精會神既是練功的技術,也是練功的境界。
出神入化
第十九法則,出神入化。
這是中國的又一個成語。一個人繪畫,書法,舞劍,打太極拳,寫作,各種各樣的創造性活動,都可能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這是一種高境界,是不假思索的行為,是元神出遊、運籌幃幄、決勝千里的狀態。那時你會發現,很多事情在有意無意之間實現。
出神入化是在高度入靜和放鬆時出現的狀態,一種高度自然的狀態。如果在生活中、創造中有很多執著、牽掛、勞累,焦灼和煩躁,沒有好狀態。
一旦進入了鬆弛自然的狀態,出神入化就開始了。
在練功中不要追求出神入化,出神入化是在你致虛極、守靜篤,在你萬念歸一,在你聚精會神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出現的。
那時出現的種種奇跡,要慢慢體會它,跟蹤它,把握它,存於心中。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法則,知其雄,守其雌。
這句來自《道德經》的話,可以從氣功的多種含義來注釋和理解它。
你可以把自己的意念和體感當做陰陽對立的事物。你可以守住本心,同時體會氣感的運轉。你可以用意念體會和跟隨自己氣感的活動。你也可以在修煉中對周圍的草木、山川、日月星光進行體會。
知其雄,守其雌,還可以表現為在生活中一種安安靜靜的狀態,一種表面看來柔弱溫和,實際上最有生命力的自信的狀態。一種做起來謙和柔和,實際上是最有進取心的狀態。
抱一守中
第二十一法則,抱一守中。
氣功修煉的奧秘很多,我們講過大慈大悲,一個“中”字震動全身。“中”在氣功修煉中是很奧妙的。
“中”是什麼?你會說,左右之間為中,前後之間為中,上下之間為中,這是空間意義上的中。你還會說,過去和將來之間有一個中,乃為此刻。
這不是“中”的真正含義。
“中”有非常深奧的含義。它是任何片面性、偏頗性都放棄之後進入的一種狀態,對內外、分別放棄之後進入的狀態。
它並不是要死守一個空間,身體的“中”在哪兒?一定要在體內找一個點嗎?不是。放棄前後、內外、左右、上下分別之後進入那個狀態乃為“中”。
喜怒哀樂未發之際,乃為中。
對事物判斷不偏不頗,乃為中。對世界的判斷不片面,乃為中。對事物的走向判斷不片面,乃為中。對自己生命的感覺判斷不片面,乃為中。那麼合適,那麼不偏頗,那麼不執著,那麼自然而然。
中是狀態,而不是位置。
要體會“中”的狀態。那是圓融的感覺。當人執著於一個偏向的時候,就失去了“中”的狀態。
複歸於嬰兒
第二十二法則,複歸於嬰兒。
這是《道德經》中的一句話。複歸於嬰兒是最好的練功狀態。
請想一想你二十年前是什麼樣子?再往前體會,到你十歲的時候,七歲的時候,三歲的時候,兩歲的時候,一歲的時候,零歲開始的時候。
講這個體會不是妄言,人可以做到這個,要不就不存在體感思維的技術。人可以體會自己嬰兒的感覺,進入那個狀態。
嬰兒就是無執著的狀態,是汲取宇宙能量最敏感的狀態。進入那個狀態,要使你的身體柔弱至極。到最柔軟的程度,像嬰兒一樣。
僵化是生命的結束。人從小到大,生命的演變就是由柔軟變得僵化。要向柔軟方向返樸歸真。
從某種意義上講,練功就是和一般的生命消費、由生到死的發展逆向前進。
順則凡,逆則仙。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進入那個狀態的。
複歸於嬰兒,還表現為在日常生活中年輕、快樂的狀態,表現為在自發功時活潑、自然的狀態,表現為在擺動五臟六腑的時候,那種活潑、自然的狀態,表現為用微笑的眼睛看待世界時,那種快樂無邪的狀態。
在街道上行走,我們發現微笑的人少,苦惱的人多。有些人也笑,很矯情、很做作,端著架子的笑,很彆扭。
什麼表情最好?像孩子一樣純真的微笑。不要裝樣子。
所以,微笑和不微笑有差別,微笑和微笑還有差別。假微笑,真微笑,做作的微笑和由心頭漾出的微笑,衰老的微笑和年輕的微笑,是有差別的。
我們要真誠的、年輕的、嬰兒的微笑。請從心底裏漾出這個微笑。像小孩一樣開心的笑容。
像小孩一樣笑一笑,晃一晃,走一走,扭一扭,那種感覺實在好。
那時樣的時刻人才是沒病。
天機、地機、人機三機合發,天翻地覆
第二十三法則,天機、地機、人機三機合發,天翻地覆。
這句話來自一本氣功經典《陰符經》。
練功,要對天有感覺,對地有感覺,對人、對自己有感覺。
天是變化的。午時十二點的轉化。子時十二點的轉化。春、夏、秋、冬,夏至、冬至的轉化。春分、秋分的轉化。
天,有很多微妙的時刻。
地,有很多微妙的時刻。
人,也有很多微妙的時刻。
微妙的時刻才能產生巨大變化。
就像兩支隊伍拔河,勢均力敵就是微妙時刻。這時候一邊跑去一個小孩,加一隻手的力量平衡就失去了,發生了傾斜。本來勢均力敵,好像挺穩定,一下子天翻地覆。這十個人被那十個人拉過去,潰不成軍。
為什麼?
微妙的時刻,稍微加點力量就發生變化。
一塊大石頭在山上,要滾下來又沒滾下來,只被一塊小石頭擋著。把這塊小石頭稍微挪動一下,大石頭翻滾而下。天機、地機、人機三機合發。
練功要尋找對天時、地利、人和這種關係的微妙感覺。
氣功修煉就是把人調整到非常微妙的狀態,只有非常松靜、安靜、恍兮惚兮的時候才能進入這種狀態。在這個狀態中,一個意念,一個良性願望或者一句話,使得你發生本質變化。
氣功不是努勁,我這兒有一點不舒服,我努個勁。不行,勁用不上。用那個勁不如去醫院。
它要在一種微妙狀態中,等天機、地機、人機三機合發,天翻地覆。
- Jan 09 Mon 2023 10:10
禪修入門:中國氣功三十六真諦(2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