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科萬靈膏祖傳
【成份】川茅術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黃15克紫草15克漢防已15克興木瓜15克元胡15克白30克郁金15克煆尿浸石膏粉120克樟丹60克爐甘石粉120克麻油0.6毫克。(注:浸石膏即將生石膏塊放人尿中浸泡一年而成)
【制法】將前十味藥放麻油中浸泡48小時,再用文火熬至藥枯,去藥渣過濾,將濾油再用文火熬至滴水成珠後,加入石膏粉、甘石粉、樟丹攪勻成膏。
【功能】消腫止痛,去腐生肌。
【適應症】一切瘡瘍創面。
【用法】取膏塗創面,蓋敷料包紮。膿多一天換藥一次,膿少者可二至三天換藥一次。
三蟲半夏白術天麻湯痰瘀互阻型頭痛
蜈蚣2條(沖)、全蠍3g(沖)、僵蠶10g(沖)、法半夏10 g、天麻10g、川芎15g、生蒲黃10 g、鉤藤15g、白術10g、茯苓20g、白芍30g、甘草6g
風濕骨痛酒
藥物組成:細辛20克,麻黃20克,,香附20克,延胡索20克,制乳香20克,制沒藥20克,白花蛇20克,防風20克,制川烏20克,制草烏20,羌活20克,獨活20克,川芎20克,秦艽24克,川牛膝20,木瓜20,梧桐花12克,鮮生薑20片,白酒6斤。制法:把前藥搗碎或切成薄片,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半個月後即可取用。主治:散寒袪濕,通絡止痛

痔瘺內消丸
痔瘺內消丸(祖傳秘方):炒槐角、生地各240克,大黃150克,炒枳殼120克,當歸180克,白芷、焦地榆、黃連、黃芩、炒二醜、梔子、甘草各120克。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貯瓶備用。每日服1~2次、每次服20~30粒,飯前開水送下,以大便通利為適度,服藥後大便仍乾燥者,可增服至50粒,大便稀瀉者,須停服或減量。功能清熱利便,止血止痛。用於痔瘺腫痛,大便乾燥,肛門破裂疼痛下血者。效佳
腰突特效方
一個腰突特效方,不管是腎虛引起的,還是風寒引起的,都可以,基本上一副藥治癒,當天晚上止痛!白重樓100克,三七50克,血竭40克,杜仲30克,打粉,極細粉,混合,早晚各一次,取10克的藥,高度白酒沖服(48度以上),如果不能喝白酒的人,用黃酒加三片生薑加熱,沖服!這是驗方,也是我用了好幾年的方子,效果非常好!
地烏蠲痹湯
組成:生地60g 制川烏9g 威靈仙9g 蠶砂15g 秦艽15g 烏梢蛇6g 懷牛膝9g (豕希)薟草15g 五加皮15g 獨活9g
方中制川烏先煎15分鐘,每日1貼,水煎服,重者1日2貼,分4次服。
功能:滋陰活血,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主治:行痹、痛痹、著痹以及化熱傷陰的熱痹所致的肌肉、筋骨、關節疼痛、麻木、重著、腫脹(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頸椎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
方解:方中生地黃甘寒,有滋陰潤絡、涼血清營、補益肝腎之功,《本草經》有“逐血痹”、“除寒熱積聚”、“除痹”的記載,先生用生地黃治頑痹常投以大貼量,用量可至150g。制川烏辛熱,《外台秘要》說川烏有6大作用:除寒一也;去心下堅痞二也;溫養臟腑三也;治諸氣四也;破聚滯氣五也;感寒腹痛六也。在這6大作用中,尤以溫經散寒祛痹止痛之功為最著,風寒濕三痹均需辛溫或燥烈之品方可消除,然辛溫燥烈之品無不有傷陰耗血之弊,川烏與生地相配,取利祛弊,雙向調節,相得益彰,共為主藥。威靈仙竄走十二經絡,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益以獨活、烏梢蛇,祛風濕止疼痛之力尤強;牛膝酸平、五加皮辛溫,二藥均有強筋骨,補虛損之效,可助生地黃補益肝腎,扶助正氣之力。(豕希)薟草強筋骨,祛風濕,蠶砂和胃化濁,秦艽祛風濕而不燥,為風藥中之潤貼,諸藥合用,既補不足之肝腎,又祛風寒濕邪之痹阻。據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五加皮、秦艽、獨活等藥均有很好的消炎鎮痛作用。
辨證加減:
行痹,加防風10g 桂枝10g;
痛痹,加細辛5g,乳香、沒藥各6g;
著痹,加米仁15g、茯苓15g、蒼術9g;
熱痹,加知母、黃柏各9g 、白芍15g;
若痰濕留滯經絡,則生地減量,酌加白芥子9g、海桐皮15g;
瘀血阻滯經絡,則可加丹參15g、川芎9g、桃仁9g;
肝腎陰虛,可加女貞子12g、旱蓮草12g;
腎陽不足,可加杜仲9g、狗脊9g、菟絲子15g、川續斷9g。
病在上者,酌加羌活、桑枝、桂枝;
病在下者,酌加防己、木通、黃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光般若問道峰 的頭像
    心光般若問道峰

    t458686999的部落格

    心光般若問道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